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弹性力学、计算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3. 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有限元法、实验力学、工程结构分析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四、学位课程理论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弹性力学。
五、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3学分,其中任意选修学分要求22学分(见课程设置总表中任意选修课说明)。
六、学制四年制。
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学习期限为6年。
七、授予学位及要求本专业毕业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要求:达到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要求。
八、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九、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置总表注:带“◆”号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共 3门。
带“●”号课程为学位课程,共3门。
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一览十一、工程力学(本科)辅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十二、工程力学(本科)双专业课程设置一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引言工程力学是工程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1. 理论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和力学理论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 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工程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3. 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学、力学、材料力学等。
2. 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振动学等。
3. 专业选修课程:工程材料力学、地震工程力学、复合材料力学、计算力学等。
4.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等。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工程设计,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科研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践环节安排1. 实验课程:安排力学实验、材料实验、结构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工程实践:安排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3.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验室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课程评估与考核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参与讨论、课堂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中期进行考核,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遵循“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在交通、土木、港口航道、机械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为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规格(一)知识要求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使用、文献检索、专业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等知识。
2.具有系统的工程力学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建模与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试验知识与技能。
3.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性知识与思维,掌握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一定的管理与法律知识。
(二)能力要求1.具有终身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2.具有综合运用工程力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中复杂力学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4.具有较强的汉语写作与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3.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与体质。
4.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一)专业特色工程力学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依托交通、土建行业,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力学人才。
工程力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纽带和桥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工程力学专业具有适应性广、社会需求大的特点,工程力学人才受到科研部门与工程技术部门的普遍欢迎。
工程力学专业是国内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由实力雄厚的土木工程学院主办。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工程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工程学和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工程学习的重要基础。
它是研究力的作用和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从理论基础上来研究各种结构和系统的受力、变形和稳定问题,以及工程设计、分析和计算。
工程力学的学科体系涉及到物理学、数学、力学、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土力学、结构力学、振动力学等多个学科,从而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石油、地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材料等工程领域。
二、培养目标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重要内容;2. 熟练掌握各种工程结构和系统的受力、变形、强度、稳定性等基本规律;3. 具备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运用工程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4. 具备基础的实验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工程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5. 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6.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协作和交流。
三、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1)专业基础课程:力学、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振动与波动、结构力学、土木工程结构力学(2)专业实践课程: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试验、工程应用软件实践(3)专业选修课程:塑性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土力学、计算力学、非线性力学、结构动力学2. 教学目标(1)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2)通过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实验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工程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3)通过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
3.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掌握基础的实验和技术操作能力;(2)案例分析与实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3)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哈工大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哈工大工程力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哈工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工程背景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科学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处理工程力学领域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来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工作,或能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担任重要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科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熟悉力学、材料力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具有一定的实验与实习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工程力学实验和实习;3. 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在工程力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能力;4.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科技信息交流和科技文献查阅;5.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专业的发展要求。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大学物理2. 高等数学3. 线性代数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 工程力学6. 材料力学7. 结构力学8. 力学实验9. 固体力学10. 流体力学11. 弹性力学12. 数值分析13. 工程热力学14. 控制原理15. 有限元方法16. 结构动力学17. 振动理论18. 液体静力学19. 液体动力学20. 复合材料力学21. 塑性力学22. 粘弹性力学23. 微分方程2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上述课程既包括了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包括了工程力学的应用技术课程。
同时,还特别设置了力学实验、有限元方法、控制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1. 实验教学:安排相关的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2. 实习教学:安排相关的工程力学实习、结构设计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等实习环节,让学生接触真实工程案例,增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3. 开放实验: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的资源开放使用、实验课程的开放设计等开放式实验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学术研究和项目实践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在工程力学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力学、材料力学等。
2. 专业核心课程: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振动与波动、流体力学等。
3. 专业选修课程:结构力学、热力学、控制理论等。
二、实践活动:
1. 实验实践:进行力学相关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实习实训:参与工程力学相关项目的实习和实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科竞赛:参加力学竞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术研究:
1. 科研基础训练:学习科研方法和文献检索技巧,培养科研意识。
2.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学术交流会议: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与同行学者交流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四、项目实践:
1. 工程项目实践:参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实际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创新设计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工程力学创新设计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工程力学的应用领域和社会需求。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培养方案,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工程领域中独立开展力学分析和设计工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力学类专业名称:工程力学专业代码: 080102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力学理论基础、现代力学计算技能和力学实验实测技能,能综合运用力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力学相关的广泛工程领域(如土木、水利、交通、机械、材料等)进行工程设计与计算、实验与实测研究、技术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成为力学及相关学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力学及数理等基本理论、科学知识和分析方法;接受现代力学计算技能和力学实验实测技能训练,能综合运用力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力学问题,从事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力学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具有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和建立力学分析模型的能力。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与力学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工程设计、应用工程软件计算或开发相应的工程软件,并能够在解决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了解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能够对复杂的工程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建立分析模型、设计实验和实测方案、分析与解释计算结果和实验实测数据,并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力学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安全性的预测与分析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北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北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北大工程力学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较深的工程力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领军人才而设置的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力学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四个方面。
1.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2.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掌握工程力学相关基本实验技能、仪器设备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3.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进行工程力学领域相关科研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科学计算和理论分析;4.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主干课程1.工程力学基础2.结构力学3.固体力学4.材料力学5.工程振动6.土木工程材料力学7.工程数学8.工程热力学9.有限元分析10.混凝土结构力学与设计四、培养模式本专业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三个方面:1.理论教学:通过大型课堂教学、小班教学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实习教学和工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3.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课程、科研项目、科研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习实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将安排学生参与工程实习,了解工程实际工作的流程和要求,并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到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2018版)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试验测试分析、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能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从事与力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或机械车辆、土木建筑、核能风能等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与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工程力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二、规范与要求
1.知识架构
A1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A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借助于某一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要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A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A4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在基础教育水平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A5掌握本专业所需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A6了解现代力学的知识体系,理解力学学科认识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正确认识力学作为现代工程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能力。
A7掌握工程力学的知识体系。
A8掌握力学实验操作、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A9掌握某些计算机的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在力学学科领域内应用的技能。
2.能力要求
B1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3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B4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B5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B6使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
B7在工程力学专业中,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能力;
B8在工程领域中应用力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B9具有力学实验测试和分析的能力;
B10用专业软件进行程序设计、数值计算,并有书面和口头的报告能力;
B11具有大型工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综合能力;
B12具有多学科协同工作的组织性、条理性和技巧性的学习能力。
3.素质要求
C1志存高远、意志坚强,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矢志不渝;
C2刻苦务实、精勤进取,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C3身心和谐、视野开阔,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
C4思维敏捷、乐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对于推陈出新怀有浓厚的兴趣,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C5 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能够把握机遇,敢于挑战,并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
C6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对本专业有责任心与使命感;
C7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工程素质和综合素养。
三、课程体系构成
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即公共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37个学分。
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理论、英语、体育等25学分;通识核心课程共修12学分。
2.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共102个学分。
其中专业基础类15门课程51学分,专业类必修18门课程48学分,专业类选修课程要求选修1门课程3学分。
3.专业实践教育课程
实践教育课程由实验课程,各类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组成,共20个学分其中实验课程必修课6门课程8学分,各类实习、实践必修课程8学分,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4学分。
4. 个性化教育课程
个性化教育课程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全部修业期间需修满12学分,其中交叉模板6学分。
学分来源为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模块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
如,二专课程学分、任选课程学分、本专业限选模块修满学分要求后多修读的学分、部分专业提供的没有学分要求的专业选修
课、大学英语(4)和(5)、认可学分的PRP等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项目等。
四、学制、毕业条件与学位
工程力学专业学制4-6年。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171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六年。
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考核合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