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训练学生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境、情感、形式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意象、分析情感、品味语言等。

3.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诗歌鉴赏题型的答题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分析和解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诗歌的基本特点: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形式等基本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

3. 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授抓住意象、分析情感、品味语言等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4.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讲解诗歌鉴赏题型的种类及答题技巧,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课堂练习:给出几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一道诗歌鉴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正确率。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

2.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3. 教学课件。

八、教学策略:2.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课堂氛围。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设诗歌鉴赏讲座,邀请专家分享鉴赏经验。

3. 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六、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感受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鉴赏能力。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练中,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内容:本节课分别从诗歌人物形象内涵,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的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类型:复习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作为高中学生,可能从小到大读过也积累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背诵上。

高一高二在必修文本中,也学习过古典诗词单元。

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内容,能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阶段。

在高三前两次的检测中,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挣分,但苦于方法不当,经验不足。

面对新课标和高考的双向需求,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鉴赏诗词的方法。

通过复习,了解高考命题的动态: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步骤及方法,以期减少答题失误,为高考争分。

本节课,作为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以及初步的方法点拨,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教案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教案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教案课后反思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教案课后反思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鉴赏一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2.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合作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

教学准备:1. 多样的诗歌文本,包括不同题材和风格的诗歌。

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题:诗歌鉴赏。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对诗歌鉴赏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诗歌的作用是什么?探究(15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首选定的诗歌,让他们默读一遍。

2.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理解诗歌:a.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中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c.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d. 你对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或思考?讨论与分享(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向学生提问:你们通过这次课程学到了什么?你们对诗歌鉴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对该诗歌的鉴赏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诗歌,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小组讨论和分享的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发展。

然而,教案在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不足,需要更好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表达。

此外,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诗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篇1:诗歌鉴赏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歌鉴赏,我主要从考点、目标、教法学法、过程、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考点分析。

【考点分析】20**年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够做到:1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4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

【目标分析】根据考点以及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

2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

其中目标1 、2 是重点,目标三是难点。

【教法和学法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把握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阅读思考与学生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归纳、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的目的。

【过程分析】根据我校倡导的学案导学与教学目标、考点要求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时重点研讨目标1 ,2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自己完成复习学案。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问题。

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目标3 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课上完成学案。

一课时(分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看一看落实预习学案,小组之间讨论完善预习学案。

说明一下,预习学案已经由学生课前完成。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问题。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夯实基础,理顺思路。

为诗歌鉴赏的研讨做好准备。

环节二、想一想给同学们三首高考试题,(2009年四川、2009年重庆、2010年山东)根据题干让同学们讨论研讨高考考点,由同学们自主得出高考的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

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

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

(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

)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再如:上海卷:白居易的《早兴》,从题目“兴”字就可看出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如浙江卷: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不难知道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二)懂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

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

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帮助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

理解诗歌中用典,降低解题难度。

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

(交待诗人此时处境及相关情况。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①—②小题(4分) 【高考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设问: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案分析:
(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设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明确:画面: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设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明确:表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失意的寂寞愁绪。

诗的三四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四、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4分)【高考题】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

闲倚平山①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即平山堂。

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

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之意。

设问:“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该如何应对?我们要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寻找切入点。

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词,打开理解、鉴赏的大门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诗词的题目和注释这两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的金钥匙。

六、布置作业
完成《导与练》中“模拟训练”第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