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的读后感范文

本人是一位哲学爱好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高度关注。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孟子,这本书有深度、有思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我认为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文化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能够如此长久地影响后代,实属难得。
他深刻地研究了人类的本性,并且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良善的。
这种良善是自觉的、内在的,需要不断地发掘和挖掘。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是,我认为这是孟子的真实想法,是他在那个时代,对于人类天性、道德、价值观和精神信仰的最高追求和表达。
孟子的思想源于儒家和道家,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孟子反对了道家的自由主义观点,认为这种思想会导致混乱和无序,最终破坏社会稳定。
他认为要实现和谐社会,必先建立公正的政治制度,使得正义得以施行。
他还认为,天下万物与人类生之者,同属于天,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万物之间的互相关联,是我们人类需要强调和加强的。
我认为孟子教导我们要向善,要有健全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行动应当遵循是非道义,道德观念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进入点。
例如,在孟子《性善篇》中,他反复强调了人性天然的善良基础,不仅没有人生来就喜欢作恶,而且所有人的心况也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类再度回归本善。
通过提高人类的道德境界,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还包含了对于爱、仁、忠和信的强调,这些价值观在人类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他追求的是真正的价值,将这些价值内化在心灵中,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
孟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模式,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思考,这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参考价值。
通过读孟子的著作,我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中找到和现代社会相关的思考点。
孟子的思想教导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新出路。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孟子的人性观、价值观和社会泛化法,向卓越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同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盼望能协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拟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渐渐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坚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明显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明显,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愿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相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简单承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阔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无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始终持续到此时此刻。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表达。
《孟子》中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外表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
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比照国家当时的不仁政。
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
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
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xx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
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
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
正是这样的担忧,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
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轲的《孟子》,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篇2:《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年。
做了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
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篇4:《孟子》读后感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篇5:《孟子》读后感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写读后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累素材,为日后的思考和创作提供灵感。
怎样才能写好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篇1今天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坏消息是因为7月6日是期末考试,所以7月1日—五日我会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说(下)(因为7月7日可能还考),还请大家谅解!好消息是这学期的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也能让大家放心,虽然这个公众号只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创办的,但里面文章的内容绝对不是一派胡言,也说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够的水平、质量的。
当然,今后我也会让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的,争取下次拿到一等奖。
话不多说,赶紧步入正题。
《孟子趣说》(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本册是公孙丑篇,主要讲的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谢幕:不要相信我的话》这一篇,让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人物做了结尾,这两个人物就是:张良与赵高。
这篇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行。
下面就看我的详细介绍吧。
张良,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了六国后,年轻的张良为了替故国报仇,要刺杀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铁椎的行刺事件。
虽然行刺失败了,但秦始皇可是气坏了,紧急派人展开搜捕行动。
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呢,在国际社会来回辗转呗。
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以秦始皇的凶残手段: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看样子张良想逃都逃不了。
可张良改名换姓藏起来,让秦始皇找都找不着。
据说是被神秘黑衣人给藏到自己家里了。
是谁呢:赵高。
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会帮助张良呢?这时,又有人说:赵高是关公唱白脸,好人扮反派。
他是赵国贵族遗孤,想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于是进入了宫殿。
先设计死扶苏,再祸害秦二世胡亥。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孟子》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孟子》读后感1在思考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猛然间有件小事撞入脑海,便想着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引,也是不错的。
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自然而然地还在你写上一句的时候,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来,并且自觉排好了队,你不想记录下来,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谈读书,她问我该读些什么书,能够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于迷惑。
我想这是许多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既生存于这个变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这个世界同化得过于彻底,总想着最后留一张书桌给自己。
在她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诉她,去读读南怀瑾老师著的各类书吧,可能起初读起来不能让你透彻理解他的话,甚至很多时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读几遍,哪怕一本书中只能理解那么几页,也是收获颇丰的事。
她又问,我总觉得那些古书早就用不上了,为什么还要读。
于是我对她说,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你在现有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你觉得现在的这些作家所著的书让你读了之后透彻了觉悟了,还是让你更加困惑了。
她说是后者。
我告诉她这就对了,现在的很多作家们,连自己的思想问题尚且解决不了,怎么能够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呢?一个思想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书怎么可能条理清晰,怎么能让人内心坚定呢?说到条理清晰,让人内心坚定的好书,便不得不提南老师著的这本《孟子与尽心篇》。
最近跟着南老师的思路,读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自然顺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
所以说,知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杀身亡等,都属于非正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读后感1我感觉读完了《孟子》自己改变了个人,孟子这本书每一句都提醒我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以前我在家里喜欢说脏话,妈妈对我说,出去玩要早点回家,而我,却很少遵守妈妈的话,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给妈妈说,我下次再不玩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这些坏习惯我都在渐渐地改正。
我以前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至从读了《孟子》这本圣书,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超级好,我感觉圣书跟普通的书比起来要智慧与奥秘很多,意思虽然现在不能完全领悟,但感觉这些圣书对我将来会有很大用处。
书院里对我最亲的人就是程老师,她教我读《学庸论语》、《孟子》,我还记得有一次,身体有点不舒服,程老师每天都摸着我的头关心我,看看发烧没有,谢谢程老师!我到张老师那个班也上过课,所以也谢谢张老师!书院里还有很多经常陪我玩的同学:胡鏸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
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
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
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
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孟子》读后感2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3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
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
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
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
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
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
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孟子》读后感4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读后感5"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
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
毕竟人非禽一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
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
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
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
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
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
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
面子不是表面__,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
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孟子》读后感6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孟子》读后感7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
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
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8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
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
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
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
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
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
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