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研究

西藏发展论坛2018.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研究郭芳芳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得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1]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的问题。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依据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987,在党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目前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从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内容提要】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依据,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等问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状、基本国情、政治发展【正文】《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要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基本国情。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多次讲话中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尤其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这个科学论断的关键之一,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对此,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有明确的、科学的论述。
1979年3月30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小平同志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
他说:“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1987年8月29日,党的十三大前夕,小平同志又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决定的: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
(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决定的。
2.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都是曲折的,有的时候还可以出现暂时的倒退,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两个方面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二是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个方面都要顾及,当然,长期性的重点在于后者。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
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起点低,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这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工业化、现代化。
注意这里“四化”的表述。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
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
当西北欧国家忙于拆除公用电话亭的时候,我们却正在大力的发展它;当欧美国家兴起重归大自然,从城市搬到农村的时候,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城镇化,百万民工大进城。
中国的人均GDP尚徘徊在八百美元的时候,美国已经是超过二万美元。
从一些数据也可以看出问题来。
比如说,中国的网民约6000万人,股民大概是4000万人,手机用户也只有1亿2千万,经常乘坐飞机的客户也只有8000万人,百万富翁大约是500万人。
而贫困人口则尚有近4000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也保持在3000万人的水平上。
居民储蓄存款有8万亿之巨(2001),但却呈二八律分布。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温总理在2002年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中国的贫困人口时坦承:以年人均收入625元人民币为标准统计,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如果以人均年收入825元民币为统计标准,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9000万之多。
在如此低的收入标准下,还有几乎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人数的贫困人口,可以想象所谓的中国崛起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与长期性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与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初级阶段。
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揭示了我国在整个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物质文化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同时也决定了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发展,但是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
虽然现在已步入总体小康社会,但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跟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怎么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长期性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左右)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性);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定位)。
这个论断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怎么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层含义是我固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扔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过渡时期。
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直接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我国跨越了卡夫丁峡谷.缺少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解放、发展生产力。
去实现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时期实现的工业化和社会化.去完善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
然而由于西方一些国家比我们早发展了至少一百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而我们的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技术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本国技术保护政策,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研发技术。
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也存在“剪刀差”的问题。
我们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只能赚到很少的利润,许多国家设置贸易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
另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全部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有本能的仇视心理,对中国处处限制,今年来“中国威胁论”的大肆传播就是证明,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处于低潮,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制约。
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具有长期性.我们只能韬光养晦,保持稳定,埋头发展自己,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
2、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生产总■和生产能力进入了世界发展的先进行多U.综合囝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
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和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而逐步地提出和形成的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术语。
1959年,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教训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时间。
1961年,毛泽东在接
见来华访问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进一步的明确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了,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今天离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已经四十多年了,社会主义依然不成熟,还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如此,苏联东欧的巨变,使社会主义受到严重的挫折,这一历史倒退使我们能够更为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过程中,提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适合中国情况,就是要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思考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个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6年中共中央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重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这些探讨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从生产力还不发达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状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基本涵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就是说,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