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合集下载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寒假导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学习任务】1.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3.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4.体会诗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羊肚.()柳林铺.()羊羔.()糜.子( )窑.洞()油馍.( ) 脑畔.()一盏盏.()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3.思考问题: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4.背诵诗歌。

二、自主探究1.全诗第一节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说说这些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怎样的心情?2.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一诗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3.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

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包括答案.docx

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包括答案.docx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课文详解”部分。

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 ,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 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 i ”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课文详解”部分。

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回延安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词语积累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整体感知: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局部〕,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冲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合作探究:一、研读文本1.第一局部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2.第一局部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3.第一局部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4.第二局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5.第二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6.第三局部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7.第三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8.第四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9.第五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探究主旨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2.讨论: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三、语言品析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附学习素材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附学习素材

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

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

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第2课时 回延安 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

第2课时  回延安      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

第2课时回延安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宝塔山下留脚印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C.延河滚滚喊“前进”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找出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

B项,“身长翅膀吧脚生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项,“喊”字赋予了“延河”以人的思想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所以选择C项。

2.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

请摘抄这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答案】①高高C②滚滚C③辈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诗歌中叠词作用的能力。

学生只要能够写对文中的叠词,并能从备选答案中找出相应的解释即可。

3.“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答案】喻指“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的原则。

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回延安》第二课时【学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回延安》第二课时【学案】

2 《回延安》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 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品读重点语句
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依托哪些事物抒发出来的呢?请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细读品析。

(提示: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体会,也可以品味具体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体会)
我的发现及感悟:
1.
2.
3.
4.
5.
三、《回延安》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贺敬之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信天游与我们平时接触过的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有哪些不同之处。

可以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分析。

我的发现:
1.
2.
四、把握主旨
《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
不混灭的真情。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仅仅是在赞颂延安吗?
五、作业早知道
拓展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以“我所了解的延安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日记。

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2(含答案)25.现代诗二首学习目标1.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下面是有关作者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

徐志摩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合作)。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新月派诗人,著有作品《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白羊肚(dǔ) 斑斓(lán) 漫溯(sù) 青荇(xìng) 河畔(pàn) róu(揉)碎méi(糜)子长gāo(蒿) 笙xiāo (箫) 眼kuàng(眶)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灿烂多彩。

(3)在我的心头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4.整体感知。

《回延安》通过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了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了热烈深远的意境,歌颂了延安和延安人民。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5.结构分析。

(1)《回延安》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表现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二课时答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
①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修辞)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延安母亲给了作者养育之恩、教他学习生产知识和文化,带他走上革命道路。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堂练习
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

“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

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

场景:“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练习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节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一节压“en"韵。

第二节压“a"韵,形式活泼。

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笫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
米饭/养活我/长大”,节奏比较自由。

2.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歌所采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中“莫要”“登时”“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练习四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明确:
1.“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2.“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里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4.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十分亲切,抒发
B完成导学案一两项,背诵课文。

C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