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金縢》篇“予仁若考”解诂
两篇《金縢》之比較

两篇《金縢》之比較两篇《金縢》之比較何焱林“清華簡”《金縢》篇,其篇名与通行之《尚书》一致,其内容則有所不同。
此篇今、古文《尙書》皆有,正好略作比較一、“清華簡”《金縢》:“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遲”。
《尙書·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武王既克殷三年”比之“既克商二年”,有兩點不同,1、“清華簡”《金縢》此句多了“武王”二字。
2、將《書·金縢》此句之商改為殷,二改為三。
改動雖小,優劣立見。
書史貴簡,即用最精簡之筆墨,書寫最豐富多彩之史實。
“清華簡”《金縢》:“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遲”,一句之中,兩見王字,可謂屋中架屋,牀上疊牀,如此文筆,作簡者連起碼的史官資質也不具備。
“武王”二字不僅多餘,且不合史例。
須知《金縢》篇是周代史官記述親歷之事,有文為證。
《尙書·金縢》記成王與二公(太公、召公)啓金縢之書時,有曰:“二公及王乃問诸史與百執事,對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清華簡”《金縢》篇亦曰:“王問執事人,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
’”武王定鼎到駕崩不過六年,加上周公居東二年,至啓金縢时。
前後不到十年時間。
克商乃聚全周之力而為,率眾伐商者乃武王,為眾人盡曉之事,書“武王既克商”則贅。
何况《書·金縢》此句後直接“王有疾”三字,表明“既克商”者武王,有疾者亦武王,筆墨精簡到極致,更表明其為直擊其事者所記。
徵之《周書》中今、古文皆有之篇目,看看史官是如何記述此等史實的:《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王為武王《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王為武王。
按:《逸周書·文政觧第三十八》:“惟十有三祀。
”此用文王紀年,示武王繼文王未盡之業。
與《史記》说法一致,此年為武王伐紂稱王之年。
《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
”王為成王。
《康誥》:“王若曰”。
據考證,此篇為武王封康叔之誥,篇首四十八字為洛誥之脱簡。
《酒誥》,書法同《康誥》。
读《群经平议》札记三则

读《群经平议》札记三则作者:王倩倩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1期摘; 要:清代的训诂学者特别擅长就古音以求古义,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俞樾作为晚清学界殿军人物,训诂时极重“通古文假借”之法,有颇多创见。
今以三则为例,管窥俞樾在训诂实践中尤重通古文假借、破除文字字形藩篱的特点。
同时,俞樾的部分观点由于证据未足而一直未受学界认可,但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增加,这些观点正在被逐一证实,彰显了俞樾的卓识远见。
关键词:《群经平议》;词义;假借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完成交际的重要手段,以字音为线索寻求词义是古代训诂学者常用的训诂方法。
清代学者通过声音的系连,摆脱字形的束缚,破除假借,解决了很多古籍中的疑难问题。
对于利用聲音关系破除假借的重要性,王念孙曾在《广雅疏证·序》中评价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具体操作时应该“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俞樾也在《群经平议·序》中说:“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
得此三者以治经,则思过半矣。
”而后他又指出在“三者之中,通假借为尤要”[1](P3)。
俞樾非常注重利用声音关系破除假借找到本字,成果斐然。
其中有些观点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受学界认可,但随着新的出土材料不断增加而逐渐被印证,显示出俞樾的远见卓识。
一、“仁、佞”之辨《谷梁传·文公六年》:“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贤者,不使贤者佐仁者。
今赵盾贤,夜姑仁,其不可乎?”范宁《集解》引范邵说:“贤者,多才也。
战主于攻伐,仁者有恻隐之恩,不如多才者有权略。
”晋国与狄人交战,晋襄公原本打算让狐夜姑担任主帅,让赵盾辅佐他。
阳处父提出异议,认为古代君主任命臣子的时候都是让仁者辅佐贤者,所以应该让赵盾为主帅,狐夜姑作辅助。
范邵对“仁者”和“贤者”都依本字解,并解释说两军交战,主攻伐,仁者富有恻隐之心,不如贤者多才有权谋,更有利于引导战事胜利,因此贤者更适合当主帅。
俞樾在《群经平议》卷二四中对此有不同看法。
仁的主要内涵

仁的主要内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主要内涵是爱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仁”意义的演化:从释义学到社会建构论

“仁”意义的演化:从释义学到社会建构论作者:王立皓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摘要:“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影响深远,但学者对其意义的阐释却莫衷一是。
本文在简单梳理“仁”意义演化的基础上,运用西方哲学中的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对这种演化的发生做了解释,认为中国语言和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前结构的不一致是演化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仁”意义的演化是一个建构并将继续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仁演化释义学社会建构论“仁”作为儒学乃至中国伦理体系的核心概念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仁”意义的研究及“仁学”体系的建构直至明清一直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仁”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
其重要性使得古往今来,学者对训诂及义理之阐释汗牛充栋。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各时代的各派学者各自从自己的研究旨趣和学科特点出发,在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中抽取出可以佐证自己论点的“微言”,阐发背后的“大义”。
诚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仁的观念,所涵甚广,而本者甚约……”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使我们面对:什么是“仁”?如果才能算践“仁”?这样问题的答案不尽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仁”的意义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进行一番简单梳理,并对此过程提出自己的解释。
一、“仁”意义的演化周海春认为在“仁”的阐释逻辑上,对儒家“仁”的理解至少形成了如下几种解释逻辑:第一,一般和个别的逻辑;第二,内在性和外在性(心理和行为、个体和社会)的逻辑;第三,超越性(先验)和现实性(经验)的逻辑(上下关系);第四,动态和静态的逻辑关系。
而在仁的阐释传统上,他认为在“仁学”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的解释倾向,主要包括心理主义阐释、形而上学伦理学阐释方向、个体德性论阐释和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四种[1]。
陈远宁则认为孔子的“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范畴,包含伦理的、政治的,特别是个人修身等多层面内涵。
首先,它属于伦理学范畴;其次,它属于政治学范畴;最后,它更是修身学范畴。
《尚书》“予一人”义理初断

《尚书》“予一人”义理初断
黄星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予一人”作为殷周传世文献中常见的君主自称,有着丰富的义理内涵。
从现存《尚书》看,“予一人”体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与普通民众的天然对立,而是在“天命-君主-臣民”这一政权体系中,借由对君主这一核心的强调,申明彼时君主稳固这一政权体系的现实职责,以及君王保持天命、臣民与自身的有效沟通,乃至稳固各方力量配比平衡的戒慎之意。
【总页数】4页(P111-114)
【作者】黄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尚书·金縢》篇“予仁若考”解诂 [J], 钟云瑞
2.《尚书》"予则孥戮汝"考释 [J], 冯怡青
3.启功评其为“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予之所藏,但使永存吾土 [J], 黄薇
4.《尚书》"予不惟""予不惠""予不允"文例释义——兼与裘锡圭先生商榷 [J], 程
水金
5.《尚书·甘誓》“予则孥戮汝”考释 [J], 易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尚书·周书·金縢

尚書
周書 金縢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爲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爲功爲三壇同墠爲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
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並是吉公曰體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後公乃爲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爲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對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
雨
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课文注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课文注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
”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
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
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
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
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说文解字《仁》

说文解字《仁》“仁”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
从人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作。
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
”按照《说文解字》本书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密之意。
清朝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所以“仁”字“从人二”。
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也将“仁”训作“相人偶”。
但是“从人二”的“仁”不是最早的“仁”,《说文解字》说明比第一个“仁”更早的古文“仁”,还有两种:从千心的“忎”和从尸的“??”。
孔子前的“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孔子和儒家的“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论语》中使用“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
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
孔子的“仁”,涵义甚广。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
这是孔子的创新。
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
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
仁与义合称为仁义。
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4 —1 4 7 1 . 2 0 1 5 . 0 3 . 0 1 8
解 诂 《 尚书 ・ 金 滕》 篇 “ 予仁若考 ”
钟 云 瑞
(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山东曲阜 2 7 3 1 6 5 )
摘
19127后王氏列举荀子解蔽战国策赵策管子任法晏子春秋外篇墨子天志韩诗外传等关于能字的记载证明能而二字古义就金縢篇本身的文章结构分析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与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在形式上虽不完全一致但细考文义意义上却是相对而言应为两组对应句式
2 0 1 5 年8 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Ke y wo r d s : J i n t e n g; ” Yu r e n r u o k a o ”; ” N i n g ”; J i a n g S h e n g; Yu Yu e; Ru a n Y u a n
系方面考辨 , 稽 考历代 文 献 资料 , 认为“ 若考” 依《 清华 简》 简文 断定 而非衍 文, “ 仁” 与“ 佞” 存 在 音近假 借 关 系,
“ 若” 释 为“ 如”, “ 考” 释 为“ 父祖” , “ 予仁若考” 释 义为 : 我周公旦之 高材如 父祖 。
关键词 : 《 金 滕》 ; “ 予仁若考 ” ; “ 佞” ; 江声 ; 俞樾 ; 阮元
c h a r a c t e r s .”Ru o” me a ns ”Ru”, ”Ka o” me a n s a n c e s t o r s, a n d ’ ’ Yu r e n r u o ka o” c a n b e p a r a ph r a s e d a s ”Du k e o f Zh o u h a s t h e p l e a s a n t v i r t u e l i k e my a n c e s t o r s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a b o u t t h e s e n t e n c e . T h i s p a p e r c o mp a r e s d i f f e r e n t s p e c i li a s t s t h e o r i e s a n d t h e d o c u me n t s i n t h e p a s t
要: 《 尚书 ・ 金滕 》 篇有“ 予仁 若考 ” 句, 自伪 《 孔传 》 之后 , 孔 颖达 、 林之奇 、 江声、 王念孙 、 孙 星衍 、 俞樾 、 阮元等
人 疏解各不相 同, 莫衷一是 。文章通过 比较 各家之说 , 从“ 若考” 二字衍 文 问题、 “ 仁 若” 意 义解诂 、 “ 仁” “ 佞” 二字关
A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i s a s e n t e n c e’ ’ Y u r e n r u o k a o ”i n S h a n g s h u J i n t e n g, b u t a f t e r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f a l s e Ko n g z h u a n , Ko n g Yi n g d a, L i n Z h i q i ,J i a n g S h e n g, Wa n g N i a n s u n, S u n Xi n g y a n, Yu Yu e a n d Ru a n Yu a n h a d d i f f e r e n t
中图分类号 : H1 3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1 4 7 1 【 2 0 1 5 ) 0 3— 0 0 8 5— 0 4
On ¨ Yu r e n r u o k a o ¨i n S h a n g s h u J i n t e n g
ZH0NG Yu n. r u i
【 C o l l e g e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 Q u f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Q u f u 2 7 3 l 6 5 , C h i n a J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s i n g h u a B a mb o o S l i p s。 ” Re n ’ ’a n d” Ni n g ”h a v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c l o s e s o u n d a n d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d y n a s t i e s o f t h e s t u di e s o f” Ru o k a o”,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e p r o b l e m o f t h e r e du n d a n c y o f”Ru o k a o”, e x pl a n a t i o n o f” Re n r u o”。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Re n” a n d ”Ni n g ”. I t i s c o nc l u d e d t h a t’ ’ Ruo k a o ”i s n o t t h e r e d u n d a n c y
J o u na r l o f Q i n g d a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Βιβλιοθήκη S c i e n c e )
Au g u s t , 2 0 1 5
第2 7卷
第 3期
Vo 1 . 2 7 No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