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脓毒症内皮功能障碍与凝血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作者:丁欢曹相原马希刚周文杰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因子以及凝血指标的表达,探讨三者的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70例危重病患者,依据脓毒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38例、SIRS组32例。

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Sepsis组和SIRS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构成有可比性。

各组性别、年龄构成、吸烟、饮酒状况、体质量指数(BMI)方面相匹配有可比性。

患者于入住ICU 24 h内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6 ml,分离血浆。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标本中sCD62P水平、TNFα水平。

同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水平、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SOFA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非配对方差不齐资料,采用非参数法秩和检验(Keuskal Wallis),比较分析各组sCD62P水平、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CD62P水平与上述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以P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和SIRS组比较:脓毒症组sCD62P水平、hs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CD62P的表达明显增高,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炎症与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作用促进了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是脓毒症炎症凝血网络形成的重要始动因素。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摘要: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表现为在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的打击下,机体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水平升高,引起血管收缩、组织器官缺血、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呼吸、肾脏、凝血、胃肠道等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4]。

目前针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中医在脓毒症对发病过程及治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文对中西医理论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表现为在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的打击下,机体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水平升高,引起血管收缩、组织器官缺血、微循环障碍[1],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呼吸、肾脏、凝血、胃肠道等多器官衰竭[2-3],病死率高达20%~50%[4]。

1脓毒症的发病机制1.1免疫失衡首先机体在出现损伤后,大量促炎介质释放,在机体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后,机体产生抑制性介质,也称拮抗炎性介质,抑制炎症过度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但其在数量及产生时间上与促炎因子的不均衡性,导致免疫失衡[5]。

研究发现[6-7],炎症晚期出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脓毒症发生中晚期(>24h)出现,HMGB-1为巨噬细胞分泌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由胞浆分泌至胞外,即可发挥其致炎作用,可刺激AM分泌IL-1、IL-6、TNF-α等重要炎症因子,同时这些促炎因子又反过来促进HMGB1的分泌,另外其对于对凝血、纤溶系统功能,肠粘膜屏障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也产生一系列影响。

1.2微循环障碍机体对损伤产生免疫应答后,组织因子释放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二者之间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处于促凝状态。

脓毒症至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脓毒症至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脓毒症至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炎症反应,脓毒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例如,炎症反应会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导致血栓形成,同时也会抑制抗凝血机制,增加出血风险。

2. 血小板功能障碍,脓毒症可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使血小板失去正常的凝血功能,从而影响血液的凝结能力。

3. 微循环障碍,脓毒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影响血液流动和凝血因子的正常作用。

4. 凝血因子消耗,在脓毒症过程中,机体对凝血因子的需求增加,导致凝血因子的消耗,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症是DIC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其特点是在全身多个微血管内大量形成血栓,同时伴有出血倾向。

总的来说,脓毒症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炎症反应、血小板功能、微循环、凝血因子消耗以及DIC等多个方面的复杂机制。

在治疗脓毒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及时干预以恢复凝血功能的平衡。

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

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

溶 系统 相对 抑制 , 机体 处 于 高凝 的凝 血 功 能 异 常状 使
态 , 直接导 致微 循 环 血栓 形 成 , 官微 循 环 紊 乱 , 可 器 从
而加 重 器官 功能 障碍 的发 生 。作者 简要 探讨 脓毒 症 时
凝 血系 统 的改变 , 以及 3种 天然 抗 凝 剂 在 脓 毒 症 中的
作用 , 化 FVa和 F a 活 ¨ 从 而 阻止 凝 血 酶 的 催 Ⅷ 失 , 生成 。值得 注意 的是 , 与 T 结 合后 , 在 M 凝血 酶 不仅 失 去 了促使 纤维 蛋 白形 成 的能 力 , 同时 其 发挥 负反 馈 作 用让 其本 身生 成 进一 步 减 少 。此 外 , P A C可 发 挥 一 定 的纤 溶作 用 。首 先 ,P A C通过 减 少 凝 血 酶 生成 来 降 低
纤维 蛋 白生成 ; 次 , P 其 A C可 与纤 溶酶 原激 活抑 制物 一 1
环, 正常 人体 血浆 中仅 含 有 1 的 FVa2。一 旦 F I % I_ I J V I
与T F结 合 , 者 可迅 速 转 化 为 F a3。 目前 认 为 , 前 Ⅶ _ J T — V a 由两 种 不 同 的途 径 形 成 : F与 F I FFI 可 I T V a以复 I 合 物 形式 在 血 浆 中存 在 ; 者 机 体 内 皮 细 胞 受 损 后 , 或
即启 动 J 。在 内皮 细胞 表 面 , P A C与 蛋 白 S发 生 交 互
应用 , 而对 脓 毒症 时炎 症 和凝 血 之 间 的 复 杂关 系作 进

综述 。
1 危 重 症 时普 遍 存 在 的 凝 血 机 制 异 常
当机体 发生 危 重 症 时 , 管 内皮 细 胞 受 损 ,F暴 血 T

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

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

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叶长根杨力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中重度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并发症。

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超过80%的死亡是由胰腺感染导致的脓毒症并发症引起的。

目前,脓毒症存在患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的“三高”特点,其临床诊疗给医生带来巨大挑战。

2021年10月,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与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在Intensive Care Med期刊共同发布了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处理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成人提供指导,本文就其推荐意见部分摘译如下。

筛查和早期治疗筛查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1.对于医院和卫生系统,我们推荐使用脓毒症的绩效改进计划,包括急性病、高危患者的脓毒症筛查和治疗的标准操作流程(强烈推荐,中等质量的筛查证据;强烈推荐,非常低质量的标准操作流程证据)。

2.相较于SIRS、NEWS、MEWS,我们不推荐使用qSOFA评分作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单一的筛查工具(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3.对于疑似有脓毒症的成人,我们建议监测血乳酸(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初始复苏4.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是医学急症,我们推荐立即开始治疗和复苏(最佳实践声明)。

5.对于脓毒症引起的低灌注或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建议在复苏的第一个3h内静脉输注至少30mL/kg晶体液(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6.对于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成人,我们建议使用动态监测以指导液体复苏,而不仅仅是体格检查或静态参数(弱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备注:动态参数包括对被动抬腿或液体推注的应答,使用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变化(SVV)、脉压变化(PPV) 或超声心动图(如果可用)。

7.对于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成人,我们建议指导复苏以降低乳酸水平升高患者的血乳酸,而不是不使用血乳酸(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脓毒症治疗的新进展

脓毒症治疗的新进展

脓毒症治疗的新进展本综述的主旨是深入探讨脓毒症的发生机制、病症特点和新的治疗策略。

总结文献中抗凝治疗、一氧化碳干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活化C 蛋白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脓毒症的治疗更全面具体,便于临床查阅。

标签:脓毒症;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方法;脓毒症是严重烧伤、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发展为重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成为急救医学危重病领域临床研究的热点。

脓毒症是一种综合征,与感染、免疫、凝血系统有关,病理生理过程复杂,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防治也有很大进步。

其综合治疗除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抗生素支持治疗外,还加入了新的治疗策略,如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强化胰岛素治疗、活化蛋白C治疗等,笔者收集大量文献,将临床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整合、总结,综述如下:1脓毒症的病因病机脓毒症发生的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其病机涉及炎症反应、神经系统、基因多态性、免疫系统及凝血功能等多方面,且各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影响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1.1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全身炎性感染后,引起局部、局限性全身、失控性全身、代偿性和免疫失控性炎性反应,引发机体抗炎反应,从受损组织周围发展到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循序渐进的诱发脓毒症。

抗炎反应也是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是人体原发性反应。

脓毒症主要特征是丧失迟发性变态反应、抗炎效应抑制。

1.2高迁移率族蛋白:因感染、创伤刺激免疫细胞将HMGB-1释放到胞外,与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相互诱生,释放的强度与剂量达到脓毒症的致病标准。

1.3内毒素移位:肠道的正常粘膜屏障被肠腔细菌、内毒素侵袭,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丧失、菌群异常,免疫功能抑制。

内毒素移位导致外周血液循环和多脏器功能障碍诱发脓毒症。

1.4基因多态性:因个体基因存在很大差异性,调控炎症反应、器官损害的作用也具有差异性,目前脓毒症涉及的免疫受体包括细胞因子多态性、炎症因子和内毒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

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82•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March2021,Vol.33,No.3表3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比较分组时间TL-6(r)g/L)hs-CRP(mg/L)TNF-a(ng/L)ET-l(ng/L)对照组(11=44)治疗前1&75±1.62 4.37±0.41 1.81±0.1657.68±5.34治疗后10.41±0.93A 2.2牡0.19A 1.25±0.11A51.49±4.83a左西孟旦组(n=44)治疗前18.77±1.58 4.35±0.43 1.80±0.1457.72±5.38治疗后7.16±0.69" 1.28±0.10"0.86±0.07"41.37±3.92"注:与对照组比较,*&10.7914,均P V0.05;与治疗前比较,▲G5.702,均P<0.05左西孟旦具有Ca»增敏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肌丝对Ca»的敏感性,而且不会增加细胞内Ca»浓度,更不会增加细胞内腺昔-3', 5,-环化一磷酸浓度,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ATP敏感性K+通道,还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预防心肌缺血和重塑等叫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血容量不稳,根据患者自身临床特点和血压状态进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证实,左室功能障碍与血清脑钠肽含量密切相关叫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清BNP水平均有降低,但左西孟旦组降低更为明显,这提示左西孟旦可明显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HRV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左西孟旦不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且可显著改善心率变异和自主神经紊乱。

这可能是因为左西孟旦可减少体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减少儿茶酚胺类释放的缘故。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目前认为,脓毒症是全身炎症平衡紊乱所致的进行性的内皮细胞损伤,白细胞和血小板激活,损坏凝血系统,最后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1]。

颗粒膜蛋白CD62P作为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重要成员,是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2],也是启动炎症反应并维持炎症状态的重要成分。

目前对颗粒膜蛋白CD62P 的研究多集中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关于颗粒膜蛋白CD62P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对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和凝血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

本研究对于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sCD62P)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给予高度关注,欲以此探讨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和凝血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干预治疗脓毒症提供以CD62P为靶标抗黏附治疗等科学依据,以助于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治疗的70例SIRS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16例,年龄(49.1±19.1)岁。

70例SIRS患者中诊断为Sepsis的有38例,其原发疾病构成如下:创伤19例、肺部感染5例、腹部外科危重症12例;32例SIRS患者原发疾病构成为:创伤17例、腹部外科危重症10例、择期手术者5例。

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本研究对于既往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分别纳入Sepsis组和SIRS 组的患者进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状况方面以及在临床资料如体质量指数(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见表1。

剔除既往存在肝脏(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肾脏(长期接受透析)慢性器官功能不全者,以及存在免疫抑制状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放化疗、白血病、淋巴瘤及艾滋病等)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脓毒症内皮功能障碍与凝血调节机制的研究进
展(全文)
摘要
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据统计高达25%~30%,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

研究证实,内皮细胞作为脓毒症众多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进展。

脓毒症时失控的炎症反应破坏了内皮细胞的生理性凝血调节机制,甚至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本文综述了脓毒症时受损的内皮细胞对凝血调节机制的影响,旨在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从而降低病死率。

脓毒症是成人ICU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1]。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失控的炎症反应、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微循环衰竭被认定为三大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机制[2,3,4],内皮功能障碍则是病情进展的关键步骤[5]。

内皮细胞衬于血管内皮表面,由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连接及糖萼组成,在维持屏障通透性、调节血管紧张度以及调节凝血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7]。

脓毒症时大量失控的炎症介质损伤了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微循环[8],破坏了内皮细胞对凝血反应的生理调节机制,打破了凝血、抗凝和纤溶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形成血管内微血栓,有助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的发生,使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9]。

既往已有研究证实,脓毒症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与凝血调节失衡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9]。

因此,充分了解脓毒症时受损的内皮细胞对凝血调节机制的影响,对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尤为重要。

1 内皮细胞在脓毒症凝血调节中的作用
1.1 内皮细胞的促凝血作用
脓毒症时,血浆中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和干扰素γ等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上的组织因子表达增加从而触发了凝血级联反应,此时内皮细胞表现出促凝血特性[9,10]。

微粒是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受到刺激或凋亡时均会脱落的膜状囊泡结构,直径约为0.1~1 μm[11]。

Nieuwland等[12]研究证实,微粒具有促凝特性,在人体内可以通过组织因子-Ⅶa因子途径启动凝血过程,诱导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

脓毒症时血管内皮细胞-微粒、血小板微粒及中性粒细胞微粒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13,14]。

国外学者Matsumoto 等[15]发现,组织因子+内皮细胞-微粒的促凝活性可能在脓毒症诱导的DIC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1.2 内皮细胞的抗凝血作用
抗凝血酶和蛋白C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两大生理性抗凝体系,当疾病进展为脓毒症时,内皮细胞被失控的炎症介质损伤,抗凝血酶释放减少的同时,也造成了蛋白C的活化率降低,脓毒症时蛋白C也可以出现大量消耗[9],上述改变最终导致机体内生理性的凝血-抗凝平衡关系被打破,显著增加了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率。

Walborn等[9]的研究中发现蛋白C是唯一在整个住院期间维持与脓毒症DIC状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与存活者相比,非存活者体内的蛋白C显著降低,提示蛋白C水平的降低与脓毒症DIC患者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16]。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内皮细胞表达的一种糖蛋白,通过与凝血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将蛋白C转化为活化蛋白C,后者在辅因子蛋白S的存在下通过蛋白水解作用使凝血因子Ⅴa和Ⅷa失活起到生理性抗凝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了内皮细胞TM的正常表达[17]。

同时当炎症因子造成内皮细胞损伤时,TM释放入血成为可溶性TM时,检测血清中可溶性TM水平就可以帮助判断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以及预测病情的转归[18]。

日本的一项研究[19]证实了重组可溶性血栓调节素治疗严重炎症性疾病如脓毒症诱导的DIC时具有明显获益。

1.3 内皮细胞的抑制纤溶作用
内皮细胞通过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发挥生理性纤溶作用,同时它也可表达高水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抑制物特异性地抑制纤溶初始阶段,使高凝状态只局限于血管内皮受损局部并形成微血栓。

脓毒症时纤溶系
统的抑制主要是由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的增加所介导[20]。

现已证实,血浆PAI-1主要来源于内皮细胞[21]。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严重脓毒症患者PAI-1明显升高,与预后不良有关。

1.4 血浆渗漏
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表面很薄的一层结构,大部分由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构成,厚度约为0.5~4.5 μm[22,23],它隔绝了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接触。

脓毒症时糖萼在内毒素等刺激下厚度降低,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受损,通透性改变,引起了血浆渗漏[24]。

血浆渗漏是脓毒症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之一,可由炎性因子如I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介质诱导[25],其主要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大量渗出,造成低血压和休克的同时,因为内源性抗凝血剂的丢失,促进了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展[9]。

生理情况下,由于糖萼的存在,抗凝和促凝处于动态平衡,但当脓毒症炎症介质造成糖萼的糖胺聚糖被破坏时,损伤了抗凝血机制。

Levi 和van der Poll[26]发现在糖萼被破坏的短时间内体内产生了大量的凝血酶。

2 量化内皮功能
2.1 内皮激活标志物
2.1.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vWF是一种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储存于内皮细胞的多聚糖蛋白,当炎症因子破坏内皮时大量释放入血。

Wagner和Bonfanti[27]证实了vWF 不仅能反映出体内内皮功能的损伤,又参与到体内凝血系统的激活。

莫连芹等[28]通过对比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vWF水平,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推测vWF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1.2 内皮素(endothelin,ET)
ET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作用最强、最持久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分别有ET-1、ET-2、ET-3 3种不同亚型,其中ET-1是内皮细胞生成的唯一类型。

当脓毒症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时,ET-1的分泌和释放增加,体内血管发生持续痉挛和增殖,造成循环内血栓的大量形成。

国内研究发现血浆中ET-1的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29]。

2.2 外源性抗凝血剂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与内皮细胞上的糖胺聚糖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发挥抗凝作用。

脓毒症时,大量的炎症介质不仅减少了糖胺聚糖的合成,同
时还造成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相对缺乏,以致内皮细胞抑制组织因子的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凝血酶的大量生成[30]。

2.3 损伤相关因素
脓毒症患者血浆中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释放。

Yang等[31]发现HMGB1诱导着显著的内皮功能障碍和内皮促凝状态。

Walborn等[9]提出通过检测HMGB1水平不仅可以提供对内皮功能的了解,而且可以反映出炎症系统与凝血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Stark等[32]发现HMGB1可能具有促进脓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放大以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2.4 血管通透性的调节剂
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具有维持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而Ang-2在内皮细胞表面充当着Ang-1的拮抗剂,因此Ang-2的作用恰好与Ang-1相反[9]。

Gallagher等[33]发现Ang-2与内皮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紧密联系。

虽然截至目前Ang-2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在内皮标志物中,通过测量Ang-2而预测患者的死亡率表现出最高的预测值,这点优于蛋白C[9]。

3 总结
脓毒症作为一种病死率逐年升高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众多方面,而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脓毒症时失控的炎症反应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对体内凝血反应的动态调节机制,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脓毒症诱
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显著相关,导致患者微循环中形成大量的血栓甚至造成DIC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本篇综述量化了内皮细胞的功能,旨在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上述指标来协助临床医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及时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