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神经反射实验

合集下载

蟾蜍基本实验实验报告

蟾蜍基本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蟾蜍基本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蟾蜍的解剖结构;2. 掌握蟾蜍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3. 观察蟾蜍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4. 探讨蟾蜍骨骼肌的兴奋收缩特性。

三、实验原理蟾蜍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因此常用于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研究。

本实验通过对蟾蜍进行解剖和生理实验,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生理盐水、玻璃管、剪刀、刀片、酒精、烧杯、培养皿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电子天平、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刺激器等。

五、实验步骤1. 蟾蜍解剖(1)将蟾蜍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蟾蜍的腹部,暴露内脏器官;(2)用解剖针分离内脏器官,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3)观察蟾蜍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神经节等。

2. 蟾蜍反射实验(1)制备脊蛙:将蟾蜍的脊髓与脑干分离,制成脊蛙;(2)观察脊蛙的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观察反射弧的完整性和反射活动的敏感性;(3)观察脊蛙的膝跳反射,分析反射中枢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3. 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蟾蜍的坐骨神经与腓肠肌分离,制成标本;(2)观察不同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分析阈水平和最大收缩;(3)观察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分析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蟾蜍解剖结果(1)消化系统: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呼吸系统:蟾蜍的呼吸系统包括皮肤、口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3)循环系统:蟾蜍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液;(4)泌尿系统: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5)生殖系统:蟾蜍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睾丸、输精管、阴茎。

2. 蟾蜍反射实验结果(1)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蟾蜍可以表现出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反射弧完整,反射活动敏感;(2)膝跳反射: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蟾蜍可以表现出膝跳反射,反射中枢兴奋性较强,抑制性较弱。

蟾蜍的神经实验报告

蟾蜍的神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蟾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 学习神经兴奋传导和反射弧的实验技术。

4. 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机制。

二、实验原理蟾蜍作为两栖类动物,其神经系统结构与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且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本实验通过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神经兴奋传导和反射弧的实验技术,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任氏液、生理盐水、剪刀、镊子、大头针、蛙板、玻璃分针、锌铜弓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刺激器、张力换能器、示波器、记录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用剪刀剪去蟾蜍的躯干和上肢,暴露腰骶丛神经。

- 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

- 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

- 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 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

- 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持湿润。

2. 连接实验装置- 用大头针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

- 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 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

3. 观察神经兴奋传导- 用刺激器对坐骨神经进行电刺激,观察腓肠肌的收缩反应。

- 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观察腓肠肌收缩的变化。

4. 观察反射弧- 制备脊蛙,观察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 分别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观察反射活动的变化。

5. 观察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滴加药物,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电刺激下产生收缩反应。

2.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腓肠肌收缩力量逐渐增大。

3.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腓肠肌收缩频率逐渐增大。

蟾蜍的神经实验报告

蟾蜍的神经实验报告

蟾蜍的神经实验报告蟾蜍的神经实验报告引言:神经科学研究是一门充满挑战和兴趣的学科,通过对生物体的神经系统进行实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以及神经信号的传递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蟾蜍的神经系统进行研究,揭示其神经传导的机制,为进一步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我们选取了数只健康的蟾蜍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置于一个特制的实验箱中。

首先,我们使用微细针刺激蟾蜍的皮肤,观察其反应。

随后,我们将电极插入蟾蜍的肌肉组织中,通过记录肌肉电位的变化来研究神经信号的传递。

实验结果:在刺激蟾蜍皮肤时,我们观察到蟾蜍会迅速收缩肌肉,以逃避外部刺激。

这表明蟾蜍的神经系统能够迅速传递刺激信号,并引发相应的反应。

通过对肌肉电位的记录,我们发现在刺激之后,蟾蜍的肌肉电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这进一步证实了神经信号的传递在蟾蜍身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讨论:蟾蜍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的神经系统有着相似之处。

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蟾蜍的神经系统能够迅速传递信号,引发相应的反应。

这与人类的神经系统在感知和响应刺激时的机制相似。

通过研究蟾蜍的神经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此外,蟾蜍的神经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刺激蟾蜍的皮肤时,其肌肉电位的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这可能是因为蟾蜍的神经系统通过长期的刺激适应,减少了对相同刺激的敏感度。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更准确地解释实验结果。

结论:通过对蟾蜍的神经系统进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蟾蜍的神经系统能够迅速传递刺激信号,并引发相应的反应;蟾蜍的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够通过适应性调整对刺激的敏感度。

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的神经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提供了参考。

总结:神经科学研究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探索的学科。

通过对蟾蜍的神经系统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神经信号的传递机制以及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蟾蜍反射的实验报告(3篇)

蟾蜍反射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蟾蜍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反射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 熟悉蟾蜍反射弧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蟾蜍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神经冲动进行分析、综合后,产生传出神经冲动,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导至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器械、生理盐水、硫酸、酒精、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电刺激器、记录仪、玻璃管、镊子、剪刀、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1. 解剖蟾蜍,暴露坐骨神经和腓肠肌;2. 将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连接到电刺激器和记录仪上;3. 用生理盐水湿润蟾蜍皮肤,使皮肤导电;4. 对蟾蜍皮肤进行刺激,观察腓肠肌的反应;5. 分别对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进行刺激,观察腓肠肌的反应;6. 分别对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进行刺激,观察腓肠肌的反应;7. 对蟾蜍进行硫酸刺激,观察腓肠肌的反应;8.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蟾蜍皮肤进行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2. 对传入神经进行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3. 对神经中枢进行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4. 对传出神经进行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5. 对感受器进行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6. 对效应器进行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7. 对蟾蜍进行硫酸刺激,腓肠肌产生收缩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蟾蜍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反射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受器接收外界刺激,传入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神经中枢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效应器产生反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蟾蜍皮肤湿润,以保证导电性;2. 实验操作应轻柔,避免对蟾蜍造成伤害;3.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以便分析实验结果;4. 实验结果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对反射弧的理解。

蟾蜍反射分析

蟾蜍反射分析

蟾蜍反射分析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神经系统反射调节的形态功能特点实验材料1.蟾蜍活体2.蛙类解剖器械,0.5%硫酸溶液,小烧杯,小号培养皿,滤纸片,卫生纸,线团实验步骤1.制备脊蛙(蟾蜍)标本。

(毁脑法处死,彻底离断脑和脊髓。

)2.分离右侧大腿坐骨神经干(尽量剪净坐骨N的分支),并穿线(2根)备用。

3.用肌夹夹住蟾蜍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4.实验观察项目(1)观察屈肌反射:将蟾蜍左侧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盛有0.5%硫酸溶液中,(记录结果)。

然后立即用盛自来水的烧杯洗去皮肤上的硫酸溶液,并用卫生纸擦干。

(2)在左后肢趾关节上方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将足部皮肤彻底剥净!重复步骤一,观察记录结果。

水洗、擦干。

(3)搔扒反射:将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于下腹部,观察蟾蜍有何反应。

记录结果。

水洗、擦干。

(4)在两结扎线间剪断右侧坐骨神经,右脚趾浸酸,观察记录结果。

水洗、擦干。

(5)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在左后肢皮肤上。

记录结果(6)捣毁脊髓,重复步骤(3)和(5)。

记录结果实验结果在步骤4(1)中,将蟾蜍左侧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盛有0.5%硫酸溶液中后,蟾蜍的左肢立即剧烈收缩。

在步骤4(2)中,在左后肢趾关节上方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彻底剥净足部皮肤之后,再将蟾蜍左侧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盛有0.5%硫酸溶液中,蟾蜍没有反应,左右肢都不收缩。

在步骤4(3)中,将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于蟾蜍的下腹部,蟾蜍的左右肢都收缩。

在步骤4(4)中,当剪断了结扎线间的右侧坐骨神经之后,再将蟾蜍的右脚趾进入硫酸中时,蟾蜍没有明显反应,左右肢都不收缩。

在步骤4(5)中,将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蟾蜍左后肢皮肤上,蟾蜍的左肢收缩,右肢不收缩。

在步骤4(6)中,捣毁了蟾蜍的脊髓之后,再重复步骤4(3)和4(5)时,蟾蜍均没有明显反应,左右肢均不收缩。

实验分析我们知道,完成反射的单位是反射弧,而一个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蟾蜍反射分析

蟾蜍反射分析

蟾蜍反射分析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神经系统反射调节的形态功能特点实验材料1.蟾蜍活体2.蛙类解剖器械,0.5%硫酸溶液,小烧杯,小号培养皿,滤纸片,卫生纸,线团实验步骤1.制备脊蛙(蟾蜍)标本。

(毁脑法处死,彻底离断脑和脊髓。

)2.分离右侧大腿坐骨神经干(尽量剪净坐骨N的分支),并穿线(2根)备用。

3.用肌夹夹住蟾蜍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4.实验观察项目(1)观察屈肌反射:将蟾蜍左侧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盛有0.5%硫酸溶液中,(记录结果)。

然后立即用盛自来水的烧杯洗去皮肤上的硫酸溶液,并用卫生纸擦干。

(2)在左后肢趾关节上方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将足部皮肤彻底剥净!重复步骤一,观察记录结果。

水洗、擦干。

(3)搔扒反射:将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于下腹部,观察蟾蜍有何反应。

记录结果。

水洗、擦干。

(4)在两结扎线间剪断右侧坐骨神经,右脚趾浸酸,观察记录结果。

水洗、擦干。

(5)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在左后肢皮肤上。

记录结果(6)捣毁脊髓,重复步骤(3)和(5)。

记录结果实验结果在步骤4(1)中,将蟾蜍左侧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盛有0.5%硫酸溶液中后,蟾蜍的左肢立即剧烈收缩。

在步骤4(2)中,在左后肢趾关节上方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彻底剥净足部皮肤之后,再将蟾蜍左侧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盛有0.5%硫酸溶液中,蟾蜍没有反应,左右肢都不收缩。

在步骤4(3)中,将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于蟾蜍的下腹部,蟾蜍的左右肢都收缩。

在步骤4(4)中,当剪断了结扎线间的右侧坐骨神经之后,再将蟾蜍的右脚趾进入硫酸中时,蟾蜍没有明显反应,左右肢都不收缩。

在步骤4(5)中,将浸有0.5%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蟾蜍左后肢皮肤上,蟾蜍的左肢收缩,右肢不收缩。

在步骤4(6)中,捣毁了蟾蜍的脊髓之后,再重复步骤4(3)和4(5)时,蟾蜍均没有明显反应,左右肢均不收缩。

实验分析我们知道,完成反射的单位是反射弧,而一个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蟾蜍的反射实验报告

蟾蜍的反射实验报告

蟾蜍的反射实验报告
《蟾蜍的反射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蟾蜍的反射能力。

蟾蜍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它
们具有出色的捕食能力和快速的反射动作。

通过观察蟾蜍的反射实验,我们可
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

我们首先选择了一些健康的蟾蜍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它们放置在一个适宜的环
境中。

然后,我们使用一种特定的刺激物,比如轻轻触碰它们的皮肤或者突然
移动它们周围的物体,来观察它们的反射动作。

我们记录了蟾蜍的反射速度和
反应时间,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蟾蜍的反射能力非常出色。

当受到刺激时,它们能够迅速
做出反应,比如跳跃或者迅速逃离危险的环境。

这种快速的反射动作是蟾蜍在
自然界中生存的重要保护机制,帮助它们避免捕食者的袭击,并提高捕食的成
功率。

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蟾蜍在反射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
种类的蟾蜍反射速度更快,而另一些种类则更慢。

这表明蟾蜍的反射能力可能
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蟾蜍的生物学特性提供
了重要的线索。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蟾蜍的反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蟾蜍的
快速反射动作是它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关键之一,而不同种类的蟾蜍在反射能
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我们深入研究蟾蜍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了解这些神奇的两栖动物。

蟾蜍神经实验报告

蟾蜍神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观察蟾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3. 研究蟾蜍反射弧的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1. 蟾蜍1只2. 刺激电极1对3. 记录电极1对4. 动物解剖器械1套5. 任氏液6. 电子显微镜7. 计算机及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实验步骤: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1. 将蟾蜍处死,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

2. 将坐骨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3. 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4. 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

5. 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6. 用计算机及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

二、蟾蜍反射弧的构成和功能1. 将蟾蜍处死,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

2. 将坐骨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3. 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4. 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

5. 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6. 用计算机及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反射弧的兴奋传递过程。

7. 分析反射弧的构成和功能。

实验结果:1. 观察到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在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产生,并且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也随之增大。

2. 观察到反射弧的兴奋传递过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实验讨论:1.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兴奋传递的基本形式,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过程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1)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并通过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观察,了解心肌兴奋性变化特点。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

暴露心脏。

2. 将换能器插头插入1通道,刺激输出电缆插入刺激输出插孔。

3. 在心舒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mm,将蛙心夹上的连线系于张力换能器的着力点上,使拉直的系线与着力点所在的平面垂直,张力的大小,以描记出适宜的心跳曲线为宜,并注意使心脏收缩时曲线为上升支,舒张时为下降支;连接刺激电极,使两电极与心脏充分接触,再与刺激输出电缆相接。

待描记出一段心跳曲线后,开始实验。

观察项目:
1. 记录正常心跳曲线,观察心室收缩和舒张曲线。

2. 分别在心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3. 分别在心舒张中、晚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结果:曲线;文字。

注意事项:
1. 破坏蛙的脑和脊髓要完全,以免肢体的活动干扰记录。

2. 实验过程中,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心脏。

3. 安放在心室上的刺激电极应避免短路。

4. 不要连续刺激心脏。

检查是否有刺激输出,可用刺激电极刺激蛙腹壁肌肉或大腿肌肉。

思考题:
1. 讨论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2.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3. 当心率过速或过缓时,期前收缩后是否会出现代偿间歇?为什么?
实验三(2)蟾蜍心兴奋传导系统分析
实验目的:利用结扎的方法,分析蛙心起搏点及兴奋传导的顺序。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暴露蛙心: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将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部皮肤及胸骨,剪开心包膜,显露心脏。

2.辨别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三部分及窦房沟、房室沟的结构和位置。

观察项目:
1.观察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三部分跳动的顺序及计算其跳动频率。

2.结扎房室沟:于房室沟处穿引一细线后作一结扎,阻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各自的跳动频率有何变化?
3.结扎窦房沟:用细镊子在主动脉干下方穿引一细线,再用玻璃针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于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半月形纤维环(窦房沟)处作一结扎,以阻断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传导。

待心房和心室恢复跳动后,观察计算静脉窦、心房和心室各自的跳动频率。

将上述各项观察结果填入下列表格。

注意事项:
1.作结扎时,结扎部位必须准确,勿将静脉窦或心房结扎住。

2.若结扎房室沟后,心房、心室停搏过长时间,可用玻璃针作人工刺激,使其恢复自主跳动后再计数。

思考题:
两次结扎后静脉窦、心房、心室为何跳动频率不一致?哪一部分的跳动频率更接近于正常心跳频率?这说明正常心搏起点在何处?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
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