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易错辨析1】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吗?提示不是。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易错辨析2】东北平原的农业熟制都是一年一熟吗?提示不是。
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辽河平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以种植冬小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4)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易错辨析3】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例1】(2019·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茶树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恶水、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特征,有“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之说。
必修3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地理条件
3、地形、土壤条件:
(1)地形、土壤条件分析
地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大兴安岭 山地 北——小兴安岭 东——长白山地 主要地形
森林资源丰富,为 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南——辽河平原 平原 北——松嫩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居 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东——三江平原 高原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南部
中部
暖温带
中温带
3600 ℃
1000℃~ 3600℃
北部
寒温带
1000℃
思考题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 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 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A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 B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 C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 收成; D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 应问题等
2、气候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冷夏暖,雨热同期
农作物 一年一 熟
降水量:300mm~1000mm
改造程度: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 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 水果 春小麦、大豆、玉米、 高粱、水稻、甜菜、亚 麻 春小麦、大豆
活动
(2)有。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 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 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 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 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 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 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 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二、农业 布局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旨在通过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和推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有限。
2. 技术水平落后相比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农业农村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种植和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劳动生产率偏低,这导致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竞争力不足。
3. 地理环境恶劣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土地资源相对贫瘠,这些不利的地理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4.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东北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由于交通条件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使得农产品的销售面临较大的困难,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 多元化发展农业产业为了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东北地区可以加大对其他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的农产品。
比如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畜牧业等,以丰富的农产品种类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发挥适地适作优势东北地区可以针对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重点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并且可以适当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4.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东北地区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讲解

谢谢合作!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因此 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 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 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 米的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 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事业,增加 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和水利建设。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 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 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 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黑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 部、三江平原西部
黑钙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中部 大兴安岭两侧
特点:
有机含量高,土 层深厚、肥沃、 生产力高
3.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
特点
因素
工业
工业基础好
对农业的影响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农业技术优势 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 历史
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较晚
依次为
A.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其对
C 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土、黑垆土广泛分布
B.西部高原由于距海较远,降水很 少,形成荒漠
C.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 影响
大豆、小麦 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D
C 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54必修③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8~10题。
1
2
3
4
5
6
7
8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布局
考点二 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基础梳理
地理条件
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东北地区特点
东北地区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2~3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B.提高农产品产量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必修③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GCHENGXIAN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区域农业发展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学情分析:学生对农业发展并不陌生。
在必修2学过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对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及内部差异还不会分析有的同学甚至搞不清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这节课学习东北的农业发展,为此我采用的方法是:先分析它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然后总结出内部的差异再确定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节课教材内容较详细,所涉及问题也很具体,但学生对某个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我主要是利用大量的景观图片来展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所具备的条件。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播放《在松花江上》视频片段,提问学生歌曲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一些图片:广阔的平原、成群的牛羊、肥沃的黑土提问学生:东北地区特有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影响农业发展的?大兴安岭和东北平原、呼伦贝尔高原的发展方向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顺利导入)讲授新课(精讲点拨):对学生预习进行简单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提问:确定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过渡:答的非常正确。
这节课主要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学会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短几十年中,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业逐渐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转型,畜牧业、水果种植业和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产业的发展迅速壮大。
特别是在畜牧业方面,东北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养殖业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服务业转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农户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农业庄园经营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和新型玉米品种,极大地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东北地区还致力于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优势农产品的培育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各类农产品。
结合地方的优势条件,东北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例如,黑龙江省以优质大米、大豆和优质长粒玉米为代表的粮油作物;吉林省以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辽宁省以黄普和祥云为代表的苹果和樱桃;黑龙江省以松花江大米和龙江甜菜为代表的粮油作物等。
这些优势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国外,为东北地区的农业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
东北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谢谢合作!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因此 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 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 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 米的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 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事业,增加 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和水利建设。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 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 作到一季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 冬季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 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苹果梨
苹果
柞蚕
鹿茸
人参
兴安落叶松
白桦林
3.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 部分林区草地 (1) 三河地区有著名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2)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 基地
(3)此外,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 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 害的影响 地理 条件 地形类型多样,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工业基地好,交通发 达,人口密度较低 差异性 耕作农业区 农业布局 三大农 业生产 区域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和寒温带,无霜期
从南部的180天到 最北部的80天 影响: 作物一年一熟
垂直温度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低温冻害
热带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评价
(P61,思考题)
劣势:由于热量不足,①种植农作物品种有限; ② 只能一年一熟,春播秋收;③春秋两季低温冷害影响农作 物的生长和收成;④漫长的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 料供应问题。
D
D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 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 C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 草原牧场 D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三类相 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3、关于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农业生产的 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劳动力缺乏,人均耕地少 B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地区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C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业 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D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形成农业牧兴工、工促农牧 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优势: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 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如东北大米);② 农作物病虫害少;③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矿物质分解和 淋溶作用弱,土壤较肥沃;④积雪覆盖时间长,春季积雪 融化可以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地墒情。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 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 型农业)
人口密度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 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1、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和水利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 作物的需求 B无霜期从南部的80天到北部的180天左 右 C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 旱的影响 D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 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花卉 种植业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______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 花卉的需求量大。
思考:东北地 区年降水量和 年平均气温分 布呈现什么规 律?
降水量由东南 向西北递减 气温由南向北 递减
农业布局特点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是:__________.
山地
类 型
分布区 特点 三江平原西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 黑土 部、松嫩平原东 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 部和北部 沃黑土区之一 ( 另两个是乌克兰 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西部 和美国中部地区)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
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 生产资料和对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交通条件
人口 历史
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较晚
特点
气候
影响
地形土 壤水源
工业:
社会经 济条件
交通: 历史人口:
特点
气候
影响
1、品种较为单一,以喜粮作物为 主。2、一年一熟3、作物生长期较 长4、作物易受低温冷害影响,但 病虫害较少。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 风气候区,冬季寒冷, 夏季温暖,降水主要 集中夏季,雨热同期
玉米带:
松辽平原
小麦区:
三江平原、松 嫩平原北部 水稻:
辽河、松花江 流域的大型灌 区以及东部山 区的河谷盆地
2.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主要 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 (1)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 (2)长白山区是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3)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 大的柞蚕茧产区 (4)延边盛产苹果梨 (5)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等等。
2、地形、土壤:——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1)地形(图4.3) 地形类型 利用方式 西部
高原
平原
优质草场
耕地 林地
中部和 东北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围
3、有利于绿色农业、大农业发展
口密度低
活动: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出口创汇 农业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_________
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 术水平高。
棉花 生产基地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_____
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 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____________ 热带经济作物 生产基地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 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 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1)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 例逐渐减少 (2)小麦和大豆: 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 增多 (3)水稻: 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 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在 已扩展到北纬50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生产技术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利用、改造
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东北概况
热量
水分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是:__________.
4、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3、农业地位: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林业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
45°
40°
东北地区位置
1、气候条件——制约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气候类型: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年降水量300~1000mm
跨暖温带、中温带
寒温带
地形土 壤水源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 1、影响农业类型,利于农业多种 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 经营2、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单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产高 (注意山、水、平原的分 布 工业:工业基础好
社会经 济条件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
联系方便
历史人口:开发晚,人
1、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发展格局 2、依托农业技术,为发展外向型 农业提供机遇
东 北 地 区 农 业 发 展
我国商 品粮基 地、林 业生产 基地和 畜牧业 生产基 地
1、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原因是 A 地形多种多样 B 气候条件的制约 C 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D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 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D
2、水稻多种植在( ) A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 松嫩平原 C 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 河谷盆地
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陈红梅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 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 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 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 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 方向。
黑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 部、三江平原西部 黑钙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中部 大兴安岭两侧 特点: 有机含量高,土 层深厚、肥沃、 生产力高
3.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 因素
工业
特点
对农业的影响
工业基础好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