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孤独的收割人》课件 (一)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孤独的收割人》课件 (一)本文主要针对《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孤独的收割人》课件》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堂课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概述《孤独的收割人》是由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写的小说。
其主要讲述了一个感性机智却隐藏着一颗孤独冰山的牧场工人——基恩的故事。
该小说曾荣获普立兹奖,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本课程主要通过小说的读解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塑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课程重点1.核心词汇和短语本节课程中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包括“收割人”、“牧场工人”、“命运”、“孤独”等。
学生们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和词汇应用训练,掌握这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和意义。
2.人物形象分析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基恩展开。
学生们需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描绘出基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品质,包括他的孤独感、机智幽默以及对于命运的掌控力等。
3.写作技巧学习本节课程还将介绍一些写作技巧,例如情节交锋、人物分析和场景描写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课程收获通过这堂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本课程为中职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学习方式,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让学生们更有思考和创造力。
相信这将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案:《孤独的收割人》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一篇短文学作品,文中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农田中的艰辛劳作和内心的孤独。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孤独、劳动等主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以孤独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你有没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张农田中孤独的收割人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该图片中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心情。
Step 2 阅读理解2.对课文进行分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分析,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总结和讲解。
Step 3 词汇和句型练习1.词义猜测:选取文中的生僻词,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解释词义的依据。
2.句型练习:针对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型进行练习,如“他是农田中最艰辛的劳动者之一、”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型进行创造性写作。
Step 4 主题探究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要求学生就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5 总结反思1.归纳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反思思考: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如:你在本课中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农田劳动有哪些价值和意义?教学拓展: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本文的主题和自己的理解,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自心

《孤独的收割人》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它反映了一种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情感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无论是对人性洞察力的探究,还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自心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勇敢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一、教案设计的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
对于现代人来说,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无助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们需要创设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自我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对于这个目标,阅读自心的方法成为了我们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自心的能力,更深入的理解自我2.培养学生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和思考能力3.通过阅读《孤独的收割人》等其他优秀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1.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收割人》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着哲学与思考的文章。
它是一篇反映人性脆弱、命运多舛、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文章。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往往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意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重点,着重解思文章的主题,重点是探究人性和命运的关系。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思考和联想,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的文字,以及自身的心理与生活经历来思考和发现自我。
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探讨思考,例如:什么让我觉得心安与不安?我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性格是怎样的?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孤独的收割人课件

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 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 长留。
吴景制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 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 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 这样写有什么好吴处景制作?
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 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 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 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 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 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 作。”
吴景制作
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 人”运歌用声衬的托动的人手:法荒来凉突的出沙“漠收里割疲人乏”的旅 歌人声突的然优听美到动夜听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 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 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 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 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 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 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 力。
吴景制作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 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 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 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吴景制作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 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 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 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 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 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 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 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 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 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 “自愧”的心理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探究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孤独的收割人》是美国作家莫里斯·威斯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描绘了一个拥有最先进科技的未来社会,但人们却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扰中,主人公加同从商业社会出走,去到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社区生活,并开始思考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本篇教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并引发对人类命运和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孤独的收割人》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
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通过分析主人公加同的成长和转变,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和文化背景分析2.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3.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4.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设计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出主题通过播放一段与小说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开展短暂的观察和思考,如:“当你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你会做怎样的选择?人类在面对未来时会有哪些思考?”等等。
2.作者介绍和文化背景分析通过PPT或其他教学资源,介绍小说的作者莫里斯·威斯特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如他的奥地利血统、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作品类型和风格等。
同时,将莫里斯·威斯特和他的小说《孤独的收割人》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如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背景、社会对科技进步的兴奋和恐惧等。
3.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通过PPT、小说摘抄等方式,介绍《孤独的收割人》的基本情况、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结合选段和画面,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理解社会背景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如商业社会的虚假和腐化、科技文明的疯狂和威胁等。
4.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自主研读加以实现,使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主人公加同的发展和转变上,分析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对自然生活的表达,如加同在商业社会和自然社区的不同体验、他与不同人物的关系和交往、他的思想和行动的变化等。
中专语文第二册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1.作者与背景: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湖区一个律师舰艇,8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
1787年进剑桥大学。
1790年暑假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
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
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诗歌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
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
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
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读准字词,点拨韵律,然后齐读这首诗。
3.分析赏鉴:①第一节:“你看!……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这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
②第二节:“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耐心美感。
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有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③第三节:“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今后也这样?”这一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内容的猜测。
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④第四节:“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4.开创性的诗歌风格: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
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
《孤独的收割人》关于命运的主题

《孤独的收割人》关于命运的主题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有一个场景定格在我的头脑中:茫茫的高原,宽阔的田野上,金黄的麦子在秋风的吹拂中掀起滚滚麦浪。
一个年轻壮实的姑娘,束着淡蓝碎白花的头巾在麦浪间劳作。
时而弯腰收割,时而抬头擦汗。
看到身后一束束整齐的麦子,她放开了歌喉,唱起了自己的心曲。
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不知道她在歌唱什么,更不知道她在为谁歌唱。
但我从她婉转清脆的歌声里能感受到温暖、慰藉和希望。
尽管从寂寥深邃的峡谷间传来的歌声孤独而凄凉,但我相信,她是命运的歌者――压下忧伤,倾诉孤独,歌唱坚强。
诗人笔下的意象的不确定性,让我淡化了收割人的形象,而只记住了她的歌唱。
记住了诗人用衬托的手法,细细赞美姑娘“暖人心房”和“动人心肠”的歌声。
可以想象,当一个疲惫的旅人在荒凉的沙漠里踽踽独行,终于找到一片绿荫,能坐下来小憩片刻时,该是何等轻松、惬意。
而刚坐下来,就听到枝头夜莺的嘀呖啼啭,想必旅人“五脏六腑如熨斗熨过一般”,没一个毛孔不舒畅,心中一定比饮了甘泉还畅快。
可诗人说,那声音远比不上这歌声。
也许诗人根本不知道她唱些什么,但姑娘的歌声传出的是活人的气息,传达了人类的思想。
他沉浸在比夜莺还美的歌声中,不忍破坏那一片宁静,只愿守住那一份惊喜和温暖。
可以想象,遥远死寂的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声音多么嘹亮。
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杜鹃的啼声向来是悲凉的。
望帝魂化杜宇,杜鹃啼血思归。
周瘦鹃在《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中的引经据典,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他认为对杜鹃声的不同感受主要在于中西方人的心态不同。
古人听了杜鹃声觉得悲哀,并不是因为杜鹃声怎样悲哀,而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悲哀,所以听了杜鹃声才倍感悲凉。
西方人对杜鹃的感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眼中的杜鹃是欢愉的、有趣的。
他在文中说“波兰有支民歌《小杜鹃》,我虽然不知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我想,诗人此时听到的也许就是一支不知名的小曲,但那歌声的旋律动人心肠。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
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
《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
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
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
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
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
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
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题;、
3、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
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
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跟随徐志摩到风景秀丽的剑桥游览了一番,今天我们再将
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
杰出代表人物。
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
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其诗风清单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孤独的刈禾者》、《孤独的收割人》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赏析诗歌: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2、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①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②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③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④歌声虽然已经消失,但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3、是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世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
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经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4、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衬托。
5、是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
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象征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6、比较阅读: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体会《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这两首诗之间的异同。
相同:
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歌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②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
①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侧重抒情,《观刈麦》侧重于记叙。
②两首诗歌虽然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确有较大的差
异。
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
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们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腹水而已。
③表现手法不同。
《孤独的收割人》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