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家养生观

道家养生观养生,自古以来受道家所推崇。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少私寡欲”的养生方法,将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生命探求的目标。
一、无为而归真与儒家的养生观迥然异趣,道家是讲出世的。
所以道家主张“无为”、“弃智”、“绝巧”、“无欲”,以求返璞归真。
道家的这个思想在《内经》里被完整地接受了下来,《内经》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根本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从中医来分析,“恬淡虚无”不仅是一种养生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保持这样的心境,正气存内,邪气不干,阴平阳秘,不但可以无病而健康,更可以获得人生幸福与平安。
二、道家三宝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怎么来理解呢?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慈”是指对人生命的爱护和关注之心;“俭”,则顾名思义,是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不敢为天下先”应该指的就是与世无忧,柔弱不争。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倡自然而然,不要强作妄为,不要嗜欲过度,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不被世欲物欲所累,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与自然融为一体,必然健康。
从中医来分析,慈则心安;俭则心静;不敢为天下先则心不妄动。
心气能定,能静,能安,则虚火不扰,心气安宁,阴阳和谐,五脏六腑亦归于权衡。
三、静以养阴道家重视静,以静养、消极、无为为特点。
庄子云:“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庄子还强调:“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损汝精,乃可以长生”。
显而易见,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是,道家主张虚静无为,可以防止多欲过劳,能延年益寿。
当然,道家也不讲绝对的不动。
比如,庄子明确地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从中医来分析,静则生阴,阴为阳之根。
静则收敛阳气,使阳气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今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压力过大,我们容易虚火上浮,上实而下虚。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道家养心思想源远流长,它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养生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道教强调“心”为一身的主宰,心常静则神安,心平气和才能达到“心如止水、处事不惊”的最高境界,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道教养心思想一、心脏与寿命的关系《悟真篇》说:“心者,道之枢也”。
玄中子认为:“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道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即心相当于一国之君,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主宰,《内经》指出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也”。
表明心是生命的根本,同时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并且“心主血脉”,控制全身的血脉系统。
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肝脏有两叶,肺脏有五叶,唯独心脏只有一个,它昼夜不停地工作,又被视为人体最累的器官。
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因此心的功能关系全身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在人体胚胎的时候,第一个开始工作的器官就是心脏,生命结束,工作到最后一刻还是心脏,心脏在人体生命中从不怠工,不休息,心跳的速度默默配合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因恐惧而紧张、高兴时的喜悦……。
心脏重量300~400克左右,不到成人体重的0.5%,每一跳要泵出70毫升血液,按每分钟心跳70次计算,每分钟泵出近5升的血液,每天泵出约7吨的血液。
假定人的寿命为70岁,那么一生中心脏要跳动近26亿次,而心脏泵血所做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做的功。
根据现代科学家的计算,我们每个人本应该都能活到120岁,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最大的障碍是心血管疾病。
心脏承担着给身体输送新鲜血液的工作,心脏一旦衰老,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变得迟缓、呆滞,身体自然也就呈现出了老态。
二、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医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教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于其物。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注重养生和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倡导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平衡与调整,注重调养内外,以达到身体健康、精神平和和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从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和修心养性三个方面介绍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一、饮食调理道教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主张"饮食谨慎",倡导"饮食素净"。
在饮食方面,道教教义指出,忌食腥辛,主张清淡清爽的食物,尤其强调素食。
素食以蔬果、豆类、杂粮等为主,不仅可以降低体内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减肥、预防疾病。
此外,道教还主张规律饮食,定时进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休息。
二、锻炼身体道教注重锻炼身体,主张"以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自然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
具体来说,道教的养生方法包括拳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养刚,以静养动,强调调和身心的关系。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道教的养生锻炼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三、修心养性道教的养生观念强调修心养性,追求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道教文化中,修道者通过冥想、打坐、静心等修炼方式,净化心灵,调和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健康和心灵富足的目标。
修心养性注重自我觉察和内在修行,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增加积极情绪,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
此外,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结语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道家养生之道(上养心 中养气 下养身)

道家养生之道上养心中养气下养身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上天黑後~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
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
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
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
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
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
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
《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
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
《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
”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
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
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则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
所以,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就像《黄帝内经》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对此,晚唐道士杜光庭说得十分清楚“: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
形无主则不安,心无舍则不立。
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不仅认为“形”是第一性的,也看到“神”对“形”的反作用,强调形神并炼,要强身必先修其心,性命双修,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3 . “少私寡欲”、“恬淡自乐”的养生观
道家养生思想对人们在生活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少私寡欲、恬淡自乐。
道家认为,唯其如此,方能保持身心健康。
老子认为,五音、五
色、五味等物质享受是有害无益的:“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然,这里完全否认感官享受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视觉器官长期受到绚丽色彩的刺激,必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美味佳肴必定导致食欲减退;纵情于骑马打猎,当然将心神不宁;刻意追求稀世珍宝,难免使得行为败伤。
因此,道家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去甚, 去奢, 去泰。
老子认为追逐荣利, 嗜欲过多, 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
庄子也认为: 养生莫差于养精寡欲, 他将酒色过度视为养生的畏途, 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者, 过也; 形用而不休则弊也; 精用而不已则劳也。
因此道家在养生方面认为骄奢淫逸,放纵肉欲,都将严重地损害健康,只有恬淡自乐才是健康长寿之本。
4 . “修身养性”重视修德的养生观
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以德养生,修身养性,又要求人们在精神情绪方面处于安静、乐观、没有过分欲求的状态,做到心胸开阔、性格爽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达到长寿之目的。
通过调控意识活动而达到对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与锻炼,得到心神的修持修炼。
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强调个人应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 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 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这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发展应用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家认为人应当心慈于物, 与人为善, 以近于道,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以健康生命为基本,进一步高尚人格,
圆满操行,升华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养生观,既重视自然无为,体现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认识,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态度,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道家在养生方面提出: 一曰寡欲, 二曰节劳, 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的方法。
道家养生观主要是以“道”为思想基础, 以“守静”
为基本内容, 以“节欲”为基本手段。
其思想可概括为: 第一, 道家养
生思想首倡者为老子,以老子为代表的法道养生思想逐步发展,后<<黄
帝内经>>大量吸收前人和当时的各种养生学说, 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
系统化。
<<黄帝内经>>所代表的道家养生观也堪称是中国养生理论的元典。
第二, 道家以返璞归真为目标, 但它不是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状态,
而是在新的层次主动适应自然, 是追求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
第三, 道家的养生可以分为形养和神养两大类。
形养就是合理地、科学地生活, 特别要节制各种欲望, 食色二欲尤其节制; 神养重于形养, 以神养为根本, 以形养为基础。
循道而行、顺乎自然是道家养生的根本原则。
清静无为是道家养生的
基本方法。
贵柔守雌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重要法则。
道家的养生思想在丰
富的道家养生生活经验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简
单易行, 实用价值也很高。
与儒家重视家、国不同, 道家重视个人的生
存发展, 其神养思想突出地凸现了人的特点, 其节制思想, 也对中华民
族的简朴美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意义,在养生方面从老子提出”摄生“到庄
子提出“养生”直至形成全面系统的自然养生,这种道家养生观的确立,
也为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养生理论的精髓, 为现代人类健
康提供了更多的学理依据,对人类健康益寿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