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反应

合集下载

偶联反应机理

偶联反应机理

偶联反应机理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分子中的原子键合成新的键来构建有机分子。

在有机化学领域,偶联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合物。

本文将探讨偶联反应的机理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在偶联反应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亲核偶联反应和自由基偶联反应等。

其中,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是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

这类反应通常由金属催化剂引导下,两个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新的碳-碳或碳-其他原子键。

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机理通常包括底物配体化、金属还原和活化、配体交换和底物偶联等步骤。

以著名的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为例,其机理如下:首先,Pd(II)络合物和氧化剂作用下发生还原生成活性的Pd(0)物种;随后底物配体化步骤中,底物与金属配体形成络合物;接着金属还原和活化步骤中,底物通过金属表面发生活化生成活性中间体;最后,在配体交换和底物偶联步骤中,活性中间体与另一种底物发生反应,形成偶联产物。

这一系列步骤共同构成了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的反应机理。

除了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外,亲核偶联反应和自由基偶联反应也是重要的偶联反应类型。

在亲核偶联反应中,通常通过亲核试剂攻击含有离子性反应中心的底物来实现碳-碳键的形成。

而在自由基偶联反应中,则是通过自由基试剂与底物中的碳原子发生反应,构建新的碳-碳键。

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已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合物。

亲核偶联反应则常用于合成含有碳-碳键的生物活性分子。

自由基偶联反应则在有机合成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因为它能够实现较高的底物范围和反应条件宽容性。

总的来说,偶联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在合成复杂有机分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中的反应偶联和串联

化学中的反应偶联和串联

化学中的反应偶联和串联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化学连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连锁反应、并联反应、串联反应和偶联反应等形式。

反应偶联和串联是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反应特点和应用范围。

一、反应偶联反应偶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反应在同一反应条件下发生,其反应物和产物使用相同的催化剂。

这种反应方式适用于需要多步反应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能够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反应偶联的主要特点为:1.反应速率快:由于反应物和产物使用相同的催化剂,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比两个独立反应之和更快。

2.产物选择性高: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反应都在同一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相互之间会发生互相干扰,从而选择性更高。

3.具有高效性和环保性:反应偶联的反应条件单一,反应时间短,催化剂的使用量较少,能够降低反应废弃物的产生。

4.适用范围广:反应偶联适用于各种有机化学反应和一些催化加氢反应等。

例如:Suzuki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偶联,在此反应中,含有硼基的芳香化合物和含有卤素基的芳香化合物,通过Pd催化剂的作用反应偶联形成对称的联合偶联物。

这种反应偶联的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适用性广,已成为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反应偶联之一。

二、反应串联反应串联是指连续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每个反应都需要在新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

这种反应方式适用于分子中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反应过程复杂、结构多样等化学反应体系。

反应串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各阶段反应的选择性能够控制:每个阶段的反应都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应物和产物,选择性更高,能够控制其反应后产生的产物。

2.重要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高:各阶段反应直接连接在一起,产生的反应中间体需要稳定,在此过程中反应物容易发生其他反应而形成副产物。

3.反应废物产生量低:由于反应串联需要多个反应共同完成,中间体也会在反应过程中不断转化,从而降低反应废物的产生。

偶联反应及举例

偶联反应及举例

偶联反应[编辑]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 = 有机片段, M = 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PhBr)与氯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

•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PhI)自身形成联苯(Ph-Ph)。

反应机理[编辑]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 苯基-苯基> 炔基-炔基> 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 乙烯基-烷基> 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5]§催化剂[编辑]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于水和空气的低敏感性。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目录偶联反应常见的偶联反应包括偶联反应具体说明偶联反应所需要注意的用途Suzuki反应偶联反应偶联反应(英文:Coupled reaction),也作偶连反应、耦联反应、氧化偶联,是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molecules)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得到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这里的化学反应包括格氏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偶联反应(Grinard),锂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反应(Diazo,Addition-Elimination),还有钠存在下的Wutz反应,由于偶联反应 (Coupled Reaction)含义太宽,一般前面应该加定语.而且这是一个比较非专业化的名词.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生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进行偶联反应时,介质的酸碱性是很重要的。

一般重氮盐与酚类的偶联反应,是在弱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在此条件下,酚形成苯氧负离子,使芳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偶联反应的进行。

重氮盐与芳胺的偶联反应,是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的。

在此条件下,芳胺以游离胺形式存在,使芳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偶联反应进行。

如果溶液酸性过强,胺变成了铵盐,使芳环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偶联反应,如果从重氮盐的性质来看,强碱性介质会使重氮盐转变成不能进行偶联反应的其它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是一类有颜色的化合物,有些可直接作染料或指示剂。

在有机分析中,常利用偶联反应产生的颜色来鉴定具有苯酚或芳胺结构的药物。

常见的偶联反应包括反应名称--年代--反应物A--反应物B --类型--催化剂--注Wurtz反应 1855 R-X sp³ 自身偶联 NaGlaser偶联反应 1869 R-X sp 自身偶联 CuUllmann反应 1901 R-X sp² 自身偶联 CuGomberg-Bachmann反应 1924 R-N2X sp² 自身偶联以碱作介质Cadiot-Chodkiewicz偶联反应 1957 炔烃 sp R-X sp 交叉偶联 Cu 以碱作介质Castro-Stephens偶联反应 1963 R-Cu sp R-X sp² 交叉偶联Kumada偶联反应 1972 R-MgBr sp²、sp³ R-X sp² 交叉偶联 Pd或Ni Heck反应 1972 烯烃 sp² R-X sp² 交叉偶联 Pd 以碱作介质Sonogashira偶联反应 1973 炔烃 sp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Cu 以碱作介质Negishi偶联反应 1977 R-Zn-X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或Ni Stille偶联反应 1977 R-SnR3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Suzuki反应 1979 R-B(OR)2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 以碱作介质Hiyama偶联反应 1988 R-SiR3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 以碱作介质Buchwald-Hartwig反应 1994 R2N-R SnR3 sp R-X sp² 交叉偶联 Pd N-C偶联Fukuyama偶联反应 1998 RCO(SEt) sp2 R-Zn-I sp3 交叉偶联 Pd偶联反应具体说明偶联反应是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moiety)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得到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这里的化学反应包括格氏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Grinard),锂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反应(Diazo,Addition-Elimination),还有钠存在下的Wurtz反应,偶联反应所需要注意的进行偶联反应时,介质的酸碱性是很重要的。

有机化学四大偶联反应

有机化学四大偶联反应

有机化学四大偶联反应有机化学中的偶联反应是合成有机分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以下介绍有机化学的四大偶联反应。

第一种偶联反应是格氏偶联反应(Giemsa),它是20世纪初由法国化学家格氏首次提出的。

这种反应是通过有机金属化合物与芳香化合物进行反应,形成碳-碳键。

通常使用有机锡化合物和芳香卤化物作为底物,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反应。

这种反应是高度选择性的,并且能够合成具有天然产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种偶联反应是索尼赫德烯偶联反应(Suzuky-Miyaura),该反应是由日本化学家索尼赫德和宫浦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这种反应是通过有机金属化合物与芳香卤化物进行反应,形成碳-碳键。

通常使用有机锌化合物或有机硼化合物和芳香卤化物作为底物,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反应。

索尼赫德烯偶联反应是高度选择性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具有天然产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种偶联反应是肾上腺素偶联反应(Heck),是由丹麦化学家肯格赫首次提出的。

这种反应是通过有机金属化合物与不饱和化合物(通常是烯烃)进行反应,形成碳-碳键。

通常使用有机铜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作为底物,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反应。

肾上腺素偶联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第四种偶联反应是叠氮偶联反应(Azide-Alkyne),又称为"CuAAC"反应,由美国化学家哈斯利首次提出。

在这种反应中,叠氮化合物与炔烃发生反应,生成1,4-二取代三氮唑化合物。

这种反应是通过铜催化剂的存在实现的,即铜催化的炉二碳合成反应。

这种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并且它是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方法。

以上是有机化学的四大偶联反应的介绍。

这些偶联反应不仅拓宽了有机合成的范围,还为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这些偶联反应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反应体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进行合成路线的设计。

实验室常用的几个反应机理必需掌握

实验室常用的几个反应机理必需掌握

Negishi偶联反应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 = 有机片段, M = 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 (PhBr)与氯)。

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 (PhI)自身形成联苯 (Ph-Ph)。

反应机理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 > 苯基-苯基 > 炔基-炔基 > 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 > 乙烯基-烷基 > 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催化剂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于水和空气的低敏感性。

suzuki偶联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

suzuki偶联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

suzuki偶联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Suzuki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将芳香化合物上的芳香环与有机卤化物进行偶联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

该反应由日本化学家Suzuki Kiyoshi于1979年首次发表,因其高效、高选择性和宽广的适用范围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四个关键步骤:氧化加成、络合物生成、还原消除和脱碘。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步骤。

首先是氧化加成步骤。

在反应开始时,有机卤化物(如溴代芳烃)与芳香硼酸酯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反应,生成芳香硼酸盐。

这一步骤是由于有机卤化物的亲电性,它与碱性条件下的硼酸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新的碳-硼键。

接下来是络合物生成步骤。

芳香硼酸盐与钯(Pd)络合物催化剂发生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芳香硼酸盐-钯络合物。

这一步骤是关键的中间步骤,它使得反应物质更容易发生偶联反应,并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然后是还原消除步骤。

在芳香硼酸盐-钯络合物的存在下,加入碱性还原剂(如碳酸钠),将芳香硼酸盐中的硼原子还原为亲核性更强的芳香基,同时脱去反应物质中的卤素基团。

这一步骤是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结合,实现了新的碳-碳键的形成。

最后是脱碘步骤。

在经过还原消除步骤后,反应物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量的碘离子。

为了进一步净化产物,需要加入脱碘试剂(如亚砜),将碘离子与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盐。

总体而言,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反应过程。

通过氧化加成、络合物生成、还原消除和脱碘等关键步骤,可以将芳香化合物上的芳香环与有机卤化物进行偶联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

这一反应机理的详细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相关有机合成方法,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结构与特性的科学,其中偶联反应和交叉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这两种反应进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偶联反应偶联反应是指两个有机分子中的两个不同官能团在反应条件下发生连接形成新的键,从而生成一个新的有机分子。

常见的偶联反应有Heck反应、Suzuki反应、Stille反应等。

1. Heck反应Heck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芳香化合物与烯烃发生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烯烃结构的芳香化合物。

该反应需要碱性条件和适量的氧气存在。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氧化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氧等步骤。

2. Suzuki反应Suzuki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芳香化合物与硼酸酯发生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芳香环和烷基或芳基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和无氧环境。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亲核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氧等步骤。

3. Stille反应Stille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芳香化合物与有机锡化合物发生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烷基或芳基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无氧环境和适量的溴化物存在。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亲核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溴等步骤。

二、交叉偶联反应交叉偶联反应是指两个不同有机物之间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两个不同基团的化合物。

常见的交叉偶联反应有Negishi反应、Kumada反应、Suzuki-Miyaura反应等。

1. Negishi反应Negishi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有机锌化合物和卤代化物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不同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和适量的酸存在。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亲核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卤等步骤。

2. Kumada反应Kumada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有机镁卤化物和卤代化物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不同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和无氧环境。

反应机理与Negishi反应类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钯催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
(芳基炔与芳基卤偶联)
一、实验题目:
金属钯催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芳基炔与芳基卤偶联)
二、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实验指导老师:
三、实验目的
1. 学习金属催化的有机偶联反应
2. 掌握Sonogashira偶联的反应机理。

3. 熟练氮气保护、金属催化、回流反应等有机基本操作。

四、实验原理
Sonogashira偶联反应现代有机合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成碳碳键的偶合技术。

用于在不饱和碳原子之间形成碳碳单键。

反应是碘代乙烯或芳香烃与端炔之间经催化生成炔烯化合物的反应。

反应催化剂为钯和氯化亚铜。

反应需要碱性条件下进行。

反应催化循环如下:
钯与碘乙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乙烯基碘化钯;氯化亚铜在碱性条件下与炔生产炔化铜,后者与乙烯基碘化钯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生成乙烯基炔化钯,然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生成零价钯和烯炔,完成一个催化循环。

同大多数钯介导的偶合反应一样,该反应一般只适用于不饱和碳原子之间的偶合。

在传统有机合成中,乙烯基卤素都是惰性化合物,很难发生取代反应,但在现代有机合成中这种观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钯催化下乙烯基卤素化合物变得相当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取代反应。

而Sonogashira偶联反应就是其中一个反应代表。

烯炔结构是天然产物中常见的结构,特别是菊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富含这种结构。

在全合成研究中Sonogashira偶联反应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合成手段。

本次实验是将碘苯和对乙基苯乙炔进行Sonogashira偶联反应,使得苯和碳碳三键直接相连。

反应方程式如下:
I
CuI,PPh
2
32
+
120C
Pd(PPh)Cl
实验装置:
五、实验部分
1、实验仪器:10 mL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酒精灯、针头、橡胶塞、空气球
2、实验药品:碘代苯、对乙基苯乙炔、碘化亚铜、三乙胺、二氯-二-(三苯基磷)钯
3、实验内容、现象与解释:
4、实验注意事项:
(1)需在冷凝管上口套一个氮气球,以维持反应体系绝氧绝空气,维持在氮气的氛围里,防止零价的钯和碘化亚铁被氧化而失去催化功能。

(2)制作氮气球需先充氮气,再排掉,如此反复进行三次,最后再充入氮气,这样便完成氮气球的制作。

六、结果与讨论
通过此次实验,学习了金属钯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原理,掌握了氮气保护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这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对于金属钯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原理的理解:卤代烃与末端炔的偶联反应是制备非末端炔烃一个很重要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反应。

其反应机理与Heck反应不同,这里没有发生碳-碳三键对碳-钯键的插入反应,而是末端炔基金属试剂与钯中间体12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生成新的钯中间体13,13发生还原消除生成产物14,同时再生成零价钯。

零价钯有催化效果,而+2价的钯无,所以要用CuI还原+2价的钯以得到有催化效果的零价钯。

在本实验中,三乙胺作为碱,提供碱性环境。

钯与碘乙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乙烯基碘化钯;氯化亚铜在碱性条件下与炔生产炔化铜,后者与乙烯基碘化钯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生成乙烯基炔化钯,然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生成零价钯和烯炔,完成一个催化循环。

本实验通过此方法将苯基和碳-碳三键直接相连,有重要的有机合成意义。

此反应是由日本化学家Sonogashira首次发展的,一般只适用于溴化物、碘化物,后来发现碱非常重要,如果用六氢吡啶作碱,反应大大加快,且烯基氯化物也能发生反应。

(2)将本实验(加了Pd)与未加Pd的实验进行对比:
加Pd 未加Pd
加了Pd的溶液颜色为黄色,
七、实验思考
(1)本实验中CuI的作用是什么?
答:将二氯-二-(三苯基磷)钯中+2价的钯还原为零价钯,零价钯才有催化功能。

(2)本实验中氮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维持反应体系绝氧绝空气,维持在氮气的氛围里,防止零价的钯和碘化亚铁被氧化而失去催化功能。

(3)本实验中三乙胺的作用是什么?
答:三乙胺作碱,提高碱性环境,因为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4)本实验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监测?
答:采用了TLC点板方法进行监测,简单、方便、快捷。

八、参考文献和网站
[1] 肖唐鑫,刘立,强琚莉,王乐勇.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自然杂志,2010,32(6):332-337. [2] 李媛,马宏佳,葛春洋,杨民富.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化学教与学,2010(11):2-4.
[3] 杨发丽,刘克文,杨光.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介绍[J].中国校外教育,2011(7):66-67.
[4] 维基百科
/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5] 中国期刊网 /
[6] 百度文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