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九章核外遗传
普通遗传学习题[宝典]
![普通遗传学习题[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f8c1f6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4.png)
普通遗传学习题[宝典]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遗传学基因型p2 表型p2二、选择题:3(遗传学中研究基因化学本质及性状表达的内容称 ( )。
(1)分子遗传学 (2)个体遗传学 (3) 群体遗传学 (4)细胞遗传学4(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名词解释:基因型,表型,性状 P67二、问答题1(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
写出下列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1)AA× aa (2)AA× Aa (3)Aa× Aa (4)Aa×aa (5)aa×aa 2、小麦有稃基因H为显性,裸粒基因h为隐性。
现以纯合的有稃品种(HH)与纯合的裸粒品种(hh)杂交,写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怎样,3、大豆的紫花基因P对白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 白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试用基因型说明这一试验结果。
第五章连锁锁传一、名词解释:连锁遗传87 完全连锁89问答题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2(基因a、b、c、d位于果蝇的同一染色体上。
经过一系列杂交后得出如下交换值:基因交换值a,c 40%a,d 25%b,d 5%b,c 10%试描绘出这四个基因的连锁遗传图。
三填空1、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被一起遗传到下一代的现象,称为 ;如果F1代不仅产生了频率高于自由组合的亲本配子,还产生了频率低于自由组合所期望的非亲本配子,称为非等位基因的。
2(不同的连锁基因组合形成的重组配子的比例相差很大,连锁越紧密,重组型配子的比例越,因此可以根据重组类型的多少来估计连锁基因之间的。
第六、七章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名词解释:整倍体、染色体组189二、填空:1、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染色体的、重复、和易位四种主要类型。
核外遗传课件学习PPT文档

green for cytochrome oxidase proteins; red for ATPase subunit proteins; yellow NADH complex proteins; tan for genes coding for cytochrome complex proteins; purple for ribosomal proteins or ribosomal RNAs; black ball and stick for tRNA gene
17
叶绿体基因组的特点
含有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如:核 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
基因分布于环状基因组的两条链上; 多数叶绿体DNA含有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大多数叶绿体基因含有内含子(Introns); cpDNA中许多序列与细菌(equivalent
1. Variegation (花斑) in Four O’clock Plant
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花斑的遗传
2.衣藻抗性的遗传
Drug resistance in Chlamydomonas
衣 藻 的 生 活 周 期
15N mt+ × 14N mt- ↓
Zygote(Chloroplast DNA is 15N)
➢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最为致密,无内含子,
➢ 酵母菌(yeast)mtDNA 含有间隔序列和内含子(spacers
and introns),
➢ 地钱(liverwort)mtDNA 含有更多的基因。28来自线粒体基因的五个基本功能
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翻译,转录,RNA加 工及蛋白的输出,
核外遗传

些细胞质基因在遗传时并不表现母系遗传现象)
2.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出 现一定的分离比例。 3. 连续的回交能把母本的核基因全部置换掉,但 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第二节 叶绿体遗传
1. 叶绿体的遗传表现
紫茉莉的花斑叶色遗传
天竺葵的花斑叶色遗传
玉米叶片的埃型条纹的遗传
2、
3、 4、 5、
S(RR)1
保持系 ——N(rr) 5
质核不育型的三系配套(三系二区)
S rr
不育系
×
N rr 保持系
S rr
×
N RR
恢复系
S rr
S Rr F1杂交种 N rr N RR
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与两系法
光温敏雄性不育性:
不育性表现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也称 为生态不育型
从实验结果看出:
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总是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
与父本提供的花粉无关。
原因:精卵结合中形成的合子父母双亲所提供的 遗传物质不均等造成的。
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
核外遗传因子由一个亲本而来的 ,不经过有丝分裂
或减数分裂,它们的行为不按核基因的方式进行:
1. 正反交的结果不一样,F1表现母系遗传。(有
减数分裂产物时线粒体随机分配结果:
全部为野生型菌落(+/-)
或混合型菌落
• 野生型菌落(+/-, +) • 小菌落(-) 抑制型小菌落
中性小菌落的遗传
由于缺乏线粒体基因组,故 完全不具有线粒体负责的
ATP合成电子传递途径(有
氧呼吸)
细胞生长的能量来源依赖于
核外遗传ppt课件

草履虫的自体受精
mitosis
纯合基因型
2、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 放毒型:产生草履虫毒素,能杀死其他品系
(杀伤者);
• 敏感型:可被毒素杀死的品系。
为什么放毒型的草履虫能产生毒素呢?
有2个因素决定:
K基因:显性,存在于细胞核。 卡巴粒(Kappa):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特
殊颗粒,含DNA、RNA、蛋白质(类似细
第三节 母体影响
• 母体影响概念 • 母体影响类型
一、母体影响
• 概念: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子型一样的现象。
二、母体影响的类型
• 短暂的母体影响 • 持久的母体影响
1、短暂的母体影响
• 只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 • 欧州麦蛾体色的遗传
– 野生型A 产生犬尿氨酸,幼虫皮肤有色,成虫 复眼深褐色。
解释
• 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杂交后所形
成的合子其细胞质几乎全来自于雌性配子,
因此杂交后代的性状决定于母本。
三、真菌异核体实验---粗糙脉孢菌缓慢生长突
变型(poky)的遗传
poky型 小菌落
异核体:不同类型的核 处在混合的细胞质中。
异核体
野生型核 小菌落 poky型核 正常菌落
两种细胞核分别出现在 不同的分生孢子中,而
• 外包双层膜、直径为0.2~0.4μm的小颗粒,含DNA、
RNA和酶。
• 卡巴粒的rRNA能与E. coli DNA杂交,但不能与
草履虫的DNA杂交。
• 认为卡巴粒是一种共生型的具有螺旋结构的放毒
型细菌。
• 其它放毒性颗粒:γ粒、λ粒、μ粒。
二、果蝇的感染性遗传
• 果蝇对CO2的敏感性的遗传
核外染色体

双链DNA,足以编码94个中等大小多肽,其中 1/3基因(tra区)与接合作用有关。 与有性生殖有关
带有F质粒的为雄性菌,能长出性菌毛; 无F质粒的为雌性菌,无性菌毛
加体的形式存在。
2.有转移性: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则由一 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 有质粒的细胞。(质粒转移时,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 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 因工程的载体。 3.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4.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3.染色体水平 (1)染色体数: 在不同生物体的每个细胞核内,往往有不
同数目的染色体。真核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而原核生物的 核质体中只有一个裸露的、光镜不可见的环状染色体,所以对 原核生物来说,染色体水平实际上与核酸水平相同。 (2)染色体倍数:除染色体的数目外,染色体的套数也不 同。如果在一个细胞中只有一套相同功能的染色体,它就是一 个单倍体。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微生物,多数都是单倍体的;包 含有两套相同功能 染色体的细胞,就称为双倍体。只有少数微 生物如酿酒酵母的营养细胞以及由两个单倍体的性细胞通过接 合或体细胞融合而形成的合子,才是双倍体。在原核生物中, 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等过程而获得外源染色体片段时,只能 形成一种不稳定的称作部分双倍体的细胞。
质粒消除的因素
吖啶类染料、丝裂霉素C、紫外线、 利福平、重金属离子、高温
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1)致育质粒(F质粒)与有性生殖功能关联;
2)耐药性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
性。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
3)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 子;
(整理)遗传学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3、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疾病。
二、简答(1)遗传病的主要特征:①垂直传递:遗传病是在上、下代之间垂直传递。
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发生遗传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遗传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
③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不能向后代传递。
④遗传病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遗传病患者家系中,亲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随着亲缘关系疏远,发病率降低。
(2)遗传病的分类:分类依据: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和遗传的特点不同。
㈠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3.X连锁隐性遗传病; 4.X连锁显性遗传病;5.Y连锁遗传病6.线粒体遗传病㈡多基因病㈢染色体病㈣体细胞遗传病第二章基因第一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2、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顺序包括编码顺序和非编码顺序两部分。
编码顺序在DNA分子中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顺序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
3、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编码顺序称为外显子。
4、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非编码顺序称为内子。
5、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指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可分为基因簇和基因超家族两种类型。
6、假基因(pseudogene):其基因序列与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序列类似,因为不能编码蛋白质,所以称为假基因。
2简答二、问答1、人类DNA的存在形式有哪几种?(1)高度重复顺序(卫星DNA,反向重复顺序)(2)中度重复顺序(短分散元件,长分散元件)(3)单一顺序第三节基因突变一、名词解释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911308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1.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
2.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本质。
主要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等,以及分子遗传学基础。
3.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等重要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4.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遗传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研究新进展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第一章绪言理解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理解2. 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掌握3.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掌握4.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及验证掌握5. 多对基因的遗传理解6.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了解7.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理解8. 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理解9. 致死基因掌握10. 复等位基因掌握11.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第三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染色体形态特征了解2.细胞的有丝分裂理解3.细胞的减数分裂掌握4.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了解第四章连锁遗传分析1. 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理解2. 伴性遗传掌握3.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证明理解4. 人类的性别畸形了解5. 连锁与交换理解6 交换值及其测定掌握7.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掌握8. 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了解9.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了解第五章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分析1. 细菌和噬菌体的突变型及其识别方法掌握2. 细菌的遗传分析掌握3.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掌握4. 转化与转导作图理解第六章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1.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理解2.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了解3.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理解4. 易位染色体的鉴别及应用掌握第七章基因突变1. 基因突变的特征理解2. 基因突变的鉴定掌握3.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理解4. 基因突变的诱发了解第八章基因、基因表达1. 基因与DNA 理解3. 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理解4. 基因空间位置关系理解2.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理解5.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掌握6.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理解7. 转座因子了解第九章核外遗传分析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掌握2. 母性遗传了解3. 叶绿体遗传理解4. 线粒体遗传理解5. 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了解6.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掌握第十章数量性状遗传分析1. 数量性状的特征理解2. 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统计方法了解3.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理解第十一章遗传与进化1. 群体的遗传平衡理解2. 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掌握3.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了解4. 物种的形成了解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四、教学时数分配:五、其它项目:无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讲授内容以多媒体讲授为主。
核外遗传讲解

MTDNA的特点
在组成上,绝大多数mtDNA中没有重复核苷 酸序列(这是mtDNA一级结构的重要特点)。 mtDNA的浮力密度较低。 mtDNA的碱基成分中G、C含量比A、T少。 mtDNA的两条单链密度不同,一条称为重链 (H链),另一条称为轻链(L链)。
mtDNA单个拷贝非常小,仅有核DNA的十万分 之一。
以S(RR)作母本与五种可育个体杂交结果
♀ ♂ F1 S(rr)不育×S(RR)可育 S(Rr)可育 S(rr)不育×S(Rr)可育 S(rr)不育 S(rr)不育×N(Rr)可育 S(Rr)可育 S(rr)不育×N(RR)可育 S(Rr)可育 S(rr)不育×N(rr)可育 S(rr)不育 上术各种杂交组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保持系 ——N(rr)具有保持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遗传的 能力,称为保持系 。 不育系——S(rr)能被N(rr)所保持,使其后代出现全 部稳定不育的个体,称为不育系。 恢复系——N(RR)或S(RR)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称为 恢复系。
2.
叶绿体DNA的物理图谱及基因定位
(1) 4.5S、5S、16S、23SrDNA(分布在反向重复序列区);
(2) 30多个tRNA编码序列——4个在反向重复区,其中2个 在16S和23S rDNA之间、其余分散分布; (3)mRNA: 核糖体蛋白(1/3,20)、Rubisco大亚基、PSI 和PSII(部分)、ATPase、RNA多聚酶(部分)、电子传递蛋 白等。
二、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叶绿体基因组特点 1.经DNA序列分析含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IRS)。 2.反向重复序列在复性时形成互补双链,它们之间非重复 序列形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环。 3.有些cpDNA有内含子,cpDNA无5„-甲基胞嘧啶。 4.叶绿体DNA能自我复制。 5.叶绿体基因组含有自己的转录翻译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核外遗传(4h)教学目的:掌握核外遗传的特点和核外遗传的物质基础,了解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利用。
教学重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学难点: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利用。
第一节母性影响一、母性影响二、母性影响的类型第二节细核外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紫茉莉的遗传三、真菌异核体实验四、核外遗传的特性第三节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一、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二、果蝇的感染性遗传第四节线粒体的遗传方式及其分子基础一、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二、线粒体基因组三、酵母线粒体基因组的物理图谱及其特点四、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特点五、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第五节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一、莱茵衣藻的叶绿体遗传二、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三、叶绿体遗传系统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第六节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性一、植物的雄性不育性二、线粒体与雄性不育三、叶绿体与雄性不育性四、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的应用第九章核外遗传(4h)第一节母性影响一、母性影响母性影响: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表现型一样,这种现象叫母性影响。
母性影响有两种:一是短暂的,只影响子代的幼龄期;另一是持久的,影响子代的终生。
二、母性影响的类型1.短暂的母性影响图:麦粉蛾的色素影响中的母性影响2.持久的母性影响图:椎实螺外壳旋向的遗传第二节细核外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一、核外遗传的概念我们已认识到,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遗传物质。
“细胞核遗传”——由核基因决定的遗传方式,在此以前讲的都是,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细胞核遗传”并不是生物唯一的遗传方式,生物的某些遗传现象并不决定于核基因或不完全决定于核基因,而是决定于部分或部分决定于细胞核以外的一些遗传物质,这种遗传称为“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核外遗传,包括核外任何细胞成分所引起的遗传现象。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胞质成分所引的遗传现象,eg,质体,线粒体遗传细胞遗传——这种由细胞质成分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二、紫茉莉的遗传紫茉莉花斑枝条的遗传:1909年,德植物学家Correns柯伦斯,首先报导了植物质体的遗传现象。
紫茉莉花斑枝条的遗传:1909年,德植物学家Correns柯伦斯,首先报导了植物质体的遗传现象。
二、真菌异核体实验两个核基因不同的菌株的菌丝彼此融合形成的菌丝体称为异核体。
四、核外遗传的特性细胞质遗传与核遗传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有自己的特点:1.在细胞质遗传中正反交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杂种只表现母本性状(在核遗传的正反交的结果是一样的,性染色体遗传除外)。
2.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得尔遗传定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基因呈现不均等分配。
3.细胞质基因只存在于细胞质的某些成分中,不能在染色体上定位,核基因则均能在染色体上定位。
4.在回交过程中,杂种做母本和双亲之一进行回交,经过多代,尽管核基因已大部分被置换,但由于细胞质基因基本未变,回交后代仍表现母本性状,核基因控制的遗传在回交过程中由于核基因的置换,后代越来越象轮回亲本。
第三节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一、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一)草履虫的生活史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具有2个小核(2n)+1个大核(2n),有2种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细胞直接分裂形成两个个体。
2.有性生殖:草履虫的接合生殖、草履虫的自体受精。
接合生殖、自合生殖。
(二)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放毒型:产生草履虫毒素,能杀死其他品系;敏感型:可被毒素杀死的品系。
为什么放毒型的草履虫能产生毒素呢?有2个因素决定:卡巴粒(Kappa)——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含DNA、RNA、蛋白质(类似细菌,为细胞内共生体),能自我复制。
K基因——显性,存在于细胞。
如果核内有K基因,胞质中无卡巴粒,不能产生毒素。
核内失去基因,胞质中的卡巴粒将会很快消失,可见卡巴粒的存在受显性gene K控制,但K基因不能产生卡巴粒。
敏感型的品系:核基因是隐性基因KK,且胞质中无卡巴粒。
如果让放毒型品系与敏感型品系杂交,结果如何?图:草履虫放毒型和敏感型的接合1)没有交换细胞质的接合即接合生殖时间较短,仅交换了一个小核,结果两者的核基因均为Kk。
细胞质不变,如果让它们各自进行自体受精:放毒型:1/2KK(胞质有卡巴粒)放毒:1/2kk(胞质卡巴粒消失)的敏感型。
敏感型:1/2KK:1/2kk,胞质均无卡巴粒,故均为敏感型。
2)交换了细胞质的接合接合结果两者核基因为Kk,且胞质均有卡巴粒。
如果自身行自体受精,两者都产生:1/2敏感型,1/2放毒型。
3)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的关系上述实例可看出:卡巴粒在放毒性遗传上是重要的,但卡巴粒的存活和增殖必须依赖于核基因K,反之,如果只有K基因而没有卡巴粒,也不能产生毒素,卡巴粒不能产生。
可见,细胞核和细胞质在控制遗传上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核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现将放毒型和敏感型的核质关系列成表:二、果蝇的感染性遗传1、果蝇对CO2的敏感性的遗传▪大多数品系果蝇:对CO2具有抗性,用一定量CO2的麻醉后能完全恢复。
▪敏感型品系:用CO2处理后不能恢复原状,通过雌体遗传。
▪机制:细胞质具有一种病毒样颗粒(sigmaσ),通过卵遗传下去。
▪实验:把sigmaσ引入/敏感果蝇的提取物注射到有抗性的果蝇中,均会诱导出敏感性。
2、果蝇的“性比(sex ratio,SR)失常▪“性比失常”:果蝇某些品系中♂<<♀,♂=0。
▪“性比雌蝇”:能产生大量雌性后代的雌蝇。
这种特性遗传给雌性后代。
▪由于雄性胚胎在发育早期死亡而造成的▪机制:由细胞质中螺旋体(spirochete)引起的。
▪Sigma颗粒、螺旋体的存在取决于相应的核基因第四节线粒体的遗传方式及其分子基础一、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1.酵母菌的生活史是一种真菌,属子中菌纲,图:酵母菌的生活史。
1)大多数情况下以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2)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时,两个交配型不同的单倍体细胞相结合,形成二倍体合子。
二倍体合子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由子囊孢子长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2.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酵母菌通气培养天后大菌落同上培养大菌落+小菌落(1-2%)固体培养基上小菌落(1-2%)同上培养小菌落小菌落只有大菌落的1/3——1/2大小。
研究表明,小菌落的酵母菌细胞体内下,不能缺少一系列的呼吸酶,eg,细胞色素a、b,细胞色素氧化酶,故在有O2呼吸,不能很好地利用有机物,于是形成了小菌落。
为什么小菌落的酵进行有O2菌不能产生一系列的呼吸酶呢?主要是由于这种酵母菌细胞中缺少了一种胞质基因的缘故,这种控制着呼吸酶合成的胞质基因,可能存在于线粒体上,线粒体的缺失可造成这种胞质基因的缺失(一些化学药品eg因啶类物质可引起胞质基因的缺失)。
小菌落酵母菌细胞线粒体不正常,故缺少正常胞质基因。
图:(小)酵母菌⨯正常→二倍体合子正常→(n)后代正常,(二者胞质混合,含正常mit)这也说明细胞质基因控制着生物性状的遗传。
二、线粒体基因组1、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性质▪1962年,由KIS等发现线粒体内有DNA,与核内DNA明显不同。
▪环状(线状)、裸露1962年,由KIS等发现线粒体内有DNA与核内DNA明显不同。
1)密度和G=C含量以及大小,均与核内DNA不同。
eg,动物mit-DNA 长 5-6MM 10⨯106道尔顿植物mit-DNA 略长 15-30MM 60⨯106道尔顿人,核-DNA 长达 2M都比核DNA小及多2)Mit-DNA 主要为环状,也有线状,裸露的双链分子(除纤毛原生物外)。
3)遗传密码有些与核内遗传密码不同(也是三联体密码)。
UGA 核内-终止密码 mit内-色氨酸AGA AGG 核内-精氨酸 Mit内-终止密码AUA AUU 核内-异亮氨酸 Mit内-起始密码4)Mit-DNA的复制方式有所不同(以哺乳动物小鼠线粒体的复制为例)复制先在多核苷酸轻链(L)的特殊位置上开始(内环开始),而亲代的多核苷酸重链(H)则被搁置起来而产生D形环,轻链继续复制,使D形状的体积增大,然后H链边开始复制,故在这两条链的复制中存在着“不对称性”,而一条先复制,一条后复制,且复制是单向进行的。
2、线粒体基因的转录与翻译系统▪1970年首次报道了线粒体具有核糖体▪核糖体:55S-80S,由2个亚基组成。
每一亚基含1rRNA。
3、线粒体的双重遗传调控▪含mt-DNA、mt-tRNA、mt-rRNA、核糖体及有关的酶,能进行复制、转录、翻译、基因重组——具有自主性▪其内的蛋白质大部分由核基因编码▪遗传装置属于混合起源三、酵母线粒体基因组的物理图谱及其特点基因组:26μ的环状DNA,84kb,含大段间隔序列具内含子: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细胞色素b基因内含子:具有可将它们自己从转录本中剪切的序列四、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特点1981年B.Borst and L.A.Grivell(英)测定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DNA序列含16 569bp。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小、排列紧密(D-loop非编码序列,与复制(起始有关),基因内无内含子。
▪只有22个tRNA分子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4个密码子的含义不同于核密码子人类线粒体遗传病:▪mtDNA8470~13447,4977片段缺失——心肌病▪缺失发生在H链与L链的复制起点之间,范围2.0~7.0kb——Kearns-Sayre 综合症▪tRNAleu基因处A→G——MELAS综合症▪tRNAlys基因上第8344位的A→G——肌阵挛性癫痫与破损性红肌纤维病五、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1、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随着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200kb~2 500kb。
其特点大而复杂。
2、mtDNA :环状、线状3、玉米、大豆线粒体:环状为5%、线状95%4、烟草培养细胞:环状为40%5、研究进展:对玉米、菠菜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图谱已有一定的了解。
第五节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一、莱茵衣藻的叶绿体遗传单细胞生物,1个核(n),1个叶绿体,20个线粒体。
繁殖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五、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1、叶绿体基因组1962年,由kis和plant首先明确肯定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DNA,此后,许多科学家利用不同的实验手段都证明了质体中含有DNA(在不同材料中)。
✧裸露、环状DNA分子,120kb~217kb,每个叶绿体含1-多个DNA,序列中无5`-甲基胞嘧啶。
✧大多数植物叶绿体DNA含2个反向重复序列(蚕豆、豌豆中无)✧能自我复制、有自己的转录翻译系统✧核糖体:70S(50S+30S),其23S、4.5S、5S、16SrRNA基因以及1/3核糖体蛋白质都由叶绿体DNA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