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频率和波速》示范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1.知道波长、周期、频率、波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答有关问题。
3.明确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多解性形成的原因和结果。
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物理量及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明确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多解性形成的原因和结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拿着绳子的一端上下振动,绳波在绳子上传播。
如果改变振动的快慢,即改变机械振动的周期,那么所形成的绳波在绳子上传播的速度改变了吗?波的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波长(λ)(1)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①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特征:在横波中,两个②相邻波峰或两个③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纵波中,两个④相邻密部中央或两个相邻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周期(T)和频率(f)(1)定义:波的周期(或频率)即⑤波源的周期(或频率)。
(2)规律: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⑥相同的,它们都等于⑦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3)关系:周期(T)和频率(f)⑧互为倒数(或乘积等于1),即f=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时空关系:在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3.波速(v)(1)定义: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称为波速。
波速等于传播距离(或一个波长)和传播时间(或一个周期)的比值。
(2)定义式: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公式为v=λf。
这两个公式虽然是从机械波得到的,但也适用于电磁波。
(3)决定因素: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不同,另外,波速还与温度有关。
问题:(1)在一个波长内,如果两个质点在某个时刻位移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是不是一定等于波长?为什么?(2)如果两个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是不是一定等于波长?为什么?解答:(1)不一定;有些质点在某个时刻位移是相同的,但过一段时间后,位移就不一定相同了,所以这样的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就不一定等于一个波长。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3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2篇)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教学重点1.知道在波的图象中求波长.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教学难点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求解波的多解问题.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解、练习、电教法.教学过程首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波长、频率的含义.2.知道如何由质点的振动情况,波的传播情况确定波长.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解答有关问题.4.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一、引入1.出示思考题:①什么叫质点振动的周期?②什么是质点振动的频率?③机械波形成时,波源处质点的振动为什么会引起后边的质点振动?二、新课教学(一)波长:展示下列过程:注意:在制作时,把1和13做成相同颜色的,例如红色,把7做成另一种颜色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波长的概念,制作时,可多展示一些质点,例如可展示到形成二个或三个完整波形的所有质点. 下边我们以形成两个完整波形的质点进行说明:1.分别观察质点1的起振方向如何?2.当质点1振动41T ,2T ,43T ,T ,45T ,23T ,47T ,2T 时,质点1的振动形式传到了哪些质点? 3.仔细观察质点1和质点13、质点25的振动状态(包括速度的方向及位移),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讨论总结,得到: 1.中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 2.经过41T ,质点的振动形式传到了质点4,经2T 传到了质点7,经43T 传到了质点10,经T 传到了质点13;3.质点1、13、25的速度方向及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教师讲解]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些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都是相等的.[板书]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通常用λ来表示波长.如图所示:1.ah 、hm 、cj 、gl 、bi 间的距离为多大?2.am 间距离是一个波长吗?3.bd 间距离是一个波长吗?[师生总结]1.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位移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振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的振动位移在任何时刻都相等,而且振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在任何时刻振动状态都相同.2.对于横波,相邻的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之间的距离和波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横波,相邻的两个波峰或相邻的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3.对于纵波,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的两个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与波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纵波,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的两个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关于波长的强化训练] 下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A 、C 、E 、G 、I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的B.质点B 、F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的C.质点D 、H 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D.质点A 、I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的,它们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二)频率 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周期和频率有什么关系?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有什么关系?在课本图10—5中,质点1产生的振动,经过多长时间传到质点13?质点1与质点13之间的距离与波长有什么关系? [推理归纳] 由上述思考题,我们可以得到:1.波的周期和频率也就是波源的周期和频率、波源做一次全振动,在介质中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波形,所以波的频率反映了每秒内形成完全波的个数.2.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3.在n 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n 个波长. [分析]由于在n 个周期的时间内, 振动在介质内传播的距离等于n 个波长.所以波的传播速度为:T nT n v λλ==. (三)波速1.教师: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波速.2.总结波速的求解公式: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波的频率与什么有关?②波速与什么有关?③波速与质点的振动速度有什么不同? 4.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①波的频率仅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②波速仅由介质性质决定,与波的频率、质点的振幅无关.③波速与质点振动速度的区别.波速是振动形式匀速传播出去的速度,始终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介质中大小保持不变;质点振动速度是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的速度,大小、方向均随时间改变.三、小结四、作业选修3-4第十二章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频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3. 波速的概念及其计算。
4.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5. 应用实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波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难点:波速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波现象,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波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波的特点。
2. 讲解波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波长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讲解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频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讲解波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波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5. 引导学生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6.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3. 探索更多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波长、频率和波速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2. 介绍相关领域的物理知识,如光的波动性、声波等。
波长、频率和波速--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2)

12.3波长 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波长及波速的公式f v λ=的含义.难点:决定波速、频率、波长的因素及应用波的知识对实例的分析. 教学过程:在物理学中,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等都需要用物理量来进行描述.同样对机械波及其传播过程也需要一些物理量来描述. (一)波长λ【演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有些质点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相同.1.波长λ: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包括大小和方向)的两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2.对波长定义的理解(1)“位移总是相等”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质点速度也总是相等的.(3)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4)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或平衡位置之间)相距2/λ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一般地:相距λ整数倍两质点(同相质点)的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2/λ奇数倍的两质点(反相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二)周期(T )、频率(f )【演示】在振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里,波完成一次周期性的波动. 1.波的周期(或频率):波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的周期(或频率) 2.波的周期(或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3.对波源振动周期与波的周期的理解(1)波的周期由波源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保持周期(或频率)不变.(2)每经历一个周期的时间,原有的波形图不改变. (三)波速(v )1.波速:反映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单位时间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叫波速.ts v =2.波速的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对波速的理解:(1)波在均匀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即vt s =,它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而不是将质点向外迁移.(2)波速与质点的振动速度不同,质点的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因此质点的振动速度时刻在变.(四)波长、周期(或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演示】波源完成一次周期性振动, 波向前匀速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1.三者关系:Tv λ=或f v λ=2.对三者关系的理解(1)波速由介质决定,周期(或频率)由振源决定.当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但由于波速的变化而导致波长的变化. (2)波速的计算既可用Tv λ=(即f v λ=)也可用ts v =(3)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这一关系虽从机械波得到,但对其他形式的彼(电磁波、光波)也成立.【例1】如图所示,在xOy 平面内有一沿x 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波速为1m/s ,振幅为4cm ,频率为2.5Hz ,在t =0时刻,P 点位于其平衡位置上方最大位移处,则距P 为0.2m 的Q 点( ) A .在0.1s 时的位移是4cm B .在0.1s 时的速度最大C .在0.1s 时的速度沿y 轴负向D .在0【】0.1s 时间内的路程是4cm[解析]依题意4.01==fT s 4.04.01=⨯==vT λm2.0=PQ cm 恰好半个波长,所以P 、Q 两质点振动总是相反的.t =0时P 位移为正的最大,Q 位移必为负的最大.再过0.1s ,即4T,Q 点必位于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且速度正向最大.在这0.1s 内通过的路程为1倍振幅,即s =4cm .正确选项为B 、D . 【例2】如图在一条直线上有三点S 、M 、N ,S 为波源,距M 点为12m ,距N 点为21m .由于波源S 的振动在直线上形成一列横波,其波长为8m ,波速为4m/s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M 点先开始振动,N 点后振动,振动时间相差2.25s ,但振动周期都为2sB .M 点在最高点时,N 点在平衡位置以上向下振动C .M 点在最高点时,N 点在平衡位置以上向上振动D .振动过程中M 、N 两点的位移有可能在某时刻相同【解析】由T v /λ=得24/8/===v T λs ,由于S 为波源,波向右传播,由t s v ∆∆=/得波从M 传到N 的时间25.241221/=-=∆=∆v s t s ,则A 对,M 、N 相距9m ,则N 点的振动与M 点后1m 的质点的振动完全相同,当M 点在最高点时,M 点后1m 的质点已过了平衡位置向最高点运动,则N 点也在平衡位置上方向上振动,则C 对B 错,实际振动过程中任意两点的位移都有可能相同,因为当这两点的中间点处于最大位移时,此两点的位移就相同,则D 对,正确选项为A 、C 、D .【例3】 如图所示,S 点为振源,其频率为100Hz ,所产生的横波向右传播,波速为80m/s ,P 、Q 是波传播途径中的两点,且2.4=SP m ,4.5=SQ m ,当S 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 )A .P 在波谷,Q 在波峰B .P 在波峰,Q 在波谷C .P 、Q 都在波峰D .P 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Q 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解析】由f v λ=得,8.0/==f v λm ,λλ436m 4.5,415m 2.4====SQ SP ,则P 点与S 点右侧距S 点4/λ的质点的振动完全相同,Q 点与S 点右侧距S 点λ43的质点振动完全相同,波向右传,当S 通过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时,其右侧4/λ的质点在波谷,其右侧34/λ的质点在波峰,则P 点在波谷,Q 点在波峰,正确选项为A 。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课标要求1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含义.2 .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v=λT=fλ解答有关问题.3 .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4 .注意波动的周期性与多解性问题.●课标解读1 .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从波的图象中求出波的波长.2 .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频率)与质点振动周期(频率)的关系.3 .理解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4 .会用公式v=λf解答实际的波动问题.●教学地位本节课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新课导入建议同学们游泳时,听笛子独奏,在水面和水中听到的音乐是相同的,为什么呢?你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2.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前自主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补充,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老师讲解例题步骤7: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步骤6:完成“探究3”重在讲解综合应用规律、方法、技巧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同完成“探究1”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步骤8: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1 .(1)波长①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②特征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疏部或两个相邻密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2)周期、频率①规律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②决定因素波的周期或频率由波源的周期或频率决定.③时空的对应性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④周期与频率关系=1 T.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时间是一个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为什么等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根据波的形成原因可知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在前一质点的带所以其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等于驱动力的周期和频率,1 .(1)定义: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2)定义式:v=λT=λf(3)决定因素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一般不同.(4)决定波长的因素:波长由波速和频率共同决定.2. 思考判断(1)不同频率的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波速不同.(×)(2)同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不变的量是频率.(√)(3)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匀速向外传播的.(√)3. 探究交流波速与振动速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波速是振动形式匀速向外传播的速度,始终沿传播方向,在同一介质中波速不变;质点振动速度是指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1)根据定义确定①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②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2)根据波动图象确定①在波动图象上,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②在波动图象上,运动状态(速度)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③在波动图象上,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3)根据公式λ=v T来确定.1 .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波的频率不变,由于波速的变化,波长也将随之变化.2 .波在传播过程中也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是由波长来描述的.(2012·浙江高考)用手握住较长软绳的一端连续上下抖动,形成一列简谐横波.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12-3-1所示,绳上a、b两质点均处于波峰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3-1A.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B.a、b两点振动开始时刻相差半个周期C.b点完成全振动次数比a点多一次D.b点完成全振动次数比a点少一次【审题指导】(1)根据波长的定义可确定a、b两点间距离的特征.(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a、b振动的先后关系.【解析】波的图象中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且振动开始时刻相差一个周期,所以选项A、B均错误;质点b开始振动的时刻比质点a晚一个周期,因此质点b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比质点a少一次,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C 错误.【答案】 D1. 关于波的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的振动周期就是波源的周期B.波的周期是由波源驱动力的频率决定的C.波的周期与形成波的介质的密度有关D.经历整数个周期波形图重复出现,只是波峰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解析】波的周期性是由波源振动的周期性决定的,故A选项正确;波的周期等于波源驱动力的周期,与介质无关,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D选项正是波的周期性的体现,故D选项正确.【答案】ABD由于波动问题的多解性,在解题时一定要考虑其所有的可能性:①质点达到最大位移处,则有正向和负向最大位移两种可能.②质点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则有起振方向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两种可能.③只告诉波速不指明波的传播方向,应考虑沿两个方向传播的可能.④只给出两时刻的波形,则有多次重复出现的可能等.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找到一个周期内满足条件的特例,在此基础上,如知时间关系,则加nT;如知空间关系,则加nλ.1 .波的空间的周期性说明相距为波长的整数倍的多个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2 .波的时间的周期性表明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整数倍周期时其图象相同.一列简谐横波图象如图12-3-2所示,t1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t2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Δt=t2-t1=0.5 s,求:图12-3-2=4(4n+3) m/s(n=0,1,2,…).【答案】向右传播时:4(4n+1) m/s(n=0,1,2…) 向左传播时:4(4n+3) m/s(n=0,1,2…)波的图象的周期性特点1 .质点振动时,每隔一个周期总是重复前面的振动,所以每隔一个周期,波形恢复原波形,则t+nT时刻波的图象与t时刻的波形相同.t+(n+0.5)T(n=0,1,2…)时刻波的图象与t时刻波形关于x轴对称.2 .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每经过一个或几个波长,波形不变.2. (2013·重庆高考)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某时刻该列波上正好经过平衡位置的两质点相距6 m,且这两质点之间的波峰只有一个,则该简谐波可能的波长为()A.4 m、6 m和8 m B.6 m、8 m和12 mC.4 m、6 m和12m D.4 m、8 m和12 m【解析】根据题意,两质点之间的波峰只有一个,可能情况有:①1λ=6一列机械波沿+x方向传播,t=3.0 s时刻的波的图象如图12-3-3中实线所示,已知波速v=1.5 m/s,试作出t=4.0 s时波的图象.图12-3-3【审题指导】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原实线波形向右平移1.5 m,只画出了x=1.5 m以后的质点组成的波形,出错的原因是认为质点随波迁移了.【规范解答】方法一:在t=4.0 s时,波向前传播,Δx=vΔt=1.5×1 m =1.5 m,所以将t=3.0 s时刻的波形向前平移1.5 m,得到图中的虚线波形,即是t=4.0 s时刻波的图象.方法二:本题除采用上面平移解法外,还可根据特殊质点的振动解决该问题:1 s后波向前传播Δx=1.5 m=34λ,所以每个质点完成了34次全振动;由波的传播方向(+x方向)知:t=3.0 s时刻,x=0处的质点向下振动,则经34T后到达最大位移处;x=0.5 m处的质点在t=3.0 s时刻位于最大位移处,经34T后回到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x=1 m处的质点在t=3.0 s时位于平衡位置处向上振动,经34T后到达波谷……,这样,即可得到图中虚线所示波形,即t=4.0 s时刻波的图象.【答案】见规范解答绘制某时刻波的图象的两种方法1 .平移法根据波在传播过程中每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其波形复原.先算出经Δt时间波传播的距离Δx=v·Δt,再将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Δx即可.因为波动图象的重复性,若知波长λ,则波形平移nλ时波形不变,故当Δx=nλ+x时,可采取去整(nλ)留零(x)的方法,只需平移x即可.2 .特殊点法在波形上找两特殊点,如过平衡位置的点和与它相邻的峰(谷),先确定这两点的振动方向,再看Δt=nT+t,由于经nT波形不变,所以也采取去整(nT)留零(t)的方法,分别作出两特殊点经t后的位置,然后按正弦规律画出新波形.。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波动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定义及计算2. 频率的概念及其与波长的关系3. 波速的定义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4. 波速公式的应用5. 实际例子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波速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基本概念。
2. 利用互动讨论法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波动现象,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动的基本特征。
2. 讲解波长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波长的概念。
3. 讲解频率的概念及其与波长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讲解波速的定义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波速公式。
5.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波长、频率和波速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动画、视频等,展示波动现象,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2. 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波动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波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通信、音乐等。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长的概念,掌握波长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3. 让学生理解波速的概念,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周期的关系。
3. 波速的概念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4. 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波长的概念、频率与周期的关系、波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波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物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的特点。
2. 讲解:讲解波长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波长的意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波长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讲解:讲解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波长和频率的知识。
6. 讲解:讲解波速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7. 例题: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波速的计算方法。
8.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波速的知识。
9.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10.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波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波的传播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物理学中,波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描述波的重要参数。
本章将通过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波动现象的基本特性。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波长的概念及意义;(2)掌握频率的定义及其与波速的关系;(3)了解波速的计算方法;(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波长的概念波长是指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所对应的长度,用符号λ表示。
通过实例讲解波长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波长的存在。
1.3.2 频率的定义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用符号f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1.3.3 波速的计算方法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介绍波速的计算方法,即波速等于波长与频率的乘积,v=λf。
第二章:波长的测量与计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波长的测量方法;(2)运用波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3)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光波的波长。
2.2 教学内容2.2.1 波长的测量方法介绍测量波长的方法,如利用干涉现象、衍射现象等。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波长的测量技巧。
2.2.2 波长计算公式波长的计算公式为λ=v/f,其中v为波速,f为频率。
讲解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波长。
2.2.3 实际问题解决以测量光波的波长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频率与波速的关系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频率与波速的关系;(2)运用频率与波速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3.2.1 频率与波速的关系讲解频率与波速的关系,即v=λf。
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波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2.2 实际问题解决以声波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频率与波速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声波的波速。
第四章:波速的计算与应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波速的计算方法;(2)运用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
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
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横波演示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教师用计算机幻灯(PPT)展示简谐横波的图象,如图所示:
教师提问:=0、=0.1、=0.2、=0.3、=0.4、
=0.5、=0.6这些质点的振动方向如何?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0向下振动;=0.1速度等于0;=0.2向上振动;=0.3速度等于0;=0.4向下振动;=0.5速度等于0;=0.6向上振动
教师提问:在这些质点中振动相同的是哪些点?
学生回答:=0 =0.4向下振动、=0.2 =0.6向上振动、=0.1 =0.3 =0.5速度等于0。
教师提问:在以上三组相同中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前两组的质点的振动是完全相同,后一组有不同的。
教师提问:振动完全相同指什么?
学生回答:指:质点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都相同。
教师提问:相邻的振动完全相同的质点间的水平距离都相等吗?请学生讨论。
教师可在教室里指导个别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这就是波长,用表示,单位是米
教师板书:
一、波长: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1、单位:米
2、符号表示:
教师提问:设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是,则波传播的频率和周期是多少?
学生回答:也是
教师提问: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因为每个质点都在做受迫振动,所以每个质点的振动频率或周期也是。
教师用横波演示器给学生讲解: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经过半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经过四分之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的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
二、总结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三、应用
例题:如图中的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0.5s后,其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设该波的周期大于0.5s.
(1)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波速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波速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分析:根据题意,这列波的周期大于0.5s,所以经过0.5s的时间,这列波传播的距离不可能大于一个波长.当波向左传播时,图中的波峰1只能到达波峰2,而不可能向左到达更远的波峰.当波向右传播时,图中的波峰1只能到达波峰3,而不可能向右到达更远的
波峰.已知传播的时间为=0.5s,由图可以知道波的传播距离,由公式就可以求出波速.由图可以知道波长,由公式就可以求出周期.解:
1、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从图可以看出,虚线所示的波形相当于实线所示的波形向左移动了6cm(个波长),由此可求出波速为
=0.12m/s
波的周期为:
2.00s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从图可以看出,虚线所示的波形相当于实线所示的波形向右移动了18 cm(个波长),由此可求出波速为
=0.36m/s
波的周期为:
0.67s
波动问题的多解性:
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上的周期性、及传播方向的双向性是导致波动问题的多解性的原因,若加限定条件,可使无限解转化为有限解或唯一解,具体表现在:
⒈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必有两种可能解
⒉波形变化时间与周期关系不确定必有系列解
⒊波形移动距离与波长关系不确定必有系列解
例:一列波在t1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的实线所示,t2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已知Δt=t2- t1=0.5S,求
①这列波可能的波速?
②若波速为68m/s ,这列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y/cm
5
o 2 4 6 8 10 12 14 x/cm
-5
①向右:V=4(4n+1),向左:V=4(4n+3) ②向左
例:如图,一根张紧的水平绳上有相距14m 的a 、b 两点,b 点在a 点的右方,当一列简谐波沿此绳向右传播时,若a 点处于波峰位置时,b 点恰处于平衡位置,且向下运动,经过1.00秒后,a 位于平衡位置,且向下运动,而b 点恰处于波谷位置,求这列波可能的波速?(V=14(4n+1)/ (4k+3)) 同步训练
1.由原点O 处的波源发生的一列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在t=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10-25所示,已知这列波的质点P 连续出现两次波峰的时间间隔为0.4s ,则( ) A. 这列波的波长为5cm B. 这列波的传播速度为10m/s
C. 当t=0.7s 时,质点Q 第一次到达波峰
D. 质点Q 到达波峰时,质点P 恰好到达波谷
2.如图10-26所示为一简谐波在t 1=0时刻的波的图象,波的传播速度v=2m/s ,质点M 在平衡位置上,求从t 1=0到t 2=2.45s 这段时间内,质点M 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各多大?
3.如图10-27所示,A 、B 一列简谐横波中的两点,某时刻,A 正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另一点B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y 方向振动。
已知A 、B 的横坐标分别为x A =0,x B =70m ,并且波长λ符合不等式:20m<λ<80m ,求波长λ. 四、布置作业:
y/cm 2
-2
O P 12
3
4
5678910
x/m
Q
x/m
5-5
00.4
20406080
A O
B
y
x/m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关于波长的求解
绳上有一简谐横波向右传播,当绳上某一质点A向上运动到最大位移时,在其右方相距0.30m的质点B刚好向下运动到最大位移.已知波长大于0.15m,则该波的波长等于多少?
解:由得:(=0,1,2,3……)
当=0时,=0.6(m)
当=1时,=0.2(m)
当=3时,=0.12(m)
因为大于0.5m,故该波波长可能为0.6m或0.2m.
典型例题2——关于波形的变化
如图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已知点此时向下运动,则波的传播方向如何?并画出前的波形.
解:质点A向下运动,由波的成因法或逆向描波法可知该列波向左传播.
用特殊点法画波形:O点此时向上,B点此时在最大值处,故前O在负最大位移O ‘,处,B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按正弦规律做出如图中虚线所示的波形.用波的平移法:波形传播特点只要将整个波形向右平移,也可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