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指在个人社会环境中,通过家庭、朋友、邻居和社区等社会关系形成的一种支持网络。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体的健康、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的类型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实用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
情感性支持是指通过情感表达和情感接触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实用性支持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比如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或提供实用建议。
信息性支持是指提供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减轻困扰。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其次,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增强应对能力。
此外,社会支持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参与,增强社会联系,提升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社会支持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社会支持网络是多元化的,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和社区等不同层面的支持来源。
其次,社会支持网络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个体生活阶段和情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再次,社会支持网络是相互关联的,不同支持来源之间会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建设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了建设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积极投入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其次,维护和加强已有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关系等。
再次,提升自身的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最后,关注并支持他人,建立起互惠的关系模式。
结语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健康社会支持网络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积极建设和维护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增强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并重视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为社会和个体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专题社会支持网理论一、社会支持研究简介1.社会支持概念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20世纪70 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 & Rach , 1967)。
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对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对差些。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运用社会学和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1988) 。
研究者发现,有两个因素对抵御、缓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是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胡湘,1996) 。
之后,社会支持一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许多学科。
但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流行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将社会支持看作是宽泛、统一的关系整体,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就一定能帮助个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 ,1979) 在加利福尼亚的追踪调查发现“那种缺乏社区关系的人较之与人有更紧密接触的人在以后的时期里更可能死亡”(贺寨平,2001) 。
老年社会支持理论及实务-教案

老年社会支持理论及实务-教案一、引言老年社会支持是指为了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而实施的各种政策、服务和社会活动。
本教案旨在介绍老年社会支持的理论和实务,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供社会支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理论基础老年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的实质或情感上的帮助。
老年人在过渡到退休生活和面临身体、心理变化时,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适应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2. 老年发展理论:老年人的需求和问题与其他年龄段有所不同,老年发展理论帮助我们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服务。
3. 自我效能理论: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支持的需求和接受程度。
通过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他们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
三、实践方法在实施老年社会支持的实务中,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1. 社区参与:建立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机制,如老年人志愿者活动、社区康复中心等,促进老年人的社交和参与感。
2.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提供经济、情感和生活上的帮助,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3. 专业服务:提供专业的老年人护理、心理咨询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4. 政策保障: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可及性和质量。
四、总结老年社会支持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和服务。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年社会支持的理论和实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拓展应用领域探索
心理健康领域
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探讨社会支持网络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社会工作领域
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指导社会工作者如何更 好地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以帮助受助者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
公共政策领域
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手段促 进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和优化,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如教育、医疗等,确 保其得到公平对待。
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
强化社区凝聚力
通过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高社区 凝聚力。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根据居民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推动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决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治理格局。
02 社会支持网络构成要素
主体:个体、群体或组织
01
02
03
个体
提供社会支持的独立个体, 如家庭成员、朋友、邻居 等。
群体
具有共同特征或目标的个 体集合,如社区组织、志 愿者团体等。
组织
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机构, 如政府机构、慈善组织、 企业等。
客体:受助者及其需求
受助者
接受社会支持的个体或群体,如贫困家庭、失业者、残疾人 等。
专业机构
社区组织
通过社区活动和服务,增进社区成员 间的联系和互助。
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
非正式支持网络
家庭成员
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和经济 援助。
亲朋好友
分享生活经历、提供建议和帮助 解决问题。
邻里关系
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形成良好 的邻里氛围。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

四、社会支持理论的核心问题分 析
1、社会支持的不足:尽管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具 有积极作用,但仍有许多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据陈思坤等(2018)研 究发现,大约有30%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这一现象在老年人、残疾 人、农民工等群体中尤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相对边缘 化,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理论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为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 适应能力和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 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社 会支持的动态变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如何增强个体的社会 支持和应对能力等问题。
谢谢观看
三、社会支持理论的文献回顾
自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时 间和主题的不同,这些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社会支持理论初步形成阶段(1974-1985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 社会支持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展开。例如,陈丽云等(1987)调查了750 名大学生,发现情感支持和同伴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 持和资源。本次演示旨在对社会支持理论进行文献回顾,重点其定义、分类、 前因和后果,以及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内涵
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取的物质、情感或信息支持。这种支持 可以来自家庭、朋友、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 难。社会支持的内涵包括功能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这些支持形 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含政府、慈善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单位等社会正式组织给予的支持;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含亲友、邻里、同事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
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充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个体,
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研究报告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王才丰学号: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日期: 2014年5月25日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但真正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1. 简介社会支持理论是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如何从社交网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的理论。
人类作为社交性动物,需要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来维持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了社会支持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重要影响。
2. 社会支持的类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和物质支持。
2.1 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通过情感上的安慰、理解和关心来提供支持。
这种支持能够缓解个体的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并提供积极的情绪表达渠道。
2.2 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指提供有关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指导。
这种支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2.3 评价支持评价支持是指针对个体行为或观点的评价和反馈。
这种支持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进自我,并提供积极的鼓励和认可。
2.4 物质支持物质支持指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和赞助,如提供金钱、食物和住所等。
这种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缓解经济压力,提供生活保障。
3. 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生理健康社会支持能够降低个体患病的风险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康复,并且更有可能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抵抗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和发展。
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社会健康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社会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融入社会群体,并且更有可能获得社会资源和机会。
4. 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支持可以来源于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社会组织等。
不同的来源对个体的支持效果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在寻求社会支持时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持来源。
5. 如何提高社会支持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主动维护社交关系,在家庭和社交圈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参与社会组织和团体活动,拓展社交网络;•学会寻求和接受他人的支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防:减少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2.治疗:如酒瘾或药物滥用之团体治疗。 3.复健:协助案主重新回归社区。
二、处遇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评量内容与方法1.评量面向
a.结构:网络组成,包括人数、类型,以及距离。
b.内容:所发挥的支持功能,如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2.评量层次 a.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了解各生活范畴中,个人关系 网络状况(如熟识度、重要性、支持类型、程度…)。
第五章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基本假设
1、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 协助。
2、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
期的生活事件。 3、人类在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 其中包括个人的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 4、社会支持网络是属于外在资源的一类,可分为正 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
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
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
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个人资源:自我功能、因应能力等 资源 社会资源:个人的关系网络广度与网 络中的人能够发挥功能的程度。
第五章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
二、社会支持 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伴侣所提供的感知
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支持 工具性支持 实际 感知 表达性支持 实际 感知
社会 社区 社会网络 亲密伴侣
主要理论观点
个人与社会环境的连结类型
1.亲密伴侣:对彼此福祉有责任感,指少数知
己、密友或配偶。
2.社会网络:关系来源包括亲戚、共同的工作
场、朋友等。
3.社区:个人与社区的关系反映其与社会的整
(三)因应过程的决定因素
1.个人因素
a.性别:女性较容易使用逃避因应方法?
b.年龄:成人晚期倾向使用认知方式,较少行 为面对。 c.人格特质 2.社会因素
a.社会支持程度:支持多,增加面对因应方法。
b.职业经验
社会网络干预模式
一、处遇原则 (一)提供正式支持外,亦重建案主非正式支
持。如药物滥用且中辍的青少年。
评估过程
减少负向的心理结果
基本理论观点 三、因应理论 (一)压力因应概念架构
1.环境系统:压力源与社会资源。
2.个人系统:人口特征与个人因应资源。
3.生活事件:可预期或不可预期事件。
4.压力评估与反应:认知评估与因应选择。
基本理论观点 环境系统
.生活危
压力评估 与反应
健康与 福祉
机事件 个人系统
合度和归属感,包含参与社区志愿组织和活动。
主要理论观点
社会支持类型 (1).以内涵分
a.工具性支持:运用人际关系作为手段以达某种目标。
b.表达性支持: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包含分享感受、
发泄情绪、肯定自我与他人价值等。
(2).以主/客观分
a.实际支持:客观事实
b.主观感受:个人主观评量
主要理论观点 社会连结型态 由互动时间多寡、对彼此的情绪强度、亲密度 (相互交心)和相互援助表现出来。 1.强连结:互动时间长、彼此情绪强度高、高 亲密感。 2.弱连结:互动时间短、彼此情绪强度弱、低
压力因应概念架构
基本理论观点
(二)评估与因应过程
1.评估阶段
a.初级:判断该事件下个人的风险大小与可能损失。 b.次级:判断可能的因应选择。 2、因应类型 a.因应焦点:面对和逃避 b.因应方法:认知和行动
表 因应过程类型 因应焦点 因应方法 认知 面对 逃避
.逻辑分析 .正向再评估
行为
.否认事实 .极小化问题严 重性 .寻求支持 .寻求替代满足 .采取具体行动 .参与新事务或 以应付情况和 活动 结果 .发泄情绪 .从事短暂减缓 情绪的活动
第五章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基本假设
5、人类透过与他人连结,建构社会整合感。
6、在压力事件之下,社会支持网络可缓冲压力所带
来的负面影响。
7、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人可以提供个人压力因应的方
法,或直接参与压力因应过程。 8、强化社会弱势团体其网络范围与支持功能。
第五章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
一、社会网络
亲密感。蕴含资源较强连带广。
主要理论观点 个人和重要他人间连结的类型
1).角色伙伴:关系建立基于角色互补。
2).生活协助:一方提供另一方服务以满足需求。
3).网络连结:透过另一方结识其它关系人。
4).肯定自我:基于对方对自己珍视的形象予以肯定。
5).心灵安慰:基于对方面对生命挑战时,将自己纳入
其因应过程,共创生命故事。
烈连结。
4).只取一瓢饮:完全系于一人,仅具唯一亲密伴侣。
基本理论观点
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因素 1).发展因素
2).个人因素
3).环境因素
基本理论观点 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 1).直接效应(日常支持)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
压力
正向经验和具回馈的角色 社会支持
压力反应
人类生存
2).缓冲效应(危机支持)
6).现实确认:基于对方支持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假设。
7).目标一致:基于彼此有一致目标
主要理论观点 人际连结模式 1).相交满天下:与许多人产生连结且关系横跨前述 七种类型,但可预期的每个关系的重要性不是很高。 2).泛泛之交:所交往人多,与他人维持淡淡关系。 3).知交二三人:交往人不多,但每个关系均具有强
b.社区社会支持网络:了解社区中案主群的问题与需
求、资源配置情形、需求满足与满足状况。
邻里(工作场所以外)
1
2 工 作 场 所 3 4
案主
朋 友
家人/亲戚
理论评估
优点
(一)立基人在情境中之基础,提供立即性协助
(二)弥补正式服务资源不足,减低服务成本
(三)提供网络中个人的助人机会与相关训练
缺点 (一)扩大或维持案主网络相当耗时 (二)目前专业人员本身知识与技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