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建平中学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建平中学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B.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价值,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C.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

D. 材料中提到的“人类与机器的共生”,意味着人类将成为机器的奴隶。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材料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人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类的权益。

C. 材料强调,人类应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D. 材料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遵循道德伦理原则,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人类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B.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加剧社会贫富差距,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机会。

C.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个性化、智能化。

D.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人类更加关注道德伦理问题,提高道德素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首先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

B. 材料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C. 材料强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D. 材料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考语文试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期中考试卷命题人:盛新郑雨佳说明:(1)本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2)请认真答卷,并用规范文字书写,注意卷面整洁;(3)所有题目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超出答題黑柜区域的部分不给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选自《诗经••蒹葭》)(3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B.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

C.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工作总是细致全面。

D.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构思后,、、、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之际,主题才其最终确立。

①但完成了“意在笔先”并不等于此“意”能善始善终②意在笔中和意在笔先、意成笔后相辅相成还未可知③一般都会对写作有了一个总体的趋势约定④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充实和不断往上的过程A.③②①④B.③①④②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答案】1.(1)今夜鄜州月(2)道阻且跻,秦风(国风)(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1)(2分)C.(2)(3分)B【分析】1.考查课内基础2.(1)(精神矍铄只可以用于老年)(2)语意连贯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国家有界贸易无界霍伟岸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

……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

______________。

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

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句子默写3.按要求填空。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卷、答案、答题纸(1)

(上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卷、答案、答题纸(1)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1—5题。

(15分)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

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儿童邻。

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离形去“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我国学者庞朴先生“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世界上最心灵化”的思想根源。

“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

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中的存在,并一直同这“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结尾的理性次序。

③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

”可谓一语中的。

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

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

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

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而已。

④受西方影响,中国人也日益重视,甚至迷恋上智力开发,滋润心灵成了件奢侈的事情。

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画较之宋元时期丢失了许多最美的品质,看古代中国画,一望而见的是勃郁的“文气”,笔墨中浸透着画家的诗意,即使里面没有人,但一望而知那是隐士诗人居住的山水;现代中国的山水画家已对中国古典诗意没有了感觉,只能画那个表面物象,他不居住在山林,山林对他是纯粹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中国画要么是空洞的泛滥笔墨,要么是水彩画的明丽逼真,唯独没有了中国画曾经拥有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1页)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1页)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2)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选自《诗经•______________•蒹葭》)(3)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要求选择2.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B. 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

C. 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工作总是细致全面。

D. 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构思后,、、、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之际,主题才其最终确立。

①但完成了“意在笔先”并不等于此“意”能善始善终②意在笔中和意在笔先、意成笔后相辅相成还未可知③一般都会对写作有了一个总体的趋势约定④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充实和不断往上的过程A. ③②①④B. ③①④②C. ②①④③D. ②③①④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国家有界贸易无界霍伟岸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

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政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11日电(记者:陈溯、李爱平)11日在鄂尔多斯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

《报告》对库布其沙漠治理的评估结果显示,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人民币,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认为,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应该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民众。

(摘编自《联合国报告:中国治理库布其沙漠创造生态财富逾5000亿元》)材料二:6月29日,“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暨服务‘一带一路’绿色经济推进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了亿利扎根库布其治沙30年的经验。

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治沙能够成功且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

三十年来,亿利集团带动库布其及周边群众十多万人脱贫致富,探索、总结、创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的治沙模式,创造出沙漠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1+6”的生态产业体系。

库布其当地的农牧民,是库布其治沙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打造的“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当地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每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如今,库布其沙漠周围有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元。

2022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2022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2022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陈情表》李密)(2)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杜甫)(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衬托手法分别写出了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

按要求选择。

(5分)2. 《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A.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B.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C.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琏与平儿D.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文学具有感发人心、认识生活、针砭时弊的功能,也是文艺理论教科书解说文学社会作用时的老生常谈。

文学再造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加意味深长。

而经过作家之笔重新勾勒、修正和再造的生活,可与客观外界生活对照媲美。

①但文学是对生活千淘万漉、千锤百炼②当然不可能穷尽生活中的所有③因而其所再造的生活比日常生活更加浓缩饱满④甚或只是无边无际生活的一鳞半爪和挂一漏万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④①③D. ②④③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竞速时代更需要“慢生活”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①今天,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城市成为一座座“魔都”,在工业化的高速流水线上,“竞速”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和方向。

现代人像旋转的齿轮一样沉沦于各种“竞速”中,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

《从前慢》可视作一个现代性的寓言,一种对现代社会“加速”特征隐现的预见。

2021年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

……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

______________。

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

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熊培云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

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

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

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

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

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

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

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

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

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

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

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

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

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

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

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

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

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

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

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

”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

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

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

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

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

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

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

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

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么有未来。

(有删改)3.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第⑥段两处画线句的引用,是否重复,试分析理由。

(3分)5.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6.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

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

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3分)A.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7.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必须保卫乡村”这一观点的。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4分)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

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

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

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

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

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

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

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

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

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

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

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

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

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

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

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

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

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

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

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

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

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

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

”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

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

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

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⑪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

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⑫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