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一项检查。

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造血功能异常、贫血、感染等。

而且还可以帮助在早期发现全身疾病,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血液常规的监测手段是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

有学者认为,不同的抽血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检查结果,因此,本文就血液检查中的不同采集方法的差别作一简单的说明。

一、血常规检测中不同采血方式(一)、静脉血采集此次采血主要是为了提取静脉血和各种检查。

主要用于本科进行血常规、免疫、生化等相关的血液样本的收集。

静脉血采集时,尽可能选择前臂内侧静脉、肘正中静脉及肘窝静脉;如果对儿童进行静脉采血,取血点主要是大隐静脉和颈外静脉。

行血液检验项目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抽血之前禁食八到十二个钟头,抽血前一天不能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不能喝酒,取静脉血样本要在早上起床1个钟头进行,采血的时候最好是早上7-9点,抽血当日不宜进行激烈的活动,对于门诊患者建议静坐15分钟后实施采血,通常坐位采血。

(二)、末梢血采集该方法的主要目标是指导病人接受和收集末端血液中的正常样本,保证样本中被测成份不受影响,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用于门诊检验科的各种检查,包括末梢血、血糖检查、儿科血常规检查等。

二、血常规检测中不同采血方式的差异(一)、静脉血采血在采静脉血过程中,可收集大量血液样本,采用真空抗凝技术,采用压力差法进行血液采血,可有效地避免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能有效提高血样中的血液浓度。

静脉采血可以有效地缩短采血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溶血,而且采出的静脉血稳定性好,受限制少,能全面反映出患者的血液状况。

在对受检者进行静脉采血时,通常采用肘前静脉作为采集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并能客观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况。

此外,血液分析仪需要大量的血液,给予患者静脉采血,可确保患者的血量充足,方便了血液分析仪器的测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测试结果的偏差,为临床诊断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

方法:安排90例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将45例体检人员分为两组,一组45例,采用静脉采血方法;另外一组45例,采用末梢采血方法。

同时使用血液分析测定仪进行血常规测定,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

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HGB,MCH,MCHC. PLT均有明显差异,且末梢血个参数值均大于静脉血。

结论:临床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差异性采血方法【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042-02引言目前对于观察,诊断,治疗多种疾病,在血液学方面的检验,分析以及结果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工作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就是关于血常规的检测。

而血常规检验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就是末梢血的采集和静脉血的采集。

而在实际临床的应用上采用末梢血采集进行血常规的检验的时间最长,应用的也最广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检验部门目前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而且对于怎么使用血细胞分析仪都做了仔细的研究和详细的报道。

所以现在大都是在提倡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静脉采血。

但是相对于静脉采血来说,由于长期使用上的习惯,以及末梢采血具有的方便性,末梢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方式更能让临床科室以及被采血者接受。

本文通过研究静脉采血以及末梢采血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在两种采血方法上综合分析对其差异性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其重要性及实用性进行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接受本次采血检验的是在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内90例体检人员,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在23-59岁之间,平均年龄43.3岁。

按照采血的方法将这90例健康人员划分为两个组:一组为末梢采血组,一组为静脉采血组。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摘要]目的: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入院实施体检健康人进行研究,针对其体检时抽取血液位置不同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抽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抽取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验,分析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根据研究,实验组体检人员的血红蛋白指标、红细胞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指标以及血小板技术则低于对照组,两组体检人员的血液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

相比即刻检验,在抽取血液后3h内实施血红蛋白指标、红细胞指标、白细胞质保以及血小板指标等对比,两组对比无较大差异,但抽血血液3h后的血液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体检人员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最主要采血方式为采集静脉血作为检验标准,而且要注意在采血后的3h内完成血液检测,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体检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体检结果。

关键词: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应用效果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对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检验中需要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和合理性,才能为患者疾病的判断和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1]。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是一项重要的临床任务,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针对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保障对策。

相比桡动脉,人机体中的末梢部位血液循环速度明显降低,而且由于血液温度较低,因此在同一个环境下末梢血溶血与其他反应时间较早,由于存在着末梢血循环不畅、出血少等问题,因此给采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末梢血中的血小板和组织都容易附着在穿刺部位上,从而引发血块,导致检测结果也无法对患者的病情给予准确的判断。

临床诊疗中,血常规检验结果能够为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评估患者病情等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采血方式,采血后能够计算各种细胞数量,同时风险潜在疾病。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差异性研究进展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差异性研究进展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差异性研究进展在现代临床血液检测项目中,血常规是最为常见、最为基本的检验项目。

在评估人体的健康状态、诊断疾病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血常规检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动脉采血、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是应用较多的釆血方法。

其中,末梢采血具有操作简单和疼痛度比较低的特点,所以其应用时间最长[1]。

近几年,由于在血常规的日常检查中,血细胞分析仪的引进和应用,釆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量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建议使用静脉全血法进行测定[2],但由于末梢釆血具有操作简单、疼痛感低和应用时间长的特点,患者更容易接受末梢血做血常规检测。

为了探究在血常规的检测中,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测定结果是否有明显的差异,笔者通过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差异性,查阅了2006 年-2014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药信息系统中所收集的文献,一共找到53 篇与之相关的文献[3]。

通过对众多学者关于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差异性的研究的综合分析,对其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希望对标准化的血常规操作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实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所有文献报道中,有15 篇使用的是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股份公司生产Bc-3000PLUS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有15 篇使用的是日本Sysmex KX-21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有16 篇使用的是SYSMEXXS—800i 血液分析仪,有3 篇使用的是Baekman Counte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有4 篇是使用的其他各类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所用的试剂均为各类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以及其专用的试剂包[3-5]。

报道中所使用的血常规真空采血管都是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烘干小离心管[6-8]。

1.2 釆血人群釆血对象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门诊患者或者住院患者、健康体检的志愿者、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幼儿、7 d 以内的新生儿,还包括由医务工作者和实习同学自愿组成的采血对象。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血常规检测在医疗疹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医生来说,血常规是提高临床诊疗准确性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非常有必要。

在我国,血液采样方法有三类: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和末稍采血。

当中,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

本文将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液常规检测中的差异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指导。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它能够协助医师确认早期病变,并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病变、是否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经过血常规检测后,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并由电脑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相比其他采血方式,末梢采血的疼痛感更低,标本的采集更加方便,采血速度更快,更加安全可靠,患者接受度高,临床上应用广泛。

静脉采血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客观准确。

静脉采血是一种常用的血液采集方法,通常从体表浅静脉,如肘部和手背等处。

临床多采用EDTA-K2带负压的真空采血管,并配置一次性针头抽血检测。

在采血之前,让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检测人员向患者耐心解释,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譬如晕血、低血糖,应让患者平卧休息,必要时可注射葡萄糖。

抽血前应对抽血部位进行消毒,对一次性针头、采样管进行检查,以确保质量可靠,在有效期内使用。

病人坐在实验台前,伸出手臂放在台面上,用棉签蘸取爱尔碘,顺时针擦拭,等待爱尔碘挥发,然后用酒精棉签重复此过程。

对患者部位进行穿刺治疗时,应将针头斜行30°,以迅速刺入肌肤,而后以5°角穿刺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一旦出现回血,应立即将针头轻轻探入少许,以免针头滑出,但切勿过度深刺,以免形成血肿,并且应立即去除压脉带。

静脉血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样本,采集量为2毫升,做血常规检测时使用EDTA-K2抗凝管,将血液标本轻柔颠倒混匀,防止标本发生溶血或凝集现象。

研究发现,静脉采血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而且能够反复检测,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因此静脉采血在血液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临床价值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临床价值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临床价值研究进展血常规化验常作为疾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

检查的项目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医生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

临床上血常规是比较常规的检查项目,很多患者在首次检查的时候,血常规属于必查项,对于临床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可能的方向,以便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整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血常规检查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扩大了血常规检查的范围,提高了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普惠了广大患者。

在临床采血过程中,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本文的宗旨就是分析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的采血方法在临床价值研究。

标签:血常规;采血方法;临床价值一、血常规检查(1)定义:顾名思义,血常规就是血液的常规检查。

血液在全身流动,身体各种组织和细胞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血液的检查能够反映身体许多方面的信息。

血液相关的检查有很多种,血常规检查是对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的一种检查。

(2)血常规检查的意义:通过分析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一些基本信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疾病,很多种疾病可能有会引起血常规检查的异常,由此可以帮助医生考虑患者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可能是什么疾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下一步诊疗计划,血常规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细胞的数量,存在什么样的风险,是否需要采取治疗措施,是不是需要输血,有时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指导医生制订和调整治疗方案。

比如,如果有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后对血常规的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有没有效果,如果没有效果是什么原因,以便在诊断和治疗上做出调整[1-2]。

二、常见的采血方法血液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

血液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对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讨论。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到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8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其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条件下分为2组,每组40人。

对研究组实施静脉采血手段,对照组实施末梢采血手段,对两组研究对象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9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运用静脉采血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值得运用及推广于临床检验过程中。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采血;末梢采血;应用效果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中,作为一种常用的化验检查方法,血常规检验可以根据对患者血液的检测结果,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判断。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通过对人体的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可以有效的观察与判断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等的变化,来鉴别和判断人体血液系统相关疾病、造血功能障碍、贫血等疾病。

在传统的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通常会对耳垂、手指等实施末梢采血手段进行采血,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验技术越来越完善,在血常规检验中逐渐对一些先进的检测仪器进行了运用,不断地提升了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相关疾病地鉴别和判断发挥着重要地作用,其中,血细胞计数仪作为一种先进地医疗设备,极大地提升了临床血液检验地效率及准确性[1]。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讨论,现将总体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到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8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其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条件下分为2组,每组40人。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5±8.77)岁;男21例,女19例。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分析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分析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

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82例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为41例,对照组进行末梢采血(手指末梢采血),观察组静脉血采集,采用同一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

结果:对数据整理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观察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通过采用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采血,检测结果也会有明显差异,比较分析后,发现采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所反应出的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因此在临床上应该采用静脉采血。

标签:末梢采血;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血细胞数据;临床差异血常规检测是人体全身检查最为基本的一个检测项目,通常采用血常规检测对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能够知道其形态变化、分布及其他相关指标,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同时也能帮助临床病情诊疗做出正确的诊断。

通常进行血常规检测所用血液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静脉血,另一种则是末梢血,但到底采用哪种来源的血液目前为止还存在着较大争议,通常情况下,末梢血采血方法具有采血容易、痛苦小等优点(也能让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有关资料表明,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血采血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针对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探讨,将82例体检人员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采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争取找到一个更佳的采血方法,现将其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82例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将82例体检人员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1例,其中对照组体检人员男16例,女25例,年龄为24~51岁,平均年龄为(42.35±4.56)岁;观察组体检人员男17例,女24例,年龄为25~52岁,平均年龄为(42.56±4.63)岁;对照两组体检人员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本次实验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 分提 倡使 用 静脉 全血 法进 行测 定 。但 由于 长 期的 习惯 和末 梢采
关 于 末 梢血 和 静 脉 血 的血 常规 结 果差 异 之 间 的分 析 研 究 已 有不 少 报 道 ,但 结果 并 不 完 全 一致 。笔 者 总 结 了有 着 明确 数值
血 方便 ,相 对 静脉 采血 也更 易 让患 者接 受 ,所 以临 床科 室及 患者
中的作用 f J ] . 国际老年 医学 杂志 , 2 0 l 1 , 3 2 ( 2 ) : 6 2 .
[ 7 ] 刘 琳, 严宗 逊 _ 胰 高血 糖素 样肽 . 1 对 心血 管 系统 的保 护效 应 [ J ] .
中国 医药导 报 , 2 0 1 1 , 8 ( 2 1 ) : 5 .
两种 采血 方 法在血 常规检 验 中的差异 性研 究进展
袁立彦 ( 天津市武清 区徐 官屯医院,天津 3 0 1 7 0 0)
【 关键 词】 血 常规 ;静 脉血 ;末 梢血 ;差异 性
血 液学 检 验 分 析 及结 果 对 人 体 健康 状 态 的评 估 ,多 种疾 病
的诊 断 和治 疗 以及 效果 观察 具 有重 要的 临床 意 义 。血常 规检 测是 临 床工 作 中最 常用 的检 查项 目之一 。采 集末 梢 、静 脉 、动脉 血液 是 进行 血 常 规检 测 时 较 为常 见 的3 种 方法 。其 中末 梢血 液 采集 在 临床 上 应用 的 时间 最长 。 目前血 细胞 分 析仪 已被 各检 验科 广 泛使
地, 2 0 1 2 , 6 ( 8 ) : 3 5 6 .
【 8 】 余叶蓉, 朱 锦舒 , 吴永 刚 , 等. 血 游 离脂 肪 酸水 平对 S D大 鼠主 动脉 舒 张功 能 的影 S l  ̄ [ J 1 . 中华 内分 泌代 谢杂 志 , 2 0 0 2 , l 8 ( 1 ) : 1 3 .
更 愿采 用末 梢 血做 血 常规检 测 。为 了研 究静 脉 血和 末梢 血测 定 结
结 果 比较 的论 文 3 0 篇 ,分 析 结果 不 甚 相 同 。其 中① wB c 计数 , 末 梢 血 高 于静 脉 血2 8 篇 ,静 脉 血高 于 末梢 血 2 篇 m。 ; ̄ R BC 计 数 ,末 梢血 高 于静 脉血 1 5 篇 ,静脉 血 高于末 梢血 l 5 篇 ;③ H G B 计 数 ,末梢 血 高于 静脉 血 l 3 篇 ,静脉 血 高于 末梢 血 l 4 篇 ;④ P L T 计
医 学综 述, 2 0 1 1 , 1 7 ( 8 ) : 1 1 9 5 .
【 1 5 】 王力 甚 , 倪 蓉, 倪 娟. 体 外循 环下 心脏 手术对 血糖 、胰 岛 素 、
C 肽 和胰 高血 糖素 的影 响 [ J ] . 上 海 医学, 2 0 0 7 , 3 0 ( 1 ) : 5 6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4 . 0 3 编 校 :朱 林】
【 1 3 】 刘 蕾, 段 宁. 胰 高 血糖 素样 肽. 1 对 心血管 系统 影 响 的研究 进
展[ J ] . 医学综 述, 2 0 1 0 , 1 6 ( 1 2 ) : l 1 8 6 . [ 1 4 ] 怀 特. 如 何 面对 合并 心 血 管疾 病 的糖 尿 病 患者 【 J 】 . 糖尿 病 天
[ 9 】 黄雌 友 , 文 格波 , 曹 贤, 等. 葡萄 糖 诱导 人 血 ] . 中 国糖尿 病杂 志, 2 0 0 3 , 1 6 3 ( 1 ) : 1 9 3 . 【 1 0 ] 卞 爱琳 , 陈 东 升. 胰 高 血糖 素样 肽 . 1 及 其类 似 物 的研究 进 展 [ J ] .
血 常规 标准 化操 作提 供理 论 和试验 依据 。
于H C T MC V MC HC 两项 的结果 分析 也是各 有不 同测定 结果 。
3 讨论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仪 器 与试 剂 :文 献 报 道 中使 用B c 一3 0 0 0 P L uS
吉 林 医学2 0 1 3 年6 月第3 4 卷第 l 8 期
3 6 6 9
变 的研 究进 展 [ J ] . 中 国现代 医药 杂志 , 2 0 1 1 , 1 3 ( 1 2 ) : 1 2 6 . 【 6 】 奕 飞, 何 兆初 , 吴 竣, 等. P P A R — d激动 剂对 大 鼠内皮 功能不 全 的 作 用及 机制 探讨 探讨 医 学理论 与实 践 , 2 0 0 8 , 2 1 ( 6 ) : 6 2 1 .
1 . 4 测定 模式 :为静脉 全血 模式 和末 梢血 预稀释 模式 。
1 . 5 统 计方 法 :研 究者 对 重 复性 试 验 以及 比较试 验 的数 据 均 进 行 配对 啦 验分 析 。
2 结 果
用 ,许 多专 家 及检 验 : 亡 作者 对 仪器 的使 用进 行 了研究 和 报道 ,大
[ 1 1 】 杨 红 旺, 刘 洋, 袁 勃, 等. G L P 一 1 生理 作 用及 临床 【 J ] _ 中国糖 尿病
杂 志, 2 0 0 9 , 6 ( 1 ) : 7 8 .
[ 1 2 ] 黄震 浩 , 段俊 丽 , 王 一尘 . 胰 高血 糖 素样 肽 . 1 及其 在 心血 管疾 病
数 ,末 梢血 高 于静 脉 血2 篇 ,静 脉 血高 于末 梢 血2 7 篇[ 1 。而 相 对
果是 否有显 著差异 ,笔者 以血常规 、静 脉血 、末 梢血为关 键词 ,查 阅了 中国期刊全文 数据库 和万方 医药信息 系统 中2 0 0 4 年~ 2 0 1 2 年 的 文 献 ,共获 得 相关 文献4 7 篇[ 1 】 。综 合分 析众 多 学者 关于 两种采 血 方 法差 异性 方 面的研 究 ,进 一 步阐述 其 重要 性及 实用 性 ,以期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