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程式化倾向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主题一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第二单元 主题一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高远:从低向山上看
视平线位置
晴峦萧寺图 中国画 绢本设色
111.4cm×56cm 李成(宋)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高远法在《千里江山图》中的运用
千里江山图(局部) 中国画 绢本设色 51cm×1191.5cm 王希孟(宋) 故宫博物院
有人认为他是渔夫,借此表达 多捕鱼的希望;
………
鱼纹装饰不仅是原始渔猎生活 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祈求生殖 繁衍、族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 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 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 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 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人 物 龙 凤 图 画的是在葬仪中以画引导墓主人升天的祈 祷性作品。画中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 中年妇女,阔袖长裙。妇人头顶上有一只 腾空飞舞的风鸟和一条腾空而起的龙。该 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 绢本水墨 206.3cm×103.3cm 范宽(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寒江独钓图 中国画 绢本设色 26.7cm×50.6cm 马远(南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 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 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 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 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 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 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 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 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 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 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 而产生的结果。
一、为什么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学习任务一: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造型的特点。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欣赏和教师讲解等方法,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欣赏中国传统人物画,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以线造型”。

教学难点:“以线造型”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怎么表现出来,及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教学过程活动一:知识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相关知识。

还记得哪些知识点吗?学生:(类别、技法)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以线造型----中国传统人物画,看看它是怎么表现?活动二:新授课程1、请同学们看图,思考图中人物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学生:(不错,线条。

)教师总结: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中国人物画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物画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

这两个陶盆上的人物造型极其简单、质朴,线条显得十分稚拙。

2 2、那下面这两幅人物画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学生:(对了,它们同样也是运用什么(线条)勾画出人物形象。

)教师总结: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独幅人物帛画。

画中人物画造型相当的准确,线条圆转流畅。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物画逐渐走向成熟,代表画家如顾恺之。

他的作品《女史箴图》画家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描绘出不同身份、宫廷妇女们雍容华贵的特点。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观察画中人物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学生:(线条非常的纤细、流畅)教师总结:不错,画中人物的线条绵延不息,仿佛行云流水一般,如同刚才视频里的背景音乐一样婉转而优美,人物衣带修长飘逸。

这种线条被称为“高古游丝描”,使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4、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画圣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借鉴,从绘画寻人生意趣,体会作品的审美观念、创作思想及文化背景。

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了解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借助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文人画中包含的艺术特征及思想含义,着重了解青绿山水和诗书画印。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文人画的根基如何触发学生人文情感,认识文人画的程式特征,感受画家借物喻情之意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视频并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①你们平时有欣赏过中国文人画吗?其实呢,我们学生受西方艺术氛围影响较大,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我们反而了解的不是太清楚,那今天、大家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入隐逸文人的岁月丹青,感受中国文人画中的独特意境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二:(欣赏视频:文人雅集)教师讲述: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这个视频是由现代人还原演绎的文人集会,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你们带着几个问题去进行欣赏并思考。

问题1:我国古代画家分为哪几类?分别是什么?问题2:文人指的是哪一类人?模块二(深入了解文人画)活动一:教师讲述:根据老师发布的学习任务来考考大家,这里有4道关于文人画知识的问题,老师给你们几分钟时间,你们先从课本上试着找找答案。

问题1: 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是谁?问题2:“诗画本一律”概念是谁提出的?问题3:“书画同源”之说是谁提出的?问题4: 文人画构成元素?教师总结: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苏轼评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入诗,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可以让我们读诗时联想到一幅幅赋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王维的《雪溪图》画面赋有诗情画意,清新淡雅,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活动二:文人画的发展由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因素促成,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唐代王维到宋代苏轼文人画形成理论到元代赵孟頫将文人画推向了顶峰。

中西绘画中的程式表现和文化观念

中西绘画中的程式表现和文化观念
文人绘画亦然 。从古到今 , 许多画家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 和文学家, 在绘 画形式上往 往是“ 、 、 、 诗 书 画 印一体” 正是 。
是无 为的¨在 , 存 而是一个主观的活 力因素 。 从画面上每一 “
细小笔 划到构成整个 画面结构 的主要线条无不 显示 它的
存在 , 因为 ‘ ’ ‘ ’它贯穿于所有笔触 , 虚 即 气 , 盘聚于笔划中 所有的空白处 , 体现 出了在画面上不停地从一个笔划扩张
V 1 2N . o 2 ,o6 .
No . 0 6 v 20
中西绘 画中的程式表 现和文化观念
张 耀 光
( 鲁东大学 美术系 , 山东 烟 台 2 4 2 ) 6 0 5
[ 摘
要 ] 中西绘 画中程式语言 的运用造就 了它们差异的艺术表现特征 , 然而造成这些差异 的深层文化根
为赞 美 的 不是 字 的形 式 美 , 是必 须 给 予 每 个 笔 划 以技 巧 而
的精神寄托。这一点西 方人是难 以想象的 , 他们 总是急于 填满画幅 , 他们对 于“ 的表现大都限于视觉空间真实性 虚” 的模 仿 , 客观再现是他们不懈追逐的终极使命 。他们依据 科学的光线 、 透视 、 比例 、 色彩等程式手段制造 了物理空间
问题的讨论 ,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和各 自的文化背景取得联 系。程式作为中西传统美术 的普遍现象 , 它必然以不同的
绘画形态在两大文化阵营中呈现出各 自的特点 。
中国绘画经历了大致三千年的发展历程 。 漫长的几千 年 中, 有许多样式像古老的埃及艺术一样没有改变。 : 如 在 中国绘画形式有 “ 以书入 画” “ 、 以诗 人画” “ 、 以印入画” 的
中国绘画也重视师法自然但其师造化的途径是将观察速写默记统一起来的综合方法这一系统的建立使得后来者可以不必刻意追摹自然之形象利用对前人作品的笔墨程式的学习和个人对山水的意象化体悟即可将胸中之丘壑传达出来

关于“程式化”的再思考

关于“程式化”的再思考

关于“程式化”的再思考摘要:中国绘画史上“程式化”从发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从唐开始至元明清的高潮,历经千年之久,而同时传统文人画亦是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二者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表现背后,是什么样的关系值得探讨。

关键词:中国画;程式化;传统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9-01“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陈独秀等人为中国绘画定下的两大罪状:一是“徒知、摹古”,二是“不尚肖物的形式主义”,“程式化”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衰弊的罪魁祸首,使众多文化人士羞于提及,至今有众多的专业人士对此深信不疑,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存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统问题得以重新审视,“程式化”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得以重估。

经过中国画家历代不断的创作积累和总结,得以形成了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形式语言,即“程式化”,为后人学习中国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程式”一词源自日常用语,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法式;规章。

“化”的定义是风俗、风气。

这类泛义也可指一切艺术创造活动的普遍特点,在此我们的理解却应是狭义的——仅指中国绘画及戏曲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形式的独特的、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艺术夸张的,具有规范的艺术技巧和方法的构成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化因素,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步生成,但是,它的生成并不是与绘画的产生同步的,确切说,“程式化”特征是随着山水皴法的成熟才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来它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义。

而后的“十八描”等其他具有“程式化”特征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在历代的画论,画理和课徒中,中国绘画技巧发展的过程。

而所谓的中国画技巧;实际上就是以“线”为形式中心的整套完整的技巧程式,倘若用中国绘画自身的术语标识中国绘画技巧的特征,那就早以“程式”为手段,以“意境”为目的而展开的中国绘画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可以说,因为“程式化”因素的存在,才使技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变得相对简洁,易于把握其规律性,从而增加了其操作性。

论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论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论中国画中的程式化作者:王海燕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6期摘要:“程式化”是中国绘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绘画从形成、发展到成熟,走的就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

中国画的发展模式与程式化特质和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审美意趣密切相关,“程式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学主张。

中国画的“程式化”因素,是中国画的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由它形成的“抽象美”因素,是中国画审美上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历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程式化的概念及形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革新与创造中国绘画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便具有多样的形态,如岩画、地画、漆画、壁画、木版画、帛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选择积淀,以水墨作画的方式,即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

“程式化”就是中国绘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绘画从形成、发展到成熟,走的就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程式与创新密不可分。

因为创新,在认识、表现自然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才会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将纷繁复杂的世界概括为具有典型意义的程式符号。

一、程式化的概念及形成什么是程式化?它是指某种形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

中国画也是如此,归纳其中的章法、分类,然后加以名称,以示后人学习的方法论。

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之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程式化。

程式化的绘画创作,基本方法就是将各种固定物象部件采用历代总结的程式化的技法手段组合、排列,给予生动的视觉呈现。

纵观历代中国画中所有堪称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它们共有的程式,而差别就在于创作者个体对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作品意境、情感丰富程度的整体把握。

中国画的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规律。

反之,笔墨从程式转换成个人的东西,这可以顺着传统的路子去体验和发展。

高中美术: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高中美术: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程式与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高一年级必修(美术鉴赏)
目 录
01.教材分析
02.学情分析 03.教学方法 04.教学目标 05.教学重、难点 06.教学过程 07.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正是 为学生学习理解中国传统绘画、掌握中国画的理念以及 特征,从而体验中国画的魅力而设置的。 (二)、在本课主要有两个议题 ①为什么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②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有哪些?
祭祀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祈祷
鹿王本生图 北魏
教化
荆轲刺秦王 汉
崇拜
(概念)中国传统绘画,广义上指中 国传统文脉下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最早 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彩陶、 岩画、帛画、壁画、绢画,以及宫廷绘画、 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间绘 画等,都称为中国传统绘画。
(概念)中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 作画于绢或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
教学过程
导入
新授
总结
导入
情境导入
提问:假如身处古代你会用什么方式抒发情 感,表达对事物的态度?如何把这种 体会与情感留存下来?
新 授(一、中国画的产生和内涵)
1.中国绘画是如何产生发展的? 2.中国绘画与中国画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3.中国画的含义。
师生探讨: 以下作品的作用与意义?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八十七神仙卷 唐 吴道子 白描
按表现手法分类
齐白石 兼工带写 出水芙蓉图 宋 佚名工笔 泼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写意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按题材内容分类
墨梅图 元 王冕

试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程式化”因素的美学审美价值

试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程式化”因素的美学审美价值

试论 中国古代 山水 画 “ 程式化 ” 因素 的 美学 审美价值
高 昂 星
( 天水 师 范 学 院 艺 术 学 院 ,甘肃 天 水 7 10 ) 4 0 1
摘 要 : 从 中 国 山 水 画 的 发 展 轨 迹 来 看 , “ 性 化 ” 的 笔 墨 固然 是 山水 画真 正 的血 肉和 灵魂 ,但 其 “ 式 个 程 化” 的绘 画语 言 成 为 了构造 山 水 画 艺 术 形 象 不 可 或 缺 的 “ 架 ” 如果 没 有这 个 “ 架 ” 骨 。 骨 ,其 “ 性 化” 的 笔 墨 个
血肉和灵魂 .但 “ 程式”成为他们笔下构造艺术形
象 的不 可 或缺 的 “ 架 ” 骨 。如 果 没有 这 个 骨 架 .就 支 撑不 了它 的身躯 。也蕴藏 不 了它 的灵魂 。因此我 们 必须 首先 肯定 “ 式化 ” 的艺 术原 则在 中国古代 程
收 稿 日期 :2 0 — 4 1 06 0 —3
种 规范性 的 “ 程式 ”来 描绘 一些 物象 .但 同时 每一
个 画家又 都有 他们 每个 人不 同 的 “ 墨”特 点 的个 笔
性 色彩— — 虽然 “ 个性 化 ”的笔 墨是 山水 画真 正的
是 用 中 国的 笔墨 来 画西 方 的 “ 影 素描 ” 这样 一 光
来 .中国 画技法 中 的 “ 程式 化 ”的 “ 墨”形 式就 笔 被 彻底 地抛 弃 了 这种 观 点及其 实践 看来 是颇 值得
商榷 的 中 国绘 画 的这 种 鲜 明 的程 式 化 的 描 写 方
法 ,究 竟应 该怎 样正 确 的看待 。这 个 问题需 要深 入
作者简介:高昂星 ( 7一。 , 1 7) 男 甘肃武都人, 9 天水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硕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程式化倾向
摘要: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文化传承性来讲,没有断代,形成了璀璨的文明。

在文化的发展之中具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程式化倾向。

在绘画上也体现的很明显,从中国绘画的发展来看,也是逐步的在完善这种特点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程式化绘画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沿袭与继承性,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习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符号。

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被世人所尊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程式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于艺术发展之间的正负融合的复杂辩证关系。

所谓“程式化”其实质是笔墨形式的成熟、稳定、反复运用的形式。

所谓“程式化”也可以理解成表现形式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稳定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韵文、文学作品、戏曲音乐表演艺术、书法艺术皆受到程式化的约束。

程式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签。

相对如此强烈的城市化的中国文化,在西方艺术世界里则强调艺术的个性宣泄,虽然在其艺术的发展中十四行诗、歌剧、舞蹈、建筑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程式化的概念在其艺术行为中,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程式化有质的区别。

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自儒家学说占领统治地位之后,崇尚
法度,遵循体制,传承道德传统的思想始终占据着学术界的优势,文化艺术中的程式化倾向正是学术思潮的体现与折射。

在中国古代绘画体系中,程式化的师承倾向也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其中有山水、花鸟、人物的科目设置;重彩、水墨、浅绛的形式分类;勾绘、没骨、泼墨写意的技法区别,卷轴斗方、扇面的制式规定,各种皴法、点法、勾法、描法,三远法,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些都是体现程式化性质的实例佐证。

到明清这种倾向达到极致,时人王概所编的《芥子园画谱》将程式化表现方法系统的,规范的集于成册,这是中国画程式成果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国绘画程式化发展的高度成熟。

程式化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其显著的特点,都能找出作品内在的师承关系,这一点既是中国式的绘画的一个优点也是一块发展的绊脚石。

程式化道路极端表现会导致绘画本身的僵化,没有自身探索与发展的空间与动力,在继承与被继承之间徘徊。

并且同时陷入一种思考:如果中国绘画失去这一特点,又无法体现中国绘画艺术几百年来发展所形成的独特审美趣味,丢失本体,而无法展现其内在的气韵精神?关于中国画的本体化及程式化之下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的结果。

当一位中国画的创作者作画时,其主体选择性事先已在某种程度的局限和规范,其实创作主体并非是自由的,依然要服从于程式化的客体来表达胸臆。

宋元时代基本确立了中国绘画的程式,到了明清,画家们均可从
程式化的临本中找寻素材无须再创造,无论如何创作均不会脱离被当时大众广为认可的本体形态,但却把创新求变的意识作为牺牲代价。

中国自古尊崇儒家学说,讲求中庸体制发展,所以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程式化创作的弊端所在,如果究其原因,还得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

当时中国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无法知晓西方的绘画艺术是如何发展进行的,此时,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画领域也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进行自我转型,迈出了改良探索的第一步:社会学立场与艺术学本体的对立,民族性传统与现代化追求的对立成为这一阶段的两大尖锐矛盾。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鲁迅、陈独秀等人对中国的主流文人画进行过激批判,并要中国画要依据西方绘画写实的科学体系进行,但在实践的层面,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审美正是建立在程式化的本体绘画形式上而自成一体,具有与西画完全相反的表现情趣与文化符号。

西方的绘画讲求物象外在形的准确描摹,而中国画则是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注重情感的表意。

一内一外所以这种观点只是温和社会学发展的本身逻辑而在中国绘画本身的发展体系中难免显得另类和不和群意。

这也预示着中国的绘画在矛盾中寻求改良发展的出路。

似乎昔日的骄傲成了现在的负担,确切的说是一个难办是非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前进,在国门不断开放思想不断被西方思潮影响的时代,中国人眼界逐渐开阔,西方艺术的成就难免以其新奇炫目的
光环,刺激着国人的眼睛,这是很多中国画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感到了莫名的惊叹和由衷的惭愧,此时某些人在文化和心理上自卑起来,要求以精神文化为表现魅力的中国绘画与西方物质功力性效果的靠拢。

其结果势必在转型探索的道路上更加迷失自我,从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道路的探索变得更加迷离模糊。

就中国画创作而言,现在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一是我们想要保留中国绘画本体笔墨形神,古的精神;二是又想在中国画的体格上进行转型,如果就其一者必要失其彼,无法兼备二者,这种程式化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我们新时代所面临的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问题的挑战和艰巨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