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的神经外科的使用-外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护士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

护士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

护士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1. 引言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常常需要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以确保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手术效果的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护士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2. 颅内压监测2.1 气囊压力传感器颅内压监测常使用气囊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实时测量颅内压力变化。

护士需要保证气囊的准确放置和固定,同时定期校准和检查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2.2 监测数据记录和分析护士需要定期记录颅内压监测的数据,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监测数据的分析也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他们需要掌握正常范围,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3 颅内压的调整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护士需要及时调整颅内压。

他们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按照医嘱进行静脉药物的输注或调整呼气末正压水平。

3. 脑功能评估3.1 神经系统观察护士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来评估脑功能。

包括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和言语表达等方面。

护士需要熟悉不同评分系统,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以便进行正确评估。

3.2 神经影像学评估神经影像学评估是脑功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士需要协助患者进行CT、MRI等检查,并熟悉常见诊断结果的解读。

3.3 其他辅助检查护士还需协助患者进行脑电图(EEG)等辅助检查,并配合医生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

4. 注意事项4.1 严密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监测数据的波动。

任何异常情况都需要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2 安全防护在进行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时,护士要注意个人安全和患者的感染防护。

操作前后要做好手卫生,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5. 结论护士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准确监测和评估,护士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手术效果的成功。

以上是关于护士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颅内压监测和脑功能评估的详细介绍。

解析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

解析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

解析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不伴有视通道损伤)的27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采用无创颅内压进行监测,另将同期收治的15例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做脑室外引流术并给与传统的颅内压监测。

结果:治疗组患者入院时监测,3例颅内压在80~180mmh o的患者,7例颅内压在180~350mmh o的患者,2例颅内压大于350mmh o的患者。

监测后发现颅内压升高,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病变加重。

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监测,4例颅内压在80~180mmh o的患者,10例颅内压在180~350mmh o的患者,1例颅内压大于350mmh o的患者。

监测发现颅内压过高,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病变加重。

对两组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相对传统颅内压监测而言,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有效等优点。

关键词: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23-02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叫做颅内压(icp),也叫脑压。

颅腔狭小、颅内炎症、颅骨出现异常增生、脑水肿、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寄生虫以及颅内血管疾病等都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检测常用在神经外科,能够监测病情以及为诊断治疗提供价值。

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是有创的,需要将探头通过颅骨钻孔安置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进行监测颅内压力,要求的技术条件高,操作复杂,监测有可能中断,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如颅内感染、出血,脑实质损伤等)。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即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克服了传统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弊端,达到了安全、无创、有效、操作简便以及可在床边监测等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小了风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不伴有视通道损伤)的27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采用无创颅内压进行监测,包括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及脑实质血肿各4、5、3例。

颅内压监测对外科手术的指导作用

颅内压监测对外科手术的指导作用

低颅压处理原则
1
2
及时识别并处理低颅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低颅压处理原则及措施介绍
补充体液
通过静脉输液等方式补充体液,提高颅内压。
药物治疗
使用激素类药物等改善脑脊液循环,提高颅内压。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 治疗,如硬膜外血肿清除、脑脊液漏修补等。
颅内压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颅内压波动具有昼夜节律性, 通常夜间较低,白天较高。
影响颅内压波动的因素包括年 龄、性别、体位、呼吸、血压 、颅内病变等。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麻醉、手 术操作、药物使用等因素也会 对颅内压产生影响,需要进行 实时监测和调整。
02
外科手术中颅内压变化规律
开颅手术前颅内压状态评估
提供更为全面的监测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压监测中应用
数据自动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对颅内压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提取有 用信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预警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颅内压预警系统,当颅内压出现异常波动 时,系统可自动报警,提醒医生及时处理。
个性化治疗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颅内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为患者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颅后颅内压恢复情况观察
01
02
03
颅内压恢复期监测
在关颅后的一段时间内, 继续通过颅内压监测仪监 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观 察颅内压恢复情况。
颅内压异常处理
如发现颅内压异常升高或 降低的情况,及时进行处 理,如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再次手术等。
预后评估
结合患者的颅内压恢复情 况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 预后进行评估,为后续治 疗提供参考。

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摘要: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重要工具,用于评估颅内压的变化和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

本文旨在探讨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我们介绍了颅内压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包括颅内压传感器的植入和监测参数的解释。

然后,我们讨论了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以及其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评估了颅内压监测在预测手术结果、早期干预和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护理,效果评估,手术结果,患者预后引言颅内压监测作为神经外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由脑组织、脑脊液和血管组成,其平衡对于维持正常脑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在某些神经外科疾病和创伤情况下,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及时监测和管理颅内压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已经成为神经外科护理的标准之一。

一、颅内压监测的原理与方法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理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它通过测量颅内压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

本节将详细介绍颅内压监测的原理与方法,包括颅内压的生理背景、监测设备和技术,以及植入颅内压传感器的过程。

1.颅内压的生理背景颅内压是指颅骨内的压力,主要由脑组织、脑脊液和颅内血液容积的相对平衡决定。

正常情况下,脑容积和颅腔容积保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然而,在某些疾病或外伤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因此及时监测颅内压变化至关重要。

2.颅内压监测设备与技术2.1颅内压传感器颅内压监测的核心是使用颅内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直接或间接测量颅内压。

常见的颅内压传感器包括脑室内传感器、脑组织内传感器和硬膜下腔传感器。

脑室内传感器通过植入到脑室内,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提供了准确的颅内压信息。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摘要】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脑损伤和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颅内压的变化过程,指导临床用药和及时的手术治疗,能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关键词】无创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护理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的形成,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的生命。

颅内压监测可以作为:“早期报警系统”有利于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高颅压[1],无创颅内压监测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可在病床边进行动态监测病人颅内压的变化。

无创颅内压检测成为临床诊断的有益补充,也是目前颅内压监测领域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不足之处是可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血肿等并发症[2],而无创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19例,其中颅脑损伤442例,高血压脑出血171例,颅内动脉瘤27例,脑肿瘤6例,男性408例,女性211例。

年龄5-87岁,手术治疗160例,非手术治疗459例,死亡8例,颅内压波动在本组58-393mmH2O。

1.2方法采用颅内压无创检测分析仪,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是由弥漫的非模式的闪光对视网膜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电位变化。

1.3基本原理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可反映从视网膜到枕叶皮质视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视觉通路位于脑底部,视神经纤维自前向后贯穿全脑,从额叶底部穿过顶叶及颞叶到达枕叶,行程较长,颅内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视神经的功能,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颅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当颅内压ICP持续增高时易产生视觉通路神经损害,神经元纤维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神经电信号传导阻滞,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峰潜伏期延长,通过建立潜伏期与颅内压之间的回归方程,可无创检测颅内压。

2 结果本组颅内压检测有433例颅内压正常。

有27例颅内压大于200 mmH2O。

颅内高压发生率为5.53%,经CT扫描提示186 例颅内出血,手术160例。

3 护理3.1体位仰卧位抬高床头15-30°,双眼闭合,不配合的病人戴眼罩,而对躁动不安、不配合的病人使用镇静剂,使患者保持安静,使检测颅内压的结果接近病人的颅内压。

颅内压力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颅内压力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监测颅内压变化
01
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
,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预防脑疝形成
02
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疝形成,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
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评估治疗效果
03
颅内压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
01
判断出血程度
02
颅内压力监测技术与方法
有创性颅内压力监测技术
脑室内导管监测
通过脑室穿刺,将导管置于脑室内,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 此方法准确度高,但存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硬膜下监测
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硬膜下,通过测量硬膜下腔的压力来间接 反映颅内压。此方法相对安全,但准确度略低于脑室内导管 监测。
无创性颅内压力监测技术
防控措施
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控制颅内压力在稳定水平,避免剧烈波动;对于疑似出 血的患者,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相应处理。
其他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并发症类型
除了感染和出血外,还可能出现电极移位、 脑脊液漏、癫痫等并发症。
处理措施
定期评估监测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时 调整电极位置;对于脑脊液漏的患者,采取 相应措施如加压包扎、脑脊液引流等;对于 癫痫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当前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探讨
技术挑战
当前颅内压力监测技术仍存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需通过改进传感器设计、优化 信号处理算法等途径加以解决。
临床应用挑战
颅内压力监测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患者个体差异、并发症等,需通过严格 掌握适应症、规范操作程序等措施降低风险。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介绍
颅脑外伤是引起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颅内压力过高是颅脑外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颅内压监测已成为颅脑外伤后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颅内压监测的定义
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颅骨内,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包括外科手术、穿刺和简单放置压力传感器。

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颅内压力的常规监测是通过植入压力传感器实现的。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监测颅内压力
颅内压力监测对于颅脑外伤术后处理至关重要。

如果颅内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神经组织的氧合不足和缺血,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因此,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颅内压力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提高治疗水平
颅内压监测可以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水平,尤其是在需要手术干预的情况下。

通过颅内压监测,医生可以了解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情况,根据数据调整手术方案和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在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力数据可以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病死率
颅内压监测可以降低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

一旦发现颅内压力异常情况,医生可以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患者因为神经组织缺氧引发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失语、瘫痪等严重后果。

结论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可能会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术后颅内压控制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术后颅内压控制

脑水肿
细胞毒性脑水肿
缺血、缺氧等原因导致脑细胞内钠离 子聚集、水分增多,引起细胞毒性脑 水肿,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等原因导致血浆成分渗入脑组织,引 起血管源性脑水肿,进而导致颅内压 升高。
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脊液吸收障碍
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原因导致 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障碍,引起脑 脊液潴留,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控制与患者预后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颅内压控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个体化颅内压控制策略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个体化颅内压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颅内压控制新技术研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颅内压控制新技术 和新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影像学表现
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一大小约 4cm的肿瘤,伴有周围水肿和颅
内压升高。
治疗方案
经过多学科讨论,决定采取开颅 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术后颅内
压控制。
手术过程
手术入路
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选择左侧额叶开颅手术入 路。
肿瘤切除
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边界,完 整切除内压监测装 置。
颅内压控制与神经保护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颅内压控制与神经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找更 有效的神经保护策略,减少手术对神经功能的损伤。
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
未来可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颅内压控制 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压监测的神经外科的使用-外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神经外科医学论文热门推荐10篇之第十篇:颅内压监测的神经外科的使用脑水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是含水量和脑容量增加,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中线结构位移等,甚至导致脑疝[1].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关系到脑功能损害的程度,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2].因此,及时发现脑水肿、准确监测脑水肿、准确掌握颅内压的变化,并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抢救成败、改善病情发展及转归的关键[3].关键词:脑水肿;无创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颅内压监测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头颅CT和MRI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术以及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其中CT和MRI检查是脑水肿的常规诊断方法[4].然而,这些成像技术虽能评估脑水肿的程度及部位,但不能量化,亦不能进行实时、床旁、动态监测而需要其他监测方法作为补充[5].有创颅内压监测仍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监测期短,定位不准确,易导致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6].现有的无创颅内压监测手段,如临床症状评估、闪光视觉发电位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并不能准确反映脑水肿变化,急需一个实时、动态监测的技术来实现这一目的[5].本文从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发展历史、使用设备及方法、科学性、临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发展历史20世纪末,一种无创生物电阻抗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原理是基于人体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脑组织电导率和介电系数会发生改变,干扰电磁场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检测并计算出敏感变化参数如相位、幅值、斜率变化等,通过参数变化确定组织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7,8].由于脑内液体中含有高导电性离子,脑组织液体的含量会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这使得脑电阻抗成为脑水肿的一种潜在监测技术[9].1997年,Dowrick等[10]发现该技术可以判断大鼠脑缺血后脑水肿的高峰期。

2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设备及使用方法2003年,重庆博恩富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依据脑电阻抗技术发明和设计了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型号BORN-BE-Ⅲ,重庆博恩富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研发脑电阻抗技术制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护仪,不仅对脑水肿敏感,而且对颅内出血的早期变化及实时发展敏感,亦可用于脑出血的病情监测[11,12].BORE-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电极安放:采用专用测量电极片,大小2.0 cm2,共4个;电极片粘贴4个,左右对称,后侧电极片中心位于外耳道上方耳廓最高点,粘贴时使电极片下缘与外眼角延长线重合,前侧电极片紧贴后侧电极,并排粘贴。

监测前,对电极粘贴部位的毛发用剃须刀剃干净,剔除处皮肤不留任何毛发根,手触摸感觉头皮光滑。

75%医用酒精脱脂电极黏贴处各2次,皮肤表面用干燥棉签擦干,无油脂、汗渍等。

输入病人基本信息,开始监测,分析报告得出结论。

BORE-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有三个输出参数:水肿量(ml)、扰动系数(R)、颅压值(mmHg)。

水肿量是当前水肿体积实时量化数值显示。

扰动系数是根据电磁扰动原理专为检测颅内病变,如水肿、血肿、肿瘤、积水、萎缩等,设计的参数,为一个广义的生物电阻抗,扰动系数155提示高阻抗异常,可能存在血肿或肿物,并与其体积正相关;扰动系数115提示低阻抗异常,可能存在水肿或积水,并与其体积负相关。

3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科学性2018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无创颅内压与有创颅内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设备监测的平均颅内压与临床有创测得颅内压平均误差在(13.5920.73)%,误差绝对值(2.695.31)mmHg;水肿量与CT结果比较度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符合率为93.55%.河南省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开通中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应用与规范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阶段总结报告: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周口市中心医院、开封市中心医院、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开通术后病人,其中22例出现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58例未出现出血转化(对照组);出血转化组扰动系数均值为(155.8022.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23.0617.036,P=0.000);排除机械开通术后出血病人(22例)后脑梗死病人58例,其中12例去骨瓣减压(去骨瓣减压组),46例保守治疗(对照组),去骨瓣减压组扰动系数(115.6816.101)明显低于对照组(127.1314.026,P=0.002)。

4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前景4.1 评价脱水药物疗效目前,脑梗死、脑出血、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疝形成等都需使用脱水药物减轻脑水肿,临大多根据临床经验来推测。

对于脑水肿病人,何时开始脱水治疗、选用何种脱水药物、脱水治疗持续时间以及脱水药剂量、次数选择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尚无明确的指南及专家共识。

有研究显示对于脑梗死后脑水肿病人,使用20%甘露醇125 ml脱水治疗后,患侧大脑半球扰动系数及水肿量逐渐降低,脱水后1~3 h效果;脱水6 h后基本回复到脱水前状态;同时,使用7.5%高渗盐水脱水降颅内压,作用时间更长,提升脑灌注压更有效[13].无创颅内压监测可实时、量化的观察颅内水肿程度,评估其用药情况及疗效,动态调整脱水药物剂量及使用频次,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4.2 监测再出血研究表明,使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脑出血术后未再出血病人,1 d内表现为患侧综合扰动系数显著低于健侧,随着病程推移则表现为3 d时患侧高于健侧,5 d时两侧大致接近,7 d时两侧基本正常;而术后再出血的病人表现为出血后综合扰动系数骤然升高,不符合上述病程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作为颅内再出血监测的预警指标[14,15].对于颅脑疾病,若手术治疗后均有再出血风险,临床通常观察到病人术后意识障碍加深加重、血压突然升高、烦躁、全身大汗淋漓、头痛加重、恶心、呕吐重又出现或者加重,肢体偏瘫加重以及双侧瞳孔不等大,特别是出现术侧瞳孔散大,可认定为有再次出血,应立即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从而判断手术效果。

无创颅内压监测可快速、敏感、高效的识别有无颅内再次出血,做到床边实时监测,虽然检测方法尚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还远不能代替大型高精度检测仪器,如CT和核磁共振检查,但它可成为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16].4.3 监测水肿升高和评价预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与病人预后有密切的联系。

开颅手术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导致周围脑组织继发性脑水肿。

脑组织直接损伤和术中牵引脑组织可引起脑水肿。

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血肿可引起出血性脑水肿。

术后脑缺血可引起缺血性脑水肿,术后脑积水可引起脑积水性脑水肿。

术后感染可引起感染性脑水肿等[17].对开颅术后的病人行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能较全面地反映术后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观察病人脑水肿严重程度,对扰动系数高的予以早期干预,甘露醇脱水治疗;对扰动系数变化不明显的予以临时脱水或暂不处理,观察到病人预后明显比未使用无创脑水肿监测者好[18,19].脑水肿、血肿可增加脑容量,干扰微循环,增加颅内压,加重脑损伤,正确、及时地评价脑水肿升高程度与许多危人的预后有关,也是危人积极治疗成败的关键。

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对脑水肿程度进行持续监测可评价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和转归[20].4.4 对颅内压的有创颅内压监测为在脑室或硬膜外放置探头,极易导致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导管堵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常用的测压技术为腰椎穿刺术,可大致估测出颅内压,且操作简便。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通过一系列算法,应用扰动系数这一确定值来计算出当前颅内压,为治疗提供依据。

无创颅内压监测可灵敏地测量颅内压,且测量数值与腰椎穿刺术测得的压力相差约10mmH2O.通过此仪器,可随时观察颅内压,当其异常升高时,及时予以脱水处理或行紧急手术治疗,从而挽救病人生命,提高临床治愈率。

4.5 手术指征的判断对符合手术指征的脑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对于脑出血病人,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是治疗的关键,有利于减轻血肿对周边脑组织的机械压迫,有利于减轻周边脑水肿反应。

血肿周围水肿与病人功能预后及长期病死率具有一定相关性,及早手术治疗为成功的关键[21].目前,脑出血手术指征主要为临床症状及影像学CT表现,均有一定的滞后性。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早期发现扰动系数急剧升高,颅内压也相应升高,此时行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血肿压迫,术后复查CT也证实确实有手术指征,从而及时挽救病人生命,提高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是根据生物电磁场理论与异物扰动原理,以及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来监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动态改变。

利用电磁场检测参数数据,转换为扰动系数、水肿量及颅内压,主要优势在于它是一种功能性检测,无创、不受电离辐射、简便、便宜、连续、动态、床边即可检查,且可操作性强,持续性好、可重复性好,便于动态观察,也决定它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前景。

参考文献[1] Hom L, Rojas R, Eiseeberg RL. Cerebral edema[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2, 199:258-273.[2] Blixt J, Svensson M, Gunnarson E, et al. Aquaporins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early edema development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Brain Res, 2015,1611:18-28.[3] Wijdicks EF, Sheth KN, Carter B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management of cerebral and cerebellar infarction with swelling: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4, 45:1222-1238.[4] Gerriets T, Stolz E, Walberer M, et al. Noninvasive quantification of brain edema and the space-occupying effect in rat stroke model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Stroke,2004, 35(2):566-571.[5] Chen CJ, Ding D, Ironside N, 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J Neurosurg, 2019. Epub ahead of print.[6] Heldt T, Zoerle T, Teichmann 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intracranial elastance monitoring in neurocritical care[J].Ann Rev Biomed Eng, 2019, 21:523-549.[7] Liu L, Dong W, Ji X. A new method of noninvasive brainedema monitoring in stroke:cerebral electrical impedance measurement[J]. Neurol Res, 2013, 28:31-37.[8] Clay MT. Weighted regularization in electrical impedancetomography with applications to acute cerebral stroke[J].IEEE Trans Med Imaging, 2002, 21(6):629-637.[9] Lingwood BE, Healy GN, Kecskes Z, et al. Prediction of outcome following hypoxia/ischaemia in the human infant using cerebral impedance[J]. Clin Neurophysiol, 2009, 120(2):225-230.[10] Dowrick T, Blochet C, Holder D. In vivo bioimpedance measurement of healthy and ischaemic rat brain:implications for stroke imaging us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J]. Physiol Meas, 2015, 36(6):1273-1282.[11] Fu F, Li B, Dai M, et al. Use of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to monitor regional cerebral edema during clinical dehydration treatment[J]. PloS one, 2014, 9(12):e113202.[12] Chu H, Tang Y, Dong Q. Prote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o brain edema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its involved mechanisms:effect of aquaporin-4[J]. PLos One, 2013, 8(6):65-65.[13] Peng M, Guo C, Gong F, et al. Cerebral electrical impedancevalue reflects brain edema caused b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infants[J]. Pakistan J Pharmac Sci, 2017, 30(3):913-919.[14]张小玲,成金妹,曾嘉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