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题)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闲适自然的诗歌,描绘了自己与山间老儒的问答,表现出了诗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个性和自由恣肆的生活态度。

一、诗歌翻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诗歌分析
1. 诗歌背景
李白在山间漫步,遇见了一个老儒,便与之问答。

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和诗人天然的个性。

2. 诗句分析
(1)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首句是诗人与老儒对话的开端,他问自己何以栖息在这片碧山之间,
轻轻地一笑不答,因为此时此刻陶醉在自然之中,心早已自得其乐。

(2)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句则是表现出山林的美丽。

词句运用得楚楚动人,很棒。

李白在皎清晨光中沿着涡流的河水或者山间小径漫步,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美丽风景,尤其是桃花,见证了极致的美景。

在这里,诗人仿佛听到了神秘的灵魂在绝美的世界中徜徉,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境界。

三、诗歌赏析
山中问答可谓是李白风格的典范之作,题材与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李白的诗歌特色。

首先,此诗启发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感知,因为自然本身就是极其美丽的。

其次,这首诗善于用语言显现李白的个性,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精神。

最后,咏史时,我们需要放下大音符并做到深度阅读,当代人同样能在古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所向往的世界,进而对自然产生更深层次而清醒的认识,逐渐学会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③,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

②何意,一作“何事”,为什么。

栖,栖息,这里是隐居的意思。

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

③窅(yao咬)然,深远的样子。

〔解析〕富庶安定的盛唐社会,使“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的年轻诗人李白,产生了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做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轰轰烈烈事业。

于是二十五岁的李白“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全国漫游。

本篇大约就作于这一时期。

安陆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的碧山,李白经常去那里栖息、盘桓。

他对碧山的流连,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首《山中问答》就是李白用诗的形式作的答复。

“问余何意栖碧山”:从别人的这种疑问中,透露出诗人对碧山有着特殊的喜爱,一入碧山,竟是要乐以忘返。

不然,偶一登临何至于引起人们的疑问呢! 是呀,既然要建功立业,为什么又要在青峦碧崖间隐居呢?“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直接作出回答。

诗人的心境,就像那悠然自得的白云一样,闲适淡泊得真够可以!“桃花流水窅然去”:碧山之中,灼灼其华的桃林、潺潺远去的流水,映入诗人的眼帘,使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难以抑制,于是脱口而出——“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有天地”已经说明另有一种世界了,但诗人觉得意犹未足,还要进一步用“非人间”三字加以强调,提醒我们,这确实是与人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李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着由衷的热爱,他“观奇遍诸岳”(《望黄鹤山》),写出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赞歌。

祖国山河的壮美自然是令诗人神往、使诗人礼赞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面,乃在于这个山水世界与人世不同。

诗人通过游历、通过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活动,逐渐认识了官场的腐败、社会黑暗的一面。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山中问答》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古诗赏析《山中问答》古诗赏析《山中问答》古诗赏析1【作品介绍】《山中问答》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8卷第5首。

【原文】山中问答作者: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

⑵栖:居住。

⑶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⑷闲:安然,泰然。

⑸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⑹别:另外。

⑺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篇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

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李白《山中问答》鉴赏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

《山中问答》阅读附答案

《山中问答》阅读附答案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 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 内容。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 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 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 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2016 临沂)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0 题(4 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2 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 的陶醉。 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诗:“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 一笑故依然。“ 3.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创作背景】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年) ,辛弃 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江西提点刑狱司设在赣州在赣州,即今江西赣州市。 此词是赠给赣州太守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历知饶州、襄阳、赣州,并 有惠绩,未几罢。陈季陵因何罢职,史无明言,但不会因为在镇压茶商军中 有失职行为,因为辛弃疾在上给朝廷的奏章中是把镇压茶商军的成功归功于 陈季陵。辛弃疾在词中说“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根。休重亿。”因为那些小 事儿,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才在宴席上赋词慰之。 【鉴赏】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 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 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 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 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
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

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

只要
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

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