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英美文学选读

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英美文学选读

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根底必修课课程代码:BT6262总学时: 32 学分:2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先修课程: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美概况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英美文学选读是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外语系文学科外语类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概观理解。

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才能。

本课程用一学期完成,详细要求是:主要理解英美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极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作家的生平介绍,主要代表作品的篇名、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作品风格流派及其在英美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要要求学生重点理解不同时期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包括其生平年代、历史背景、代表作品篇名及评论赏析,并能答复相关一些问答题。

能就每位作家代表作品的篇名、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及作品的风格流派、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发表自己意见。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文学的根本概念〔2学时〕2. 文学根本理论教学〔4学时〕3、英国重要文学作品赏析〔10学时〕4、美国重要文学作品赏析〔8学时〕3. 学生课堂讨论,分析^p 作品〔8学时〕四、教学方法建议1.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选作家的介绍并阅读所选作品的篇章,老师在授课时进展重点讲解和介绍,并围绕要点进展提问,指导学生讨论、概述要点大意。

提倡师生互动的课堂场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p 、鉴赏英语文学作品的才能。

2.每讲完一个作家的作品,老师应催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落实形成性考核作业,以强化学习过程,稳固所学知识。

3.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观看名著影片,还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就某作品写一篇一千以上字的论文成绩评定:平时30%,期末考试70%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使用教材:陶洁,英美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参考书目: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关于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诗歌教学的一些建议。

诗歌教学应该突出对诗歌形式的分析。

诗歌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文学形式,通过诗歌形式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语言和节奏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规律、押韵形式、句式结构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形式美。

诗歌教学还应该重视对诗歌主题和意义的解读。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通过诗歌的主题和意义的解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体验和世界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的文字、意象和隐喻,去探究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诗歌教学还可以通过创作和朗诵的形式进行。

通过诗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借鉴英美文学中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感情表达。

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英美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经典的英美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阅读和讨论中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在诗歌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是文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了解英美文学中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并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批
评的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包括诗歌的结构、
语言和意象等。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逐一解读每一首诗歌,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诗歌的意
义和内涵,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诗歌的结构、诗歌表达中的意象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
学的独立思考和解释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
可以加深对英美文化与历史的了解,了解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代背景,进而理解
诗歌的文化内涵。

此外,学生还可以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其背景、作品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等,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和认知能力。

最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欣赏与鉴赏诗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
识和敏锐度。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诗歌风格,引导他们感受不同的文化
表达和艺术创作的不同风格。

而且,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诗歌配上音乐、图片、视频等
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感受诗歌的不同魅力,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总之,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还可以
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的提高。

英美文学选读自考重点

英美文学选读自考重点

英美文学选读自考重点英美文学选读是自考中一门重要且富有魅力的课程,它涵盖了英国和美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众多经典作品和重要作家。

对于自考生来说,掌握重点内容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英美文学选读自考的重点。

一、英国文学部分1、古英语时期与中世纪文学这一时期的重点是了解英国文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比如,《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史诗,要理解其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另外,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重点,需掌握其对人物的刻画、叙事技巧以及反映的社会现实。

2、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成就斐然。

威廉·莎士比亚是重中之重,他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要深入研究其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思想以及对人性、命运、爱情等问题的探讨。

同时,还需了解这一时期其他重要作家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3、 17 世纪文学这一时期的玄学派诗歌和清教徒文学是重点。

约翰·多恩的玄学派诗歌以奇特的比喻和复杂的思维著称,要理解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思想内涵。

而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作品,则要把握其宗教主题和史诗般的气魄。

4、 18 世纪文学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学注重现实和理性。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必读作品,要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所反映的殖民主义、个人奋斗等主题。

此外,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也是重点,理解其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5、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如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的作品都需要认真研读。

了解他们各自的诗歌风格、主题以及对自然、爱情、自由等的追求。

同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也是常考内容,要分析其细腻的人物描写和婚姻爱情观。

6、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占据重要地位,如《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要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美文学选读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课程类型:非专业基础选修课适用对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总学时:64授课教师:钱中丽、林丽云、辜小捷学分: 4考核形式:闭卷考试课程总评成绩计算方法:期末考试占35%;期中考试占35%;口语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

使用教材:自编教学参考书:《英国文学选读》(王守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美国文学选读》(陶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主要了解英美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作家的生平介绍,主要代表作品的篇名、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作品风格流派及其在英美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英国文学选读:1、William ShakespeareSonnet 18The Merchant of Venice (Act Ⅳ, Scene Ⅰ)2、Francis BaconOn Study3、Jonathan SwiftGulliver’s Travels (PartⅣ, Chapter6&8)4、William BlakeTigerLondon5、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Chapter 1&2)6、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7、James JoyceEveline8、Thomas Stearns EliotMorning at the WindowAunt Helen美国文学选读:9、Benjamin FranklinThe Autobiography (Chapter 6)10、Ralph Waldo EmersonThe American Scholar (an excerpt)11、Walt WhitmanSelections from Leaves of Grass12、F. Scott FitzgeraldThe Long Way Out13、Ernest 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s (Chapter 36&41)14、William Faulkner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15、John SteinbeckThe Grapes of Wrath (Chapter 25)16、Ezra PoundSalutationThe Garden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采取课堂重点讲授和布置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标准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标准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英美文学选读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

它与英美文学史密切结合,使学生在接触到浩繁的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对繁杂的文学现象加以整理和梳理,并形成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开阔视野,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英美文学选读通过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及其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语感,增进学生对英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了解,提高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欣赏能力及批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文学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深入、直观地理解各个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把握其思想、语言及创作技巧上的特点;另外,还应对英美文学评论流变具备相对清晰的认识。

2)语言知识:本课程是通过介绍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并通过对不同时期英语原文资料的阅读和解析,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这门语言的发展。

2.能力目标1)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通过对作者作品的讲解,学生可以对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价,培养并提高自我鉴赏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上和课下阅读及评价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思辩能力:课上小组讨论环节和presentation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助其开拓思路,同时也为以后对英语的有效使用打下基础。

3.素质目标1)文学文化修养:本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素养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全面接触这种语言和文化,并形成独立的开放的文化观,进一步强化其跨文化意识。

2)基本的研究素质:本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讲解向学生传授文学鉴赏的不同视角,可使其具备基本的文学研究素质。

3)文学翻译的基础:本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向学生介绍文字背后的人文、历史、政治、哲学及美学等因素,可为文学翻译课程提供较好的材料,并做好前期准备。

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

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

要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考试,不是考前“冲刺”一类的短训能奏效的。

这门课难就难在它的阅读量很大,它包括英国和美国的诸多作家的诸多作品,而每一部作品就是一部书。

现行统一教材在作家和作品的选取方面尽管已经是精而又精了,但还是不得不采用节选的办法来压缩篇幅。

即便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考生还不得不在对整部作品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反复阅读节选,才能对节选部分的内容以及思想有较好的理解。

不过文学阅读也有规律可循。

下面的文字就“选读”课的性质、阅读时读取什么信息、现行试题各个部分的考查点是什么、如何回答简单论述题等问题,给考生一点提示,希望能对考生学习、复习《英美文学选读》课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部分《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性质一、《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顾名思义,“英美文学选读”是有选择地阅读英美文学史上有影响作家的重要作品,熟知作品内容,了解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已经接受的对这些作品主题的表述,并能从作品中找到、列举出证明这些表述的细节。

这样的定义里有三个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作品内容,二是作品里的细节,三是节作品主题。

三个同等重要,学习者不能只取其一。

以小说为例,所谓作品内容,是指情节(plot)、场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s)、语气(tone)、以及语言(style)。

情节是指故事里所展示的事件和这些事件按作家意愿有序的安排,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本身(即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和结果。

情节就是故事;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熟知情节是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的第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不掌握故事情节,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从谈起。

有故事当然就有人,对人物的分析是对作品分析的核心。

语气是指作者在他/她刻画人物、安排情节、描写场景时所持的态度,而作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我们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作者要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与读者交流,而不同的作家使用语言的风格(style)是不一样的。

英美文学选读自考学习计划

英美文学选读自考学习计划

英美文学选读自考学习计划一、选读目的英美文学选读自考学习计划主要旨在通过对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进行系统学习和分析,以提升学习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进对英美文化、历史、社会、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理解,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

二、学习内容英美文学选读自考学习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英美文学史: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等,能够理解英美文学在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和演变。

2.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狄更斯的《双城记》、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学价值。

3. 文学批评: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判能力。

4. 英美文学与文化:学习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

三、学习方法1. 阅读与分析:选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2. 讲座与研讨:参加相关的讲座和研讨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写作与演讲:通过写作和演讲,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表达,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考试与评估:定期进行学习成果的考试和评估,检验学习效果,发现和弥补不足之处。

四、学习步骤1.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所选学习内容,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程度。

2. 阅读经典作品:按照学习计划,逐步阅读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3. 学习文学批评:学习文学理论和方法,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能够更准确和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

4. 参与讲座研讨:积极参加相关的讲座和研讨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吸收他人的见解和观点,拓展自己的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考试,不是考前“冲刺”一类的短训能奏效的。

这门课难就难在它的阅读量很大,它包括英国和美国的诸多作家的诸多作品,而每一部作品就是一部书。

现行统一教材在作家和作品的选取方面尽管已经是精而又精了,但还是不得不采用节选的办法来压缩篇幅。

即便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考生还不得不在对整部作品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反复阅读节选,才能对节选部分的内容以及思想有较好的理解。

不过文学阅读也有规律可循。

下面的文字就“选读”课的性质、阅读时读取什么信息、现行试题各个部分的考查点是什么、如何回答简单论述题等问题,给考生一点提示,希望能对考生学习、复习《英美文学选读》课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部分《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性质一、《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顾名思义,“英美文学选读”是有选择地阅读英美文学史上有影响作家的重要作品,熟知作品内容,了解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已经接受的对这些作品主题的表述,并能从作品中找到、列举出证明这些表述的细节。

这样的定义里有三个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作品内容,二是作品里的细节,三是节作品主题。

三个同等重要,学习者不能只取其一。

以小说为例,所谓作品内容,是指情节(plot)、场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s)、语气(tone)、以及语言(style)。

情节是指故事里所展示的事件和这些事件按作家意愿有序的安排,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本身(即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和结果。

情节就是故事;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熟知情节是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的第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不掌握故事情节,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从谈起。

有故事当然就有人,对人物的分析是对作品分析的核心。

语气是指作者在他/她刻画人物、安排情节、描写场景时所持的态度,而作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我们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作者要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与读者交流,而不同的作家使用语言的风格(style)是不一样的。

如果掌握了以上内容,就掌握了细节,之所以把细节单列出来,是因为多数考生只记得大概情节,考试中不能用具体的细节进行人物或思想分析、评述,空话太多。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里,成年的保罗是如何仍然生活在他母亲的掌控之下的细节,是分析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和主题的关键,不能引用相关细节作为根据,分析就失去了基础。

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在一般性的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尽量记一些细节,细节显示考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

主题是对作品思想的高度概括。

教材里作家作品概述和作品简介(斜体部分),对作品主题已有简明准确的表述,考生不可不读。

对这些表述的理解,又是以考生对作品内容、细节的掌握为基础的。

作品内容、细节、主题是考生学习的重点。

两点说明:(一)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新批评对作者和作品关系的观点,也不去讨论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理论,本科阶段没有开设文学批评理论课,没有必要进行那样的讨论,教师也不要引入类似的话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

(二)从历年考题来看,作家的生卒年月、家庭背景、接受教育情况、作品发表年代等都不在考察范围,考生不必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英美文学教材和辅导材料在作家生平上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介绍和分析,这类书籍对考生复习没有多大帮助。

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现行教材尽管可以再修改、完善,但它的最大好处是它给考生提供了学生最需要的作品概要和精确而恰当的分析(教材里作品前的斜体部分),对考生从作品全貌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二、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关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哪个在先、以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还是留给专门的学者去争论,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考生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的问题。

前面讲选读课的性质时已经讲过,《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以往考试所包括的内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

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教材中每个文学阶段前对该时期影响文学作品的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思潮,以及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等的较全面概述的部分?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或哪个是或不是重点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从整体上说,文学作品是基础,没有文学作品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有文学史。

文学作品是个体、个性的表现,文学史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某一段历史时期内整个文学整体的共性的概述。

作为一门课程,哪一个是考查重点,取决于最初设计这门课程时对课程要达到的目的的考虑。

既然是“选读”,重点当然是作品,无疑,文学史部分起辅助作用。

还是让我们举例说明为好。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一首题为《孤独的刈禾者》(The Solitary Reaper)的诗。

这一首是讲诗人曾经经历的一件事(我们姑且这样理解)。

诗中说有一次他看见河谷里一位姑娘(Lass;Maiden)孤独地收割庄稼(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也许是要打消孤独、或是排遣心中的郁闷,那位姑娘一边收割庄稼一边唱歌(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在前两节里,诗人写她的歌声的美妙和给听者的感受: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Y 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O listen!for the V ale profound 18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No Nigh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Among Arabian sands;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Breaking the silence 0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摘录部分的前两行是说整个河谷(V ale)都充满了姑娘的歌声。

“overflowing”巧妙地把河谷写成唱歌者的歌声的载体和传播者(就象今天的歌星使用的扩音话筒)。

如果把“overflowing”改成"overflowed”,河谷就仅仅成了一个被动的听者、接受者,它的放大、传播姑娘歌声的功能就会失去,那读者(听者)对姑娘的歌声就会有另外一番感受。

在第二节里,诗人一开始就以夜莺的歌声作比,衬托出姑娘歌声的美妙。

困顿的远行者(weary bands of travelers)对家和亲人的思念是不难理解的,而忍受极度疲劳、饥渴、孤独,穿行在无垠沙漠里(Among Arabian sands)的远行者猛然听到夜莺的婉转那一刻,其感受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我们读者只能凭想象揣摩远行者心灵上经受的慰藉和振奋。

本节其余诗行,进一步说姑娘的歌声远不止远行者急切的归心和家里的亲人思念亲人的痛苦,所以诗人在说完夜莺的鸣叫后,就紧接着说那叫声”是从未在春天里杜鹃的叫声里听到过的令人振奋/肃然的声音”A voice so thrilling never was heard/In spring time from the Cuckoo—bird),这样诗人就让姑娘歌声的意义超越了“闺怨”诗的狭隘,赋予它更加宽广的内涵。

那位姑娘到底在唱什么呢?这也正是诗人想要知道的。

诗人写到: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0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loss,or pain,That has been,and may be happen again? 显然没有人会告诉他姑娘到底唱什么,因为除他和远处的唱歌者以外,再无别人。

于是诗人只有想象姑娘歌唱的具体内容:她是在抒发昔日的忧愁? 或很久以前战争给她的精神创伤?还是眼下一令她伤心的事?是她为一位亲人亡做而伤心?还是为将要失去另一位亲人而悲伤?由于是想象,结果当然就会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诗人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诗的最后一节说明,其实诗人也无心一定要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诗人说:Whate'er the theme,the Maiden sang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I listened,motionless and still; 不管她唱什么(Whate'er the theme),歌的内容并不重要,她可以无休止地唱下去(As if her son could have no ending)。

重要的是我亲眼看见她弯着腰(o'er the sickle bending)一边收割一边唱歌、并亲耳听到了她的歌声,而且听得很专注(I listened,motionless and still)。

诗的结尾诗人继续无意听下去,因为姑娘仍然在唱,而诗人“我”已经向山坡走去(I mounted up the hill)。

这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最后两行诗可以改写成“I bore the music in my heart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而不改变它的意思。

)诗人虽然已经远去(或者说歌声离诗人远去),诗人的心中依然回响着姑娘的歌声。

最后一行里“long after”两个词说明歌声对诗人心灵冲击的程度。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理解诗人通过这首叙事诗传达给我们的思想(idea;theme)并把我们的理解表述出来。

我们先尝试着把我们详细阅读后的情节概括为:(一)这一首诗表达诗人对普通劳动者疾苦的关心;(二)诗人通过这一首诗向读者展示想象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