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合集下载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宣传的概念与特点,同时还论述了宣传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区分新闻和宣传,对宣传的定义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宣传的历史(见表9-1)★表9-1宣传的历史考点二:宣传的概述(见表9-2)★★★★★表9-2宣传的概述考点三:宣传的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劝服是其首要特点。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或一群人(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起辅助作用,因此宣传者始终是主动者。

(3)宣传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运动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对宣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宣传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吻合。

考点四:宣传的主要方法(见表9-3)★★表9-3宣传的主要方法【考点拓展】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见表9-4)表9-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考点五: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见表9-5)★★★表9-5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9.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宣传(中山大学2019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湖南师大2017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2012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2.洗牌作弊法(华南理工2010年研)3.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人大2018年研)4.宣传价值(湖南大学2016年研)二、简答题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大2010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安徽师大2017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何不同?(河北大学2015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差异点有哪些?(厦大2016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3)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区分“法制”与“法治”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1)“法制”“法制”作为名词,即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中性概念;作为动词,它的英⽂对应词组是rule by law ,即通过法律进⾏统治,主语是统治,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中国并不缺区分“法制”与“法治”世界上的两⼤法系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我国新闻⽴法的历史知情权“四权”理念隐私权隐匿权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念和⼤体内容更正与答辩权分清“诽谤”与“侮辱” 新闻法应有的⼤体内容和结构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盾权利的普遍性与等级性的⽭盾我国新闻传播法⽬前难以出台的原因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盾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盾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政的⽭盾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新闻法治乏,秦始皇的时候就实现了。

(2)“法治”①“法治”的英⽂对应词是rule of law,是指⽤法来治理政治,“法”在这⾥是主体的所有格,即依法⽽不是依具体政治领导⼈的主观意志办事,法治社会不会由于领导⼈的更迭⽽轻易改变法律制度,“法治”是⼀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隐含所有⼈都在法的治理之下的意思。

②“法治”是“⼈治”的对⽴⾯,反对社会政治中的个⼈独裁,强调⼈民主权和法律治理,它以法律来防⽌“⼈存政举,⼈亡政息”的发⽣;它主张法律⾯前⼈⼈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则不具备这种特性,可能出现“⼈治底下的法制”。

2.关于“法治”的法学解释(1)英国法学家戴雪对“法治”提出了三点解释:①除⾮明确违反国家⼀般法院以惯常⽅式所确⽴的法律,任何⼈不受惩罚,其⼈⾝或财产不受侵害。

②任何⼈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般法律,服从⼀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

③个⼈的权利以⼀般法院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

(2)英籍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在《法的权威》⼀书中提出了“法治”的⼋条原则:①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公开的和明确的。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毛泽东: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他“工具论”的观点 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定位传媒 作为治理技术的传媒 “教育论”的观点 关于报纸“通上下”职能的认识 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传媒观 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 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 记者对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 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 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 商业报刊时期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对传播的控制传媒生产中的商品交换情形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早的一批中国新闻从业者,已经十分清楚传媒是做什么的。

不过,那时的报人多半是被动就业,为啖饭而来。

1.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报人职业视为文途末路、下等艺业那时的传媒道听途说为多,记载多夸,社会名声不好。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中进士后,即刻脱离报馆。

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消解了他们本来对报纸原有“职业”的认同。

2.报刊地位的变化(1)1896年开始,梁启超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观点,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

他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

(2)早期有政治抱负的中国记者,都认为立言、立德,是记者之天职,记者的职能是平天下之不平。

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影响。

(3)于是,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

二、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1)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的最早论述从18世纪开始,许多思想家都在一般意义上谈到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最早可能是英国伦理学家边沁,他在自己的论著《宪法法典》中谈道: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真实)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真实)

第三章 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1.不同的领域或学科都讲真实 (1)哲学的真实,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

哲学家都有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真实的内在驱动力。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传媒呈现的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类型化 传播者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新闻真实 礼仪化权势的选择标准使得传媒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事实 传媒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造成对事实的误读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体制性失实 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记者报道科学事实与科学研究的性质存在天然差异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请记者用理性来审视事实警惕科学新闻背后可能站着的利益集团 四种情形中要特别警惕科学假新闻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建立失实后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新闻真实(2)文学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它必须来自生活,是生活与感受的真实。

文学真实,从欣赏者角度看,一类要求生活的真实(小说、故事片等),一类:要求感情的真实(诗歌、散文等)。

(3)宗教真实是指信仰的真诚,有句话叫“诚则灵”,便是指这种情形。

(4)司法要求真实,这是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的非常严格的真实要求。

在司法上,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确认它是事实,这是司法工作特有的要求。

新闻的真实,远没有司法真实那样严格。

2.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记者的叙述与事实必须完全相符,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1)新闻毕竟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根据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某篇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

(2)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记者在报道的时候,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得大体差不多,受众就会认为报道是真实的,这是新闻真实与司法关于事实真实要求的不同点。

《新闻理论十讲》阅读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阅读笔记

宣传与新闻宣传: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新闻: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新闻对受众的价值: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最具有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新闻的职能:对环境进行检测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提供娱乐赋予人和事知名度麻醉功能报道和辩论职能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事实或状态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发生与手中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新闻影响力,三个条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人物或地点,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越能表现人物的情感的事实,月具有新闻价值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在比较中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宣传宣传的本质:说服宣传形式:以单项传播为主宣传对象:同道者、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宣传策略:影响未被卷入的人群宣传效果:受宣传者素养(智慧思维风格知识)的直接影响,宣传者要根据受宣传者的反应调整内容和方式。

一流的宣传家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做到在目标受众尚未知觉、未及防范的情况下实现宣传目标常用宣传技巧标签法:如反动派美化:把事物与美好的词连接起来,如“有路必有丰田车”假借:如“黄继光式的英雄——杨朝芬”现身说法:引用名人以平民百姓自居洗牌作弊:在表扬时只看中有利的方面去说,或批评时只看中不利的方面去说号召随大流(巡游花车法):人人如此,你也这么干吧!最大—最大策略:双赢,这么干彼此都能获益求同存异:如“触龙说赵太后——大家都爱自己的孩子”无我策略:如“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小骂大帮忙:仿佛有矛盾,实际上是做给别人看,增加知名度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微调: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慢慢调整。

陈力丹理论十讲 笔记

陈力丹理论十讲 笔记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1 新闻不等于宣传2 新闻不等于舆轮3欧州文明中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东西。

4中国历史对“新”赋予更多地伦理色彩5宣传比较复杂一些,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此来影响以及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社会性传播活动。

归宿是:受者杨其理”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互相渗透,又互有交叉。

我们现在从事的新闻工作,可以有宣传,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播的差别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新闻重视信息,宣传重视形式2新闻重视新异,宣传重视反复。

3新闻重视事实,宣传重视观点。

4 新闻重视时效,宣传重视时机5新闻重视沟通,宣传重视操纵6新闻重视平衡,宣传重视倾斜:做新闻的人都有这样的工作经验:新闻报道在叙述一件有争议的事情的时候,要把争议双方的观点都说到位,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应该相当。

按照这样的方式写的报道,不会受到某一方面的过分指责。

宣传并不是坏事,但有的宣传者强调,我们的用意是好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些不合法的手段。

如果是这样。

就存在一种宣传目的和手段的道德冲突。

这是我们在理论上要予以注意的。

新闻中的宣传:例子:俄罗斯:俄罗斯官方把这个新闻压了半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公开?这个个时候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俄方要借助这个机会告诉美方不要干涉俄罗斯的内政。

这个就是新闻中的宣传。

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把宣传当做新闻。

宣传里没有新闻,很生硬。

这样的说法是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没有受众,新闻不等于舆论:新闻是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舆轮是一种自在的意识形态,不是自为的。

自为即是有组织的,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

舆轮不是可以随便说的。

说“舆论认为”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

在某种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以,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成为舆论。

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达到了三分之二,我们可以说这种意见掌控了全局。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电子书]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是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新闻理论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

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

本书参考大量新闻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第一章新闻与宣传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价值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客观性原则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单元关于“新闻传播业”的理论第一章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出版自由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新闻理论的起点1.新闻理论的起点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

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它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时,这种舆论可以影响全局。

(黄金分割比例0.618及对应的0.382)有些新闻可能反映了舆论,但是多数新闻因为报道的是具体的、无关大局的事实,谈不上反映舆论。

传媒是新闻的载体,传媒是否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传媒通常被说成是“舆论界”,因而造成“新闻=舆论”的误解。

新闻与舆论有关,但并不等同。

二、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定义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新闻价值对接受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

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等)作出决策。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2.新闻价值的诸要素这是传播者选择事实、予以报道时的若干考虑的标准。

①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包括意外、偶然、异常),便越有新闻价值。

因为明显地偏离常规的事实构成了吸引人的魅力。

②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③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特别是直接发生在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

④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⑤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⑥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的事实,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⑦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冲突表现为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

⑧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⑨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具有新闻价值。

⑩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3.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①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②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

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

“地震一来,就没人搭理矿难了,矿工们于是不了了之;矿难一来,就没人搭理疫苗了,孩子们于是不了了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悲剧不过就是人们解闷的新鲜谈资。

”——来自网民③发生时间和传媒工作特征。

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三、新闻真实1.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2.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用“有机的报纸运动”概括了这种现象。

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新闻突出的是只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传媒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选取事实加以报道。

传媒造就的“媒介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4.事实本身和报道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李普曼《公众舆论》67页)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意识形态自动地剪裁、化装,原汁原味的新闻很少。

说了什么,更多地意味着不说什么。

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从另一种角度看,就是不说什么。

列宁说:“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真实的情报,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

”5.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影响新闻的真实新闻媒介要对事件进行鉴别、给他们命名,下定义,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例如,一些复杂的社会事件被处理简化为“行凶抢劫”、“恐怖分子袭击”、或者“虐待儿童”等。

这样就给事件“贴了标签”,从而更容易进入媒介的传播活动场所。

同时,也就排除了考虑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没见世面的乡下佬”这个标签,不可能与勤劳简朴、道德良好和各种机会不均等问题连在一起。

“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很难与农民为生计奔波劳累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

6.传媒对科学的误读由于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工作性质的不同,以下新闻工作的特点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①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闻价值。

②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则要求被报道的内容是肯定(精确)和及时的,是就是,非就非。

③用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来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家之间充分的协商,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报道中使用的大众化概念,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有时对他们来说很无奈)。

有些科学问题是很难用普通的话语表达的,报道者在使用一些科普小故事时,要尽可能与当事的科学家或在行专家核实,一旦错误的故事流传,更正起来很难,多少年也纠正不过来。

例如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爱因斯坦用对时间的感觉说明相对论的故事等等。

科学以外的人,不自觉地用人文逻辑解释科学,这是传媒报道科学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7.记者缺乏理性造成伪科学新闻泛滥即使知识不多,记者对一些问题也应该有常人的判断。

可是,一旦发现奇特的关于科学的新闻源,我们的不少记者头脑发昏到丧失了常人的理性。

近些年来,我们的传媒炒作了很多伪科学新闻,从较早的耳朵认字、特异功能,到永动机、水变油、邱氏鼠药,还有每隔几年总要重现的某人已解决哥德巴赫猜想(“1+1”)的报道,一直到现在的“营养大师”张悟本的报道,等等。

8.任何新闻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

新闻与所报道的的事件之间的一条规律性现象:具体事实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

9.新闻报道不能先入为主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

”传媒不能参与事实的进程,只能客观地报道传媒以外发生的事实。

(传媒假事件)报道之前,要求关于事实的报道服从某种先验的观念,是中国体制性失实的基本原因。

四、新闻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的理念并非是哪个阶级造成的,而是伴随以下三点而形成的:①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新闻业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共同需求和兴趣。

②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

此前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不可知论”有一定地位。

③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

1922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谈到“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写真”这个概念,无形中反映了当时照相术的使用,对人们关于新闻客观性认识或理想的影响。

2.新闻客观性原则独特的存在状态:批而不死客观性总是为自己开辟着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