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延安》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枣庄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

它的特点是: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脑畔眼眶【合作探究】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精讲点拨】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

(1)信天游:(2)地方色彩:4、找出你喜爱或令你动情的诗句,痛快地读出来,请用“我喜欢……,因为……”“……好,好在……”的句式进行品析。

(提示:可从修辞、描写方法、情感抒发等方面考虑)总结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诗歌《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抒情的手法。

2、难点(1)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2)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写作背景1956 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中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回延安》。

3、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回延安》,去感受他对延安的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诗歌,品味情感1、诗歌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2、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探究诗歌的形式特点1、小组讨论: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信天游的形式对表达诗歌的情感有什么作用?(五)体会延安精神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什么是延安精神?2、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部编8下课件-2回延安导学案--

部编8下课件-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主备: 审阅:审批:课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回延安》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修辞手法: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艺术特点: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学习小结: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当堂训练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导学案

2 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自学导航:反复朗读这首诗,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不会的问题标上记号,然后和组员讨论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展示。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结合背景与诗歌内容思考,这首诗塑造了哪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

请在诗中找诗句并分析。

学法指导:赏析语言时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动词、形容、叠词、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

【检测案】(10分钟)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 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 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 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 _
【训练案】
绩优学案91页1、2、5题。

教(学)后反思:。

【人教版】2018年春八上语文全册导学案回延安

【人教版】2018年春八上语文全册导学案回延安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六、阅读理解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七、基础训练
3、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
⑤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
7.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情感。
①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团支书又领进新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ຫໍສະໝຸດ 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出时间: ____ 年____月 _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帮扶对子签名:______
五、合作探究: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明确: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