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类活用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主观简答题课件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主观简答题课件

• 在2021新高考Ⅱ卷中,如果把原文按照相关答案直接翻译或者原文照搬, 不但啰嗦,而且没条理,因此可以分句进行大意概括。将“大兴三年,逖镇雍丘 ,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概括为祖逖多次派兵攻打 后赵,导致后赵戍守边关归顺祖逖的人太多,边境日渐狭小。将“后赵王勒患之 ,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概括为后 赵石勒对祖逖采取的一系列示好行为以及要求通史互市。将“逖不报书,而听其 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概括为祖逖没有将这件事向上呈 报,而是任其互市,从中获利,并且禁止诸将侵犯后赵百姓。通过对上述原文内 容的概括,考生不难组织答案。新高考Ⅱ卷的参考答案: • 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 逖示好,要求通史及互市。 • 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的边境 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 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 1.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
•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中的简答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在文 中快速定位,根据语境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然后用自己恰当的 语言进行作答。
三.试题类型 • 1.原因探究类 • 2.体现表现类 • 3.方法策略类
第一种类型:原因探究类
• 一.命题形式 • 1.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 2.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 概括。(3分) • 3.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 4.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3分) • 5.于谦被判处极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 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直接原因有哪些?(3分) • 二.解题思路 • 1.审清题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位置关系、利害关系等)。 • 2.明确人物的动作行为,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特点。 • 3.切实研究结果,由果溯源,探究具体原因。 • 4.掌握原因的类别(直接,间接;主观,客观;内因,外因;目的因等), 对号入座,以防答非所问。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
高中文言文 诸子散文、传文、杂记、论说、书序、 赠序、铭文、奏议、书牍、文言小说
例[2020Ⅱ卷]
高考文言文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
去/民有惊出与卒遇/ 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 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安中廉知之/按得冤
状/即出民/抵吏罪/ 文言翻译能力
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
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
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
, 王敦与刘刁构隙,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节选自《通鉴纪事
本末·祖逖北伐》)
123456789
【2021·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语境推断
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获取十倍的利润。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
者反报楚王,

联想迁移法
弭口无言
满口胡言
闭嘴不说话
广从六里 方圆六里 广/从 “从”通“纵”
纵横六里
联想迁移法、通假推断法
【2022全国甲卷】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要 多说,就等待我等好事吧。”
将多义项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 辨析,通过回忆与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 具有相同特性。
1、外延的变化
类型二 古今异义词
类型
词义 扩大
典例
河:专指黄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唐开始泛指一切江河,“黄河远上白云间”“国破山河在”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54张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54张

一、试题选取依据——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
名称
具体要求
课程 标准
1.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 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 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 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 论分析,撰写评论。
观点态度。
一、试题选取依据——考情变化
年份
卷别
传主
出处
选材
新高考Ⅱ 卷
海瑞
《明史》 勇于劝谏、关心国事的清官廉吏
2020
新高考Ⅰ 卷
左光斗
《明史》 为人刚直、忠于朝廷的优秀官员
全国Ⅰ卷
苏轼
《宋史》 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士大夫
全国Ⅱ卷 王安中
《宋史》 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优秀官员
全国Ⅲ卷 王彪之
《晋书》 敢于质疑、刚正不阿的实干家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01 词义扩大
02 词义缩小
03 词义转移 05 词义强化
04 词义弱化
06
感情色彩 变 化
1.词义的扩大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言五项【通假字】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古今异义】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古:检验;今:探究并领会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寄身;今:托付蟹六跪而二鳌古:腿,蟹腿今:跪下【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动词的使动用法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使…弯曲数词用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专一)【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介词,表从所,可译为“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善假于物也:对,向。

受制于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而神明自得表承接:锲而不舍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内文言复习学案(二)--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内文言复习学案(二)--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内文言复习学案(二)九下第22课《陈涉世家》复习学案一、作家作品1.《陈涉世家》选自, 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字, 是家、家, 鲁迅高度评价这部著作, 说它是“, 。

”2.《史记》全书共篇, 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世家, 主要记之事。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阳夏人也()2.鸿鹄之志()3.发闾左谪戍渔阳(;)4.皆次当行() 5.以数谏故()6.上使外将兵()7.陈胜王()8.所罾鱼腹中()9.夜gōu火()10.多为用者()11.忿恚尉(;)12.尉果笞广()13.藉第令毋斩(;)14.宁有种乎()15.为坛而盟()16.蕲下()17.车六七百乘()18.楚国之社jì() 19.被坚执锐()20.度已失期()21.铚、酂、苦、柘、谯()()()()三、重点文言实词解释1.尝与人佣耕:;2.怅恨久之:3.苟富贵,无相忘:4.若为佣耕: 5.陈涉太息曰:6.九百人屯大泽乡: 7.度已失期:8.不当立:9.皆次当行:10.会天大雨:11.扶苏以数谏故:12.法皆斩:13.今或闻无罪:14.楚人怜之: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16.念鬼:17.此教我先威众耳:18.吴广素爱人: 19.尉果笞广:20.固以怪之矣:21.旦日:2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23.并杀两尉:24.族中往往语:25.皆指目陈胜:26.藉第令毋斩:2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8.敬受命: 29.从民欲也:30.蕲下:31.将兵徇蕲以东:32.比至陈:33.将军身被坚执锐:;34.皆刑其长吏:35.举大名:36.为坛而盟:37.社稷:38.号为张楚:四、文言现象1.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2)为天下唱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3)卜者知其指意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4)固以怪之矣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5)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词。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7)长于臣(比 )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课件 (共151张)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止”“仅”:“只”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尚贤 (三)含答案

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尚贤 (三)含答案

尚 贤[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尚.(shàn ɡ)贤 社稷.(jì) 庖.(páo)厨 远鄙.(bǐ) 阖.(hé)闭 罝.(jū)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辟”,通“避”)(2)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3)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4)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罔”,同“网”)(5)莫不敬惧而施(“施”,通“惕”)(6)美章而恶不生(“章”,通“彰”,明显,显著)(7)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就⎩⎪⎨⎪⎧以德就.列,以官服事(走向,动词)金就.砺则利(接近,动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就,动词) (2)务⎩⎪⎨⎪⎧故大人之务.(要务,紧要的事情,名词)陈言务.去(务必,副词) (3)尚⎩⎪⎨⎪⎧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动词)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崇尚,动词)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假如,连词)(4)所以⎩⎪⎨⎪⎧上之所以..使下者(表凭借,用来……的)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表凭借, 用来……的,介词)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表原因,连词) (5)若⎩⎪⎨⎪⎧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假如,连词)此若.言之谓也(这,代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则是本.失其所欲(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2)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3)将在于众.贤而已(使动用法,使……众多)(4)必将富.之贵.之(使动用法,使……富,使……贵)(5)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动词用作名词,辅助的人)(6)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多)(7)不义不富.(使动用法,使……富)(8)谨上.为凿一门(名词作状语,在上面)(9)则上得要.也(动词用作名词,要领)(10)无能则下.之(使动用法,使……下)(11)美.章而恶.不生(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事,丑恶的事)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郑人有且买履者 (三)含答案

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郑人有且买履者 (三)含答案

郑人有且买履者[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胜.(shēnɡ) 构木为巢.(cháo) 果蓏.(luǒ)蚌蛤.(ɡé) 钻燧.(suì)取火 鲧.(Gǔn)禹决渎.(dú) 冀.(jì)复得兔 郑人买履.(lǚ) 坐于幕下而啜.(chuò)之 曩.(nǎnɡ)将罪之 怒而戮.(lù)之 邻人之父.(fǔ) 遗.(wèi)之羹.(ɡē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请”,通“情”,真实,实在)(2)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破旧,破损)(3)王大说,国以治(“说”,通“悦”)(4)置之其坐(“坐”,同“座”)(5)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6)而自知其益富(“知”,同“智”,以……为聪明)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度⎩⎪⎪⎪⎨⎪⎪⎪⎧乃曰:“吾忘持度.。

”(尺寸,尺码,名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动词)度.义而后动(考虑,动词)余忖度.之(推测,估计,动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名词)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名词)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动词)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名词)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回、个,量词)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动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动词)(2)说⎩⎪⎨⎪⎧而后世多燕说.(解说、解释,动词)燕相受书而说.之(解释,动词)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形容词) (3)为⎩⎪⎨⎪⎧构木为.巢(做,建造,动词)因为.之备(给,替,介词)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担任,做,动词)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做,动词) (4)因⎩⎪⎨⎪⎧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就,副词)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动词)因.为之备(于是,副词) (5)且⎩⎪⎨⎪⎧郑人有且.买履者(将要,副词)且.谁不食(还,副词)年且.九十(将近,副词) (6)以⎩⎪⎨⎪⎧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连词)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因为,介词)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用,介词)王大说,国以.治(因为,介词) (7)而⎩⎪⎨⎪⎧人民少而.禽兽众(表并列,连词)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表因果,因而,连词)因释其耒而.守株(表顺承,连词)举贤而.任之(表顺承,连词)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表转折,可是,连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法..常可 古义:是两个词,“不”“效法”今义:意思是违反纪律(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这里为两个词,“政”指治国措施,“治”是治理今义: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3)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这里指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复召以为..其子傅古义:这里是“让……做”今义:认为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2)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作)(3)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4)天下大水..(名词作动词,发洪水)(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6)不法.常可(名词作动词,效法)(7)夜.书,火不明(名词作状语,在晚上)(8)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形容词作动词,吃完)(9)其御.曰(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10)曩将罪.之(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11)而自知.其益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12)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13)以娱.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兴)(14)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15)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活用为动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应翻译为“攻下”;“东”应翻译为“向东进军”。

(1)练习: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冈峦起伏,草木行列。

③一狼洞其中。

④乃使从者衣褐。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二月草已芽。

⑩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 驴不胜怒,蹄之。

13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2)应用体验(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2)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3)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4)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

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注] 骫(wěi):弯曲。

(1)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2)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3)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给他喂下食物),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

(4)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译文: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

(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

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

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

赵宣孟对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赵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

”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

”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2.名词作状语类型例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应翻译为“像云一样”;“响”应翻译为“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应翻译为“像影子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应翻译为“向上”;“下”应翻译为“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应翻译为“一天比一天”。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应翻译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练习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③席卷天下、囊括四海。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⑨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⑩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

答案:有个人在夜晚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译文:有个人在夜晚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直到它跑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看清是只老虎。

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3.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类型例句动词、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这样的动词、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流”应翻译为“河流”。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圣”应翻译为“聪明的人”;“愚”应翻译为“愚蠢的人”。

动词前有代词“其”“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

燕赵之收藏..。

(《阿房宫赋》)“收藏”应翻译为“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伏”应翻译为“伏兵”。

形容词用在数词和“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入之甚寒,问其深.。

(《游褒禅山记》)“深”应翻译为“深度”。

(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过秦论》④将军身披坚执锐。

⑤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类型例句形容词带宾语(名词或代词)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应翻译为“与……交好”。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穷”应翻译为“走到尽头”。

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白”应翻译为“显出白色”。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②亲贤臣,远小人。

③火尚足以明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2)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2)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文:然而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

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

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5.使动用法类型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格式为: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使……成为王”。

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应翻译为“使……放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应翻译为“使……活下来”。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应翻译为“使……退却”。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谓语表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愚”应翻译为“使……愚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利”形容词处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欣”应翻译为“喜爱”。

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应翻译为“使……快”。

(1)练习①完璧归赵。

②外连横而斗诸侯。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⑧春风又绿江南岸。

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⑩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小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