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高三美术 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合集下载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妨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二】新课: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明?观赏视频:三星堆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那么天的合葬墓。

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往常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

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差不多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观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

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150℃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烧成。

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

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爱哪件作品?〔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接着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

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然而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精品说课稿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精品说课稿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着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并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的系列内容。

其主要内容有两部分: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中国古代雕刻是中国雕塑艺术中最主要的一个领域,也是能代表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的重要宝库,因此,它的地位很重要。

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分析雕塑的艺术特征。

充分的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璀璨艺术遗存,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去爱护这些传统的艺术三、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对纪念性雕塑文化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他们在欣赏和评述雕塑作品上体现出共性的人文素养及审美倾向。

然而本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这种历史久远的陵墓雕塑来说,学生很难在全课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交流探究、评价感悟等环节,归纳出陵墓雕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先秦倡导生死轮回的观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使教学重点圆满解决,教学难点自然呈现。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杰出的代表及其艺术特征,并分析、鉴赏其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雕塑的辉煌成就。

(3)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使学生认识了解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关注雕塑创造的热情。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讲解古代雕塑艺术,内容包括:•了解古代雕塑的历史背景;•掌握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学习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古代雕塑中的材料和技法;•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道古代雕塑的发展历史;•掌握古代雕塑的艺术表现特征;•了解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古代雕塑的材料和技法;•学会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

三、教学重点•掌握古代雕塑的艺术表现特征;•学习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古代雕塑的材料和技法;•学会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

四、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

五、教学方法•授课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开学前,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古代雕塑发展的历史背景,让同学们对古代雕塑有一定的了解。

2. 学习环节(1)古代雕塑的艺术表现特征•真实表现;•宏伟壮观;•神秘主义。

(2)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在古代雕塑中,人物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

人物形象包括神祗、王侯、文人、妇女等等。

不同的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

(3)古代雕塑的材料和技法在古代雕塑中,常用的材料有青铜、玉石、石灰石等等。

不同的材料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青铜可以表现出沉重和坚强,玉石可以表现出光滑和温润。

古代雕塑的技法也非常讲究,常见的技法包括刻、凿、磨、镶嵌等等。

(4)学会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同学们需要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分析古代雕塑的表现意义。

3. 练习环节同学们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分组合作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以检验所学成效,巩固知识。

4. 总结环节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古代雕塑艺术的相关内容,同学们不仅具备了古代雕塑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古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特征和技法,以及分析其表现意义,为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了基础。

七、教学检查本节课主要检查同学们是否掌握了古代雕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人物形象、材料和技法以及表现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通过分析古代雕塑的形象和艺术特点,达到对古代雕塑艺术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

人教高中美术鉴赏1.5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人教高中美术鉴赏1.5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秦始皇兵马俑,了解其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并能通过讨论总结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及风格。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自主学习。

唤起学生对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风格。

3教学准备师: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有关知识、搜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作教学课件等。

生:预习并搜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新课1.引入:视频引入回顾新闻两则新闻一: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参观完秦始皇陵兵马俑惊叹道: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新闻二:2006年9月16日下午2点左右,一位名叫马林的德国游客自制秦俑服装,脸抹秦俑肤色,装扮成秦俑并跳入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上演“人俑秀”。

设问:这个总是被我们自己遗忘却让外国人推崇备至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它带着我们走近中国秦代陵墓雕塑。

2、初步感知(1)展示秦始皇陵墓图片、地宫模拟图、兵马俑图片等。

(2)背景介绍: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

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

整个兵马俑群寓静于动,给人一种千军竞发的感觉。

3、重点研读师问:(1)什么是俑?(2)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呢?答:(1)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模仿生人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

兵马俑是用泥、木等材料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2)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灵魂可以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正是这一理念造就了中国古代“视死如生”的丧葬习俗。

封建地主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富国强兵、注重耕战,于是依照活人形象制成俑代替活人殉葬。

(2)陶俑的制作流程(简介)学生活动一:朗读①用泥塑形,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

三度空间的艺术 古代雕塑教案

三度空间的艺术 古代雕塑教案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教案标题: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掌握古代雕塑中的三度空间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 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三度空间在古代雕塑中的应用。

3. 学生对古代雕塑的艺术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三度空间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古代雕塑作品。

2. 雕塑工具和材料,如黏土、刀具等。

3. 学生绘画和雕塑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古代雕塑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雕塑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古代雕塑有什么特点?探究: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件古代雕塑作品进行研究。

了解作品的年代、作者、材料等信息,并讨论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2. 介绍三度空间的概念:解释三度空间是指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创造立体的形态,使作品在空间中能够被观察和欣赏。

与二度空间的平面艺术相比,三度空间的雕塑作品具有更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 分析古代雕塑作品中的三度空间运用:通过展示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古代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三度空间元素,如立体形态、空间布局等,并讨论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实践:1. 创作古代雕塑作品:学生根据所学的古代雕塑特点和三度空间概念,使用黏土等材料进行雕塑创作。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注重立体形态和空间布局的表现。

2. 学生展示和欣赏:学生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三度空间元素和艺术表现效果。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古代雕塑发展历程、特点和三度空间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雕塑的艺术欣赏和创作有什么新的认识?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艺术领域,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1]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国 古代雕塑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石马高1.68米,长1.9米, 形态轩昂,英姿勃发, 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 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 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 死难临头的神情。动静 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 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 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 马征战的丰功伟绩。战 马骠悍、雄壮、镇定自 如,巍然挺立。与之对 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 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 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 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 露,面目狰狞,、手持 弓箭,企图垂死挣扎
秦俑的地位
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是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深刻影响着后 世雕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其次,秦俑的洗炼概括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 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艺术特点。 再者,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 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跃马》是 用整块大理 石雕成的, 只雕出马的 大形,细部 则用淡浮雕 加阴线刻画, 简练概括。
《卧虎》,是用整 块石头雕大形, 虎的四肢及皮的 斑纹,以深浅不 同的阴线表现, 让人感觉虎皮松 软似可触摸。

飒露紫
什华赤
特勒骠
白蹄乌
拳毛騧
乾 陵
献 陵 石 犀
顺陵石狮
小结
秦始皇陵
秦始皇兵马 俑葬坑位于 临潼宴寨乡, 在秦始皇陵 园东侧1500 米处。这是 一个浩大的 地下军事博 物馆,被誉 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
将 军 俑
一号兵马俑出土,通高 1.97米。此俑身穿双 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 甲,双肩有短小的护肩 甲,胫部缚护腿,足穿 方口齐头翘尖鞋,头戴 鹖冠。身体强壮,长方 面庞,两颊各有一撮浓 须,面容严肃,气质威 武,是目前秦佣坑中发 现的官员最高的陶佣.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陵墓雕塑代表性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从中体会不同时期雕塑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比较各时期雕塑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探究,从陵墓雕塑作品的本体审美出发去体会各时期陵墓雕塑不同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赏析入手,引发对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培养对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自身对雕塑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审美价值的把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学习重点和切入点,探究不同时期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
这些随葬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透过这些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迷信风俗,启发学生应客观、理性的认识这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中国雕塑教案

中国雕塑教案

中国雕塑教案中国雕塑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雕塑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雕塑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方法目标: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

难点: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有没有见过印象特别深刻的雕塑作品呢?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吸引你的?学生反应教师举例校园雕塑,要求学生说出感受,做简单评述。

(积极向上)导入课本内容,学习雕塑的相关知识、雕塑的概述:以雕刻、塑等手段创作的具有实在体积的三维空间美术作品。

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何改造,雕塑被纳入艺术美化生活的设计体系中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外面常见于城市建筑的主干道、步行街、公园以及是内外环境中。

(举例步行街的墙雕壁画)四、雕塑的种类按其功能科分为宗教、陵墓、纪念碑、装饰性、园林、民间、架上、功能性、卡通造型雕塑等。

(于学生互动举例:洛阳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人民英雄纪念碑、民间的木雕多与家具相结合、架上室内陈列)、雕塑语言体积感与空间感。

(一件作品,它的形体与它形体的空间变化构成了它独特的意味。

)提问并尝试让学生做出某人物雕塑作品的姿势,如思想者、掷铁饼者等。

、雕塑的艺术特征1、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

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

2、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

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

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

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

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

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

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

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

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

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

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

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

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

(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3、小结:
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

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

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

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