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一)一、汉字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答:我国古代有种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其中影响较大、较广的是“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
其中图画说和契刻说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二、汉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汉字。
汉字有一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而图画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三、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都只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答:甲、金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就单字来说,甲、金文各有四千多个,而且书法纯熟、刻工精细,文字构形的思辨性十分精巧,仅从这种构形手法看,甲、金文已是沿用已久的文字,具有群体认同的社会效果。
所以文字学家一般都认为,尽管甲、金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有历史,但可以断言,它仍然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
四、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答:汉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
其证据有仰韶文化,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五、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注释]象:现象。
法,意同象。
宜:犹言仪,谓形状。
垂:显示。
宪象:法象。
迒(háng):兽迹。
分理:纹理。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乾上兑下,卦象有缺口。
取诸夬,谓书契的创造是由夬卦得到启发。
译文:从前,庖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向上观察天象的变化,向下观察地理的现象,察看鸟羽兽毛的纹理和地理形貌,近的方面取法人身,远的方面取法事物,于是开始创作了《易》八卦,用《易》中的八卦来表示法象。
到了神农氏,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各种事业纷繁复杂,文饰的弄虚作假的事情就产生了。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古代汉语》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1、()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同一民族语言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不是两种语言。
A、现代汉语B、古白话 c、文言 D、方言答案:A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 A、方言 B、古方言 c、白话 D、古白话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分) 1、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是()A、认识古代汉字,阅读古代文言作品B、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 c、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D、理解古文,通晓所阐发的思想 E、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答案:BcE2、从语言学的要求来说,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可以()A、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B、正确地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c、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D、进一步研究汉语发展史 E、获得古代汉语的系统知识,使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答案:ABc三、判断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答案:正确2、文言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加工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1 -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依照这种书面语所写的作品中的语言。
答案:错误,文言产生于先秦。
3、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通俗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是文言与口语差距越大的产物。
答案:正确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音序排列,二是(),三是按号码排列。
A、部首B、笔画 c、部首和笔画 D、体例和释义答案:c2、()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全书按部首排列,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王力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
A. 之
B. 乎
C. 者
D. 也
答案:D
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
A. 喜悦
B. 说话
C. 说服
D. 说辞
答案:A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以下哪部古籍?
A. 《论语》
C. 君子的忧虑多,小人的忧虑少
D. 君子的心胸宽广,小人的忧虑少
答案:A
6.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
A. 过去的事情
B. 旧的知识
C. 老朋友
D. 故乡
答案:B
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表示的是?
A. 语气词,无实义
B. 疑问
C. 选择
D. 转折
答案:A
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指的是?
答案:美德,恶行
10.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______。
答案:工具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
2. 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指出只学习不思考会导致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则会导致危险,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A. 这是
B. 这样
C. 正确
D. 错误
答案:B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的意思是?
A. 不要
B. 忘记
C. 忽略
D. 放弃
古代汉语100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00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2、《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所作A神农氏 B伏牺氏 C仓颉 D郑樵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6、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吹”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采明北晶 B耳林从解 C治星炊信 D 自文蚕进9、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10、“辟”和“避”的关系是()A古今字 B通假字 C繁简字 D 异体字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年至5000年A 2000B 3000C 40000D 450012、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保”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星”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牟”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亦街炎伐 B涉崔莫私 C安即和牧 D鸣步武益1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修约菜苗 B保禄私空 C寐融照哀 D问娶分笺18、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A攻期江棋 B郊胡鸽邵 C河诂语超 D滑株鸠功19、“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A改换意符 B增加意符 C读音相同 D意义同源20、《经传释词》的作者是()A王引之 B张玉书 C阮元 D 许慎2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止末行锦 B目曰戒哀 C又甘受朝 D皿亦眉疆2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A佗——他 B翦——剪 C说——悦 D反——返2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A陈——阵 B赴——讣 C矢——屎 D曾——增24、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D《词源》25、“北”是一个()字。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习题1:常用工具书·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 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古代汉语》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题库及答案B.君若以力,XXX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C.吾實不才,又誰敢怨?D.雞鳴而駕,XXX,惟余馬首是瞻。
9.下列句子中,形容詞表示意動的句子是()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B.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
C.什一,去關稅之征,今之未能,請輕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下列句子中,名詞用作一般動詞的句子是()A.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
B.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C.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D.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XXX客我。
”11.下列句子中,“於(于)”起引進行為主動者作用的句子有()。
A.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XXX及楚人戰XXX。
D.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
12.XXX對“六書”的解釋中,“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指的是()A.象形B.指事C.會意D.形聲E.轉注一、默写课文《原宪居鲁》请默写《原宪居鲁》一文。
默写课文《鲁施氏有二子》请默写《鲁施氏有二子》一文。
二、举例说明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和形声请举例说明“象形”、“指事”和“形声”这三种六书中的表现方式。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1.XXX怨此三人,入於骨髓。
2.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3.XXX,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
4.上報曰:“將軍者,國之爪牙也。
……”5.心憂炭賤願天寒。
6.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
7.巨防XXX而漂邑殺人。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请指出上述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1.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
XXX是天下的好医生,但不能与道士争用,是因为知道和不知道的问题。
所以我们常常追求远的而失去近的,珍藏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而舍弃了一些有用的。
2.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
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答案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
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
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
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
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
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
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
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
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北山愚公长息曰。
(《列子?汤问》)息,会意字,从自从心。
“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
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汤问》)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
《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
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英,形声字,从艸,央声。
本义是花。
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景,形声字,从日,京声。
本义是日光。
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惊”从马,敬声。
本义是马受惊。
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集,会意字,从木从隹。
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
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
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水经注?巫山、巫峡》)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
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
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
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
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
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汪琬《传是楼记》)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
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间,参与。
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
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
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
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间,隔些时候。
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
”(《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
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
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
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秘密地,暗地里。
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间,中间。
引申义。
(B)组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发,派遣。
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
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发,射箭。
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
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发,出发。
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发,开放。
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发,兴起。
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发,发挥。
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
(《左传?桓公二年》)发,发扬。
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老子?第三十九章》)发,震动,爆发。
引申义。
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
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棋。
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
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
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
”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说符第八》)译文: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
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
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
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
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
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
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
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