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对于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压强度的实验通常采用压力试验机进行。

在试验中,将标准尺寸的混凝土试块放入压力试验机中,不断增加载荷直至试块破坏。

根据试块的破坏载荷和试块的截面积,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在抗拉加载下的抗拉强度较低,因此常常需要通过钢筋加固来提高其抗拉能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实验通常采用拉力试验机进行。

在试验中,拉力试验机通过两侧的夹具施加拉力,使混凝土试件破坏。

根据试件的破坏载荷和试件的截面积,计算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三、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混凝土在抗剪加载下的抗剪强度也较低,通常需要通过添加剪力钢筋来提高其抗剪能力。

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实验通常采用剪力试验机进行。

在试验中,剪力试验机通过两侧的夹具施加剪力,使混凝土试件破坏。

根据试件的破坏载荷和试件的截面积,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

四、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混凝土在受到冻融循环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开裂和破坏。

因此,评估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非常重要。

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冻融试验。

在试验中,混凝土试件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观察并评估其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

五、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混凝土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抗渗能力,以保证建筑结构的防水和耐久性。

抗渗性能的评估通常采用渗透试验。

在试验中,将一定压力下的水注入混凝土试件,观察并评估其渗透性能。

六、混凝土的变形性能混凝土在受到力加载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形。

评估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可以采用应变计进行。

在试验中,将应变计粘贴在混凝土试件表面,通过应变计记录试件受力时的应变变化情况,从而评估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结论综上所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抗冻性能、抗渗性能和变形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估,可以确保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抗震能力和耐久性,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性能研究现状

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性能研究现状

直接拉伸实验。当应变率 响应 为 :4×1 / , 拉 强度 提 0 s时 抗 高了 3 %; 3 当应变率 响应 为 :4×1 / , 0 s时 抗拉 强 度提 高 了 5 %。此后 , 5 才陆 续有 人 对混 凝 土动 态拉 伸 特性 进 行 了实 验 研 究。通过总结前人的实验研究 结果 , l r Ma a【 在其 综述性 文献 中 v 3 J
var
1 研 究进展
早在 11 , mrs 9 7年 Ab n【J 1就对 混凝 土材料 进行 了应 变 率 响应
为 :2 0 / 和 :8 0 / 下的压缩 实验 , 现混凝 土材 ×1 s ×1 s 发
[(98 ) 3 19 年 等总结 了 混凝土 拉伸应 变率 效应 , 出了混凝 土 给
2 研 究 内容
2 1 混凝 土 的动 态特性 .
2. .混凝 土材料泊松 比与应 变率之 间关 系的研究 尚不 多 见, 但一般认 为 : 混凝 土在受 压时 , 随着应 变率 的增加 , 内部 的 其 微裂缝减少 , 因而导致 了泊松 比的减小 ; 在受拉 时 , 随着应 变率 的 增加 , 泊松 比相应增 加。也有 实验发现 , 松 比并 未随应变 率 其 泊 ~1 的单 轴抗压 试验 , 0 结 成果很不一致 的原 因, 可能是 因为在影 响混凝土动态 变形特性 的
维普资讯
第3 3卷 第 3 2期
2007年 11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 3 No. 2 13 3
N v 2 0 o. 07
・15 ・ 5
文章编号 :0 96 2 (0 7 3 .150 10 8 5 2 0 )20 5 .2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共3篇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共3篇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共3篇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1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混凝土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建筑、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材料。

在完成某些重要工程时,混凝土还需要承受风、水、火等自然因素和车辆和船只等外力作用。

因此,研究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混凝土动态试验中的试验方法混凝土动态试验的方法通常有压缩试验、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等。

其中,冲击试验又分为高速冲击试验和低速冲击试验。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试验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1. 压缩试验压缩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试验方法。

其原理是在混凝土的上表面施加一个荷载,从而压缩混凝土,测量这时的应变和应力,最终获得混凝土在压缩下的强度和应变率。

需要注意的是,压缩试验只适用于混凝土在静态条件下进行测量,而不适用于动态加载。

2. 拉伸试验拉伸试验的原理与压缩试验类似,但在这种试验中,荷载施加在混凝土的两端,从而拉开混凝土,测量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以及拉伸强度等参数。

3. 高速冲击试验高速冲击试验是一种将混凝土暴露在巨大的动态载荷下的试验方法。

在试验中,混凝土标本受到一些物理事件(如爆炸)的伤害,以使其产生众多的岩石碎片和碳化物。

测定产生的这些碎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同时,也会测量混凝土的体积、密度和表面的形态。

高速冲击试验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试验方法。

4. 低速冲击试验低速冲击试验是一种在混凝土受到局部冲击负荷时进行的试验方法。

常见的冲击负荷是冲击锤或钢球。

低速冲击试验具有试验过程短,制备样本方便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中。

二、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理论研究除了试验方法之外,研究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分别介绍混凝土的冲击力学理论和动态断裂力学理论。

1. 混凝土的冲击力学理论研究混凝土动态响应的理论问题主要在于探讨混凝土在高速冲击下变形过程中的应力波动和应变波动效应以及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的相互关系。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团委书记竞职演讲(精选多篇)第一篇:团委书记竞职演讲镇团委书记竞聘演讲稿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给予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层干部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我一是坚决拥护、二是积极参与。

本着锻炼自己,为大家服务的宗旨我站在了这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我叫,现年25周岁,大学文化,中共党员。

20XX年毕业于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同年8月至20XX年9月在电视台新闻部工作,20XX年被考录为潍坊市公务员;分配到镇党政办公室工作,20XX年担任政府文书至今,同时负责宣传等工作。

我认为每一次工作和经历的变化,对增长能力、丰富阅历都是难得的机遇。

越是新的环境、越是压力大的工作,往往就越能够锻炼自己,竞争镇团委书记职务,一方面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担负起委书记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挖掘潜力、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到镇工作已经两年了,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我成长的领导和同事,表示衷心感谢!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镇团委书记。

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优势:一是具丰富的工作经历。

大学里我担任过团支书工作,有一定的团委工作经验,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在市电视台、我镇统计站、党政办等多个岗位,从事通讯报道、文秘、宣传等多项工作,这些经历练就了我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正为我在干好团委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二,具有较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参加工作以来,屡次上台演说和主持节目的机会锻炼,使我学会了一些与人交流、演讲演说、主持的语言艺术。

财政所验收、劳保所检查等我负责解说,锻炼了我的临场应变能力。

今年的社区文化月活动,我协助主任具体负责节目策划、征集、排演、主持等工作,并取得了成功,证明了我的组织活动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第三,我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热爱团委工作,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一种勇于接受挑战的信念。

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最为常见的材料之一,承担着建筑结构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状1.技术水平较高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在混凝土设计、配合比设计、材料研究、工程施工等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

尤其是在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

2.材料逐步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传统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对高品质混凝土的需求,因此在活性粉末材料、矿渣粉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上,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大丰富了混凝土的种类和性能。

3.施工工艺不断改进在混凝土施工工艺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传统的手工施工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施工所取代,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等环节都实现了智能化和集约化。

这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提升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4.质量控制加强近年来,我国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把控越来越重视。

通过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配合比的设计、施工过程的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发展1.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建筑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成为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抗渗性能优异等特点,可以满足大跨度、高层次建筑结构的需求。

未来,我国将继续致力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革新和突破。

2.绿色环保混凝土的开发随着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绿色环保混凝土的研究也成为了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

绿色环保混凝土不仅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而且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能效比、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混凝土动态实验报告总结

混凝土动态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与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混凝土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本实验针对混凝土进行了动态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动态加载过程,分析了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破坏形态及动态力学特性。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2. 分析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及动态力学特性;3. 评估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抗裂性能;4. 为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C30混凝土,其配合比为水泥:砂:石子:水=1:2.4:3.8:0.42。

2. 实验设备:本实验采用动态三轴加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高速摄影系统等。

3. 实验步骤:(1)制备混凝土试件,尺寸为150mm×150mm×150mm,养护至28天;(2)将试件放入动态三轴加载试验机中,采用不同加载速率(0.1、0.5、1.0、2.0、5.0MPa/s)进行加载;(3)利用高速摄影系统记录试件的破坏过程,分析其破坏形态及动态力学特性;(4)对比不同加载速率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评估其抗裂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混凝土的应力峰值逐渐增大,而应变峰值逐渐减小。

这说明混凝土在动态加载过程中,其强度和刚度均有所提高。

2. 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及动态力学特性(1)破坏形态:在不同加载速率下,混凝土的破坏形态表现为劈裂破坏、剪切破坏和弯曲破坏。

其中,劈裂破坏在低加载速率下较为明显,而剪切破坏和弯曲破坏在高加载速率下更为常见。

(2)动态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动态加载过程中,其抗裂性能明显优于静态加载。

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逐渐增强,但增幅逐渐减小。

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原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久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领域。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混凝土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因此,对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混凝土的研究现状1.组成材料的研究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是水泥、砂、石子和水等,这些材料的品质和配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的研究:包括水泥种类、水泥的化学成分、水泥的颗粒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2)砂石子的研究:主要研究砂石子的品质、颗粒形状、粒度分布等特性,以及砂石子的配合比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

(3)水的研究:主要研究水的质量、用量、用水温度等参数对混凝土的影响,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冻融性能。

2.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研究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强度的研究:主要研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指标,以提高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2)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主要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耐久性与环境的关系、混凝土材料的老化机理等问题,以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混凝土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研究涉及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监测、检测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主要研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参数等问题,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主要研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等问题,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

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

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在当今社会,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项目中。

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其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也逐渐扩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发展。

一、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1.1 混凝土材料的基本性能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粉煤灰和水经过配合、搅拌、浇筑和养护而成的人工石材料,其基本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渗透性、抗冻融性等。

近年来,通过对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可以发现新型的添加剂和改性剂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使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1.2 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一直是混凝土材料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中。

目前,通过对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可以采用掺外加剂、纳米材料等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应对各种特殊环境和工程条件。

1.3 混凝土材料的环保性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混凝土材料的环保性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添加矿渣粉、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以及利用再生混凝土等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的环保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二、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发展2.1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年来混凝土材料研究的重点之一,其应用包括桥梁、高楼大厦、核电站等重要工程项目。

通过对其配合比、材料选用等方面的优化和改进,可以使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年来新兴的混凝土材料,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都远远超过传统混凝土材料。

其应用领域涵盖了核设施、导弹发射井等重要工程领域。

2.3 绿色混凝土的应用绿色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研究的新前沿,其应用主要包括城市园林、雨水收集系统、地下排水系统等方面。

通过其透水性、透气性和保温性等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摘要:混凝土在冲击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与静力荷载作用下有所不同,不仅强度要高于静力荷载下的强度,而且与应变率有关。

本文简要概括一下目前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本构关系
Abstract: the concrete in the impact of the explosion load mechanical response and static load is different, not only the strength to be higher than under the static load of strength, but also related with the strain rate.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 the current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in brief analysis.
Keywords: concret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
混凝土是一种硅酸盐类复合材料,其成份复杂,变化因素多,表现为非均质、非线性及脆性破坏等。

人们对其在冲击爆炸荷载作用下动态力学性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混凝土在冲击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与静力荷载作用下有所不同,不仅强度要高于静力荷载下的强度,而且与应变率息息相关,即存在着应变率效应;同时动强度还与应变历史、应变率历史以及材料的损伤积累有关。

1 混凝土动态抗压性能的试验研究
董毓利等(1997)[[12] ][1]完成了应变率由10 - 5s-1 -102s-1 7个数量级范围内的混凝土受压试验,发现不同的应变率全过程曲线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随应变率的增加有所提高,但弹性模量基本不变。

武海军等(2003)[[14]][2]对混凝土材料在高应变率加载条件下的动态拉伸断裂强度进行了实验测试。

实验得到了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拉伸断裂强度与拉伸断裂应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应变率加载下混凝土材料拉伸断裂强度具有很高的应变率敏感性。

严少华等(2000)[[15] ][3]采用变截面大尺寸的Hopkinson压杆,对直径分别为72mm、62mm的高强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下的混凝土动态压缩强度及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证实了混凝土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

胡时胜等(2001)[[1][4]利用改装的直锥变截面式Φ74mm大尺寸Hopkinson压杆对混凝土材料试件(Φ72×36)进行了冲击压缩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采用预留间隙法,避免这种装置加载波波头部分对混凝土材料试验数据精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材料不仅具有敏感的应变率效应,还具有十分明显的损伤软化效应。

王道荣和胡时胜(2002)[[17]][5]利用大尺寸Hopkinson压杆,以试验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四种不同骨料尺寸的普通混凝土材料和两种不同配比的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压缩强度,从唯象的角度分析了骨
料性质及其粒径对混凝土材料动态压缩性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力学机理。

2混凝土动态抗压性能的本构模型研究
陈书宇(2003)[[2] ][6]在Perzyma的一般粘塑性理论和Bicanic的塑性间断面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应用在动态加载条件下混凝土的塑性屈服面和极限面的变化规律来刻画材料的粘塑性响应。

建立了应用于冲击和地震荷载下的应变率和应变历史相关的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给出了动态粘塑性本构关系的详细阐述和有限元的实现方法。

对于材料的不同拉压受力状态,使用两种不同的屈服准则—Druck-Prager准则和Mohr-Coulomb准则来描述材料进入屈服状态的力学性质,并给出混凝土梁在三角载荷下的非线性有限元算例。

陈书宇(2002)[[2]][7]、陈书宇和沈成康(2005)[[22]][8]先后提出了一个应变率相关的非线性混凝土动态力学模型,改进Bicanic的混凝土塑性间断面变化规律和Ottosen的四参数屈服准则,建立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地震和爆炸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响应的研究。

根据有关实验结果对应变率和材料强度的关系提出合理假设,考虑经常被忽略的材料峰值应变随应变率的变化和泊松比随应变率的变化;模型计及了静水压力和动态塑性损伤效应,全面地反映混凝土的力学行为。

宁建国和商霖等(2006)[[25] ][9]基于混凝土材料强冲击加载下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两种损伤型动态本构模型:损伤型黏弹性本构模型和损伤与塑性耦合的本构模型。

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冲击试验结果的比较发现,随着冲击速度的提高,混凝土材料内部产生了显著的塑性变形,因此损伤型黏弹性本构模型的应用就存在一些不足;而损伤与塑性耦合的本构模型由于考虑了裂纹扩展引起的材料强度和刚度的弱化,以及微空洞缺陷塌陷引起的塑性变形,因而能更好地用于模拟强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冲击响应特性。

3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的试验及理论研究表明,在高应变率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明显提高,在冲击试验中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同静态强度相比可以提高85~100%甚至更多,而动态荷载下被动约束混凝土的强度要高于素混凝土的强度。

但是在同一应变率下,混凝土强度还受到混凝土静态强度、水灰比、养护条件和试件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如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提高,因此不同的试验结果变化范围很大[9]。

对于动载作用下混凝土峰值应变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一些文献[10, 11]发现它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减小,而有些文献[1]却认为其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也有文献[12]认为它与应变率的关系很小。

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是因为和抗压强度一样,影响应变的因素很多,并且加载设备的不同导致了试件不同的破坏形态,而测量设备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

对于初始切线模量随应变率的变化也有不同的结论,大部分文献认为由于开始加载阶段微裂缝较少,即与静态加载混凝土的裂缝发展处在同一等级,初始切线模量对应变率不敏感[10, 12]。

参考文献:
[1]董毓利,谢和平,赵鹏.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受压全过程的实验研究及其本
构模型,水利学报,1997,(7):72 77.
[2]武海军,黄风雷,张庆明.混凝土材料动态拉伸断裂强度实验研究.爆炸与冲击,2003, 23(增刊):5960
[3]严少华,段吉祥,尹放林等.高强混凝土SHPB试验研究.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0,1(3):69
[4]胡时胜,王道荣,刘剑飞.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工程力学,2001,18(5):115118
[5]王道荣,胡时胜.骨料对混凝土材料冲击压缩行为的影响.实验力学, 2002,17(1):2327
[6]陈书宇.动态载荷下的混凝土本构关系及有限元实现.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23(1):57
[7]陈书宇.冲击载荷下的混凝土动态力学模型.力学学报增刊,2002,34:261263
[8]陈书宇,沈成康.基于OTTOSEN准则的混凝土粘塑性力学模型. 固体力学学报,2005,26(1):6771
[9]宁建国,商霖,孙远翔.混凝土材料冲击特性的研究.力学学报,2006,38(2):199208
[10]Hughes B P, Watson A J.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ultimate strain of concrete under impact loading.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1978, 30(105): 189197
[11]Dilger W H, Koch R, Kowalczyk R. Ductility of plain and confined under different rates. ACI Journal, 1984, 81(1): 7381
[12]Scott B D, Park R, Priestley M J N.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concrete confined by overlapping hoops at low and high strain rates. ACI Journal, 1982, 79(1): 1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