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第八章社区80(精)
【2024版】社会学概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第8章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二、网络社区的含义 网络社区是对现实社区的引喻 网络社区不再具有地理界定性质 网络社区是现实社会在电脑网络上的投射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三、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 1.不同以往的亲密关系 在“网络社区”里,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也可能因为彼此 间的趣味相投、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 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在真实的地域社区中, 凭借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 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信 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 取了自我认同。 由于这种关系的建立是片面的,网民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 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
8.5 城市化
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我国城市的历史发展 1949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家,城市数量 少,1949年全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有168个。 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城市数量增加不快,滞后 于工业化进程。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才逐渐与经济增长一 致起来,使现代化与城市化一致起来。
8.1 社区概述
四、经典社区理论 1.类型学理论 古典类型学:滕尼斯、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沃 思 新类型学:帕森斯、贝克(神圣社会与礼俗社会) 2.区位学理论 古典区位学:帕克 社会文化区位学:范里 新正统区位学:哈雷、邓肯
8.2 农村社区
一、农村的概念
1.农村的形成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 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 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 体聚居、活动的场所。 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 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 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其后, 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 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西方: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
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
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卢曼:系统学派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中国: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
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
《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依据教材:《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社会工作领域与内涵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p3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P63.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p10-114.社会工作的含义p125.社会工作的要素p146.我国当前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类型)p15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1.社会工作者的涵义与一般特征p21-22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p23-243.社会工作者的功能p24-284.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p30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p30-316.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p317.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特点p35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1.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p432.新教伦理与人道主义的基本假设p44-453.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p46-474.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p525.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p53-54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1.理论对社会工作的作用p58-592.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观点p64-67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1.社会福利的内涵p75-762.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p763.社会福利分类p77-784.社会福利的功能p795.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p79-83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1.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p992.社会个案工作的过程p102-1033.社会个案工作的技巧p1044.危机介入模式p105-1075.任务中心模式p107-1096.社会——心理模式p109-1117.行为治疗模式p111-1128.叙事治疗模式p112-116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1.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p122-1232.小组工作的功能p1233.小组类型p123—1244.小组工作的理论p125-1265.小组工作的模式p126-1276.小组工作中的社会控制p129-1307.小组工作原则p131-1328.小组工作技巧p132-134第八章社区工作1.社区工作的涵义p138—1392.社区工作的目标p1393.社区工作的理论p140—1414.社区工作的原则p142—1445.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p1446.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p1457.社区工作的过程p145—1468.社区工作的技巧p146—1479.中国社区服务与问题p147—14910.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p146—147第九章社会行政1.社会行政的涵义p1542.社会行政的功能p156—1573.社会行政的内容p1574.社会服务计划内容与过程p1585.社会服务组织结构与人员聘用p160—1616.督导的类型p1457.机构成员的考核类型p1638.协调的类型p1639.服务系统中的控制p16410.社会服务中的评估类型与方法p165—166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社会工作教育、实习、督导与研究1.社会工作教育的特性p367—369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内容p3713.专业化p374—3754.社会工作实习内涵与特征p386—3875.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p388—3906.社会工作实习模式p391—3937.实习时间安排种类p3948.实习过程p394—3969.实习评估与种类p39510.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涵义p39711.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功能p397—39912.督导员的素质p399—40013.社会工作督导模式p400—40114.社会工作研究的涵义p40415.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p406—40716.社会工作研究方法p411—41717.社会工作研究程序p417—421注:第四编《社会工作实务》部分(即第十章~第十九章)内容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重叠,这部分内容大家可以不看。
社会学概论(完整)ppt

第二节
一、社会需要的类型
社会需要理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综合性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是指自然的人, 而是指社会的人。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 本性。 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的享受的需要, 2008-3-4 7 社会学概论 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需要。
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2008-3-4 社会学概论 3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 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 会制约性。 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 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就集体而言,则是集体与个人成员的需要的协调、领导与群众的需要的协调、 历史与现实协调的发展过程。 需要只要协调才能提高,也只要协调才能得到预想的均衡的满足。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理论社会学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社会学概论 4
(完整word版)社会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①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在1838年出版的简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②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思想及科学发展的背景)a、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自然科学的启示b、思想条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哲学和伦理观念以及宗教观念;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c、学术条件:二、社会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1)孔德: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贡献:提出社会的概念与学科基本框架,主张对社会作静态与动态的研究,也即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
社会作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制度和家庭)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领域,用生存竞争、优胜劣汏解释社会变迁。
(3)迪尔凯姆:社会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是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4)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
社会行为的分类、社会科层制、权威与权力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主要研究方法: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2、主要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四、社会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及其代表人物:(1)结构功能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要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功能是社会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2)冲突理论美国的科瑟尔、柯林斯,德国的达伦多夫,英国的赖克斯等。
要点: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
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社会学原理》课程笔记

《社会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1.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2.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社会变迁等方面。
二、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1. 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们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三、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1.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
3.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社会行为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来构建的,关注语言、符号和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组成的整体。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背景和过程。
2.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社会现象的模式、趋势和关联。
五、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 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体系。
2. 各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现象,相互补充,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六、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 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的影响。
2. 提高社会分析能力,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3. 参与社会决策和改革,为创造更公正、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一、什么是社会化1.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多核心城市
这一理论是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 曼(E. L. Ullman)1945年提出的。他们认 为每个城市都有一系列核心,每一个又都 是一个专业的中心。例如,除了商业区外, 还可能有轻工业制造和重工业制造区,或 政府管理机构中心等。这些核心影响周围 区域的特性与发展。多核心论比其它模式 更符合某些城市的特征,如在汽车出现后 发展起来的城市,各种设施比较分散。
(1)古典区位理论 (2)新正统区位理论
(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即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芝加哥学派所 提出来的人文区位学理论。这个理论借助于生物进化论 的原理,强调研究城市的空间格局。 所谓区位,是指人类群体及其活动的空间,也可以说是 人类聚合的区域位置,而区位分布就是人类群体及其活 动空间的分布。 从社区的区位结构来看,大都市社区就是许多类别不同 而相互依存的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等整合 而成的区位结构。 之所以称为人文社区理论,是因为这种区位学理论虽然 借用了一般生态学的概念,但它所论述的是人类社区的 生活现象而非动植物群落的生态学。
第八章 社区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第二节 城市化 第三节 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 二、社区和社会 三、社区的类型 四、西方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社区的概念
1、社区概念的来源 2、我国的社区定义 3、国家民政部的界定 4、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 5、社区的三维立体结构
流网反映一定地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的持续程 度,体现社区各个发展阶段的动态面貌,以及多种变量。
二、社区和社会的区别
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并不 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行 为规范、生活方式和共同的社区意识。 2、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所谓社会空间, 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 社会的组织和团体;社区空间则不同,它是 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它既为社 区中的人们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和生活 空间网,也提供了地理的活动区域。
2、我国的社区定义
我国最早由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引进这一概 念 。「当初,community这个词介绍到中国来的 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 ‘社区’。当我们翻译F. 滕尼斯的community和 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是 society,成了互相矛盾的不解之词,因此,我们 有感‘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 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 概念。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 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这就是 ‘社区’一词的来由」 。
四、西方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
1、区位理论 2、社会体系理论 3、社会冲突理论 4、社区变迁理论 5、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6、空间社会属性理论
1、区位理论
芝加哥学派是区位理论的 创始者,着眼于把社区作 为一种空间现象或区位单 位来研究。在这一理论的 发展中又有古典区位理论 和新正统区位理论之分。
1、社区概念的来源
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于 1881年首先使用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 团体、集体、公社、社区等),指的是「一种持 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 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 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 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 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三、社区的类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最基本 的社区类型,即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 (二)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
传统的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1)从社会结构看,农村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或者说血缘关系的结合是农村社会关系的中心。 (2)农村社区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民,他们主要以 农业的收入为生。 (3)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多为社区型而非社团 型,他们的社会关系是自然形成的,而不像城市居 民的社会关系是社团型或契约型的。 (4)从农民的生活与居住方式来看,均以一家一 户的分散居住为主。 (5)从农民的思想意识来看,往往较为封闭和保 守。
(1)根据城市的功能分
A. 政治城市——主要是政治活动的中心, 如各国的 首都。 B. 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城市,又可分 为重工业城市和轻工业城市。 C. 商业城市——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城市。 D. 宗教城市——一般为宗教圣地。 E. 教育城市——随着大学建立而发展的都市。 F. 科技城市——科技人才与活动高度密集的城市。 G. 旅游城市——主要供人旅游与休息的城市。
4、城市的规模
城市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居住人口的 规模划分。 我国规定:
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 20万人到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 50万人到100万人的为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的为特大城市。
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
5、城市的分类
(1)根据城市的功能分 (2)以城市建筑为主的综合性分法 (3)以城市在自然空间的分布形式来 进行划分
(3)以城市在自然空间的分布 形式来进行划分
这种划分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的,将 城市划分为同心圆型城市、扇型城市、 多核心城市等。 A.同心圆型城市 B.扇形城市 C.多核心城市
A. 同心圆型城市
帕克(Robert Ezra Park)等以芝加哥为例提出,典型的 现代城市由一系列的同心圆区域构成,这些区域都 从市中心向外辐射,以下的每个区域都包括一种不 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2)以城市建筑为主的综合性分法
A. 欧洲型 是一种以工商业市民为主体的城市。从城市的建 筑来看,是城墙包围着街市,在市中心有市民广场、大教堂,城 市由工商市民管理。 B. 美国型 是现代化的产业城市,形成合理整齐的布局。城 市中常见的是摩天大楼和商业中心,有整齐的道路,没有城墙。 C. 亚洲型 一般历史较长,有很强的政治和军事功能,城市 的中心部分几乎全部被皇帝、官僚的宫殿和住宅占据,城市的设 计是确保统治者的安全,少有欧洲城市中那种方便的商业和工业 场所。 D. 中东型 城里一般有伊斯兰教的大清真寺, 以及为游牧 民商队设置的集市和商场,还有迷宫式的道路。 E. 苏联型 很少有组合式的建筑林立的商业区。引人注目的 是宏大的广场,重视以小区为空间单位的公寓式住宅建设。
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在社会中种 种社会关系是抽象的、松散的,而相比之下,同一社区内 的人们互动的频率更高、更具体,各种实际的人际联系交 织在一起,人们之间存在业缘关系、亲缘关系、情缘关系 等,加上地缘关系,社区成员相似的共同生活可以说是社 区关系较社会关系更为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的功能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 化的特征。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一般总是作为社会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人们活动的地域系统,社区为人们提 供了工作、学习、生活的设施,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 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二)城市社区
1、什么是城市? 2、城市出现的主要因素 3、人们集中生活在城市的主要原因 4、城市的规模 5、城市的分类
1、什么是城市?
城市又称都市,是指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 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都市中有较多的、集中居住的、不同职业身份 的居民,大部分居民从事非农业劳动,某些居 民具有专业技能。 在我国古代,城是指帝王或一地之主居住的地 方,一般要用起防御作用的墙围起来;而市则 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网
即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等交织起来的状态,是 处于运动变化的网络。
人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与机械增减,包括人口的早出晚归等 常规流动以及探亲、出差旅游等临时的流动。 物流,包括粮食、日用品等物质资料的输入与输出,包括废物排 放或输出。 信息流,包括接受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以及输出经过 加工的有关信息,包括各种消息在域面内的传播。 交通流,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载与担负过程。
a. 商业中心区,包括零售商店、银行、旅馆、剧院、商行 和专门的事务所、铁路、汽车总站以及市政府大楼。 b. 过渡区。过渡是因为商业和企业稳步蚕食原来的居民区 而引起的,这一过程是贫民窟发展的传统形式。 c. 工人居住区,它包括那些年代久远、价格相对便宜的家 庭住宅和公寓大楼。 d. 住宅区,其居民主要是小商人和知识分子。 e. 车月票区,由小镇组成,有钱人从这里乘车到市内办公, 这一街区已超过了城市地区的边界,但这里的大多数居民 都在城区工作。
3、国家民政部的界定
国家民政部2000年《关于在全国推进城 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对社区作出了 界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 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 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 区」。
4、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
(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 起来的、并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参加共同社会生 活的人群。 (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 域。并不是任何地理空间都是社区,社区的地域一 般是指人的活动范围所能达到的地方。 (3)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基 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会服务设施。 (4)基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 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 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