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电影观后感【精选】
法治微电影观后感_观后感

法治微电影观后感【篇一:法治微电影】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美好生活》这部法治微电影。
通过观看了法制微电影之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人生道理,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阿姨在上公交车排队时,排的很不耐烦,因为,排队的人太多,而她才刚刚来,所以就排在最后一位。
她竟然一把推开前面的人,不管不顾地抢先上了车。
有位男子愤愤不平地说:“你不讲理!不好好排队!”那位阿姨并不理睬他,大模大样地刚准备坐下的时候,那位男子又喊道:“下来!下来!”阿姨烦了,和那位男子大声地争吵了起来,甚至趁那位男子不注意的时候将他推倒在地。
最后,那位男子受了伤,阿姨也遭到了法侓的惩罚。
我觉得故事中的阿姨实在太过分了,不仅不排队还出口伤人,甚至还导致别人受伤,简直是错上加错。
我们小学生都知道,上车排队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任何场合都应该讲秩序、讲文明,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阿姨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别人,还触犯了法律,真是害人害己。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生活,好好做人,不违背法侓规矩。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因为矛盾或一些琐事而引起打斗等事件,而酿成人命关天的大祸,所以我们要学会礼让,容忍、宽容、对事要冷静,理性地去处理矛盾和问题,妥善来化解事情,不要冲动,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你走上犯罪道路。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要做坏事呀!【篇二:法治微电影观后感】今天,我们观看了一场法治微电影展播,在几个小故事中,商家的不诚信和顾客的不宽容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里的女主角发现冰箱里没有菜了,就去菜市场买菜。
女主角看见豆角很新鲜,就让卖菜老板抓了几把。
可是正当付钱时,女主角发现豆角出水了,还有青椒混在里面,感到非常恼火。
她生气地对老板大喊大叫,卖菜老板还若无其事地冷嘲热讽:“你这个人太没素质了。
”女主角更恼火了,于是她就动手把豆角往卖菜老板身上扔,还把摊子给掀了,现场一片混乱。
我觉得卖菜老板和女主角都有错。
有关法律题材电影的心得体会6篇

有关法律题材电影的心得体会6篇有关法律题材电影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通常法律给我的印象是无私而威严的。
特别是法制片的观后感,在我的印象中,说不清为什么它总是给我一种冰冷而严厉的感觉,对它难免又生出遥远之感。
但是,看完了这部法制微电影以后,我发现,其实法律又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它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即使事实上,我们很少关注它。
令我未曾料到的,确实法律中蕴含的汩汩深情,它因法治参与者的无私投入而更加灼灼生辉。
一位抵抗冰雪与寒风奔波于忙碌街道的出租车司机,微笑着为他人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困难,却默默掩埋了自己的苦楚;他的儿子和他一样备受怀疑顶着重压却最终执着追寻真理。
他们握紧了拳头,凭着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信念,将自身利益毅然抛之不顾;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争议和执着!他们的善良感动了我,他们的纯净感动了我,他们无私的精神感动了我。
我们的社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温暖安定。
他们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称颂。
更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我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充满十足温情正气盎然的,发人深思的故事。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钱老师说那个掉包了假币的孩子是个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
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在犯了错误之后虚心改正,及时回头。
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都是教育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不要认为那些事没什么,须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以电影中的学生为例。
可能刚开始时有一次交了假币,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在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不把这件事当回事,自己也没有警觉起来,只是认为挺轻松的,那么就会渐渐地养成习惯,进而思想道德逐步下降,最后走上犯罪的歧路。
法律案例的观后感(3篇)

第1篇正文:近日,我观看了法律案例《张三的冤案》,这部影片通过讲述一个真实案例,深刻揭示了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观看后,我深感震撼,对我国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讲述的是一起发生在我国某市的冤案。
张三,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一起绑架案被错误地指控为犯罪嫌疑人。
在长达十年的监禁生活中,张三经历了无数次的冤屈与痛苦。
然而,他始终坚守信念,坚信自己无罪。
在律师的帮助下,张三终于为自己洗清冤屈,迎来了重生的希望。
观看这部影片,我深感以下几点:一、法治精神的传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法者,治之端也”的说法。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在影片中,张三的冤案得到了公正的处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法治精神的传承。
自古以来,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从古至今,无数法律先贤为了追求法治精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影片中的张三,正是这种法治精神的传承者。
二、法治建设的挑战影片中,张三的冤案之所以能够得以昭雪,离不开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然而,这也暴露出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部分司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
最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三、法治精神的弘扬影片中,张三在面临冤屈时,始终坚守信念,勇敢地追求公正。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要敢于维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要关心法治建设,积极参与社会监督,为我国法治事业贡献力量。
四、法治建设的启示观看《张三的冤案》,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启示: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只有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为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21法制电影观后感大全5篇

2021法制电影观后感大全5篇法制电影观后感大全1我观看了普法微电影《假钱》,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却让我受益匪浅。
影片主要写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无意中收到一张假钱,在小吃店老板的提醒下,他发现了假钱。
回到家后,他把假钱夹在书中,他的儿子杨杨看见了,就耍了小聪明,以为明天把假钱当餐费交上去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用掉了。
第二天,班主任钱老师在发目前人交了假钱后上了个班会课——怎样辨假钱。
老师把一真一假两张五十元让同学们辨别。
杨杨迷途知返,偷偷用真钱换回了那张假钱,并在课后给钱老师写了一封道歉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教育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小事,不要以为事情小而不重视。
影片中的杨杨交了一张假钱,如果班主任不加以重视,而家长又不知情的情况下,杨杨可能会把一次侥幸当成习惯,而思想道德逐步下降,最后走上犯罪道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影片中的钱老师也是一个好老师。
她在得知有同学交假币后,没有就这样放任不管了,而是绞尽脑汁地找到交假币的同学,找到后,也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循循善诱,用一个特殊的方法教育学生,即保全了学生面子,也给了学生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还让全班同学都学会了怎样使用验钞笔,知道了使用假币违法的。
影片中的爸爸在得到一张假钱的情况下左右摇摆,这无疑给孩子一个信息:爸爸想把钱花出去。
虽然最后他决定不花,这是十分值得赞赏的,但他又没有把这张假钱销毁或交给警察局,以防二次流通,才导致杨杨误解,使用了假币。
因此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做事要果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影片中杨杨知错能改的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大部分人知错了却没有勇气改,生怕让人知道你犯错会没面子,索性不当一回事一错再错,慢慢酿成大错,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抵制不良影响和诱惑力。
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升辨别能力。
电影《永不妥协》观后法律感想(五篇范文)

电影《永不妥协》观后法律感想(五篇范文)第一篇:电影《永不妥协》观后法律感想电影《永不妥协》观后法律感想电影《永不妥协》讲述的是一起因为环境问题导致的美国历史上赔偿金额最多,受偿主体最广泛的集团诉讼。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环境侵权诉讼的特点,特别是以集团诉讼为代表的,在受害人众多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诉讼,对司法实践中的举证责任、取证责任以及对集团诉讼理论的完善都有着启发的积极意义。
环境诉讼的特点第一,环境侵权诉讼较之普通侵权诉讼,受害人范围广泛,人数众多,结果严重。
自1964年2月,太平洋瓦斯电力公司在辛克利镇投入建厂后,一直使用六价铬做冷却塔的防锈,而且用来储存发电后的冷却水的废水池池底也没有做防渗漏处理,以至于废水渗入地下水,污染了辛克利镇的地下水,使在此地区生活过的居民都不同程度上收到了六价铬的影响,患有疾病。
第二,环境侵权结果的发生具有长期性、潜伏性的特点。
许多已经不再辛克利镇居住的人,同样受到了六价铬的侵害。
第三,环境侵权损害诉讼上的诉讼时效的开始难以确定,诉讼证据难以收集的特点。
影片中提到了,电厂为了通过诉讼时效而逃避法律的追究,为居民主动进行体检,目的就是为了造成一种受害者知道自己在遭受人身损害的事实,并用其他理由来使居民不认为自己收到的伤害与电厂污染了环境有关。
这样一来,一定期间的诉讼时效经过之后,就难以向侵害者提出赔偿请求获得法院的保护。
对于没有法律观念的居民来说,诉讼时效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而因此丧失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
集团诉讼涉及到大量的取证工作,有些资料是被告掌握或是通过其他手段进行销毁和控制的,这都影响着胜诉的可能。
影片中几份重要证据:1、女主角通过出卖一定的色相来得到一份证据:辛克利镇拉罕登区水利会出具的编号为NO:687-160的清除及废除令。
证实了被告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六价铬的事实。
2、几位证人证词还有现场勘查笔录证实了冷却塔所用做防锈处理的水中确含有六价铬,并且废水处理池池底确没有防漏处理,废水通过池底渗入地下水。
普法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三篇

普法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三篇电影《第二十条》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普法电影,观后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案件,生动地展现了法律在我们
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
影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许多常见的法律问题,比如合同纠纷、侵权案
件等。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对法
律的无知而受到了伤害。
这也提醒了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尊
重法律,不要以身试法,要学会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电影中的很多情节让我深受触动。
比如主人公为了维护正义,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底。
这种拼搏精神和坚持原则的态度让我深受
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坚持正义,勇于为自己和他人
争取权益。
最后,电影《第二十条》还展示了很多法律知识,让观众对法律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律师的工作和生活,还可以学到一些实用的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加强对法律的尊重
和理解。
总的来说,电影《第二十条》是一部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
的作品。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提高自己的法
律意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为了正义事业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拼
搏精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电影,受益匪浅。
愿我们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公民。
法制电影观后感

法制电影观后感法制电影看完后,有啥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法制电影,希望您喜欢!法制电影观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观看了微电影《假钱》。
虽然只有那么短短几分钟,却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假钱》,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假币,更是一个孩子对一件事的看法以及他对父亲深深的爱。
《假钱》主要写了一位司机在工作过程中收到了一张假币。
回家后,儿子扬扬说明天学校要交伙食费,司机便想把假币交到学校去,可想了想,还是把假币夹到了书里,却恰巧被儿子看到,于是扬扬便把假币带到了学校。
老师发现了假币,便用班会让扬扬意识到错误。
扬扬认识到错误,于是写了一封信,决定要弥补自己的错误。
看电影的过程中,看到最后一幕,我已经眼眶红润。
爸爸每天为了扬扬,不辞辛苦,有时连饭还没来得及吃完就去工作。
妈妈几年前就去世,只有爸爸抚养自己……扬扬的做法的确有错,他没有意识到假钱交上去的危害。
法律中说道:如果总面额不到四千元,不构成犯罪,属于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收到过假币,我也不例外,小商贩找给我一张假币,眼尖的爸爸立刻发现假币,可是左思右想,始终找不到解决假币的方法,最后妈妈提议交给警方处理。
没错,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交给警察处理,不能私自使用假币,这么做是违法的。
同时我们要极力制止假币分子的行为,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迟早有一天假币分子会就范的。
对于扬扬这种家庭生活并不是很好的孩子来说,我们应当帮他及时改正错误。
扬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想让爸爸减轻负担,爸爸也是误收假币,相信有了这一次的教训,扬扬和爸爸以后会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微电影《假钱》让我明白了:犯错就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去改正它。
犯法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因为你的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他人的伤害,我们要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时我们也要防范假币的来袭,传播正能量,不让更多人受骗!法制电影观后感篇二昨晚看了《月球》,看得舒缓又揪心,整部影片格调清淡,只有一个演员,可以算得上是参演人数最少的电影了吧。
法制电影观后感400字(精选5篇)

法制电影观后感400字法制电影观后感400字(精选5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法制电影观后感4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法制电影观后感400字1犯罪,犯法,他们是兄弟吗不,不是。
犯法,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犯罪,就像一棵长满刺的玫瑰花,一旦你触摸了它,就会泪流不止。
这次我们看了【法制教育讲座】,它告诉我们,近年来,中小学生杀人往往是因为家庭与社会的不良风气所造成的,还有两位同学因贪玩溺水身亡,面对可怕的坏人因弃金钱而护自己。
看完这个讲座,有的同学会问,“我们是中小学生,怎么会杀人呢。
”答案很简单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能去网吧玩,为了买一些伤害自己,却又能感到快乐的毒品。
别人不愿给,就拿刀杀人,充分展现了现代中小学生的恐怖。
而这些原因,往往是家庭暴力和溺爱家庭教育所酿成的错。
有的同学会问,“中小学生是不会投毒的。
” 不,你错了,根本没有多少男孩能抵挡毒品的诱惑,这些毒品通常是烟,烟含有一种叫尼古丁的毒物,据说,一根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老鼠。
那么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代价呢?夏天里,最让我们高兴的事就是游泳了,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又能给我们带来欢乐。
但是,水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灾难,最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同学溺水身亡,所以尽量不要河里游泳。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继承人。
珍爱生命,共建和谐社会吧!法制电影观后感400字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人,最宝贵的会是什么?是生命。
血的悲剧告诉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法则,真正做到“关爱生命”。
今天,我们看了《学法律、知权利、会防范、懂礼仪》的.宣传栏。
其中,《交通安全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人的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同时也离不开安全,因此,我们就要处处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假如我们不遵守规则,交通事故就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躲不过,便会丧失宝贵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法律电影观后感【精选】法律电影观后感篇一通常法律给我的印象是无私而威严的。
特别是法制片的观后感,在我的印象中,说不清为什么它总是给我一种冰冷而严厉的感觉,对它难免又生出遥远之感。
但是,看完了这部法制微电影以后,我发现,其实法律又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它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即使事实上,我们很少关注它。
令我未曾料到的,确实法律中蕴含的汩汩深情,它因法治参与者的无私投入而更加灼灼生辉。
一位抵抗冰雪与寒风奔波于忙碌街道的出租车司机,微笑着为他人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困难,却默默掩埋了自己的苦楚;他的儿子和他一样备受怀疑顶着重压却最终执着追寻真理。
他们握紧了拳头,凭着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信念,将自身利益毅然抛之不顾;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争议和执着!他们的善良感动了我,他们的纯净感动了我,他们无私的精神感动了我。
我们的社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温暖安定。
他们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称颂。
更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我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充满十足温情正气盎然的,发人深思的故事。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钱老师说那个掉包了假币的孩子是个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
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在犯了错误之后虚心改正,及时回头。
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都是教育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不要认为那些事没什么,须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以电影中的学生为例。
可能刚开始时有一次交了假币,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在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不把这件事当回事,自己也没有警觉起来,只是认为挺轻松的,那么就会渐渐地养成习惯,进而思想道德逐步下降,最后走上犯罪的歧路。
再想回头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了。
此时就产生了一个质变的过程。
最终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破罐子”,只好破摔下去了。
怎么样才能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种违法的事情呢?我想一个词语就可以说明了,那就是“防微杜渐”。
对于第一次发生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要想让这些事不出现第二次,那么就一定不要有第一次。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因为如果第一次犯错时轻轻放过,那么就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防微杜渐”是我们需时时提醒自己的。
那么如何做到“防微杜渐”呢?我想孔子说的一句话就可以的了:“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一个检讨式的反观自省,看看这一天有哪些事做的不太合适,今后要多加注意,倘能经常这样作,那么虽不敢说离圣人不远,但至少你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人。
当然这样做很不容易,但世上有哪些事是容易的呢?或许有一件件事是最容易的:世上唯一不用花费力气就能做到的事,就是慢慢变老。
法律电影观后感篇二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美国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在陪审团组成人员上,逐渐对妇女和黑人开放,对性别和种族的排斥度降低。
其次,历史上陪审团的人数是12人,改革之后组成人数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在6-12人间组成。
再次,陪审团裁决原则上的变化。
传统的陪审团裁决是全体一致通过原则,现在开始应用多数主义。
通过改革,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得到了比英国更好的发展。
据统计,美国每年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案件,占世界每年总案件的90%。
而且对于构成陪审团的陪审员也有很多的要求。
首先是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联的人不得入选。
初选陪审团时,法官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审团能够真正代表最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他的选择会从选举站的投票名单或者电话号码本上随机选择。
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一案,陪审团的初选共选出了三百零四名候选人,这是因为初选之后,还有一次严格的筛选,主要是剔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断。
在《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深入的了解美国的陪审团是如何工作和最终裁决的。
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
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在影片中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
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
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
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这就是美国所特别推崇的陪审团制度。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
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
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全片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对白中一共出现了五个合理怀疑,分别为:1.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说她亲眼看见男孩将刀举过头狠狠往其父亲胸口刺下,当时正有一辆六节的火车经过,她透过火车最后两节看到此情景。
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
2.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逸。
但经由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达成,他却谎称15秒。
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3.少年说去看电影但却什么都记不得,因此众人研判少年说谎。
但八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亲的尸体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
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4.少年的父亲身高较少年高七吋,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
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
5.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
但是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
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赛。
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虽然他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但是他坚持已见提出异议,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七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
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电影在对这一制度的展现过程中提醒我们要注意民主社会中的“多数人的暴力”。
民主并非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给任何人说话的权力,要服从于事实和理性,即使是真理只在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手中。
电影中,第8位陪审员戴维斯凭着自身的良知和对他人生命的珍重,开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其他11位陪审员,并最终说服了大家,挽救了一个少年的生命。
当然,这个过程是严守程序公正的,每当有人提出要投票时,主持人都组织表决,没有因为观点对立双方人数的悬殊就省去必要的步骤。
当然,陪审团制度也有其缺陷,假设电影中的陪审团中没有戴维斯,结局可能就大不相同。
假如戴维斯的怀疑是错误的,那样就会放走一个罪犯。
他们是在以基于移情理性的合理怀疑来赌一种可能性,虽然也会犯错误,比如辛普森案件中的陪审团,但是可以避免更大的错误。
正如剧中人物所说,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来决定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有没有犯罪,这正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原因,是正义的保障,是现代社会司法制度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