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国富论》
3、分工产生的原因: 分工是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
斯密认为:人类的利己心产生交换倾向,而交换 倾向导致分工。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 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国富论》
评价: 他把分工归因于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这是错误 的,也是颠倒因果的。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 理论上,分工导致占有制(即所有制)的变化, 然后才可能谈到交换。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
亚当· 斯密(英国)
一、分工理论
1、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 斯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看做是增加国民财富 的一个重要途径,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终靠分工。
在《国富论》中,斯密将劳动分工的概念运用到 一个扣针工场中:“扣针制造业是极其微小的了, 但它的分工往往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劳动者, 如果对于这种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道 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中的机械,那么即使竭尽全力 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1枚扣针,要做20枚 当然是绝对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 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 职业分成其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 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 截……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
---《国富论》
评价: 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科学认识到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但未认识到没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商品价值的决定 说法一:任何一件物品的价值,即要取得这物品 实际 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说法二: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 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 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n 错误的理论根源:
n 同他错误地理解资本积累有关。在积累问题上,他坚持 积累的剩余价值完全用于工人消费,即全部转化为工资。
n 在价值理论上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不 理解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和价值形成中的作 用,因而将商品的价值(c+v+m)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新创造的价值(v+m)混为一谈。
n 在阐明工资的性质时,斯密从两重价值规定出发 提出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把工资确定为劳 动者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和把工资确定为“劳动 的价格”。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n 斯密研究了工资变动的规律。他首先区分了劳动的 “货币价格”和“自然价格”。后者实际所指的是劳 动力价值,而前者则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对劳动的 “货币价格”如何围绕它的“自然价格”自发波动却 作了透彻的说明。
n 斯密对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矿山地租等都有所论述。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n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1.生产劳 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 生产劳动。2.凡“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 劳动;而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
一、 斯密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1. 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和后期,英 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 位。伦敦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工场 手工业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 形式。英国的工业革命从1760年开 始的,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期。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理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因为,劳动技能,可以因为专业化而极大地提高;非专业化中,工作由一个部分转到另一个部分时,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专业化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劳动的机械化,只能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货币理论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尽管也看到了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价值尺度功能等,但是他强调的,是货币的基本功能:流通功能。

对于流通来说,“每个人手里有五百块钱,已经够了”。

我相信,这样的思想源于公平公正的理念,而且在亚当斯密的时代,这也许就是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实际需要。

而且,亚当斯密还说过这样意思的话:获得也意味着失去。

现代货币,基本的功能,对人类普通的绝大多数来说,依然主要是流通.但同时,货币的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被更多地强调和张显.这既是现代经济的实际需要,也有精英意识以及人类的贪婪本性的表现。

而在专制体制中,货币政策的黑幕后面,更藏着太多的肮脏和卑劣。

价值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效用,后者表示购买力。

但是,一些使用价值极大极重要的东西,往往不具备交换价值,像空气、水、钻石等。

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往往表现为不同的、甚至反差极大的量。

因此,他的价值理论,几乎只关注交换价值(略等于商品价格):1、是什么构成了商品的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和购买商品所需要的劳动。

这两者的结合,构成商品的价格。

亚当斯密把这称作“自然价格”。

2、但在事实上,商品价格并不总是表现为自然价格。

那么这个时候,构成商品价格的,有那几个部分?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之前,只有生产、购买中的劳动;之后,在生产方面,商品价格仍等于生产耗费的劳动,在交换方面,商品价格则由工资、利润、地租三个部分组成。

3、是什么原因,让商品价格偏离自然价格?是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又反过来影响商品价格,并最终使供给等于需求。

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受其影响,有时会高于、有时会低于中心价格,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中心价格。

06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06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附录:《国富论》目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 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 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益。
• “看不见的手” 原理
“看不见的手”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 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促进社会利益
达到自身
二、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一)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
• 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 泉的错误观点,也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创 造财富的片面看法,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道德情操论》1759年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简称《国富
论》) 《哲学论文集》1795年 《亚当 · 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1896年
一、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
• (一)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 1.与 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8世纪50~60年 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 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 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1.《国富论》的主题、结构
主题(或中心思想) 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即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
生和增长条件。 国民财富——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引言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对于后世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人性与自利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天生具有自利倾向,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即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导致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

这一理论意味着市场能够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市场供需关系。

劳动价值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古典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投入,还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他提出了“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概念,认为只有对社会有用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这一观点为后来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由市场与竞争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效率的下降。

他提出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观点,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带来经济增长。

他还强调了竞争对于推动创新、降低价格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

国家职能尽管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但他也认识到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必要性。

他将政府职能划分为三个方面:保护国家免受外部侵略、维持内部秩序和提供公共设施。

他主张政府应该维持法律和秩序,保护私人财产权利,并通过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持开放的态度,他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各国共同受益。

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每个国家应专注于生产自身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共财政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还详细讨论了公共财政的问题。

他主张税收应该公平、透明,并且能够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二节 分工、货币理论、价值理论
一、分工理论 *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看作分工的结果。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
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 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并论述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 原因。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 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 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 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 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些损失;第三,许 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器的发明,使一 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在经济学史上,“斯密被授予‘创立者' 的称号,而他以前的经济学家则成了 所谓‘前驱者',但如果抽去这些前 驱者的思想,是否还能剩下斯密的思 想,是值得怀疑的”。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亚当斯密的二重方法与二重任务:
《国富论》中归纳法与演绎法并存。 斯密方法的固有矛盾,“一种是深入研究资产 阶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深入研究资产阶 级制度的生理学,另一种则只是把社会生活过程 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 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 之中。这两种理解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不仅安然 并存,而且相互交错,不断自相矛盾。”马克思 任务的二重性:一方面试图研究资产阶级社会 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试图描写这个社会外部 现象又要为其寻找理性概念。
1740年17岁时,格拉斯大学决定将斯内尔 奖学金授予斯密,资助他去贵族的牛津大 学深造。
1748-1751年,斯密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爱丁 堡大学任教。
1751-1764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 任教授。 1759年,《道德情操论》出版,斯密成为 英国一流学者。
1764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年青的贝 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公爵去欧洲旅行。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1764年初斯密辞去教职,改任布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师。 同年2月前往法国,先后去过图卢兹、巴黎、日内瓦等地。
这时正值法国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兴旺时期,斯密在巴 黎拜会了魁奈、杜尔哥等,交流了学术观点。这对他的经 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67年他回到家乡,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写作。 1773年 5月斯密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两种价值规定
(1)第一个价值规定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决定商品的价值
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1752年改任道德哲 学教授。他讲授的道德哲学的内容包括自然哲学、伦理学、 法学、政治学。
1758~1763年斯密曾兼任格拉斯哥大学财务主管、教务 长、副校长等职务。
他还热情参加当地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活动。1762年 5月被 授予格拉斯哥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10月被授予格拉斯哥 大学博士学位。
1776年 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 称《国富论》),书中的经济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产业资产 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该书对当时 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76年斯密被授予爱 丁堡市荣誉市民称号。1787~1789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 大学名誉校长。
三、亚当·斯密的著作
4、由于斯密把流通手段看作是货币的主要职能,所 以他认为纸币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作用,并且比金属货 币更便宜。因此,他主张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不过他把 那种有现金保证,随时可以兑现为金银的银行券,也包括 在纸币之内,从而较深刻论述了信用货币的流通规律。
三、价值理论
(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 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 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 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他所研究的是价值的 后一种意义,即交换价值。

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文档资料

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文档资料

1737年夏天,14岁的斯密从柯卡尔迪 中学毕业,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
1740年17岁时,经哈奇森教授提名, 格拉斯大学决定将斯内尔奖学金授予 斯密,资助他去贵族的牛津大学深造。
1748-1751年,斯密于牛津大学毕业后, 接受了爱丁堡大学的聘请,讲授修辞 学和文学。 1751-1764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任 教授。
分工的不良后果
斯密认为分工的唯一 不利的结果是造成了 不平等的现象。因为 分工使工人终生从事 一项简单操作,没有 机会发挥他们的智力 和才能,使他们变得 愚钝无知。
2、交换理论
斯密认为由于人的利己本性,产生一种“交换倾向”, 所以交换是人类所共有和特有的属性,而分工也是人类 这种自然的、永恒的本性的产物。交换和分工都是为了 满足人们利己的需要。 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分工是由 人类的交换倾向引起的。他说:“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 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 斯密和马克思的不同在于,马克思认为分工引起交换, 先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会出现商品交换;而商品 交换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分工。
《国富论》一书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为研 究对象,以“富国裕民”、寻求财富的增值的 方法为目的。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也就 成为了国富论的主题。 《国富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是提倡基于“利己 心”的经济自由主义,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 求个人利益,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增进资产 阶级的收入和财富积累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又 是价值尺度。因为它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我们用货币, 比用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们所需要的物 品……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我们便用各种商品所能换 得的货币量,来估计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但他认为 货币的主要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或流通手段。他把这种工 具的作用,形象地比喻为好像交通运输中的车轮一样: “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毂,是商业上的大工具。” 斯密还探讨了纸币的问题,认为纸币和金属货币具有同 等的作用,并且比金属货币更便宜,更经济。 在货币的本质论上,斯密是一个货币金属主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