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1)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几种方法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几种方法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数学活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幼儿们建立数学概念,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下面将就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几种方法进行浅谈。
1.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数学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通过拼图游戏、数学启蒙卡片游戏、数字捉迷藏等形式,教师们可以让幼儿们在玩中学,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2. 故事情境法幼儿园的幼儿对于故事情境有着强烈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让幼儿在情境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可以编写关于数学概念的简单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性,从而更容易地吸收数学知识。
3. 操作性教学法幼儿园的幼儿是非常喜欢动手实践的,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教学、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数学活动,让幼儿们亲自动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比如可以利用小玩具、积木等教具进行数学教学,让幼儿们亲自动手搭建、摆放,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数学教学中,图形、图表等视觉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图片、图表等教材,向幼儿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运算等内容。
比如可以利用卡通人物、动物等形象进行数学教学,让幼儿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5. 对话式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学也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的方式,即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们进行思考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话式教学,幼儿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几种方法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几种方法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和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数学基础,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实施。
1. 游戏化学习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比如通过数学卡片游戏、数学拼图游戏等,既能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配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游戏化学习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愉悦感。
2. 实物操作幼儿喜欢通过实物来学习,因此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来进行数学活动。
比如让幼儿用小球来做简单的数学加减法运算,或者用积木来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拼图等。
通过实物操作,可以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来进行数学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利用各种材料做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制作数学游戏道具等,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 数学故事编写富有情节的数学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利用故事情节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计数、加减法等,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参与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知识。
5. 数学角游戏在幼儿园里设置一个数学角,让幼儿在这个角落里进行数学游戏和活动。
比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数学游戏道具和教具,设计各种数学活动任务等,可以让幼儿在这个专门的区域里集中进行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施数学活动时,还需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取适合的数学活动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有效的数学学习。
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家园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希望以上几种方法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实施有所帮助。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开展途径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开展途径幼儿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数学活动,幼儿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数学活动成为了幼儿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幼儿数学活动的开展途径。
一、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是幼儿数学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幼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水果摊上的水果、超市里的商品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生活例子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超市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数一数一袋米里有多少斤,一共有多少袋;在水果摊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数一数桔子、苹果、香蕉等水果的数量。
通过生活化教学,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二、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幼儿数学活动开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幼儿对于游戏有着天然的喜爱和向往,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数学拼图游戏、数学乐高游戏等让幼儿学习数学形状、颜色、数量等知识;还可以通过数学角色扮演游戏、数学角逐比赛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化教学,幼儿可以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持续性。
三、实践化教学实践化教学是幼儿数学活动开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活动,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幼儿园里可以设置数学角,让幼儿通过积木搭建、计数游戏、量体重、长短比较等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在户外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数一数游乐场上的滑梯、秋千、积木等来学习数学数量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情景化教学情景化教学是幼儿数学活动开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通过故事情景教学,让幼儿在“小猫买鱼”的故事中学习数学的加减法;可以通过游乐园情景教学,让幼儿在游乐园中学习数学的形状、颜色等知识;可以通过厨房情景教学,让幼儿在厨房中学习数学的重量、容量等知识。
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数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活动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启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数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1. 利用各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数学活动。
例如在洗手时可以让幼儿感受水流的速度、温度,理解比较的概念;在午睡前可以让幼儿理解时间的概念,比如“午休的时间是多长”等等。
2. 利用游戏情境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如积木搭建、数学拼图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图书故事情境进行数学活动。
辅助多媒体资源,通过讲故事、看图画等形式,引导幼儿体验和学习各种数学概念。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1. 利用视觉教具进行数学教学。
数字卡片、数字积木等,通过视觉方式直观呈现数字概念,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利用听觉教具进行数学教学。
利用音乐歌谣、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 利用运动教具进行数学教学。
体操活动中通过各种动作的组合训练幼儿的空间感知和数量概念。
三、注重实践操作1. 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游戏。
数学角色扮演游戏、数学趣味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实际运用。
2. 利用手工制作进行数学活动。
利用折纸、剪纸等手工制作教具,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利用实物教学进行数学教学。
在蔬菜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教学,让幼儿通过实物感知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特色活动设计1. 主题活动。
根据节日、季节等特殊主题,设计富有特色的数学活动,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室外活动。
在户外环境中进行数学活动,如数数树木、比较花朵大小等,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 团体活动。
设计集体游戏、团队协作游戏等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结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设计特色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教学一、激发兴趣,让数学变得有趣1.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编一个关于小动物找食物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数学。
2.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学习数学。
例如,准备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等活动。
3.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的乐趣。
例如,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形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循序渐进,让幼儿逐步掌握数学知识1.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难度。
例如,先让幼儿学习数数,再学习加减法,学习乘除法。
2.注重巩固,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知识。
例如,通过做练习题、玩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3.及时反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教师应及时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1.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
例如,提供各种几何图形、计数器等,让幼儿进行拼搭、计算等活动。
2.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分配食物等。
3.鼓励幼儿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例如,分组进行数学游戏,让幼儿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1.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例如,对数学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增加练习。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设置数学角,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3.关心幼儿的情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以鼓励、关爱为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要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把数学融入游戏。
孩子们天生爱玩,所以不妨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比如“数学宝藏猎人”,孩子们需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找到隐藏的宝藏。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还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让数学变得更有趣。
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和动作。
浅谈如何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浅谈如何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内容提要:教师具备精细解读《纲要》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的能力;认真分析教育目标的年龄段,每个目标的层次结构,相关的知识要点,幼儿已有的前期经验是什么的能力、仔细观察幼儿活动及时发现幼儿表现和需求调整教育材料和方式眼中有孩子的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幼儿创设感知数学的环境处处有教育的能力。
是轻松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必备能力。
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深入开展的活动,由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学法认识不到位,组织数学活动的方法单一等,造成了幼儿被动的学,死学,不会运用已有经验迁移和解决问题。
通过长时间的大胆尝试,我发现只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就能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一、深入理解《纲要》的精神的能力幼儿园《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是以发展幼儿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为目的。
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感知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巧妙的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大胆的尝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即将数学还原于生活。
正如张雪门的"生活即教育"。
二、分析目标找准方向的能力了解各年龄班的目标,帮助教师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水平从而正确把握本年龄段幼儿要达到水平。
帮助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就像开车去上海一样,心中有目标,有具体的路线图才不会背道而驰。
制定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清楚目标的核心概念。
第二,分析与该目标相关的知识要点有哪些。
第三,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
第四,幼儿掌握该知识点的重难点是什么。
第五,制订适宜的游戏方案。
如:中班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探究和感知长方形这一目标。
第一,要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后感知长方形的边角特点既:长方形对边等长,四角等大。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开展途径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开展途径幼儿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数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下面就浅谈幼儿数学活动的开展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创设情景教学环境是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数学角、数学墙等方式,让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数学,比如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触摸、感受、理解。
在教学环境中,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实物、图片等资源,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比如在角落里设计成超市,让幼儿以买卖、计算总价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合理选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合理选用材料,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形状时,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各种形状图形,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认知、感知各种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提高形状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在学习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和理解数的概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适当调整难度,让幼儿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三、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活动时,活动内容需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四、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状态,积极引导幼儿树立自信心、勇气和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坚韧不拔、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一、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1.利用教具和玩具在数学活动中,教具和玩具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具和玩具,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认识数字时,可以使用数字卡片、数字拼图等;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使用各种形状的玩具和教具。
2.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活动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幼儿认识时间时,可以让幼儿观察时钟,了解时间的流逝;在学习长度时,可以让幼儿测量自己的身高、桌椅的高度等。
二、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1.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数学活动应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交流和思考。
例如,在认识数字时,可以让幼儿玩“数字接龙”游戏;在学习排序时,可以让幼儿进行“水果排序”游戏。
2.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困难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给予个别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幼儿,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挑战自我。
三、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1.培养观察力观察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几何形状、数字等。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认识数字时,可以让幼儿根据数字的规律进行推理;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幼儿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数学思维的应用。
教师应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时,学会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
例如,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尝试实施。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数学素养的提升1.家长教育家长是幼儿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数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深入开展的活动,由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学法认识不到位,组织数学活动的方法单一等,造成了幼儿被动的学,死学,不会运用已有经验迁移和解决问题。
通过长时间的大胆尝试,我发现只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就能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一、深入理解《纲要》的精神的能力
幼儿园《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是以发展幼儿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为目的。
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巧妙的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大胆的尝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将数学还原于生活。
正如张雪门的“生活即教育”。
二、分析目标找准方向的能力
了解各年龄段的目标,帮助教师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水平,从而正确把握本年龄段幼儿要达到的水平,帮助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就像开车去上海一样,心中有目标,有具体的路线图才不会背道而驰。
制定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清
楚目标的核心概念;第二,分析与该目标相关的知识要点有哪些;第三,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第四,幼儿掌握该知识点的重难点是什么;第五,制定适宜的游戏方案。
如:中班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探究和感知长方形这一目标。
第一,要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后感知长方形的边角特点,即:长方形对边等长,四角等大;第二,四边形里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一些不规则的四边形等;第三,幼儿在小班时已经感知了正方形;第四,重点是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等长,四角等大的特点,难点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拼摆图形后,比较对边的长短,发现对边等长;第五,由于幼儿的所有活动都建立在感知的基础的上,所以教师首先要与家长共同引导幼儿,感知尽量多的长方体物体。
有的幼儿一起用小棒拼摆游戏,在拼摆游戏中反复比较四根小棒的长度,发现相对的两条小棒等长。
在开展活动前还要充分了解各年龄班的数学目标,做到上下衔接,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
如:观察幼儿发现需求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数学活动后,还要观察幼儿是否真正感知到了,会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了?教师可用生活真实情景观察孩子,站队时是否会从大到小的排队,收积木时是否能按图形的类型分类。
如:愉快的区域活动结束时,建筑区的小朋友争执起来,欣然说:“老师要求收积木时要把一样的积木放在一起”,牛牛说:“长方形积木太多,我这里放不下”,欣然说:“不行,你放这,我这就乱了”……牛牛的话激起了我的灵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可以解决牛
牛的问题,继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验其中乐趣。
随后,我自制了几个盒子,盒子与放积木的格子相同,都是长方形。
区域活动开始,我来到建筑区,将盒子和准备好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积木一堆堆放好,不同的是我的面前有一个封闭的盒子。
我神秘的对小朋友说:想知道我这个密封的盒子里装了什么?边说边将盒子打开,一盒装的平平整整的积木呈现在幼儿面前。
我将积木一层层的拿出来,边拿边说:“一个大长方形、两个小长方形、两个小三角形、一个正方形……”。
并告诉幼儿刚才盒子里装的积木与给小朋友准备的积木一样多,请幼儿帮忙将这些积木整齐的装进盒子里,并把盖子放平盖好。
幼儿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开始装了起来,牛牛很快的把积木都装了进去,还使劲的把盖子压下去,好像使劲压盖子就能压平,可刚一松手,盖子就崩开了。
有的幼儿说:“老师,积木太多了,装不进去“。
其他小朋友也是装了倒、倒了装。
转眼1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一个幼儿找到装进去的方法。
这时,我说:“老师盒子里的积木是怎样放的?”“一层一层的,平平的!”佳华说。
我又问:“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形状的积木变成盒子
这样的形状呢?”我拿着图形边摆边说:“两个大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两个相同的小三角形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
在正方形旁边再放一个正方形又变成什么图形了?还有很多其它方法,
大家试试!”这一次,幼儿装的速度放慢了许多,每一个图形的选择都很小心。
这次幼儿对每一层选择什么形状的积木拼成长方形估计不足,出现了剩余空间过大、过小或过宽、过窄的现象,我又适时的介入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
再看牛牛,第一层、第二层已放好,最后一层由两个大三角形的积木拼成的长方形,却怎么也放不进去,我轻轻的挪动了一个正方形,没有理牛牛,牛牛一下子明白过来,将另一个正方形拿走,挨着其它正方形放好,刚好剩下一个大长方形的位置,牛牛迅速装好,盖上盖子,长长地出了口气,然后一下放松的趴在了地上,把积木盒子抱在胸
前,神气的看着别的小朋友。
孩子们经过提示和反复操作后终于都完成了任务,对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也更加理解了。
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将积木竖着放是否也能装进去?我们在整理积木区时,不同的玩具是否可以整齐的摆在格子里,明天我们试一试。
三、科学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的能力
现如今的数学教育活动仍然存在着“四轻四重”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
幼儿的游戏既学习,游戏就离不开幼儿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互动就离不开材
料,有材料就要有操作,操作活动的主要任务在于,把要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幼儿可以直接操作的,能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而直观教具即材料的运用、操作要求即规则,是实现操作活动最终目的的关键。
(一)操作材料提供要有层次性
1.层次性。
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以适应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策略,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开发每个幼儿突然的“最近发展区”。
2.多样性。
体现在同一目标设计相同的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丰富多样的教具易使幼儿保持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心理,促进其思维的活跃。
这一点可在教育活动中加强。
3.趣味性。
注重发挥教具的半具体、半抽象、操作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使幼儿在有趣地操作中,学得其乐无穷。
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
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
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开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
比让幼儿单纯的摆弄蔬菜卡片要有意思多了。
(二)改变数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形式不应该只是集体教学,方法也不应该只是验证性操作、问答或者儿歌。
数学不是死板的、固定的一系列事实,而是可以用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手段。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让幼儿主动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幼儿适当的操作时间。
幼儿借助动手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并从中感受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也可以把游戏与操作法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力量。
四、抓住生活中的所有环节,处处有教育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要体现在时时处处,只有抓住每一个环节的教育契机,才能够真正将数学巧妙的溶入生活中,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也能轻松愉快的感知、了解、理解数学目标,并能够在参与中、运用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如:点名时可以报学号,幼儿一个接一个的连续报号,即在游戏中练习了连续接数,有培养了倾听意识,教师还可以变换不同的数数方法如:单双数数、倒数对数等;在放水杯时找到自己的位置时,中班体验序数,小班体验上下等;在玩吹泡泡游戏中感知泡泡的大小与人数的多少没关系,从而体验数的守恒;在散步时数数院子里的树有几种,每种各有几颗等分类、计数的能力;在给图书做标记时,小班在书上贴三角形,在书柜上也贴同样大小颜色的三角形;书上贴一只小狗,书柜上贴一根肉骨头,这些都是运用一一对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中班,在书上贴数字,柜子上贴等量的实物,发展数物对应能力;大班书上贴数字,书
柜上贴上分解或组合符号其中空出一部分数字;还可以是实物对应,发展幼儿的10以内分解与组合能力。
教师具备以上能力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就会比较轻松,在工作中在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表现相结合的分析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等你就会发现,幼儿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很浓,因为活动源于生活,幼儿又在活动中解决了问题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与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