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2回延安》赛课教案_1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是八年级唯一一个以人文主题组织的现代文读写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本套教材前三册一脉相承:首先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在教材中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究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其次,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贯串全诗。
并且成功地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教学策略:(一)文本研读策略《回延安》是作者借鉴陕北信天游民歌而写的现代诗,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带有“感悟、品味、欣赏”,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要指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其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感受诗人的延安情怀,体会延安精神。
(二)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微视频与交互式白板相结合,精心的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创设一个诗情画意,轻松愉悦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大大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实效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圈点勾画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迎刃而解了。
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延安革命历史的歌颂,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2 回延安》赛课导学案_0

2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片断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了解)二、检查预习1、作者【学生先说,不足部分,教师课件补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
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
有诗集《乡村之夜》《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背景。
【课件展示】:贺敬之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三、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识“延安情”1、生字词2、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情?【学生说说,并且选择几节读一读,体会,不足部分,教师补充】明确:内心的激动、对往事的怀念、对延安的赞美、歌颂……3、五个部分朗读提示:【课件展示,学生根据提示说说】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速度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节奏要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力量要加强,突出对延安歌颂的语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同步学案新人教版

第2课《回延安》【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学习准备】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几回回:登时:糜子:天南海北:3. 介绍作者及背景:4.关于信天游:5.有感情朗读全诗,概括每节内容,试为每节拟写小标题。
6、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第一小节动词的表达效果。
7、分析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8、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参考答案】1.盏(zhǎn )登时(dēng)糜子(méi)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2.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写成本诗。
4.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 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1、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 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 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从 1 940 年至 1 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 956 年,在久别 1 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 “小曲子” 。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非常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间隔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上下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暴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安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白羊肚.〔〕糜.子 ( ) 黍.类( ) 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3、《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全诗有五个局部,试给每个局部拟一个小标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回某某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X、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X、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某某》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某某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某某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某某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某某,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某某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某某,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某某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某某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某某的战斗生活。
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的一篇现代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风土人情”,所选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风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通过叙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赤诚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也表达了对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回延安》诗人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由于生活经验和缺失,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背景资料,结合地理、历史知识,了解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此外,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诗人对延安饱满的情感。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鉴赏诗歌,体会“信天游”的形式、语言、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语言,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历经荡气回肠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阅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延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反复朗读,体会情感1.结合工具书与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请1-2名同学读。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2 回延安追溯背景这首诗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5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在久别十余年后重返延安,写下了这首诗。
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阔别延安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结构图示考点提炼排比手法及其作用[问题]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几句诗。
(对应训练见第11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可按以下步骤作答:①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从“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可以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排比。
②根据以下答题模式作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增强,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解答]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诗人重回延安看到的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新貌富有生机、活力无限的强烈赞美。
拓展链接信天游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具有山歌的特性,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内容大多反映劳动、爱情生活。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糜 子 油 馍 脑 畔 眼 眶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B .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C .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D .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历害 延安B .登时 翅膀C .肩膀 革命D .踏步 黄河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2 回延安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一、新课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回延安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悟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盘点
1.作家作品
贺敬之,(年代)著名和。
歌剧《》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
《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诗人1940年奔赴,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的正确伟大,表达了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上。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登.时( ) 糜.子( )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登时:
(2)糜子:
(3)油馍:
(4)眼眶:
(5)脑畔: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五部分内容,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要点。
三、品味感悟
1.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3.“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4.杨家岭、宝塔山、枣园这些内容被作者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探究赏析
1.作者在诗中怎样表现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和延安人的成长与美丽、淳朴的心灵的?
2.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一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样的,举例分析每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3.基于以上品读赏析,请概括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五、比较阅读
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跟着党走幸福长。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盘点
1.当代诗人剧作家白毛女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2.延安革命的教育和锻炼重回延安人民巨大发展变化党中央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延河
3.dēng méi mópàn kuàng
4.(1)立刻。
(2)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油炸的黍米面饼。
(4)泛指眼睛周围的部位
(5)方言。
指窑洞顶上。
二、初读感知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三、品味感悟
1.(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用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能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3)用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作者内心的感受;“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就是在表达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就是具体概括。
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的不光是延安的“小米饭”,更有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
3.(1)运用拟人手法,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具体描写延安变化,选择典型的材料,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4.这样安排,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既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让读者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的巨大,确信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四、探究赏析
1.(1)用环境烘托、渲染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巧用夸张和比喻,“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2.(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并列关系)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顺接关系)
(3)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后句是前句的补充)
(4)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后句是前句的结果)
(5)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
(6)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
(7)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
3.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表达诗人自身的激动、欢喜、情思,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
五、比较阅读
这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回延安》,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诗人回延安的过程,是作者饱蘸着热爱和歌颂之情对延安唱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