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理论详解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脏腑在古代称为“藏府”。

藏是深藏在内部而外面看不到的意思;府是聚集在一起而不分散的意思。

反映到脏腑的功能上,藏就含有“储藏”的意思,府就含有“府库”的意思。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指心(包括心包络)、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即子宫)。

五脏总的生理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就是说能够生化和储藏精、气、神、血、津、液。

六腑总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就是指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传化和排泄。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类似腑,在功能上又类似脏,非脏非腑,亦脏亦腑,每每同时兼有脏和腑的部分特点。

1.“君主之官”-心心位于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

它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首要的地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

它与外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以供应全身的需要。

如心的功能正常,血脉就会充盈.脉搏缓和而有力;如心的功能不健全,血脉就会空虚,脉搏变得细弱无力或节律不整。

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寓,所以心与血脉的情况常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心的功能健全,血脉通畅,面色就会红润而有光泽;若心的功能减退,血脉空虚,那就面色苍白无华,甚至血行瘀滞,脉涩不畅,出现面色青紫的现象。

心主神志,就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和心有很大关系。

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那人就会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不乱。

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轻者有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重者可见谵妄乱语、神志昏迷等症。

心的外膜称为“心包络”。

它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古人认为它能代行心脏的命令,并能代替心脏受邪,在温热病中,如出现神昏谵语的现象,就称做“邪入心包”。

这心包络也马马虎虎算是一脏,再加上心、肝、脾、肺、肾五脏,这就成了“六脏”了,但习惯上仍说“五脏”,而不把心包络单独看作一脏。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中医脏腑理论

中医脏腑理论

中医脏腑理论中医脏腑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脏腑理论是以人体脏腑功能活动规律为基础,通过研究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为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中医脏腑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共同协调调控的。

五脏和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脏腑理论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理调控网络。

例如,心与肺相互依存,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密切配合,保持人体血液和气的正常循环。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之间的协调作用可以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通过分析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脏腑理论还强调脏腑的功能活动规律。

每个脏腑在生理状态下都有自己的节律和规律性变化。

例如,心的功能活动集中在午夜至早晨,肺的功能活动集中在黎明至上午,肾的功能活动集中在夜晚至凌晨。

根据脏腑功能活动的规律,中医可以确定适宜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脏腑理论还强调脏腑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外界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肺主呼吸,容易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肝主疏泄,情绪变化会对肝的功能产生影响。

中医通过观察脏腑的变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并进行调节和治疗。

中医脏腑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舌苔、脉搏、面色等脏腑反映的体征,结合病史问诊,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变化,进而进行治疗。

中医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也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可以全面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医脏腑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研究脏腑的相互关系、功能活动规律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性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 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来 说,心主血脉,维持血液循环;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主 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肺主宣发,呼吸和排泄;肾主藏精, 调节水液代谢。
五腑功能
五腑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具体来 说,胆分泌胆汁,助消化;胃主受纳,消化食物;小肠主化 物,吸收营养;大肠主传导,排泄废物;膀胱主排泄,排泄 水液。
水液平衡和排除体内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焦
总结词
三焦是六腑之一,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等作用。
详细描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中医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统称。三焦具有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三焦的功能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
小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小 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粘液来分解食物,使其 易于吸收。同时,小肠还具有吸收营养成分 的功能,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 供全身使用。
大肠Biblioteka 总结词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残渣。
详细描述
03
CHAPTER
六腑学说

总结词
胆为六腑之一,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 功能,对促进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主要贮藏胆汁,胆 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胆的排泄功 能对于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胆还与情志活动有关,对人体精神 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提供了指导。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认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和起源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又称脏象学说,是研究和论述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关联的学说。

它是根据古籍《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所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脏腑学说的基本原理脏腑学说主要包括五脏与六腑、十二经脉和人体经络系统等方面内容。

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功能和相应的经脉与之相连。

经脉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脏腑和经脉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三、脏腑学说的作用和意义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脏腑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脏腑的形态、听诊脏腑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等来判断脏腑的健康状况,从而辨证施治。

脏腑学说也为中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准则,指导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综合辨证论治。

四、脏腑学说的具体内容脏腑学说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脏腑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同时也有其相应的病理表现和相互关系。

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腑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虽然现代医学重视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临床实证,但脏腑学说在中医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脏腑进行研究,与脏腑学说有所契合。

脏腑学说不仅为中医师提供了治疗方案,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概说(一)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脏,古作臟,又作藏。

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

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5. 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6.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 小结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课件
脾转输 与散精

输布和营养全身
糟粕→大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31
生理: 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 消瘦等。
32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69
脾虚运化失调 痰饮水湿内停 肺失宣降 咳嗽喘息
70
肺气虚衰
无法通调水道 水湿内停 腹胀、便溏、水肿
71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
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 协调,则气机通畅。
72
肝升太过 肺降不及
气火上逆
胁痛、易怒、 咳逆、咯血
73
肝火犯肺
肺失清肃 燥热内停
影响及肝
肝失疏泄, 气机郁结
3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 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 粕;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子宫), 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5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
方面: 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24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 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清气和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25
3.通调水道
①概念: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 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②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的生理病理
肺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在志 在体 其华 开窍 在液
1、主气、司呼吸 生理 2、主宣发、肃降 功能 3、主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1、呼吸功能失常:
咳嗽、气喘
悲忧




鼻塞
流涕
常见 咳痰、胸痛 病理 3、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失职: 表现
水肿
2、宣降功能失常:
4、肺气虚,卫外不固:
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五 脏
主要生理功能
联属功能
在志 怒 喜 在体 筋 脉 其华 爪 面 开窍 目 舌 在液 泪 汗
1、主疏泄(调气机、助消化、调情志、调生殖) 肝 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主血脉 心 2、主神志 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脾 2、主统血 3、主升清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肺 3、主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 2、主水 3、主纳气
Hand Diagnostics of TCM
脏腑理论 简介
中医科
脏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脏腑学说的内容
五脏 肝、心、脾、肺、肾
脏 腑
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 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脏腑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第一节 五脏




寒热湿邪侵袭
主要症状
纳食异常 胃胀、恶心 呕吐嗳气呃逆 腹胀、肠鸣、 腹痛腹泻 便秘、腹泻, 腹痛腹胀 口苦、黄疸、 胆怯易惊 尿频、尿急、 尿痛、尿闭
胃 小肠
1、受纳腐熟水谷 2、胃气主降 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1、主传导燥化
饮食所伤、 寄生虫 感受湿热, 热盛伤津, 阴血亏虚。 湿热侵袭, 肝病影响。烦 躁
肢体 震颤 , 手足 抽搐
爪甲 不荣
目 疾
心的生理病理
联属功能 心 主要功能 在志 喜 在体 脉 结、代、促 其华 面 开窍 舌 舌痛、舌疮 在 液 汗
生理 1、主血脉 功能 2、主神志
1、心脏本身病变:
常见 心悸、怔忡、心痛 病理 2、神志病变: 表现 心烦、失眠、多梦、
健忘、神昏、神志错乱
大肠
胆 膀胱
1、贮藏和排泄胆汁 1、影响消化和胆 汁排泄 2、主决断 2、情绪活动异常 1、贮藏和排泄尿液 1、排尿异常
上焦
三焦
中焦
下焦
上脘
中脘 下脘
第三节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似脏 形态似腑
肾的生理病理
联属功能 肾 主要功能 在志 在体 其华 开窍 在液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生理 2、主水 功能 3、主纳气 1、肾不藏精:
腰膝酸软,或疼痛 阳痿遗精,精少不育、经闭不孕
惊恐
骨 (齿)

耳, 二阴

常见 病理 2、肾失气化,水液代谢失常 水肿 表现
3、肾不纳气
呼吸气短而喘
齿摇 发脱 耳鸣 耳聋 , 二便 异常





悲忧




惊恐




肝的病理生理
联属功能 肝 主要功能 在志 在体 其华 开 窍 在液
1、主疏泄
调气机、助消化、调情志、调生殖 生理 功能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常见 病理 表现
1、肝失疏泄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胀痛,头晕目 眩、巅顶痛 消化障碍:(见脾病)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月经不调,肢体震颤,手足抽搐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第二节 六腑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胆:贮藏和排泄胆汗,主决断。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主津。 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三焦:通行元气,疏通水道。
生理功能
主要病理
1、受纳腐熟障碍 2、胃失和降 1、气机失常 2、泌别清浊失常 1、大便传导功能 失常
主要病因
饮食失节、 外邪侵袭。
脾的生理病理
脾 主要功能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联属功能 在志 在体 其华 开窍 在液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2、运化水液失职 浮肿 3、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4、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5、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