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解构.ppt

合集下载

东京审判对战犯的审判

东京审判对战犯的审判

东京审判对战犯的审判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了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而召开的一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该审判旨在追究战争罪行,对侵略国追究责任,并确保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实现。

本文将对东京审判对战犯的审判过程、审判原则以及对国际法的重要影响进行论述。

审判过程东京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始,于1948年11月12日结束。

审判地点为东京日本首都法院,共有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军事法庭。

审判的对象包括来自日本军队、政府、工业界等各方面的战犯。

他们涉及战争侵略、战争罪行以及反人道罪行等多项罪名。

审判原则东京审判奠定了后世国际刑事法庭审判战争罪行的基础,对国际刑事法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

首先,东京审判确认了“战争侵略罪”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指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在审判中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该原则为后来制定的国际法律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逐渐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普遍原则。

其次,东京审判强调了个人刑事责任原则。

根据该原则,个人对战争罪行有责任,并应为其行为负责。

这一原则的确立,打破了以往以国家为单位追究战争责任的传统,使个人在战争中的犯罪行为不能逃脱追究。

最后,东京审判重申了国际人权的重要性。

审判中,强调了侵犯人权的严重性,为后来的国际保护人权提供了法律支持。

对国际法的影响东京审判是国际刑事法的先驱,为后来的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审判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法律原则以及判例,成为后来国际刑事法庭案件判决的参考依据。

东京审判对国际人权法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审判中对侵犯人权的谴责以及法庭对战犯判决中关于个人基本权利的规定,为后来国际人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外,东京审判对国际法律界的认知以及相关研究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审判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法律理论以及对于法律解释的辩论,拓宽了国际法学的研究领域,并且对后来研究国际法的学者形成重要影响。

总结东京审判是对二战期间日本战犯进行的重要国际审判。

它不仅为国际刑事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对国际人权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

在东京审判里,日本裕仁天皇并没有被起诉。

据说是当时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看到了日本人民对天皇的顶礼膜拜之后,深感天皇制的废除会造成整个日本民族的精神缺失,加剧其畸形的发展,因而保留了天皇制,并没有起诉天皇。

由此,日本人民对天皇崇拜的盲目程度可见一斑,这使得他们轻随统治集团的意志——军兵丧失了理智,蒙蔽了良知,在战争的阴暗中迸发出人性的罪恶;留守在岛国的人民同时因皇军对战争新闻的管制,始终愚昧地认为此乃圣战。

并且,当真实随着战败而来,他们因为难以接受而拒绝接受。

战后的日本民族陷入了极度的迷茫之中,影片中的弘一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思想的死亡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思想;而是完全信仰了某种思想,成为了这种思想的奴隶。

日本人民正是这种思想的死亡,使得战争在违反人类道义与泯灭人性良知的前提下得以持续多年。

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主义也是在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的基础上肆虐的。

而会出现这种的思想死亡,也正是原来社会的精神文明的缺失,孤独,迷茫,缺乏独立精神,缺乏信仰自由,缺乏集体归属感。

于是,一旦一种思想的大肆煽动,便使人们轻易地放弃自我,成为这种思想的信徒。

这不仅是日本,还是全世界民族该反思的问题。

然而,面对这一段残酷的历史,日本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反思,并加以修饰,推卸战争的责任。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日本现在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自我批评精神。

然而,只有经历过自我革命之后,民族的生命才能焕然一新。

在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与社会都是在矛盾的相互运动中得以发展的。

日本政府并没有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于是更谈不上矛盾的解决,这只会使日本民族始终在现实与理想、历史与未来的落差之中畸形地发展。

影片中的正父在亲身经历过侵华战争的残酷之后,大声责骂“狗日的日本鬼子”。

而这正是一种无情的自我剖析。

可是,当影片中的一个日本军官作为中国控方的证人出庭作证时,日本律师代表竟仅问:“请问证人,你是日本人吗?”当时,日本政府宣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

《东京大审判》这部片子公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很多人看后都流下了眼泪,我也是含着泪水看完这部片子的。

看完这部片子后,很长时间心理都很沉闷,总在反复的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最让我感动的一句台词是:“这么纯净的孩子,怎么会变成了杀人魔鬼?”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人变成了魔鬼?这部影片和以往的那些抗日题材的影片不同,没有什么英雄和鬼子,也没有过多的表现日本鬼子杀人放火的镜头。

但是他却能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一部人性呼唤的影片,一部站在维护人类文明和生命尊严高度上的影片。

通过对那些“战犯的审判”,痛斥了发动那场战争的人丑恶和疯狂的灵魂,批判了那场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命尊严的漠视和践踏。

这部影片以审判二战中的日本战犯为题材,讲述了二战结束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十一个国家的法官对二十八名甲级战犯长达两年的审判过程,并最终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以前看电影时很轻松,看过这部影片则不然,心中有高兴,为战犯、刽子手受到应有的惩罚;有悲伤,为苦难的中华民族;有辛酸,为某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位卑未敢忘忧国”,发生在1937年到1945年间的那段使中华民族几乎亡国灭种的灾难,使每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热爱和保卫我们的祖国,使她变得强大,不再任由列强欺侮。

现今社会,看似和平,实则暗流涌动。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那些反华势力嫉妒,仇视和惧怕。

在这场坚苦跋涉的审判中,我们要的不仅是惩罚战犯,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警示世人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珍爱生命。

应该感谢导演和演员们,是他们让国人再一次接受心灵的洗礼,让国人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思考,来体会那样的历史,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中国。

现今中国经济是发展了,可是在精神、文化等到软方面却仿佛有倒退之势。

在欧美元素于大陆大行其道,而大陆出现“哈日”族时,影片在这时给国人“泼了一盆冷水”。

东京审判内幕

东京审判内幕

东京审判内幕:中国法官出示让人毛骨悚然的证据2010-09-01 00:24:12来源: 作者: 【大中小】评论:13条65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之后不久,为了惩罚战犯,铲除法西斯,消除战争策源地,维护世界和平,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举行了两场举世瞩目的审判,纽伦堡审判的是德国法西斯战犯,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犯。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10项指出:“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

”这明明白白地宣告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设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由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中国政府受邀派代表参加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理工作。

出席东京审判的代表团组成东京审判与纽伦堡审判并不一样,在纽伦堡审判中,法庭的组成是根据苏美英法四国平等的原则,法官与检察官经选举与表决产生。

但当时的日本是由美国单独占领,所以在东京审判中,法官和检察官都由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任命,一切由美国人说了算,以便贯彻美国的意图。

在接到驻日盟军统帅部的通知和邀请后,当时的中国政府便指示外交部和司法部遴选派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司法人员。

当时中国担任法官的是42岁的梅汝璈博士,时任立法委员兼外交委员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检察官向哲濬,时任上海特区首席检察官,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杨寿林、方福枢、裘劭恒、刘子健担任助手;此外还有倪征、吴学义(武汉大学教授)、鄂森、桂裕,倪先生为首席顾问,以及多名精通英、日语言的翻译人员等。

代表团多数是法律专家、著名律师或精通外语的学者,阵容强大。

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人员分批前往东京。

例如,梅汝璈法官是1946年3月19日在复旦大学附近的江湾军用机场乘坐美国军用飞机飞往东京的,而周锡卿等几位翻译则是5月初从上海出发的。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是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

这些人中包括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等对中国和亚洲乃至全世界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

远东国际法庭由中、美、英、法、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印度、菲律宾11国指派的11名法官组成。

中国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国方面参加东京审判,任中国驻国际法庭法律代表团团长,首席检察官和首席法官。

战犯候审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随即,美军第8军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

立刻逮捕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39名甲级战犯。

逮捕118名前日本军政领导人为甲级战犯,关到东京最大监狱巢鸭监狱候审法庭设立1945年12月16日,苏、美、英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组成由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荷兰、印度和菲律宾11个国家参加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起诉日1946年春,国际检察局开始撰写起诉书。

1946年4月29日,J.B.基南正式向法庭递交起诉书。

审判判决书指出,日本暴行的证据为数众多,不可能一一列举,法庭只能就确定大批屠杀并虐待战俘与和平居民的罪行及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其他战争犯罪的各种证据,作出一般的结论。

1.对中国人民的屠杀2.对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的屠杀3.拷问和其他非人道待遇4.解剖活人和吃人肉历史意义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对战后日本国民了解历史真相、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时日本也正是接受“东京审判”,才重返国际社会,实现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对当时刚刚从战争的癫狂状态中恢复冷静的大多数日本国民来说,“东京审判”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东京审判”使他们首次了解了日本当年策划和推行侵略战争的经过以及日军在海外制造的种种惨剧的真相。

法理贡献东京审判,是对传统国际法原理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确立现代国际法尤其是战争法基本原则的一次重要实践,为20世纪下半叶对国际战争罪犯的审判提供了充分和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重温历史虽然事隔60多年了,那个时代很多的人都已经老去甚至逝去。

但是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有一个不容忘记的历史篇章,那就是东京审判。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开庭审判东条英机等28名战犯,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判处绞刑,荒木贞夫等16人被判终身监禁,东乡茂德等2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他3人或病死或发疯,史称“东京审判”。

这些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终于得到了正义审判,被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被称为“每个中国人必看的一部电影”的《东京审判》,自从九月一日公映以来,口碑持续走高。

或许这部110分钟的电影取代不了当年摄取的那些真实的画面,或许不能完全诠释那场长达两年的世界审判,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史实和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东京审判》不失为一部不错的历史大片。

我真的觉得不仅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去受教育,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去看。

就像主人公说的:“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的《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

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量刑问题上产生很大分歧,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东京审判》无论就故事的流畅度和剧本的结构来讲,都十分精妙,而它对日本人的刻画也遵循了客观、人性化的描写,没有顺着偏激的民族主义的观念走向一味泄愤的地步。

这部电影在历史的厚重感背后让人看到了更多人性。

有这么一个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在一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她于是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了,春花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
东 京 审 判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国、苏联、美国、英 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印度、菲律宾各1名法官组成,共11名;11国又各 派检察官1人。澳大利亚法官 W. F. 韦布任庭长, 美国律师J.基南任检察长。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 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 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梅汝璈
《证据法学》
梅汝璈、向哲浚与东京审判
梅汝璈(1904~1973), 中国法学家。字亚轩 。 江西南昌人 。
向哲浚(1892年—1987 年),宁乡县双江口人,
《证据法学》
精彩花絮——座次之争解读 开庭前预演-----争议 庭长韦伯宣布入场的顺序为美、英、中、苏、 加、法、新、荷、印、 菲,把中国法官的座次排 在英国之后。 “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 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 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 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 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 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 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 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
《证据法学》
三、东京审判国际法问题解析
1.确立了侵略罪和违反人道罪是国际法上的重大犯 罪。 “侵略罪”:是指能够有效控制或指挥一个国家的 政治或军事行动的人策划、准备、发动或实施侵略 行为的行为,此种侵略行为依其特征、严重程度和 规模,构成对《联合国宪章》的明显违反。 反人类罪:即在战前或战时,对平民施行谋杀、歼 灭、奴役、放逐及其他任何非人道行为;或基亍政 治、种族的或宗教的理由,而为执行或有关亍本法 庭裁决权内之任何犯罪而作出的迫害行为,至其是 否违反犯罪地之国内法则在所不问。

东京审判的历史审视

东京审判的历史审视

东京审判的历史审视日本为什么要对外侵略?谁应当承担这场战争的责任?答案显然是天皇和天皇制!自20世纪30年代起,天皇就选择了依附于好战派集团这一条路。

战时,不仅天皇本人亲自着大元帅的戎装参战,而且他的几位姻亲,也都担任了侵华日军的高级指挥官,妻子的叔父闲院宫曾是陆军参谋长,妻子的表兄伏见宫担任过海军军令部总长,南京大屠杀的幕后策划者则是天皇的叔父朝香宫。

战后,美国为了利益,把天皇与皇族排除在审判之外,因而有失公允。

正因为天皇逃脱了审判,所以,诚如对东京审判持否定态度的日本右翼分子所言,大元帅天皇既然未被审判,就表示日本侵华战争是“自卫战争”而非“侵略战争”。

从这个层面上说,它对日本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东京审判是根据«波茨坦公告»中有关处罚日本战犯的条款,以及依据1946年4月26日盟军总司令部一般命令第20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条例»而进行的。

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不仅对审判官、主审和首席检察官的任命握有全权,甚至对判决也有审查权。

1947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了重要战犯名单共261人,并附有每人的军衔、职务、主要犯罪事实等内容。

在盟军发布逮捕战犯的命令后,被逮捕的日本A级战犯,包括东条英机在内108人,但在两年半的远东国际法庭审判中,只有28人被起诉,最终也仅有东条英机等7人被判绞刑。

由于东京审判未能公正、有效和彻底地解决有关战争罪犯的问题,于是,日本军国主义逐渐复活了,日本政府至今也未能对这场侵略战争作出深刻的反省和谢罪。

因此澄清天皇裕仁在1931~1945年中的战争责任,不单单是追究过去战争责任的问题,更是对日本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警示。

战后,日本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惩治,但和法西斯德国相比,其军国主义远没有彻底肃清,每年的8月15日本战败日,都有日本内阁成员甚至首相,公然参拜存放日本战犯神灵的靖国神社!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国民在这场不义之战中陷入悲惨的深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庭画面大气干净,作为一个电视导演,镜头运用得还可以,配乐颇有 亮点,朋友说片子里有时候用的安静的调子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颇 有震撼的音效伴随着战犯的出场,砸在耳朵上。但是手法过于单一,每 次谴责、追问、审视战犯是都来这么一下,很快观众就疲劳了,过滥而
反观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制作规律,一般情况必须具备如下三 要素:
1.被政府和民众均认可并可大力张扬的主题。比如英雄主 义;团队精神;互相关爱;除强扶弱;惩恶扬善;爱国;拼搏;。 3.好莱坞式的叙述方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等等等等。 《东京审判》恰好具备了此三原则。
《东京审判》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时候用旁白顶上。影片中在 有旁白的大多数时候,除了空镜头就是和旁白内容不大相关的镜头,让 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旁白是谁说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确的话,应该是梅 汝璈说的吧?可在旁白中讲到“在东京没有欢乐”时,画面上却出现了 梅汝璈在酒馆欢笑的镜头,难道旁白中的话只是梅汝璈说给别人听的煽 情话语?
评价
没有饱满、细腻的故事人物情节做铺垫,整部电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迹 太过着重明显,就像高高的脚手架只四只细杆子撑着,显的底气不足, 但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骚首弄姿地扭摆。能被糊弄的热泪盈眶的也就是 咱中国家里的观众了,试想,这样的电影若是让欧洲人、美洲人来看, 能打动人家么?
影片频繁的“切”经常使整个画面变黑,坐在电脑前的我尚感觉不舒服, 足以想象坐在超大的银幕前的感觉,影片的导演让我想起了以前家里那 台在换台时没有画面停顿功能的电视机。导演不只是在讲不下去故事的 时候进行切换,在影片情感马上就要到达高潮的时候也要来这手,在英 达扮演的律师提供九一八事变证据后,本来可以将被告无言以对的神态 展现出来,让人解解气,没想到导演只是给了对方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 然后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观众为英达的精彩陈述而叫好。 一个那么好的题材,却在整个过程中难以显现出戏剧张力,不得不说是 编剧的无能。
棍棒底下出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遭的环境和纷乱的外界不一定 会把他们全部淹没,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他们才成得格外坚毅、难以 摧毁。在那个战火轰鸣,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黑暗年代,每个人都要 承受我们这个年代的后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他们或者无家可归,或者遭 遇凌辱,或者受尽摧残, 或者…当每个人都只顾得了为自己的明天而恐 慌担忧的时候,有一群人却挺身而出,阻止了灾难的继续蔓延。他们, 就是那个年代造就出来的英雄。 周日去看了<东京审判>,感觉还是不错的。因为东京审判确实是二战后国 际社会的一个大事件,但是在我国却一直不为众人所知,所以这次的题 材在选择上很有意义了。
影片主题
我们并不想以狭隘的民族复仇心理来对待这场战争,以前我们没有, 现在依然没有。因为那场战争不仅对日本本土之外的民族伤害极深,就 是对自己的同胞,自己的人民也产生了历久不息的心灵以及情感重创。 作为国家,日本可以以签署投降条约为终结点,但做为家庭和个人,并 不会以战败日为终结点的,相反,甚至会是悲剧的刚刚开始。
因此,我们将沿着法庭审判轨迹渐次推进的同时,亦将进入一个与 战争和审判息息相关的日本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战争的阴影一直徘徊 不去,并且随着审判,随着几个年轻人感情的变化,战争的伤痛反而与 日俱增,终至爆发。
归根结底,我们想,无论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它给世界带来 的绝对不仅仅是利益和公理的胜负那么简单,具体到每一个人,那就是 撕心裂肺了。
剧情
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 :法庭审判,突出中国人民及同盟国对日本战犯的控 诉 在第二线索中,记者肖南以一个切入点的身份出现 ,切入芳子一 家及雄一一家的生活 ,把审判与日本人民的精神创伤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
人物
中方:梅汝敖、倪征燠、向哲浚、肖南 日方: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原肥贤二、松井石根、
和田正夫、芳子、雄一、弘二 、樱子等 其他:庭长卫勃 、检察长等
东京审判解构
宣传语大汇总
1、首度揭密:远东国际大审判全景再现。 2、《东京审判》:振荡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正义之声。 3、《东京审判》:激昂讨伐侩子手的正义檄文。 4、绞刑架,叫东条英机罪恶的心灵颤抖。 5、中国法官威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6、《东京审判》:看侵略者傲慢的头颅向正义低垂。 7、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侵华元凶,一网打尽
因而,倡导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解决是非,是世界的趋势,亦 是我们的愿望。
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携起手来,制止和避免战争吧!
风格
《东京审判》将探索主流电影类型的创作和运作模式。 主流电影的一个根本形式就是循规律而动,但这和循规蹈矩无关, 而是说必须依照主流电影的规律,强力放大类型片应该具有的类 型因素。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从一开始这就是一部政治性大于艺术性的电 影,不管他的拍摄手法怎样,也不管电影有多少的瑕疵,中国普 通的老百姓之所以要看这个片子,是想要从中获得一种快感,一 种雪耻后的扬眉吐气的快感,毕竟被日本人欺凌了那么长时间, 我想每个人中国人都想像一个法官一样,亲自对日本人的罪行进 行审判,而这部电影就圆了大家这样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
剧情
梅汝敖争法官出席座位 法庭审判:倪征燠盘问“九一八”事件 法庭审判:向哲浚盘问“南京大屠杀”事件 正夫、芳子及雄一最后的冲突 是否采用死刑之争
拍摄技巧
画面切换 以画面切换的形式联系剧情 背景音乐及旁白 通过旁白的方式联系剧情
导演角度 专业角度 观众角度
影片效果
评价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振奋人心,给人力量的片子了,这里面涵盖的更多是 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更古不变的血脉之情。影片是含着泪看完的,这 里面,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也看到一种悲哀,就是政 治的悲哀,其实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一样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
真实比一切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该片中有关审日本战犯的场面,是最能扣人心弦的。梅博士和中国公检 人员对日本战犯的狡辩,进行了尖锐的驳斥,看到日本鬼子一个个原形 毕露的丑态,那是大快人心啊! 但是影片显然对此部分的着墨太少,让 人觉得没有突出本片的审判二字这个主题。尤其是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 的人,更应该让他们知道:日本人在失败后的顽固不化,孱弱中国在外 交上的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