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题
高考文言文解题指导:内容概括分析题(含答案)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提问方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
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
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新高考语文考点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解析】“担任……中京留守”错误,原文是“遥授”和“遥领”,授予官衔但并不到任。 参考译文:
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杨沃衍屡立战功,赐予他现在这个姓(兀林答)。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他为中 京留守。六月,晋爵为元帅右监军,仍然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元光二年春天,元军几百游动的骑兵 劫掠延安并向南而来,杨沃衍率军追击,在野猪岭作战,俘获四人而还。不久,元军大举入侵,驻扎在德 安寨,杨沃衍再次出击打跑了元军。正大二年,晋爵为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
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 三.辅.道绝。
选项: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 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解析】 “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错误。根 据原文“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可知,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除了“车辆装饰却很破旧” 外,还有鲍永所穿的衣服也是陈旧而俭朴。 参考译文:
(后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 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嘉祐五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 知政事。欧阳修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 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
【考点详解】
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 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原文信息
分析
锁定具体信息区间: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
晋文公的请求超越上下的名分,不合礼制。
结合材料一核心观点: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文本二
文言文阅读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联系语境。在遇到阅读障碍时,要注意根据前后内容加以推断分析。可以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多方面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4. 转换语言。文意理解题考查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高中语文 高三总复习之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课件16张

2021年8月24日
一、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
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 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 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 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选项】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塑像,他极力反对,皇 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紧迫的一件事,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进谏。
答案 “皇帝只好作罢”于文无据。
Hale Waihona Puke 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原文】宪宗元和初,(裴垍)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 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 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 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旧唐书·裴垍传》
赍:1. 携带;持;怀抱着。如“赍志而殁”。 2. 拿东西给人,送给——赍助(接济;资助);赍赏(赏赐);赍钱(持赠金钱);
赉:赐予——赠送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原文】(刘随)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言数事,尝言:“今之所切 ,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王钦若既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 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 (节选自《宋史·刘随传》)
【选项】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 匿太子,杀二宦者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意

比对人物,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命题设误: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
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故意说错人物的言行 所反映的性格特点。
比对方法: 围绕“何人,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
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这几个关键点,着重比对 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 ·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 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 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 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 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技法5:比对关系,防止改变因果、事件杂糅。 命题误设:
改变因果,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 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即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或事情的细节进行 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 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比对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看有无改变因果、事件杂糅。
·例3【原文】( 2019江苏卷 )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 逡巡中辍。 ·[选项C] ·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 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分析]曲解文意。 选项中“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说法错
误,文中“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 的粮食。
·当堂练3【原文】( 2021全国乙卷 )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 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选项D] ·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 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分析]归纳不全。 选项中“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 朝灭亡”说法错误,文中唐太宗认为是炀帝无道和臣不 尽忠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复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专项突破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典型例题一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内容要点
概括题
【二轮目标】
1.能根据试题特点和要求,准确归纳、概括文段内容要点。
2.理解并分析文段事理、观点、手法。
【常见题型】
1.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3.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概括。
【经典考题】
1.(2016江苏)
题目: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答案默写: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根据“六十而耳顺”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根据“日未午,即完牍”,可知“考
试时间长”;根据“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2.(2015江苏)
题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默写: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
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
根据“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概括出学以致用。
3.(2017南通二模)
题目: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3分)
答案默写:
【答案】①注重孝道
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
③崇尚节俭
【解题策略】
1.辨明文体,疏通基本文意。
抓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捷径,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后生发感受;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而后材料佐证;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叙人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为人:仁孝忠义廉俭勇直和当),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
《元故楼主簿行状》为官:作风严谨,体恤百姓,能力出众,谨慎周到,不辞劳苦,(廉洁从政,雷厉风行)
2.重点关注题型,注重阐发归纳。
①内容概括类
A(2016江苏)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B(2015)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为学)
C(二模)简要概括鲍竹溪品格上的特点。
(为人)
D《点点通》P39:《元故楼主簿行状》(为官)
②角度筛选类(哪些方面,哪些角度)
A(一模)《封①大夫方君传》
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
(答对4点即可)。
B《点点通》P40:《郁离子》序
作者从哪些方面赞扬了《郁离子》?请简要概括。
关注:角度+内容
③原因归纳类
A(四市摸底)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意图
B《点点通》P36: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分析作者乐意为“环翠亭”作记的原因。
C《点点通》P37:《谢杜相公书》
作者写这封信给杜衍的原因。
关注:主观+客观
3、深入研读,掌握答题步骤
(1)审请题,抓住核心词,判断方向。
(紧扣题旨)
(2)确定答题区间。
脑海中第一意识一定是答案,先保留。
(3)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
(4)整合归纳信息。
(5)观察分值,看是否与分值吻合。
(角度多元)(分值+1)
(6)组织语言,简要概括(精准凝炼,四字为主)。
(7)检查:关注重复与遗漏。
(重复遗漏)
【答题要点】
①归纳概括题:先筛选信息,然后分条列举,归总概括。
②理解分析题: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语段,阐述理由。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
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
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
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
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
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
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
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伏惟明公终赐亮察。
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
亦惟天下之义而已。
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
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
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
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卒: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故: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名:说出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3分)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4分)
答案:
6、A卒:终于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
(“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顾”、“须臾”、“废”各1分)
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