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山亭夏日》李商隐《日射》阅读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2704)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川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绚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闪避战乱走开长安,往荆州依赖刘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二句描绘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况,从正面描绘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开才忽自觉,缄默顷刻,四散而去。
C.本诗既借景抒怀,又运用典故,寄望了深沉的感情。
D.写山中湿气浓厚,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心里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心里的孤单的外化。
(2)请剖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感情。
【答案】( 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世,流浪不定,不由感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愁闷,飘零异乡的哀思,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分析】【剖析】( 1) A 项,“从正面描绘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向来到中正午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绘,应当是正面与侧面联合写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应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悲伤无奈。
而后就想到了“我”——这一世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由发出一声惋惜。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但是,无穷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异乡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唐)白居易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隐士,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 ,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 ,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 ,深斋垂古藤。
边城惟有醉 ,其余更何能。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产,自己在幕府多安闲,交代了拜见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 ,表达了诗人不可以够常常乘兴拜见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感觉对待杨七隐士的招待无以回报 ,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怀 ,语言未故意雕琢 ,却能够于朴素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创造了如何的境界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C(2)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 ,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造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分析】【剖析】( 1) C 项误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见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
应选C。
(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创造了古朴幽静的境界为;这两句诗在构造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境界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造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谈论】⑴本题考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要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查核,查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归纳,另一种是对诗歌特点和手法的赏析,剖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感情、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妥,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点归纳不妥。
部编高三高考 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池上朱槔①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释】①朱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
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颌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忽然飘来一阵蔷薇花香,香气沁人心脾。
2.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池水”“微风”“蔷薇”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②豚栅:猪栏。
③鸡栖:鸡窝。
④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1.示例: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到稻花香。
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20211110041829)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冷清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 阅。
【说明】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 (785 年 )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 :闲居。
②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冷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紧扣”燕居”睁开描绘,竹、兰既是两种客观光景,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绘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幽静安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触光阴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忧如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奇妙达成了感情的变换,正堪称“妙在漠然不著印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 1) C(2)橱架上堆满了书本,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经过描绘闲居的平时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念书自娱、泰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分析】【剖析】( 1) C 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忧如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好久,不知不觉已经是夏季,树木已经结果。
应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无感觉孤独、丧气。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本,没有世务的搅扰,他正能够不时到达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念书自娱、泰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橱架上堆满了书本,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经过描绘闲居的平时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念书自娱、泰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评论】(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感情和艺术手法的剖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来或许能否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10分)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日射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注】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日射:太阳光的照射。
10、《山亭夏日》和《日射》所描写的环境
..各有什么特点?(4分)————————————————————————————————
11、请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中的“蔷薇”各自在表情达意
....上的作用。
(6分)
————————————————————————————————
10、(4分)高诗写出了夏日蔷薇院中环境清幽、淡雅、明丽的特点,李诗写出了春日蔷薇院中空寂、冷落、凄清的环境氛围。
11、(6分)高诗中的“蔷薇”花开满架,一院飘香,为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机,表达了作者闲适情感;李诗中女主人公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红艳的蔷薇、生趣盎然的景物与冷寂、凄清的氛围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凸显了女主人公孤寂、落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