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二、一般处理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一)呼吸与吸氧(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2)对体温>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1.高血压: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15,16],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
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17]。
目前关于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可靠研究证据。
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0 mm Hg(1 mmHg=0.133 kPa),5.6%的患者舒张压≥120 mm Hg[17]。
近期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观察了4 071例48 h内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入院24 h后)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对14 d内、出院时及3个月的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影响,结果提示强化降压组无明显获益,但可能是安全的[18]。
2.卒中后低血压: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关键字: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指南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近10年来随着大量的有关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的公布,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了充分的证据,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治疗指南。
尽管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但考虑到西方人群与中国人群在种族、身体条件、用药习惯、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法律法规、社会福利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指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由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应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
为此,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撰写专家组,汇集了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介入科、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编写此指南。
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可操作性制定,在有充分可靠证据时使用证据,无可依靠的证据时,则采用当前最好证据或经验达成的共识。
专家们整理了2008年10月以前发表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其中包括部分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以及相关的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意见征求、几易其稿,并在讨论过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证据,正式出台了本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指南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二、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的指导,以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南内容1. 二级预防的定义和目标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标是减少再发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二级预防的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3) 高危因素控制: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管理。
3.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水平。
(4)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高血压。
4. 生活方式干预(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积极进行戒烟干预,如心理辅导、药物辅助等。
(2) 限制饮酒:对于过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3)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 均衡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5) 增加体力活动: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5. 高危因素控制(1) 高血压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高血脂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如有异常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

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
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I,A)。
附常用评估量表:
ESRS:Essen Stroke Risk Score 项目 <65岁 65-75岁 >75岁 评分 0 1 2 稳定的卒中/TIA 门诊病人: 0-2分 3-6分 低危 中危
MES阳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n=100
MES阳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n=100 发病3个月的卒中和TIA n=7600 主动脉弓源性卒中,n=349
MATCH
2004
18M
─
ARCH
2014
SPS3 SAMMPRIS
2012 2011
皮层下梗死,n=302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n=451 发病24小时的轻型卒中和高危TIA, n=5179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258-273
基于SAMMPRIS 研究证据,2014版指南新增推荐建议
2014指南推荐意见: 发病30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0%)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90d(II,B)
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258-273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2014指南推荐意见: 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单药治疗均可以 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mg/d。
3-4Y 90d
A+P不优于A,增加 出血
内科治疗优于支架 A+P优于A,不增加 出血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危险因素控制-脂代谢异常
推荐意见: 4.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安全
的。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监测肌 痛等临床症状及肝酶、肌酶变化, 如出现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 他因素影响,应减量或停药观察。
整理课件
危险因素控制-脂代谢异常
推荐意见: 肝酶>3倍正常上限,肌酶>5倍正 常上限时停药观察,Ⅰ级推荐,A级 证据)。老年患者如合并重要脏器 功能不全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 应注意合理配伍并监测不良反应。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
级预防指南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陈洲平 二零一二年八月
整理课件
前言
指南目的:为缺血性脑卒中及TIA的 幸存者提供预防上述事件复发的二 级预防循证医学建议,二级预防应 该从急性期就开始实施。
整理课件
前言
关键:在于对脑卒中病因的诊断及 危险因素的认识,医生应充分利用 现有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检查手段,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病因 诊断,针对不同病因,并根据危险 因素的多寡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复
整理课件
危险因素控制-脂代谢异常
脂代谢异常: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 脑卒中相关性较大。降低胆固醇水 平主要通过行为生活方式改变和使 用他汀类药物。
整理课件
危险因素控制-脂代谢异常
推荐意见: 1.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和
TIA患者,应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及药物治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 目标是使LDLC水平降至
糖尿病: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的微 血管病变和大中血管病变有重要的 保护作用,血糖控制不良与脑卒中 复发有关(Ⅰ级推荐,A级证据)。
整理课件
危险因素控制-糖尿病
推荐意见: 1. 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1c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危(wei)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wei)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wei)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 或者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 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 以下(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 D 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 3 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 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当LDL-C 下降≥50%或者LDL-C≤1.8mmol/L (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 级证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二级预防

脂代谢异常
目前常用调脂药物
目前常用调脂药物
主要作用 降胆固醇 (TC) 药名 考来烯胺 考来替泊 普罗布考 弹性酶 商品名 消胆胺 降胆宁 丙丁酚 舒降之 普拉固 来适可 阿乐/ 立普妥 常用量及用法 4-5g/次 口服 1-6次 10g/次 口服 2次 0.5g/次 口服 2次 300单位/次口服3次 每日晚饭后 : : : 主要副作用 恶心便秘 恶心便秘 恶心腹胀Q-T延长
同ACEI抑制剂
氯沙坦 50-100mg 1次/日 缬沙坦 80-160mg 1次/日 厄贝沙坦150mg 1次/日
表-2
推荐意见: 1、对于缺血性脑卒中TIA,建议进行抗高 血压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 复发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 受性的情况,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 ≤140/90mmhg,理想应该到达 ≤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
TIA症状:一般认为单纯性眩晕、头痛、尿 便失禁、EP、意识障碍、跌倒发作、记忆 障碍(短暂性全面遗忘综合症可部分为TIA) 不能诊断为TIA。
一般判断,一次TIA后一月内发生卒中危险 约4-8%,一年内约12-13%,5年内可达 24-29%。前循环TIA伴有颈动脉狭窄70% 的人预后不佳,2年内发生卒中几率是40%。 后循环TIA发生脑梗死比例较少。
一般认为年龄>70岁,糖尿病史、 TIA>10min,有肢体无力和障碍者,发生 卒中可能性大。
人们最近试图对TIA重新定义,2002年TIA 工作组的Albers教授提示(N.Engl.J Med):TIA是短时间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 由脑局灶性或视网膜缺失所致,症状在1h 内,并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

可干预的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 高胆固醇血症 3、 糖尿病
和糖代谢异常
一般危险因素: 1、房颤或其他心脏病2、呼吸睡眠暂停综
合征3、吸烟4、嗜酒5、高盐高脂饮食6、 运动过少7、肥胖
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高 尿酸血症等
高血压
血压与中风
收缩压每增加10mmHg,卒中发病 危险增加49%;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 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
血压的波动、因降此低,心卒脑中血患管病者的需发降生压危,险且,平并提稳高降用压药
的依从性。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抗血小板治疗
3.发病在24 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
血风险。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
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 (75 mg/d)。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及他 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口服 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
抗血小板治疗
6.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 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或伴有肢体无力。 4、突然吐字不清,说话不清楚。 5、突然头晕,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伴有心慌出
汗等。 6、没有任何预感突然摔倒,或伴有短时神志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证据评定标准
A级 B级 C级 D级
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 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 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 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
2. 缺血性 脑 卒中或 TI A 患者 发 病后均应 接受 空腹 血糖 、 HbA 1 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 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Ⅱ级推荐,B级证据) 3. 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 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 标为<7%(Ⅰ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
4. 降糖方案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 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 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 5.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应对 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荐,B级 证据)
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3.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 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 70%-90% )导 致的缺血性卒中 /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 140mmHg 以 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5.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 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 (Ⅳ级 推荐,D级证据) 6.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 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三方面的因素 (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脂代谢异常
1. 对于非心源性卒中 /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 样硬化证据,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 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时, 二级预防更为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脂代谢异常
3. 对于LDL-C≥2.6mmol/L的非心源性卒中/TIA,推荐强化他 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Ⅰ级推 荐,A级证据) 4. 对于LDL-C<2.6mmol/L的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 据推荐强化他汀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高血压
1. 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发病数天 后如果收缩压 ≥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 ,应启动降 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对于血压 < 140/90mmHg 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 (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 指南解读-2014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指南修订背景
缺血性卒中和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卒中 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前言
为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脑血管病学组的专 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6.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可预防
1. 高血压 2. 脂代谢异常 3. 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4. 吸烟 5. 睡眠呼吸暂停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不可预防 1.年龄 2.性别
3.家族史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脂代谢异常
7.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应权衡获益和风险合理使 用(Ⅱ级推荐,B级证据) 8. 他汀药物治疗期间,如果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 因素影响,或出现指标异常相应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减 药或停药观察(参考:肝酶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肌酶超过5倍正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推荐强度
I级 Ⅱ级 Ⅲ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
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目录
1. 危险因素控制 2.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 的应用 3.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4.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疗 5.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常上限,应停药观察)
9. 老年人或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剂量不宜 过大(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
1.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高,糖尿病 和糖尿病前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 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患 者血糖管理的重视(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 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脂代谢异常
5. 由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 70%-90% )导致 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 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目标值 为LDL-C≤1.8mmol/L(Ⅰ级推荐,B级证据) 6. 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推荐高强 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 (Ⅰ 级推荐,B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