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细胞融合的方法2.了解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所起的作用3.掌握化学融合法,了解电融合法及CRY-3细胞融合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在自然情况下的受精过程即属这种现象。

诱导细胞融合的主要方法有: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融合剂诱导融合和电融合。

1. 病毒诱导融合:有许多种类的病毒能介导细胞融合,最常用的是灭活的仙台病毒(HVJ),为RNA病毒。

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过程有:首先是细胞表面吸附许多病毒粒子,接着细胞发生凝集,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后,病毒粒子从细胞表面消失,而就在这个部位邻接的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胞浆相互交流,最后形成融合细胞。

2. 化学融合剂诱导融合:化学融合剂主要有高级脂肪酸衍生物、脂质体、钙离子、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水溶性蛋白质和多肽,其中最常用的是聚已二醇(PEG)。

PEG用于细胞融合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可促使细胞凝结;②破坏互相接触处的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从而使相互接触的细胞膜之间发生融合,进而细胞质沟通,形成一个打的双核或多核融合细胞。

3. 电融合:是指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着电力线排列成串,然后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穿细胞膜而导致细胞融合。

主要过程包括:1.制备原生质体:微生物及植物细胞有坚硬的细胞壁,需要用酶将其降解,而动物细胞无需要去壁处理。

2.诱导细胞融合:两种亲本细胞的悬浮液调到一定密度,滴入高浓度的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或用物理方法如电刺激促进融合。

3.筛选杂合细胞:在特定的筛选培养基上,让杂合细胞有选择地生长,除去其他未融合的细胞。

细胞融合技术在基因定位、基因表达产物、肿瘤诊断核治疗、生物新品种培育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单克隆抗体技术就是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发展起来的,在生命科学研究核应用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融合细胞的观察实验中发现大部分的融合都是3个细胞的融合,两个相互融合的很少基本没有找到。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细胞融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将两个不同细胞的质膜融合在一起,使它们的细胞质混合,从而产生新的细胞。

本实验旨在探究细胞融合对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首先,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一种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另一种是人类胃腺癌细胞。

这两种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我们希望通过它们的融合,观察新细胞的特性变化。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聚乙烯醇融合剂将两种细胞进行融合处理,然后将融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融合后的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变化,细胞质内出现了新的结构,并且细胞的生长速度也有所增加。

接着,我们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了功能性实验。

结果显示,融合后的细胞在细胞分裂和增殖方面表现出了更活跃的特性,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表明,细胞融合可以增强细胞的生长和功能,为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融合后的细胞在形态上呈现出了中间态,既有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特征,又具有人类胃腺癌细胞的特性。

这为我们深入研究细胞融合的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细胞融合可以显著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使其表现出新的特性。

这对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本实验通过对细胞融合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细胞融合对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推动细胞融合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探究细胞融合对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融合,并观察了融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情况以及功能表现。

首先,我们以显微镜观察了融合细胞的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融合细胞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既有细胞A的特征,也有细胞B的特征,这表明细胞融合后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产生新的细胞类型。

其次,我们进行了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通过对融合细胞和单一细胞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融合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单一细胞,这说明细胞融合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随后,我们对融合细胞的功能进行了评估。

实验结果显示,融合细胞在某些功能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增强,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能力和分泌功能。

这表明细胞融合可以提高细胞的功能表现,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最后,我们对融合细胞进行了基因表达谱的分析。

结果显示,融合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或下调,这说明细胞融合会引起基因表达的重新编程,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融合对细胞的形态、生长和功能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细胞融合的机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细胞融合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讨论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讨论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细胞融合技术,探讨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与变化,了解不同细胞类型融合的差异,以及细胞融合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细胞通过质膜融合形成单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技术、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采用聚乙二醇(PEG)作为细胞融合的诱导剂,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发生融合。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鸡红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

(2)试剂:聚乙二醇(PEG)、Hanks液、生理盐水、双蒸水等。

(3)器材:显微镜、离心机、水浴箱、离心管、滴管、载玻片、盖玻片等。

2. 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鸡红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细胞分别培养于DMEM培养基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

(2)细胞融合:将细胞以1×10^6个/mL的浓度接种于培养皿中,待细胞生长至约70%融合时,加入一定浓度的PEG溶液,使细胞发生融合。

(3)观察与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融合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融合细胞的DNA含量,分析细胞融合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1. 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明显,部分细胞出现双核或多核现象。

2. 流式细胞仪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融合细胞的DNA含量与正常细胞相似,说明细胞融合成功。

五、讨论1. 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细胞融合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发生质膜融合,进而实现细胞内容物的相互交换。

本实验采用PEG作为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其作用机理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物质外泄,进而促进细胞融合。

2. 不同细胞类型融合的差异本实验观察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鸡红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细胞均能发生融合。

动物细胞融合实验实验报告

动物细胞融合实验实验报告

动物细胞融合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2、学习化学融合的基本操作过过程
3、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的细胞行为和变化
实验材料:鸡血红细胞、50%PEG溶液、0.85%氯化钠溶液、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原理:聚乙二醇(PEG)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在去除这些物质之后,细胞膜趋向于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

在恢复过程中相接触的细胞由于接口处脂质双分
子层的互相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流通,发生融合。

实验步骤:1、取鸡血,离心后去除上清液,以0.85%氯化钠溶液制成5%~10%的悬液
2、加入GKN液4ml,混匀
3、加入14滴PEG液,静置3~5min后混匀,放于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有些细胞发生质膜融合
分析与讨论:细胞融合的应用有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构成新菌株、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和培养技术培育新植物、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
图谱、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用于动物育种、用于细胞疗法等。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聚乙二醇介导的细胞融合2012年2月19星期一陈倩倩(118627140313)同作者:郑梦璐谢雨后赵松1、文摘细胞能不受种属的局限可实现种间生物体细胞的融合,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因而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

它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

但融合后获得的杂种细胞具有染色体异倍性,致使细胞株的遗传性不稳定、植株不育性、畸形、生育迟缓等不符合育种要求的性状出现,直接利用杂种细胞作育种材料目前还有许多障碍。

细胞融合技术避免了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在技术和仪器设备上的要求不像基因工程那样复杂,投资少,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和推广,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得到科学界的日益重视。

自从20世纪70年代Kao和Michayluk用聚乙二醇( PEG, polyethyleneglycol) 诱导大麦、大豆等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后PEG 法诱导细胞融合以其容易制备、活性稳定、不需要特别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等优点, 被普遍地应用于生物、遗传、医药等研究领域. 高体积分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会对细胞产生毒性,是限制其被广泛应用的瓶颈, 此外,由于该方法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 进一步加大了获得理想细胞融合率的难度.本实验主要研究PEG的浓度和细胞浓度对细胞融合率的影响。

2、背景介绍细胞融合现象最初是在动物细胞中发现的。

1958年日本学者阅田善雄用紫外光灭活的仙台病毒在体外诱导艾氏腹水红纲胞相互融合。

1965年他和Harris等在此基础上各自分别采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产主了第一个种间融合并培养成活。

一年后Yerganzan又进一步使用仙台病毒获得了能够增殖的杂种细胞。

后来Littlefield 用缺陷型细胞HGPRT-XTK-细胞杂交,用HAT 选择培养基选出杂种细胞,开创了细胞工程的新纪元,继而推动了整个生物工程的发展。

1975年英国科学家Milestein 和Kohler在体细胞杂交基础上创立了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将在体外不能长期生存的经绵羊红细胞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与在体外能迅速增殖的小鼠骨髓溜细胞在聚乙二醇(PEG)或汕台病毒的作用下融合而产生杂交瘤细胞,所得杂交瘤细咆承袭了两种亲代细胞的遗传特性,既保存了瘤细胞在体外迅速增殖传代的能力,又继承了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力,即能分泌抗绵羊红细胞的抗体。

PEG促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PEG促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实验报告题目:PEG促细胞融合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胞融合的方法2.学习使用PEG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步骤二.实验原理1.细胞融合: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很少会发生自发融合融合频率?4?6之间,因此要采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人为地促使细胞10融合。

10大约在 -2.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a)生物方法:病毒(Sendai virus,Newcastle disease virus,Vaceine virus)b)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盐类融合剂、二甲亚砜(DMSO)、甘油-醋酸酯、油酸盐、脂质、Ca2+配合物等。

PEG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

普遍认为聚乙二醇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由于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从而使细胞发生融合。

在众多的化学试剂中,PEG应用最为广泛,因PEG液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使用方便、而且促进细胞融合的能力更强。

c)物理方法:电融合:电处理融合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融合技术,是融合率大为提高。

电脉冲作用时引起膜结构局部扰乱,出现小孔洞。

而相对的脂双层间分子在范德华力作用下,形成脂分子桥。

由于连接处的细胞膜表面曲率大,处于高张力状态,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所以最终导致两细胞逐渐融合成一个圆形的大球状细胞。

与ⅣG法比较,电融合法融合率高:重复性强:诱导仅发生在质膜接触部位,对细胞或原生质体伤害小:融合是在同步状态下进行,活细胞数目多;装置精巧,方法简单,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录象融合过程:免去PEG诱导后的洗涤过程,诱导过程可控制性强。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实验材料:a)50%PEG混合液1 / 7四川大学实验报告b)鸡红细胞悬液c)生理盐水d)Hanks溶液2.实验设备:a)普通光学显微镜b)载玻片若干,注射器c)酒精灯、恒温水浴锅d)离心管若干、吸水纸、滴管、剪刀、白瓷板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制取鸡血红细胞悬液2.取细胞悬液1mL,移入10mL离心管,加入4mL0.85%生理盐水混匀。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细胞融合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实验,通过将两个或更多不同种类的细胞融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具有新特性和功能的细胞。

这项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如基因工程和医药研究。

本篇文章将介绍细胞融合实验的原理、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1. 实验原理细胞融合实验的原理基于细胞膜的特性。

细胞膜是一个由脂质双层组成的结构,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当两个细胞膜相接触并施加足够的压力时,膜上的脂质双层可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融合细胞。

融合细胞中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会混合在一起,进而导致基因和特性的交流和融合。

2. 实验步骤细胞融合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细胞培养:融合实验需要选择要融合的细胞类型。

这些细胞可以来自同一物种,也可以来自不同物种。

首先,我们需要将这些细胞分别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使它们保持健康和繁殖能力。

(2) 细胞收集:当培养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我们可以用细胞消化酶将其从培养器中收集出来。

这些细胞将会成为细胞融合实验的实验材料。

(3) 细胞融合:细胞融合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或电脉冲等方式实现。

化学物质可以使细胞膜变得亲和,从而促进融合。

电脉冲则可以在短时间内破坏细胞膜,使融合发生。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

(4) 融合细胞培养:融合细胞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状况。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和比较融合细胞与原始细胞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细胞融合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融合细胞和原始细胞在形态、功能和特性上是否有区别。

例如,当我们融合两种草莓品种的细胞时,发现融合细胞中既有母本细胞的特性,又有父本细胞的特性。

这表明细胞融合可以导致基因和特性的交流和融合,进而产生具有新特性的细胞。

细胞融合还可以应用于医药研究领域。

通过将人类细胞融合在小鼠胚胎细胞中,科学家们可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题目】
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2.学习化学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3.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与变化。

【实验材料与用品】
1、材料
鸡血红细胞
2、试剂
50%PEG、GKN溶液、Alsever’s细胞保存液、0.85%氯化钠溶液。

3、器材
倒置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离心管、废液缸、滴管等。

【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是指在自发或者诱导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为双核或者多核细胞的过程。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诱导细胞融合,包括: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诱导融和和电激诱导融合。

1、病毒诱导融合
仙台病毒、牛痘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可以介导细胞的融时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

用紫外线灭活后,这些病毒即可诱导细胞发生融合。

2、化学诱导融合
很多化学试剂能够诱导细胞融合,如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山梨醇、甘油、溶血性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等。

这些物质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在去除这些物质之后,细胞膜趋向于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

在恢复过程中想接触的细胞由于接口处脂质双分子层的相互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流通,发生融合。

化学诱导方法,操作方便,诱导融合的概率比较高,效果稳定,适用于动、植物细胞,但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

PEG
是广泛使用的化学融合剂。

3、电激诱导融合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包括电诱导、激光诱导等。

其中,电诱导是先使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为偶极子,沿电力线排布成串,再利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破细胞膜,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发生重排,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两细胞发生融合。

电诱导方法具有融合过程易控制、融合概率高、无毒性、作用机制明确、可重复性高等优点。

【实验步骤】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化学诱导融合的方法,利用PEG使鸡血红细胞发生融合。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取鸡血2ml+2mlAlsever液,再加入6mlAlsever液,混匀后制悬液(4℃保存)【老师已做好,可直接使用】
2、取(1)中悬液1ml+4ml的0.85%的NaCl溶液,进行以下三次离心处理:
①在1200r/min下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0.85%的NaCl溶液至5ml;
②1000-1200r/min下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0.85%的NaCl溶液至5ml;
③1000-1200r/min下离心7min 【因时间关系此次实验只离心一次】
3、将离心后的沉降血球(去上清后约0.1-0.2ml)加入GKN至1-2ml,使之成为10%的细胞悬液;
4、取上述10%的血球悬液1ml,加入3mlGKN液,使每毫升含血球15000000个;
5、分别取(4)1ml+0.5ml50%PEG,(4)0.5ml+0.5ml50%PEG,(4)0.5ml+1.0ml50%PEG,混匀滴片,编号分别为①②③号溶液。

在常温下2-3min后,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1、实验中可观察到两个和多个细胞发生质膜融合现象,可看到不同融合状态的细胞:
①两细胞的细胞膜相互接触、粘连;
②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崩解,两细胞的细胞质相同,形成一个细胞质的通道,呈现哑铃状;
③通道扩大,两个细胞连成一体,呈现一个长椭圆形细胞;
④细胞融合完成形成含有双核或者多核的细胞,呈圆形。

比较典型的细胞融合时的形态如下图: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2、在三种不同浓度的细胞悬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发生质膜融合的比率不同,如下图所示: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图1:1号溶液中细胞融合整体图像图2:2号溶液中细胞融合整体图像
图3:3号溶液细胞融合整体图像
【讨论与结论】
1、实验结果
经过PEG的介导融合,鸡血红细胞中有少部分细胞发生了融合,且多处于融合刚开始的阶段。

大部分细胞仍处于离散状态,另外,视野中还发现有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另外,本次实验进行了细胞悬液三个不同浓度的融合实验,1ml+0.5ml50%PEG,
0.5ml+0.5ml50%PEG,0.5ml+1.0ml50%PEG,前两组的细胞融合率明显没有第三组的细胞融合率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PEG的浓度越高,细胞融合率越高。

另外,由于本次实验中的细胞悬液浓度偏低,因此无法直观的对前两组进行融合率的比较,但从理论上分析,在PEG浓度一定时应该是细胞浓度高的融合率高(细胞间的接触几率增大)。

2、结果分析
①本次细胞融合实验采用的是鸡血红细胞,鸟类红细胞存在细胞核,且细胞体积较大,易于实验观察。

②本次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只进行了一次离心,而正常实验过程是要进行三次离心,目的是充分清洗细胞表面,使细胞接触面积达到最大,有利于细胞间的融合。

每次离心前都要将样品小心混匀,否则有可能出现聚集成团的细胞。

③若视野中出现聚集成团的细胞,还有一种可能:制备的鸡血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

④视野中经常会看到两个或多个细胞接触在一起,此时不一定就是融合的细胞,需要转动细准焦螺旋对接触部分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接触部位细胞膜的有无判断其为融合细胞还是重叠在一起的细胞。

⑤本次实验采用的是PEG介导,融合效果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PEG分子的分子量和浓度、PEG作用时间、融合温度、PH值。

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节这些条件,可以将融合率提高。

但在进行科研时还应考虑到,PEG分子对细胞存活的影响(PEG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分子量越大毒性越大),因此取分子量800-1000较适合。

⑥1号试管中的细胞悬液出现类似血丝的悬浊物,可能是加入PEG之后没有及时混合均匀,细胞大量聚集。

因此在加入PEG后先反应30s左右后小心混匀,否则会导致细胞融合不充分。

且在加入时尽量避免震动。

附:细胞融合的应用
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

在培育动物新品种时,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于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起到重要的作用。

1、生产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核心是用骨髓瘤细胞与经特定抗原免疫刺激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
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像骨髓瘤细胞那样在体外无限增殖,又具有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

因此,单克隆抗体技术又称为杂交瘤技术。

2、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3、动物育种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

动物体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难以发育再生为一个个体。

但借助于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融合后杂种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成熟卵内,可培育新的杂种。

另外,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还为目前进行的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做了良好的铺垫。

4、细胞疗法
将患者的任何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囊胚,囊胚的内细胞团是多能干细胞,对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定向分化可形成所需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移植,不仅解决了器官和组织来源问题,而且也避免宿主对外来物的免疫排斥。

5、植物细胞融合
植物细胞融合在育种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生产研究应用方面,通过诱导不同种属间甚至不同科间原生质体的融合,可能打破有性杂交不亲和性的界限,广泛地组合各种基因型,从而有可能形成有性杂交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新型杂交植株。

植物细胞融合可以将细胞器、DNA、质粒、病毒、细菌等外源遗传物质引入原生质体,从而有可能引起细胞遗传性的改变,为某些珍稀动物的复壮等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应用于植物育种、种质保存、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和有用物质生产等等。

6、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
对微生物而言,该技术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使菌种获得新的性状,合成新产物等。

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突出应用是生物药品的生产,包括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疫苗等。

它适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等。

另一方面的突出应用就是为发酵工业提供优良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