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试题库之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要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课后题答案

6-1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1)生产过程一一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过程。
(2)工艺过程一一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3)工艺规程一一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6-2何谓工序、工步、走刀(1)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工步是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3)走刀又叫工作行程,是加工工具在加工表面上加工一次所完成的工步。
6-3零件获得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有哪些(1)零件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2)零件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
(3)零件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找正法、装夹法。
6-4不同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的特点:p222-223表6-4.6-5试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设计步骤。
(1)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1所设计的工艺规程应能保证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或机器的装配质量),达到设计图样上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2应使工艺过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使产品尽快投放市场。
3设法降低制造成本。
4注意减轻劳动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2)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及步骤:1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及装配图。
2确定毛坯。
3拟定工艺路线,选择定位基准。
4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
5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助工具。
6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7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
8确定切削用量。
9确定工时定额。
10技术经济分析。
11填写工艺文件。
6-6拟定工艺路线需完成那些工作拟定工艺路线须完成的工作:1确定加工方法。
2安排加工顺序。
3确定夹紧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第六章

6-1.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答:①机器的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②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成为工艺过程。
③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即称为工艺规程。
6-2.何为工序、工步、走刀?答:①工序:一个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②工步:是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③走刀:是加工工具在加工表面上加工一次所完成的工步。
6-3.零件获得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有哪些?答:①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试切法、定尺寸道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②形状精度的获取方法: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
③位置精度的获得与工件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式有关。
当需要装夹加工时,有关表面的位置精度依赖夹具的正确定位来保证,如果工件一次装夹加工多个表面时,各表面的位置精度则依赖机床的精度来保证,如数控加工中主要靠机床的精度来保证工件各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
6-4.不同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有何特点?答:各种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的主要特点如下表:6-5试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及设计步骤:答:步骤:原则:①所设计的工艺规程应能保证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样上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②应使工艺过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是产品尽快投放市场。
③设法降低制造成本。
④注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设计内容及步骤:⒈分析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⒉确定毛坯⒊拟定工艺路线,选择定位基面⒋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⒌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助工具⒍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⒎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方差⒏确定工时定额⒐确定切削用量⒑技术经济分析⒒填写工艺文件6-6.拟定工艺路线需完成的工作答:确定加工方法,安排加工顺序,确定定位夹紧方法,以及安排热处理、检验及其他辅助工序(去毛刺、倒角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练习题

第6章练习题1。
单项选择1—1 装配系统图表示了()。
①装配过程②装配系统组成③装配系统布局④机器装配结构1-2一个部件可以有()基准零件.①一个②两个③三个④多个1—3 汽车、拖拉机装配中广泛采用()。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分组选配法④修配法1-4 高精度滚动轴承内外圈与滚动体的装配常采用( )。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分组选配法④修配法1—5 机床主轴装配常采用( )。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修配法④调节法1—6 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原则又称( )原则。
①尺寸链封闭②大数互换③一件一环④平均尺寸最小1-7 修选配法通常按( )确定零件公差。
①经济加工精度②零件加工可能达到的最高精度③封闭环④组成环平均精度1-8 装配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
①产品重量②产品质量③产品成本④生产规模1-9 牛头刨床总装时,自刨工作台面,以满足滑枕运动方向与工作台面平行度的要求。
这属于()。
①选配法②修配法③调节法④试凑法1-10 据统计,机器装配费用约占机器总成本的( )。
①1/10~1/5 ②1/5~1/3 ③1/3~1/2 ④1/2~2/32. 多项选择2—1 机器由()装配而成.①零件②组件③部件④标准件2-2 机械装配的基本作业包括清洗、连接、调整、()等。
①检测②平衡③加工④修配2—3 常见的可拆卸连接有、和()等。
①螺纹连接②铆钉连接③销连接④键连接2-4 常用的机械装配方法有()和修配法等。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调整法④选配法2-5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一般包括()。
①相互位置精度②相互配合精度③相互运动精度④工作稳定性2-6 在确定各待定组成环公差大小时,可选用()。
①等公差法②等精度法③随机分配法④按实际加工可能性分配法2-7 协调环通常选()的尺寸.①尺寸链中最小②尺寸链中最小③易于制造④可用通用量具测量2—8 分组选配法进行装配时适用于()的情况。
①大批量生产②配合精度要求很高③参与装配零件本身精度很高④参与装配零件数较少2-9 自动装配条件下对零、部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包括()等.①重量轻②体积小③形状规则④能够互换2-10 安排装配顺序的一般原则包括()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及答案第6章

学后评量参考答案1.轴类零件有何功用和技术要求?答:轴类零件主要用来支承回转运动的传动零件(如齿轮),并用于传递运动和扭矩。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1)尺寸精度:对于同一根轴而言,轴颈的尺寸精度要求比较高,轴头的尺寸精度一般要求较低;精密轴颈为IT5级、重要轴颈为IT6~IT7级、一般轴颈为IT8~IT9。
(2)几何公差:轴头相对于轴颈的同轴度、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通常用径向圆跳动衡量。
普通精度轴的径向圆跳动为0.01~0.03 mm,高精度轴的径向圆跳动为0.001 ~0.005mm;轴颈的圆度、圆柱度。
一般应将其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当精度要求较高时,零件图上应单独标注其允许的偏差。
(3)表面结构:表面结构应与表面工作要求相适应。
轴头的表面结构为Ra2.5~0.63μm;轴颈的表面结构为Ra0.63~0.16μm。
2.轴类零件材料和毛坯的选择有何要求?答:根据轴的工作场合,选用合适的材料:一般精度,选中碳钢;中等精度、转速较高,选合金结构钢;高转速、重载荷,选低碳合金钢;高精度、高转速,选氮化钢。
轴类零件的毛坯常采用棒料、锻件和铸件等毛坯形式。
一般光轴或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采用棒料;外圆直径相差较大或较重要的轴常采用锻件;某些大型的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可采用铸件。
3.轴类零件常用的装夹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及应用?答:轴类零件常用的装夹方法、特点及应用见下表:4.简述轴类零件常用的加工方法?答:轴类零件常用的加工方法:(1)车削外圆柱面:根据加工要求和切除余量多少的不同,可分粗车、半精车、精车、精细车。
(2)车削端面和台阶:常使用45°弯头刀、或左右偏刀进行车削。
(3)切槽和切断:轴类零件内、外表面上的沟槽一般用相应的成形车刀,通过横向进给实现。
(4)车削圆锥面:轴类零件上圆锥面的车削方法有转动小滑板车削圆锥面、偏移尾座车削圆锥面、靠模法车削圆锥面。
(5)车削螺纹:在车床上按螺距调整机床,用螺纹车刀加工出螺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6章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第6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何谓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答:生产过程是指在机械产品制造时,由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成成品的整个过程。
它包插原材料运输和保管、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毛坯制造、零件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表面处理、产品装配、调试、检验以及涂装和包装等过程。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能等,使其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
机械产品的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钏接、机械加工、热处理、电镀、涂装、装配等工艺过程。
2•何谓生产纲领?它对工艺过程有何影响?答: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生产纲领。
计划期为一年的生产纲领称为年生产纲领,也称为年产量。
生产纲领不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采用的工艺方法、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也不相同。
3•生产类型有哪些?各自的工艺特点如何?答:在机械制造业屮,根据年生产纲领的大小和产品品种的多少,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单件生产单个地生产不同的产品,很少重复,甚至完全不重复。
即每种产品制造一个或少数几个。
如专用零件、专用设备制造、新产品试制等都属于单件生产。
(2)成批生产一年中分批次生产相同的产品,生产呈周期性重复。
机床、工程机械、液压传动装置等许多标准通用产品的生产都属于成批生产。
(3)大量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数量很大,通常是在同一工作地长期进行同一种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
4.毛坯的种类有哪些?答:毛坯的种类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型材、冲压件、冷挤压件等。
5.何谓六点定位原理?答: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可用六个按一定要求布置的支承点(定位元件)来限制,每个支承点限制一个自由度,即为工件的六点定位原理。
6•何谓不完全定位、欠定位、过定位?这三种情况是否都允许存在,为什么?答:不完全定位是工件的六个自由度没有被全部限制的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在某些情况下, 工件某一方向的白由度并不影响加工精度的要求,这时就不需要限制该方向的白由度。
欠定位是工件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被限制的定位称为欠定位。
6试题库之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

第六章工艺规程设计一、单项选择1.选择精基准时,有时可设法在零件上专门加工一组供工艺定位用的辅助基准是:()CA.符合基准重合加工;B.便于互为基准加工;C.便于统一基准加工;D.使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结构简单,工件安装方便。
2.一个部件可以有()基准零件。
AA.一个;B.两个;C.三个;D.多个。
3.()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又是生产计划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
AA.工序;B.工位;C.走刀;D.工步4.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 ):AA.精基准;B.粗基准;C.辅助基准;D.自为基准。
5.不能提高零件被加工表面的定位基准的位置精度的定位方法是()。
cA.基准重合;B.基准统一;C.自为基准加工;D.基准不变。
6.经济加工精度是在()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DA .最不利;B.最佳状态; C .最小成本;D.正常加工。
7.在机械加工中直接改变工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能使之变成所需零件的过程称为()。
BA.生产过程;B.工艺过程;C.工艺规程8.直线尺寸链采用极值算法时,其封闭环的下偏差等于()。
CA.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B.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C.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D.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
9.装配系统图表示了()。
①①装配过程②装配系统组成③装配系统布局④机器装配结构10.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原则又称()原则。
③①尺寸链封闭②大数互换③一件一环④平均尺寸最小工序余量公差等于( )。
①①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②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差③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的二分之一④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差的二分之一11.构成工序的要素之一是()。
AA.同一台机床;B.同一套夹具;C.同一把刀具;D.同一个加工表面12.工时定额由下列几种时间组成的,其中改变工件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所花的时间属于( A )A.基本时间B.辅助时间C.生理与休息时间D.布置工作地13.确定最小加工余量依据之一是(C )A.上工序的工序尺寸B.本工序的工序尺寸C.上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D.本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14.生产产品的品种多而很少重复,同一零件的生产量很少的生产,称(A )A.单件生产B.小批生产C.中批生产D.大量生产15.下列因素中不影响最小工序余量的是D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退火处理一般安排在;()a、毛坯制造之后 b、粗加工后 c、半精加工之后d、精加工之后2、轴类零件定位用得顶尖孔就是属于:()a、精基准 b、粗基准 c、辅助基准 d、自为基准3、加工箱体类零件时常选用一面两孔作定位基准,这种方法一般符合 ( )a、基准重合原则b、基准统一原则c、互为基准原则d、自为基准原则4、合理选择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时,主要应使( ) a、毛坯得形状尺寸与零件得尽可能接近 b、毛坯方便制造,降低毛坯成本 c、加工后零件得性能最好 d、零件总成本低且性能好5、自为基准多用于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其目得就是: ( )a、符合基准重合原则b、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c、保证加工面得形状与位置精度d、保证加工面得余量小而均匀6、调质处理一般安排在:( ) a、毛坯制造之后 b、粗加工后 c、半精加工之后 d、精加工之后7、精密齿轮高频淬火后需磨削齿面与内孔,以提高齿面与内孔得位置精度,常采用以下原则来保证()a、基准重合b、基准统一 c、自为基准d、互为基准8、淬火处理一般安排在:( ) a、毛坯制造之后b、粗加工后 c、半精加工之后 d、精加工之后9、在拟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安排加工顺序时首先要考虑得问题就是() a、尽可能减少工序数;b、精度要求高得主要表面得加工问题; c、尽可能避免使用专用机床; d、尽可能增加一次安装中得加工内容。
10、零件上孔径大于30mm得孔,精度要求为IT9,通常采用得加工方案为( )a、钻—镗b、钻-铰c、钻-拉d、钻-扩-磨11、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生产计划与进行成本核算最基本得单元就是( ) a、工步b、工位 c、工序 d、走刀12、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粗基准一般选择:( ) a、工件得毛坯面 b、工件得已加工表面 c、工件上得大平面13、单件小批生产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多应选()法装配.a、完全互换法b、分组互换法c、调整法d、修配法14、若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少(3环)大批量生产时应选()法装配。
数控加工工艺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6、填写工艺文件 、 (1)按加工顺序将各工步的加工内容、所 )按加工顺序将各工步的加工内容、 用刀具及切削用量等填入数控加工工序卡 片中。 片中。 (2)将选定的各工步所用刀具的刀具型号、 )将选定的各工步所用刀具的刀具型号、 刀片型号、 刀片型号、刀片牌号及刀尖圆弧半径等填 人数控加工刀具卡片中。 人数控加工刀具卡片中。 (3)将各工步的进给路线绘成文件形式的 ) 进给路线图。 进给路线图。
5.确定切削用量 .
根据被加工表面质量要求、 根据被加工表面质量要求 、 刀具材料和工 件材料,参考切削用量手册或有关资料选取切 件材料, 削速度与每转进给量, 削速度与每转进给量 , 然后根据公式计算主轴 转速与进给速度(计算过程略) 转速与进给速度 ( 计算过程略 ) , 计算结果填 入工序卡中。 入工序卡中。 背吃刀量的选择因粗、 精加工而有所不同。 背吃刀量的选择因粗 、 精加工而有所不同 。 粗加工时, 粗加工时 , 在工艺系统刚性和机床功率允许的 情况下,尽可能取较大的背吃刀量, 情况下 , 尽可能取较大的背吃刀量 , 以减少进 给次数;精加工时, 给次数 ; 精加工时 , 为保证零件表面粗糙度要 背吃刀量一般取0.1~ 较为合适。 求,背吃刀量一般取 ~0.4mm较为合适。 较为合适
630 315 200
年 月
0.15 0.16 1.5
日 共 页 第 页
轴套类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工艺
下面以下图所示的锥孔螺母套零件为例,介绍数 控车削加工工艺。单件小批量生产,所用机床为 CJK6240。
螺母套零件图
1、零件工艺分析 、
该零件表面由内外圆柱面、圆锥面、顺圆弧、逆 该零件表面由内外圆柱面、圆锥面、顺圆弧、 圆弧及内螺纹等表面组成, 圆弧及内螺纹等表面组成,其中多个直径尺寸与 轴向尺寸有较高的尺寸精度、 轴向尺寸有较高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和形位 公差要求。零件图尺寸标注完整, 公差要求。零件图尺寸标注完整,符合数控加工 尺寸标注要求;轮廓描述清楚完整; 尺寸标注要求;轮廓描述清楚完整;零件材料为 45钢,切削加工性能较好,无热处理和硬度要求。 钢 切削加工性能较好,无热处理和硬度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采取以下几点工艺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采取以下几点工艺措施。 左右端面均为多个尺寸的设计基准, ① 左右端面均为多个尺寸的设计基准,相应工序 先将左右端面车出来。 加工前,应该先将左右端面车出来 加工前,应该先将左右端面车出来。 内孔圆锥面加工完后 需掉头再加工内螺纹 加工完后, 内螺纹。 ② 内孔圆锥面加工完后,需掉头再加工内螺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工艺规程设计一、单项选择1.选择精基准时,有时可设法在零件上专门加工一组供工艺定位用的辅助基准是:()CA.符合基准重合加工;B.便于互为基准加工;C.便于统一基准加工;D.使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结构简单,工件安装方便。
2.一个部件可以有()基准零件。
AA.一个;B.两个;C.三个;D.多个。
3.()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又是生产计划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
AA.工序;B.工位;C.走刀;D.工步4.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 ):AA.精基准;B.粗基准;C.辅助基准;D.自为基准。
5.不能提高零件被加工表面的定位基准的位置精度的定位方法是()。
cA.基准重合;B.基准统一;C.自为基准加工;D.基准不变。
6.经济加工精度是在()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DA .最不利;B.最佳状态; C .最小成本;D.正常加工。
7.在机械加工中直接改变工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能使之变成所需零件的过程称为()。
BA.生产过程;B.工艺过程;C.工艺规程8.直线尺寸链采用极值算法时,其封闭环的下偏差等于()。
CA.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B.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C.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D.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
9.装配系统图表示了()。
①①装配过程②装配系统组成③装配系统布局④机器装配结构10.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原则又称()原则。
③①尺寸链封闭②大数互换③一件一环④平均尺寸最小工序余量公差等于( )。
①①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②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差③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的二分之一④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差的二分之一11.构成工序的要素之一是()。
AA.同一台机床;B.同一套夹具;C.同一把刀具;D.同一个加工表面12.工时定额由下列几种时间组成的,其中改变工件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所花的时间属于( A )A.基本时间B.辅助时间C.生理与休息时间D.布置工作地13.确定最小加工余量依据之一是(C )A.上工序的工序尺寸B.本工序的工序尺寸C.上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D.本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14.生产产品的品种多而很少重复,同一零件的生产量很少的生产,称(A )A.单件生产B.小批生产C.中批生产D.大量生产15.下列因素中不影响最小工序余量的是D 。
A.前工序的表面粗糙度和缺陷层B.前工序的尺寸公差C.前工序形成的表面形状位置误差D.前工序的安装误差16.产品数量很大,产品的结构和规格比较固定,产品生产可以连续进行,大部分工作地的加工对象是单一不变的生产,称 D 。
A.单件生产B.小批生产C.中批生产D.大量生产17.下列不是工序分散的特点是 A 。
A)便于保证高的相互位置精度B)生产面积大C)机床结构简单D)工人数量多18.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属于( )。
AA.精基准;B.粗基准;C.辅助基准;D.自为基准。
19.精密齿轮高频淬火后,进行磨齿面和内孔,以提高齿面和内孔的位置精度,常采用 D 原则来保证。
A)基准重合原则B)基准统一原则C)自为基准原则D)互为基准原则20.磨削车床床身导轨面时,要求导轨面均匀致密的耐磨层能保持一定深度,其磨削余量小于0.5mm,选择精基准时常采用 C 定位方式。
A.互为基准B.基准重合C.自为基准D.基准统一21.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因此常采用A 方法来保证。
A.互为基准B.基准重合C.自为基准D.基准统一22.大批大量生产中广泛采用()。
BA.通用夹具;B.专用夹具;C.成组夹具;D.组合夹具二、多项选择23.选择粗基准最主要的原则是()。
①②①保证相互位置关系原则②保证加工余量均匀分配原则③基准重合原则④自为基准原则24.机器由()装配而成。
①②③①零件②组件③部件④标准件25.单件时间(定额)包括()等。
ABA.基本时间;B.辅助时间;C.切入、切出时间。
26.常用的机械装配方法有()和修配法等。
ABCDA.完全互换法;B.不完全互换法;C.调整法;D.选配法。
27.辅助时间包括()等。
ABCA.装卸工件时间;B.开停机床时间;C.测量工件时间;D.更换刀具时间28.机器由()装配而成。
ABCA .零件;B.组件;C.部件。
29.生产要素包括()和生产信息。
ABCDA.生产对象;B.生产资料;C.能源;D.劳动力30.同一工步要求()不变。
ABA.加工表面;B.切削刀具;C.切削深度;D.进给量31.大批大量生产的工艺特点包括()。
ABCA.广泛采用高效专用设备和工具;B.设备通常布置成流水线形式;C.广泛采用互换装配方法;D.对操作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三、填空32.工时定额由下列几种时间组成的,其中改变工件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所花的时间属于基本时间33.确定最小加工余量依据之一是上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34.生产产品的品种多而很少重复,同一零件的生产量很少的生产,称单件生产3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通常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四个阶段。
36.机床夹具的选择主要考虑生产类型,单件小批量生产应采用通用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主要根据生产类型和要求的检验精度进行,成批生产多采用极限量规;大批大量生产宜采用流水线的生产组织形式。
37.基孔制的孔为基准孔,它的下偏差为零,基准孔的代号为H;基轴制的轴为基准轴,它的上偏差为零,基准轴的代号为h。
38.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以及四种。
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39.机械加工工序顺序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40.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通常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四个阶段。
41.基准重合原则是指使用被加工表面的基准作为精基准。
设计42.工艺过程的组成:、、、、。
工序工步步刀安装工位43.根据产品零件的大小和生产纲领,机械制造生产一般可分为、和三种不同的生产类型。
单件生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四、判断44.“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生产方式形成于19世纪。
×45.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日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
∨46.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同时加工几个表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工步。
∨47.编制工艺规程不需考虑现有生产条件。
()×48.粗基准一般不允许重复使用。
()√49.精基准是指在精加工工序中使用的定位基准。
×50.编制工艺规程时应先对零件图进行工艺性审查。
√51.工序余量等于上道工序尺寸与本道工序尺寸之差的绝对值。
√52.配合精度指配合间隙(或过盈)量大小,与配合面接触面大小无关。
×53.生产类型的划分只取决于产品的生产纲领。
(×)54.采用复合工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55.大批量生产中机床多采用“机群式”排列方式。
×56.精基准是指在精加工工序中使用的定位基准。
×五、名称解释57.工序: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如一台机床或一个钳工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58.工步: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59.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60.工序集中:如果在每道工序中所安排的加工内容多,则一个零件的加工就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里完成,这样,工艺路线短,工序少,称为工序集中。
61.生产纲领: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62.大量生产:产品的数量很大,产品的结构和规格比较固定,产品生产可以连续进行,大部分工作地的加工对象是单一不变的。
63.基准统一原则:应选择零件上各加工表面都能共同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
64.生产类型:生产类型是指企业(或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生产类型。
65.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工艺过程。
66.时间定额: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制订出来的完成单件产品或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六、简答67.粗基准的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合理分配加工余量a、应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b、以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重要表面为粗基准,以保证该表面加工余量分布均匀、表面质量高。
(2)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一般应以非加工面做为粗基准,这样可以保证不加工表面相对于加工表面具有较为精确的相对位置。
(3)便于装夹:选表面光洁的平面做粗基准,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这是因为粗基准一般都很粗糙,重复使用同一粗基准所加工的两组表面之间位置误差会相当大。
68.安排工件各表面机械加工顺序时,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先粗后精原则,先安排粗加工,中间安排半精加工最后安排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先主后次原则,先安排主要表面加工,后安排次要表面的加工;先基后其他原则,加工一开始,总是先把精基面加工出来。
69.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步骤/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
答:(1)分析零件图和产品装配图,对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工艺审查;(1分)(2)由零件生产纲领确定零件生产类型,确定毛坯种类;(1分)(3)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含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等);(1分)(4)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和工时定额;(5)确定各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1分)(6)编制工艺文件。
(1分)70.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
答:(1)必须可靠保证零件图纸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即保证质量,并要提高工作效率;(2)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性:即要成本低,消耗要小;(1分)(3)保证良好的安全工作条件: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1分)(4)要从本厂实际出发:所制订的工艺规程应立足于本企业实际条件,并具有先进性,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1分)(5)所制订的工艺规程随着实践的检验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设备的更新,应能不断地修订完善。
(1分)7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是什么?答:(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主要技术文件,是指挥现场生产的依据。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新产品投产前,进行有关的技术准备和生产准备的依据。
(3)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新建、扩建或改建厂房(车间)的依据。
72.精基准的选用原则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答:(1)基准重合原则:应尽量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这样可以避免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定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