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优质)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回延安课教案

回延安课教案教案标题:回延安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3. 培养学生对延安时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4.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3. 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延安时期的话题,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延安时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红军长征、中共中央迁至延安等。
2. 讲解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抗战胜利后的土地改革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等。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分组讨论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学生可以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展开思考。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四、概括总结(10分钟)教师对延安时期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
五、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拓展研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纪录片等形式深入了解延安时期。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延安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3. 学生对延安时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教学资源:1. 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2. 相关的教学视频或纪录片;3. 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延安时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四篇回延安教案篇1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回延安》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会通过诗歌分析,提炼关键词语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和简短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诗歌《回延安》。
让学生分享对延安的了解和感受,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网络资源等工具自主解决词汇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写延安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创作与延安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教案:《回延安》一、教学目标:1.了解《回延安》的作者贾平凹以及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理解作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教师介绍贾平凹以及他的作品背景和主题。
a.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1952年生,代表作有《高兴》、《秧歌》等。
b.《回延安》:1996年出版,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陕西乡村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对自我意识的思考。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a.第一部分:“经洪村”,讲述了乱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b.第二部分:“世俗庙”,讲述了乡村庙会上的种种事情,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丑恶。
c.第三部分:“白帽村”,讲述了主人公回归故乡的经历,以及对权力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思考。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a.主人公:贾平凹,回到延安思考乡村问题的大学生。
b.丁村长:地方官员,具有一定权力,但也面临着责任和压力。
c.古玉娢:贾平凹的亲戚,想利用他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d.其他各种乡村人物:普通农民、庙会上的人们等。
4.探究小说的主题与意义:a.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小说展现了乱世中人们的贪婪、自私和阴谋心理,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呈现了人性阴暗的一面。
b.对权力的思考:小说呈现了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在探索权力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权力斗争的疑问和思考。
c.对生活的思考: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归,反思了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呼唤人们关注真实的生活和内心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质量。
2.是否能准确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是否能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与意义。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贾平凹和他的作品《回延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并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授课教学案
2010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得分_____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
、字词练习:
1、写出加黑的字的字音:
白羊肚()糜子(
)
2、辨字组词:
羔()糜()窑()畔()箫()
恙()靡()窖()衅()萧()
二、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四、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五.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声万声呼喊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手搂定宝塔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六、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 _________ 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__ 在亲人怀。
[ ]
A .抱扑B.搂靠
C.绕扎D.搂扑
初一年级语文学科课外作业训练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共 1 教时第 1 教时)
2010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 家长_______ 得分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 解释下面的词语。
(1)荡漾:
(2)斑斓:
2 默写填空。
(1)手黄土我不放,紧紧儿在心窝上。
(2)几回回回延安,双手宝塔山。
(3)满窑里得不透风,脑畔上还着脚步声。
3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 )
(4)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
二、阅读下节诗歌,回答文问题: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填空。
贺敬之,当代 ( )、 ( )。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 与丁毅
等合作 )。
《回延安》选自
《》,是贺敬之1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3.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可分别用来: A .表示事物 B .表示数
量C.表示情态 D .表示颜色。
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 ( )
4.“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指的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1、dǔ méi yàng xìng róu l án sǜ shēng
2、羔羊安然无恙;糜子风靡;窑洞地窖;湖畔挑衅;箫管萧条
二、B(“脑畔上”本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
)
三、B(A 项中,应改为“厉害” ;C项中应改为“满窑” ;D 项中应改为“费了心” 。
)
四、 A (这句的修辞方法是拟人。
)
五、
①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
情。
六、1.D
2.(1)形容水波起伏的样子。
(2)灿烂多彩。
5.(1)夸张、比喻(2)拟人(3) 比喻、对仗(4)夸张(5)拟人
七、
1 诗人剧作家《放歌集》《白毛女》《放歌集》
2.A
3.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4.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5.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