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人物形象赏析
《素芭》课件1分析

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 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 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 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 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 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 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户人家。与其说是嫁, 不如说是骗了一户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 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 的来世,竟狠心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
• (2)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 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 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 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 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 如《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 ①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 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 ②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 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 ③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 ④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 ⑤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
•
• 齐读第二章,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
样的特点。 • 明确: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 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远离尘嚣的 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 是世外桃源。 • 问: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的小 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 用呢? • 明确: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 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 的孤独。
《素芭》ppt

《素芭》展现了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它更加注重描绘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
地域特征
横向比较:《素芭》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
通过对傣族人民生活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反映现实
《素芭》的独特贡献与影响
创作风格
《素芭》的作者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社会面临着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冲击,加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这些社会和文化背景为泰戈尔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个人背景
泰戈尔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文学和艺术熏陶,年轻时便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一生创作不辍,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素芭》的创作背景
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价值
《素芭》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提供了深入研究印度文化和宗教的机会,同时也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对《素芭》研究的现状
05
《素芭》的文学价值
主题和情节
《素芭》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和生活琐事,反映现实,引起读者共鸣。与同时代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加注重描写人情世态,关注个体命运。
xx年xx月xx日
《素芭》ppt
contents
目录
《素芭》的简介《素芭》的人物形象《素芭》的艺术特色《素芭》的社会影响《素芭》的文学价值
01
《素芭》的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印度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生平
泰戈尔的创作风格以清新自然、明快优美、和谐柔美而著称,擅长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素芭》的发表,为傣族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云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
素芭形象分析

素芭形象分析正面描写:(一)、眼睛:“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没有的东西。
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
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齐读第一章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素芭的眼睛的?明确: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二)心理描写第4章素芭幻想自己是个水神公主(三)动作神态描写侧面描写(一)、通过他人来侧面描写1、素芭的父母第一章第2、4段:“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第5章第5段:她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望着他们的脸,企图探听到一点儿消息,但父母没有做任何开导,没有任何安慰。
总之,什么也没对她说。
第6章第1段: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怪她。
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
《素芭》是一部充满了情感和温暖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普通
女孩素芭的成长故事。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也有很多感悟。
素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她没有出众的才华,也没有特别
的家庭背景,但她却有着一颗善良和坚强的心。
在生活中,她遇到
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地去面对和克服。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勇敢的重
要性。
在书中,素芭的成长过程中,她也结识了很多朋友,也遇到了
很多善良的人。
他们的出现让素芭感受到了温暖和支持,也让她学
会了如何去理解和珍惜身边的人。
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总会有一
些人和事情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我们要学会去感恩和珍惜。
通过阅读《素芭》,我也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
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也要学会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他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
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读完《素芭》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一部温暖的小说,让我们一起学会去坚强和感恩,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素芭》

思考:
小说以这样一段文字来结尾: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 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 的姑娘。 这样的结尾,是喜剧性的,还是悲剧性的? 为什么?
明确:
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 母打扮得薄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 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的身价的标志,没有 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而含蓄的最后一节, 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 读得却沉重无比。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泰戈 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女性被 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 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 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思考
?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素芭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根据课文内容真空并从文中找出论据:
这是一个____的地方。
• 举例: • 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分析第二部分: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 蟋蟀,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 这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父母 • 朋友 素芭
村民
动物 自然
填上一个词语,从文本中找出由: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 • • • • 举例: 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 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想象练习: 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 给素芭说一句话。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 家。共有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 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 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无数支歌 曲。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 小说《弃绝》《素芭》《沉船》 《戈拉》;散文《中国的谈话》等。
《素芭》课件

03
故事情节分析
故事情节的转折点
素芭的父母之死
这是故事情节的重要转折点,素芭从此失去了家庭和亲人,开始 了孤独的生活。
素芭与帕勒达帕的相遇
两人的相遇为故事增添了新的元素,帕勒达帕成为了素芭的朋友和 知己。
素芭被遗弃
素芭被村民们遗弃,这是故事情节的又一转折点,素芭的生活变得 更加艰难。
故事情节的深度解析
社会价值
该课件通过对《素芭》的介绍,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度 ,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感谢观看
THANKS
情感表达
01
素芭的语言风格影响了故事中情感的传递,使读者能够更深入
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事节奏
02
语言风格也影响了故事的节奏,使故事在简洁中又不失深度。
主题深化
03
通过语言风格,作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使作品具有更
强的艺术感染力。
05
作品评价与影响
作品评价
内容丰富
该课件内容涵盖了《素芭》的各个方面,包括背景、人物、情节 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
《素芭》ppt课件
目 录
• 素芭的简介 • 人物形象分析 • 故事情节分析 • 语言风格分析 • 作品评价与影响
01
素芭的简介
素芭的背景
印度文化背景
素芭生活在一个印度的小村庄, 这个背景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文 化土壤。
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是印度封建 社会,这为素芭的命运提供了历 史和社会背景。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素芭开始 寻找自我救赎的道路。她通过帮助别 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宁静,逐渐找 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生活给予素芭的并不多,但她内 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梦想着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美满的 生活,得到真正的爱情。
《素芭》课件2

06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启发后来的文学作品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
通过《素芭》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描绘,后来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 系,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推动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素芭》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鼓励更多作家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素芭》作为一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被列 入世界文学经典之列,成为了世界各地大学文学 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
为作者带来了崇高声誉
由于《素芭》的成功,作者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 认可和赞誉,成为了印度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高潮
总结词
素芭的自我救赎
详细描述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素芭为了寻找自由和幸福,勇敢地离开了乡村,开始了自我救赎的旅程。在这个过 程中,素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并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故事结局
总结词
素芭的成长与蜕变
详细描述
故事的结局是素芭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实现了自我成 长和蜕变。她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还帮助周围的人 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成为了一个更加坚强、勇敢和有 爱心的人。
02
故事情节分析
故事开端
总结词
平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详细描述
故事从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始,描述了素芭和她的父母在乡村的简单生活, 他们一起劳作,共享天伦之乐,展示了素芭纯真无暇的性格特点。
故事发展
总结词
素芭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详细描述
随着故事的展开,素芭因为自身的缺陷而遭受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她开始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然而,素芭 并未放弃,她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素芭》

磨蹭( mó ceng)
摩挲(mó suō) 休憩(qì)
情愫(sù)
海市蜃(shân) 楼
修葺(qì) 蓦(mò)然
叱(chì)责 脖颈(gěng) 牝(pìn)鹿
【整体感知】
(一)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称: 第三人称 (三)简要连贯地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仿照例 子,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
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
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 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
楚地看到,她和人的关系,远远不如和小动物们,和大自然来得
亲密。人比动物、比大自然冷漠无情,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 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流露出作者对人世 的悲悯情怀。
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眼睛和心理) ——侧面烘托(自然环境烘托;反
家里开始着手赴加尔各答的准备事宜。素芭的 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里。 这些日子,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 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 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 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 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 有对她说。 遭到村民鄙视后和被逼远嫁前,素芭心里 极度痛苦、无助。
泰戈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素芭的眼睛 的呢?从那双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出 哪些掩饰不住的内心情感?
比喻、排比 美丽、感情丰富 热情和渴望 忧郁和伤感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芭》人物形象赏析——素芭
在泰戈尔笔下,素芭是一个美丽、善良、孤寂,命运悲惨的哑女。
作者塑造素芭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
作者首先对她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正面的细腻的描写,例如“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者从中可看到素芭的美丽,内心的丰富与孤寂。
对于哑女,直接的心理描写不可或缺。
无语的素芭有着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泰戈尔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她的心理进行极为细腻的表述,“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的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我走!’”“她从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勒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地起来:‘哎哟!我们的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请你们设想一下,倘若素芭是位水神公主,渐渐地浮出水面,把蛇王额上的宝石置放在岸埠上,让帕勒达帕放弃自己那个低贱的工作,拿着宝石,潜沉到水底。
他在那里将看到,水晶宫里的金床上,一位公主端端正正坐着!他会惊喜地说:‘哎哟,这位坐在金床的人,不是巴尼康托家的那位哑女吧!是素!我的素!今天,金碧辉煌的静谧的水晶宫里的惟一公主,正端坐在这
里!’”在对素芭的心理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孤独,她的无奈,她奇幻的思想是她渴望打破现状的心理暗示。
同时,文本中不断提到“大自然”,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温顺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
自然会回应她,小动物也会依恋她、安慰她,“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惟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两头牛“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贴近她的身子,用犄角轻轻地摩挲她的臂弯,竭力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小猫“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毫不迟疑地占据素芭温暖的怀抱”。
作者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着无言的快乐,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她的善良与孤独。
反面的衬托同样是塑造素芭形象的一个手法。
素芭身边的人们可以用话语交流,他们是一群极为普通的劳作者,包括帕勒达帕,可是他们对素芭的表现却显得极为冷漠和麻木。
素芭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关心,找不到温暖。
在小说的第二章,作者看似无意地说一条拉克什米小河“为数不胜数的善事而忘我地奔流不息”,就是在这样动人的景色中,不和谐的音符还是奏响了,父母打算用欺骗的手段把素芭嫁到加尔各答,而且“没有做任何安慰”。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流泪伤心,得不到任何关心,惟一的所谓的好友帕勒达帕只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丝毫没有离愁别绪,反倒是漫不经心地证实了这个噩
耗,给了素芭更大的打击。
别无他法的素芭只能向牛──“无言的同伴”告别。
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和人的关系,远远不如和小动物们,和大自然来得亲密。
包括她的父母,因为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并不是得到更多爱护。
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这样,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全方位、各角度的对素芭的展示,泰戈尔其实在这篇小说里加深了语言的定义──心灵的沟通才是真正通向人类灵魂深处的语言。
总之,泰戈尔运用了多种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来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孤寂,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以素芭为代表的印度妇女的同情,揭露了印度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