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道路桥头跳车技术措施
桥头跳车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桥头跳车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桥头跳车(又称车辆脱轨)是指列车在行驶中脱离轨道,通常发生在车辆悬挂
系统受损或轨道损坏的情况下。
虽然桥头跳车的发生概率较低,但却是一种严重的安全事故。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如何预防和处理桥头跳车。
预防措施
预防桥头跳车的最有效方法是对车辆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检查。
以下是一些预防
桥头跳车的具体措施:
1.定期检查车辆悬挂系统和轮轴等部件的磨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2.定期检查轨道的状态,如是否存在断裂、锈蚀、破损等情况,及时修
缮。
3.安装振动传感器等设备,监测车辆运行中的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如衰减和共振等。
4.加强驾驶员的培训,使其具有发现和处理车辆异常情况的能力。
处理措施
即使预防措施做得充分,桥头跳车还是有可能发生。
当桥头跳车发生时,正确
的处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事故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桥头跳车处理措施:
1.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安全疏散措施,保障乘客的安全。
2.维护车内秩序,保持平稳的状态,避免乘客的恐慌。
3.通报相关部门和机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援和维护工作。
4.对发生事故的车辆进行彻底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结论
桥头跳车是一种严重的安全事故,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在预防方面,可以加强车辆和轨道的维护和检查,并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在处理方面,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安全疏散措施,维护车内秩序,并通报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车辆进行彻底的检查和维护。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乘客的安全,减少桥头跳车事故的发生。
桥头跳车处理措施

桥头跳车处理措施
桥头跳车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基处理:对桥头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差异沉降。
可以采用预应力管桩、浆喷桩或者原地基夯实预压等方法。
对于特殊地基,如软土、湿陷性黄土等,需采用适用于各自特点的特殊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砂砾、固结、抛石挤淤和粉喷等。
台背填料加固:选用合适的台背填料,如具有良好固结性和变形小的材料,如砂石料等。
同时,重视分层厚度和压实度,确保台背及时回填并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设置过渡段:在桥头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如搭板,其一头担在桥台上,另一头担在路基上。
搭板下可以设置枕粱,并有一定厚度的稳定土,一般为0.5m以上的半刚性基层。
这样可以减缓桥头跳车现象,使车辆行驶更加舒适。
排水设计:重视桥头的排水设计,合理安排渗水沟和排水沟,避免地下水渗入对地基和台背填土强度的影响。
同时,做好桥头路堤的排水、防水工程,设置桥头搭板。
施工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
特别是台背填方碾压工作,必须认真进行,以提高桥头路基的压实度。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需要
注意的是,桥头跳车处理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浅谈防止桥头跳车的技术措施

浅谈防止桥头跳车的技术措施发表时间:2019-01-11T10:11:40.2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李晓鹏田文静[导读] 桥头跳车是公路建设和养护中最普遍而又难解决的问题,成因复杂,处治技术难度大,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
本文分析了桥头跳车的成因、危害,并提出了常规处理措施。
李晓鹏田文静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洛阳管理处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桥头跳车是公路建设和养护中最普遍而又难解决的问题,成因复杂,处治技术难度大,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
本文分析了桥头跳车的成因、危害,并提出了常规处理措施。
关键词:桥头跳车;成因;危害;处理措施道路桥头跳车即为与桥台接触处出现台阶,使得经过此处的车辆在此产生跳越颠簸,给车辆增加机械事故的可能性,同时司机和乘客因此而感到较明显不适,而且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同时由于跳越使得桥涵和路面额外增加了冲击荷载,长期如此会导致路桥结构的损伤。
1.桥头跳车成因分析出现桥头跳车现象主要是由于桥头台阶的产生,鉴于桥头路基为塑性体而桥台为刚性体,在车辆长期通过桥梁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路基填土自然固结沉降,从而在桥台与桥头路基接触处形成了高差,而导致桥头台阶的形成。
归结结底,桥头跳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所引起的。
1.1勘察设计的原因勘察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勘察资料的不准确,使得设计时忽视了对不良地基的处理,如软土、盐渍土地基等都必须进行特殊的设计处理。
2)缺乏对桥头跳车危害的重视,未按规范进行设计。
3)设计时缺乏对软基处理的了解,基地设计不合理。
4)桥头的衔接处的排水设计不够合理,路面水渗入路基,使路基土软化,水土流失造成桥头路基下沉。
1.2土质不良引起沉陷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段,有时地下水位较高,且多属软土。
此类土一般都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基沉陷,路面随之变形,从而出现跳车。
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桥头部位系路基和桥梁的刚柔过渡,若施工质量控制不严,通车不久即会产生桥头跳车等病害。
构造物的涵背回填不密实同样会引起跳车现象。
一、软基路段桥头跳车
形成原因:
1、桥头过渡段软基处理不当。
2、反开槽施工预压时间偏短。
3、台后填筑质量控制不严。
防治措施:
1、采用砼管桩处理的软基桥头段,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成桩长度和深度。
2、台背回填应采用透水性好的砂性土等,采用小型机具分层夯实,填筑层厚不得大于20cm。
二、一般路段桥头跳车
形成原因:
1、台背回填材料不合格。
2、台背回填压实度不合格。
3、台背与路基结合部未充分压实,存在虚填。
4、施工、监理人员对台背填筑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防治措施:
1、大中桥凡具备施工条件的,一定要与路基一起填筑台背和锥
坡,之后再施工桥台盖梁。
2、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台背回填材料,使用流态粉煤灰或灰土回填的严格控制混合料的配比,加大抽检频度。
3、灰土必须异地集中拌合后再摊铺、整平、压实、不得就地拌合。
灰土台背回填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分层夯实,压实度应在96%以上。
最大厚度不得超过15cm。
4、台背回填必须逐层检测压实度。
5、要将路提填筑部分的松土挖除,形成台阶状后填筑台背。
6、要责任落实到人,树立标识牌,签订责任状,严格把关。
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

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1.选用优良填料台背回填宜选择内摩擦角大、强度高、可压缩性小、透水性好的材料。
如岩渣、砾石、砂砾等,并要求填料级配适当。
东城大道台背填料选用砂砾填筑,其有利于从台背缝隙中渗入的雨水沿盲沟排到路基外,避免雨水浸泡危害,而且也有利于改善压实性能,使回填达到密实度要求。
2.优化施工流程、严格执行验收程序2.1基底处理①如原基底有水,须先行排水,并在回填区外做好防排水措施,保证施工作业区内无水作业。
②清除原地基的腐殖土、有机物残渣、草皮等。
③如原基底压实度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须采取压实措施以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2.2分层回填台背回填前在桥台后方按照每15cm一层标记出刻度线。
回填时应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
每层表面平整,形成与路基相应的路拱。
当桥台台背回填高度大于5m时,为减少不均匀沉降。
在原地面和台背顶部各增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铺设应垂直于路线方向,搭接宽度不小于2O厘米,四角固定牢固。
碾压宜采用振动压路机先进行稳压,然后低振2遍,最后静压,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碾压时在桥台附近应保留0.5m的安全距离,在安全距离内采用小型夯实机具夯实,并注意防止任何可能对结构物的损坏,直到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2.3试验检测台背回填严格按照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进行施工,控制每天填筑不超过4层,压实度按照每50m2一个点的频率进行检测,不足50m2时至少检测一点,压实度标准为96%以上或者沉降差在2mm以内,严格控制施工程序,上道工序不合格,严禁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锥、护坡地形条件允许情况下,桥梁施工以桥台为主,先进行桥台施工,及时台背回填,桥台台背和锥、护坡的回填施工宜同步进行,尽量避免不均匀沉降导致锥、护坡开裂破坏,充分利用重型机械碾压密实。
4.合理设置枕梁和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施工宜在台背回填一段时间后,使其自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进行施工。
桥头搭板和枕梁的合理设置可以使在柔性路堤产生的较大沉降逐渐过渡至刚性桥台上。
公路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心理问题:驾驶员或乘客可能受到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
题的困扰,导致其产生跳车的冲动。
2.事故逃逸:驾驶员在遇到交通事故后,由于害怕法律追责或其他原因,选择跳车逃避责任。
3.恶劣天气: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例如大雾、强风等,驾驶员可能会
因为能见度低或路面湿滑而失控,导致跳车。
4.酒驾或毒驾:驾驶人员在饮酒或服用毒品后,可能会产生错觉或削
弱判断力,从而导致跳车。
为了防止和减少公路桥头跳车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驾驶员和乘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学会面
对和缓解压力,避免心理问题导致的跳车行为。
2.完善交通法律法规:加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提高交通违
法行为的成本和惩罚力度,减少驾驶员因事故逃逸等目的跳车的行为。
3.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教育机构和驾校等渠道,加大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让驾驶员和乘客充分认识到跳车行为的危害性和
后果。
4.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督:加大对驾驶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对于酒驾、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遏制跳车行为的发生。
5.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对公路桥头等易发生跳车的地区进行安全设施
的改善,如设置防护栏、限制跳车的高度和深度等,减少跳车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公路桥头跳车是一个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为了防止和减少这种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交通法律法规、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督、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加强紧急救援能力等综合措施的配合和落实。
只有全面加强交通安全工作,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公路桥头跳车事件的发生。
桥头跳车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桥头跳车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关键词:桥头;跳车;原因;防治措施随着道路等级的提高,桥梁在公路里程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桥头下沉,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形成不均匀沉陷、裂缝、开裂,这些病害的存在,改变了原有道路结构的均匀性,使得路面结构中产生应力集中和突变,其结果是造成桥头跳车。
所谓桥头跳车是指桥头出现了不同高低的错台,是目前国内公路道路八大病害之一。
它轻则使通过的车辆产生跳动和冲击,使司乘人员感到不适,重则使通过的车辆大幅度减速,甚至造成行车事故。
为解决桥头出现的病害,消除跳车,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提出预防该病害的一些积极措施。
1. 桥头跳车的原因及机理1.1 桥头跳车的原因桥头跳车主要在于桥头引道路基的路面和决定桥面高程的桥台在各自沉降过程中所形成的高程差。
其产生和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基地面条件、填料、施工材料以及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1)地基强度不同桥梁与路基一般是以平行施工法进行的。
桥梁是刚性体,对地基强度一般都有较高的要求,并进行加固处理,因此沉降较小或基本不沉降。
而台后填方段未进行加固处理,从而使桥台和台后填方产生差异沉降变形,以至形成台阶。
(2)设计不周设计人员有时对施工过程如何便于碾压考虑不周,对于填料的要求不严格,台背排水考虑欠佳。
桥梁结构物两侧的路堤,由于过水、跨线或通道的要求,一般填土较高,低达3m 左右,高达10m或更高,设计上多数对高路堤并无特殊的要求,如压实指标等指标均与一般路堤相同。
由于路堤较高,在填筑后受到自重和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堤必然产生竖向变形。
(3)台后填料不当施工时对桥台后的回填土未能慎重考虑,施工人员用料不当,控制不严,未能达到设计要求。
但应特别指出,施工不严格比材料不良更容易造成桥头台后填料的下沉。
(4)台后压实不足施工时工期工序不当,以致桥头填土处于被迫赶工,不能很好地控制台背填土的压实度,致使填料压实度不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使填方体产生竖向固结变形,形成较大的工后沉降,在台背与路基连接部造成沉陷。
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一、桥头跳车原因桥头跳车,即桥涵两端一定范围内路基顶面相对桥面整体相对变形下沉,车辆在行驶过程引起车辆振动导致人体不适或必须减速行驶。
造成桥涵两端路基顶面下沉由以下几方面引起:1.地基基础下沉地基基础下沉是引起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地基基础种类繁多,土质千差万别,即使上部荷载相同,因地质不同,它的下沉量将产生很大的区别;就是地质相同,但其上部不相同时,它的下沉量也是不相同。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地基基础分三大类:软基、软土基地、稳定地基。
2.路基施工引起的下沉①在桥涵台背后填土。
由于台背结构的影响,一般路基压实机械(压路基)不能过份靠近与接触台身,那么在台背后一定范围内的密实度就比较低。
公路通车后,在车辆的垂直荷载与振动荷载作用下,它的密实度将迅速增加,沉降就随之发生。
②路基填土过高。
虽然路基各层填土的密实度达到要求,但随着时间的增加,路基填土的密实度渐渐发生变化(增大),日久月长,填土压缩,路基填土产生沉降,这种沉降范围大,发生得也较晚。
它的沉降量与填土高度与回填土的土质有关,是一种比较难以避免的沉降。
③路基填料不当,特别是造近桥涵台北5m—10 m范围,填料塑性指数偏大,收缩性大,造成桥涵、台背变形不一。
④路面结构压缩引起的沉降。
高等级公路路面底基层、基层结构层越来越厚,由于桥涵台身的影响,台背垫层、基层施工时,压路机不能很好对台背一定范围内压实垫层,基层的密实度一般较低,达不能设计值或规范规定值。
但通车后,在行车的垂直荷载与振动荷载的作用下,垫层、基层的密实度迅速增加,结构层压缩,路面结构相对变薄引起沉降。
这类沉降量不大,但通车后不久就迅速发生。
在有其他地基、路基沉降的情况下,它起着加速与加重桥头跳车的作用。
⑤施工未严格按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并且监理工程师也未对施工填土进行分层检查、分层验收,压实度未能达到要求。
3.设计不完善台背排水设计不完善,地下水或自然降水从路面、边坡渗透到路基台背的水份不能及时排走,路基含水量增大,强度降低,导致沉降;高填路基、地基在路面成型之后沉降变形考虑不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防止道路桥头跳车技术措施
摘要:鉴于道路桥头跳车对车辆本身、桥涵路面交通安全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通过分析道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以及危害出发,提出有效防止桥头跳车产生措施。
关键词:桥头跳车;地质沉陷;防治措施;跳车防治
abstract:in view of the bridgehead vehicle jump leading to the large damage to the vehicle, bridge floor and traffic safety,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bridge vehicle jump cause and damage, puts forwards to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bridgehead vehicle jump; geology sink; prevention measure; vehicle jump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 s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道路桥头跳车即为与桥台接触处出现台阶,使得经过此处的车辆在此产生跳越颠簸,给车辆增加机械事故的可能性,同时司机和乘客因此而感到较明显不适,而且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同时由于跳越使得桥涵和路面额外增加了冲击荷载,长期如此会导致路桥结构的损伤。
1. 桥头跳车成因分析
出现桥头跳车现象主要是由于桥头台阶的产生,鉴于桥头路基为塑性体而桥台为刚性体,在车辆长期通过桥梁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路基填土自然固结沉降,从而在桥台与桥头路基接触处形成了高差,而导致桥头台阶的形成。
归结结底,桥头跳车主要由以下几
个方面所引起的。
1.1勘察设计的原因
勘察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勘察资料的不准确,使得设计时忽视了对不良地基的处理,如软土、盐渍土地基等都必须进行特殊的设计处理。
2)缺乏对桥头跳车危害的重视,未按规范进行设计。
3)设计时缺乏对软基处理的了解,基地设计不合理。
4)桥头的衔接处的排水设计不够合理,路面水渗入路基,使路基土软化,水土流失造成桥头路基下沉。
1.2土质不良引起沉陷
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段,有时地下水位较高,且多属软土。
此类土一般都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基沉陷,路面随之变形,从而出现跳车。
结构的差异性,由于桥台和路面的刚度差异性,引起结构的沉降,由于桥台通常采用刚性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浇筑或岩石材料砌筑而成,有较大刚度;而与桥台相连的路面,其刚度比桥台刚度小。
而刚度不相同的路面在跳车处所产生的振动效果不一样,刚度较小的材料对能量的吸收更大,这使得桥台与道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由刚度差引起的能量吸收大小的不同,也是导致跳车现象的原因之一。
1.3施工原因
施工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台背回填施工压实不够,压实
机具未按设计要求压实靠近台背的填料,使得填料颗粒间孔隙率较高,在自身重力和车辆荷载的持续作用下,压缩沉降增大,造成跳车。
2)施工管理不当,施工单位为压缩工期,尤其是在软基处理的问题上,在路堤沉降没有完全稳定、沉降速率还较大时就提前铺筑路面,导致跳车发生。
3)施工人员素质较差,对施工中存在的缺陷(如弹簧、起皮、松散等)未做及时处理。
2. 道路桥头跳车的防止措施
针对公路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桥头跳车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桥头跳车现象。
2.1采取地基处理
地基是引起道路桥头跳车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足够重视对桥梁地基的设计,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1)对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基及黏性土处理,同时对于软土地基,为了减小施工后的沉降量,缩小沉降差异,可采用砂桩、塑料排水板、土工合成材料、袋装砂井等地基处理方法来进行处理。
从而降低土体的含水量,加速软土地的固结,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含水量大的黏性土处理:对于孔隙率和含水量较大的有机物质黏性土层,可采用换土处理方法,换土深度应视软层深度确定。
对于一般性的黏土,可先进行开挖翻晒,当填土高度小于4m时,开挖的深度可取0.6m;当填土高度增大时,开挖深度可大于1m。
当开挖出的土翻晒到最佳含水量时,回填夯实,回填土上层应留出60cm的厚度采用石灰土来填实;若遇雨季而不能晒干时,则全部采用用石灰土换填。
石灰土在路基底
能够形成一条渐变带,可以较好的避免沉降突变。
(2)加强地基加固设计。
路基敷设在天然地基上,由于路基自重较大,要求着地基有着较高的承载力以保持稳定。
我国通常采用重锤夯实法、换填土层法、挤密法、排水固结法、化学加固法等五种方法,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可在这五种方法中来选择,通过地基的加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可以有效的减小因地基沉降而造成的跳车。
2.2施工防止措施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可通过对台背回填的处理技术,通过设置桥台搭板,排水与防水等方面来进行处理,笔者对其总结如下:(1)台背回填处理,首先选择好填料,台背材料应选用轻质材料,以减轻对地基的正压应力,通常可选用粉煤灰混凝土等轻质材料来回填台背,减轻自身荷载来增加地基的稳定系数。
桥台后填料则宜选用强度高、摩擦角大、透水性好、压实快、变形小、固结性好的填筑材料,如砾石和岩渣等。
摩擦角大的填料有利于雨水沿排水管顺利排到路基外,减轻雨水对路基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的改善压实效果,使路基易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密实度。
根据相关规范,填料的铺筑通常在基底处距桥台背大于2米,且应与路基相接处按不大于1:1设置台阶,根据路堤的高度确定回填高度,通常取3m左右。
桥头的回填处理也可采用设置水泥稳定层,来提高路堤的刚度。
稳定层结构一般是沿路堤纵向方向距桥台背10m左右长,加入4%-6%的水泥来稳定,同时在桥台与路基衔接处,采用1:1的比例设置斜坡。
这两种方法均能够减小竖向变形和
刚柔突变。
若同时考虑这两种方式时,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进行回填时,还应保证台前有足够的预压长度,分层碾压,并适时施水。
桥头的沉降速率要连续观测,以保证其在规定范围内后再进行卸载。
(2)施工压实机具,正确的选择压实机具,确保回填土的密实度;距桥台2m范围内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如小型振动压路机,边角部位则可采用振动夯来夯实,现场施工时,每进行完15cm厚度的土层夯实后都应进行检测,合格后才能对上层土进行施工,不可为赶施工进度而不顾压实度,监理方应做好施工监理工作,确保土层密实度。
(3)设置桥台搭板。
桥台搭板的设置可以使柔性路堤上产生的较大沉降逐步过渡到刚性桥台上,从而减轻跳越现象。
桥头搭板长度的设计值应根据路基的容许工后沉降值计算确定,通常常取
3~5m,当超时8m时,宜设计成两段式或以上的搭板。
搭板的近台端搁置在桥台牛腿上或其前墙顶面。
当桥头引道为柔性路面时,搭板的远台端通常置于路面面层与基层之间;桥头引道为刚性路面时,搭板的纵坡可采用与路面设计纵坡平行方式,为了预防搭板的下沉,可在搭板上预先铺设一层沥青面层;通车后若搭板下沉,则可在沥青面层上加铺混凝土或砂石。
同时为了避免二次跳车现象,常在搭板的尾部加设一段变厚式埋板,其长度通常为4m左右,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搭板连接处,可采用变厚式板来代替路面板;在搭板、埋板或变厚板的下层,
采用强度和回弹模量都高于其他路段的结构层材料,来保证桥台连接部位的刚柔层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能渐次变化,从而提高该部位的整体受荷和抗冲能力,有利于调整不均匀沉陷,减少错台幅度,改善二次跳车的现象。
(4)排水与防水。
由于雨水的下渗,影响着填土的强度,造成沉降加剧,因此在施工时必须做好排水与防水工作。
路基的填土应选用透水性材料,以利于排水。
在地基顶面可采用水泥砂浆封层,并且在处理后的基底顶面应合理设置横向泄水管或盲沟。
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做好防水措施,在路面结构层下设置防渗层,在基底设置反滤层,特别是粘性土或石灰稳定土填筑的台背,要防止雨水浸入对桥头造成病害。
3. 结语
鉴于道路桥头跳车对车辆本身、桥涵路面交通安全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通过分析道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以及危害出发,提出有效防止桥头跳车产生措施。
工程实践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值得以此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明士金.桥头跳车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方法[j].广西城镇建设,2004,25(11):36-38.
[2] 刘海涛,郭院成,张浩华.桥头跳车处理技术研究[j].河南科学,2004,21(08):74-75.
[3] 乔明.谈公路工程桥头跳车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j].企
业科技与发展,2010,29(0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