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指在个人社会环境中,通过家庭、朋友、邻居和社区等社会关系形成的一种支持网络。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体的健康、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的类型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实用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
情感性支持是指通过情感表达和情感接触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实用性支持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比如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或提供实用建议。
信息性支持是指提供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减轻困扰。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其次,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增强应对能力。
此外,社会支持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参与,增强社会联系,提升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社会支持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社会支持网络是多元化的,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和社区等不同层面的支持来源。
其次,社会支持网络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个体生活阶段和情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再次,社会支持网络是相互关联的,不同支持来源之间会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建设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了建设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积极投入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其次,维护和加强已有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关系等。
再次,提升自身的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最后,关注并支持他人,建立起互惠的关系模式。
结语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健康社会支持网络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积极建设和维护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增强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并重视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为社会和个体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青少年社会工作期末复习题

青少年社会工作期末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此理论为框架分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哪些服务介入策略?答: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一种关注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论,主要内容包括:(I)定义社会支持网络为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信息、情感、物质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的关系网。
(2)分析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要素,如网络的规模、密度、多样性、互惠性、稳定性、可用性等。
(3)区分社会支持网络的类型,如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如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社会参与等。
(4)讨论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干预方法和目的。
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框架,分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以下几种服务介入策略:(1)增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电话、视频、信件等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增加他们的情感支持。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互助小组,让他们在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中,获得信息、建议、鼓励等,增加他们的信息支持和社会参与。
(3)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培训班等,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增加他们的物质支持和社会参与。
(4)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制度,通过动员和培训村民、教师、志愿者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口常的照顾和指导,增加他们的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5)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机制,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预防和打击对留守儿童的虐待、欺凌、拐卖等,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他们的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
2•什么是青少年社会问题?试分析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因素。
答:青少年社会问题是指影响青少年正常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性问题,包括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道德问题等。
青少年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的变迁、发展、冲突等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拓展应用领域探索
心理健康领域
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探讨社会支持网络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社会工作领域
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指导社会工作者如何更 好地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以帮助受助者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
公共政策领域
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手段促 进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和优化,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如教育、医疗等,确 保其得到公平对待。
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
强化社区凝聚力
通过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高社区 凝聚力。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根据居民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推动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决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治理格局。
02 社会支持网络构成要素
主体:个体、群体或组织
01
02
03
个体
提供社会支持的独立个体, 如家庭成员、朋友、邻居 等。
群体
具有共同特征或目标的个 体集合,如社区组织、志 愿者团体等。
组织
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机构, 如政府机构、慈善组织、 企业等。
客体:受助者及其需求
受助者
接受社会支持的个体或群体,如贫困家庭、失业者、残疾人 等。
专业机构
社区组织
通过社区活动和服务,增进社区成员 间的联系和互助。
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
非正式支持网络
家庭成员
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和经济 援助。
亲朋好友
分享生活经历、提供建议和帮助 解决问题。
邻里关系
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形成良好 的邻里氛围。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含政府、慈善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单位等社会正式组织给予的支持;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含亲友、邻里、同事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
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充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个体,
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1. 简介社会支持理论是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如何从社交网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的理论。
人类作为社交性动物,需要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来维持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了社会支持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重要影响。
2. 社会支持的类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和物质支持。
2.1 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通过情感上的安慰、理解和关心来提供支持。
这种支持能够缓解个体的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并提供积极的情绪表达渠道。
2.2 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指提供有关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指导。
这种支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2.3 评价支持评价支持是指针对个体行为或观点的评价和反馈。
这种支持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进自我,并提供积极的鼓励和认可。
2.4 物质支持物质支持指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和赞助,如提供金钱、食物和住所等。
这种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缓解经济压力,提供生活保障。
3. 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生理健康社会支持能够降低个体患病的风险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康复,并且更有可能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抵抗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和发展。
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社会健康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社会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融入社会群体,并且更有可能获得社会资源和机会。
4. 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支持可以来源于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社会组织等。
不同的来源对个体的支持效果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在寻求社会支持时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持来源。
5. 如何提高社会支持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主动维护社交关系,在家庭和社交圈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参与社会组织和团体活动,拓展社交网络;•学会寻求和接受他人的支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一是引进外来资源,由相关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构成; 二是在弱势群体内部建立互助的支持网络,这一形式实际上是小组社会
工作方法在社会支持中的具体应用; 三是改进弱势群体原有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提高其有效性。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九、社会支持网络与我国社会工作
社会支持网络与我国社会工作
n 社会支持不仅是从他人获得帮助。同时也是个体经历 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 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n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社会支持网络的观点
n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弱者,包括 生理性社会弱者和自然性社会弱者;社会支持是与弱 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三、社会支持网络的特性
社会支持网络的特性
n (1)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相比,不如群体成员关系 那样紧密而是一种有限的松散关系。网络中的人 们并不一定经常见面,但是关系的存在使他们有某 种需要时会彼此沟通或相互帮助;
n (2) 网络具有交叉性,大多数人一般属于多个社会 网络。
n (3) 网络中存在多重关系。即交往者之间存在不止 一种关系,而是兼有几种不同的关系。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理论概述与实例解说
基本框架
n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简介 n 社会支持网络分类 n 社会支持网络特性
n 社会支持网络干预模式 n 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 n 社会支持网络的观点
n 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价值 n 社会支持网络与实践
n 社会支持网络与我国社会工作 n 社会支持网络与实际操作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简介
n 我国现行社会支持模式: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和帮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支持关系的网络结构,包括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等。
通过这样的支持网络,个体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信息帮助、物质支持以及评价和建议,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的福祉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具有牢固支持网络的个体更容易适应压力和应对困境,他们通常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能力克服困难,恢复心理平衡。
相反,社会支持网络较弱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立、焦虑和失落,对生活中的挑战难以应对,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被理解和关注。
首先是支持网络的类型,支持网络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支持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支持网络的多样性和密度,一个多元化、紧密结合的支持网络通常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是支持网络的来源,不同来源的支持网络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亲属之间的支持、朋友之间的支持、以及组织和社区提供的支持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感到更多的孤独和压力。
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这样的现实,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因此,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个体需要主动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会圈子。
其次,需要注意维持支持网络中的关系,及时沟通、关心和帮助他人。
最后,还需要注重多样性和平衡,不要过分依赖某一方面的支持,保持支持网络的多元性和均衡性。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評估與因應過程 1.評估階段 a.初級:判斷該事件下個人的風險大小與可能損失。 b.次級:判斷可能的因應選擇。 2.因應類型(焦點VS.方法)
面對 認知 邏輯分析、反覆思考 可能方式 行為 尋求支持、具體行動
逃避 否認事實、極小化問題嚴 重性 發洩情緒、尋求替代滿足
(三)因應過程的決定因素 1.個人因素 a.性別:女性較容易使用逃避因應方法? b.年齡:成人晚期傾向使用認知方式,較少行為面對。 c.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內控性格或自信程度的影響。 2.社會因素 a.社會支持程度:支持多,增加面對因應方法。 b.職業經驗:工作具較高自主性、創新和支持,增加面 對因應方法。
人類透過與他人連結,建構社會整合感。 社會支持網絡可緩衝壓力所帶來之負面影響。 社會支持網絡可提供個人壓力因應方法,或直 接參與壓力因應過程。 強化社會弱勢團體其網絡範圍(指結構)與支 持功能(指功能)。
主要理論觀點
社會支持網絡 (一)定義 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係網,透過這些關係網個人 得以維持其認同,並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 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二)個人與社會環境的連結類型 1.親密伴侶:對彼此福祉有責任感,指少數知己、密友 或配偶。 2.社會網絡:關係來源包括親戚、共同的工作場、朋友 等。 3.社區:個人與社區(或社會)之間的整合度和歸屬感, 包含參與社區志願組織和相關活動。
(八)社會支持影響心理健康之機制 1.直接效應(日常支持) 社會支持 正向經驗 人類生存 2.緩衝效應(危機支持)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
壓力 評估過程 壓力反應 減少負向心理
因應理論 (一)壓力因應概念架構 1.環境系統:壓力源與社會資源。 2.個人系統:人口特徵與個人因應資源。 3.生活事件:可預期或不可預期事件。 4.壓力評估與反應:認知評估與因應選擇。
(五)人際連結基礎的類型 1.角色夥伴:關係建立基於角色互補。 2.生活協助:一方提供另一方服務以滿足需求。 3.網絡連結:透過另一方結識其他關係人。 4.肯定自我:基於對方對自己珍視的形象予以肯定。 5.心靈安慰:基於對方面對生命挑戰時,將自己納入其 因應過程,共創生命故事。 6.現實確認:基於對方支持自己對於社會現實的假設。 7.目標一致:基於彼此有一致目標
家庭照顧者增 家庭成員 強 個案管理 鄰里協助 志工連結 互助/自助 老人個體 鄰里中老人 老人個體 鄰里中老人
具相同問題者、專業人員 不特定 專業人員 鄰里
增強社區權能 鄰里中老人
(三)執行中的議題 1.行政支持 a.類型:有形(金錢、人力、時間)VS. 無形(認可與投入程度) b.影響支持度之因素:需改變程度和投入時間 2.阻礙和限制 阻礙是指方案執行前,妨礙方案發展之因素; 限制是指方案執行後,影響進行之因素。
理論評估
優點 (一)立基人在情境中之基礎,提供立即性協助 (二)彌補正式服務資源不足,減低服務成本 (三)提供網絡中個人的助人機會與相關訓練 缺點 (一)擴大或維持案主網絡相當耗時 (二)目前專業人員本身知識與技巧不足
(二)處遇模式—以老人為例
處遇模式 臨床治療 案主 老人個體 協助者類型 協助地點 協助層級 T,R P,T T P,T P,T,R P,R P,R 鄰里、家庭、朋友、專業 不特定 人員 鄰里、家庭、朋友、專業 不特定 人員 鄰里、家庭、朋友、專業 不特定 人員 鄰里、專業人員 志工、專業人員 鄰里 鄰里
基本假設
★人,無法自絕於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 協助。 人類生命發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 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 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絡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正式 與非正式兩類。
(三)社會支持類型 1.以內涵分 a.工具性支持:運用人際關係作為手段以達某種目標。 b.表達性支持: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包含分享感受、發洩情 緒、肯定自我與他人價值等。 2.以主/客觀分 a.實際支持:客觀事實 b.主觀感受:個人主觀評量 (四)社會連結型態 1.強連帶:互動時間長、彼此情緒強度高、高親密感。 2.弱連帶:互動時間短、彼此情緒強度弱、低親密感。蘊含資 源較強連帶廣。
(六)人際連結模式 1.相交滿天下:與許多人產生連結且關係橫跨前 述七類型。 2.泛泛之交:所交往人多,與他人維持淡淡關係。 3.知交二三人:交往人不多,但每個關係均具有 強烈連結。 4.只取一瓢飲:完全繫於一人,僅具唯一親密伴 侶。
(七)社會支持程度之影響因素 1.發展因素 個人過去經驗對其社會生活之影響。 2.個人因素 ★應與所在情境脈絡進行思考! a.堅毅性格:保護健康因子? b.自尊:低自尊為不利因子? c.社會性VS.自主性:社會性為不利因子? 如:朋友背叛、預測失誤導致投資失利。 3.環境因素 物理與社會環境影響
處遇原則與過程
處遇原則 (一)提供正式支持外,亦重建案主非正式支持。 如藥物濫用且中輟的青少年。 (二)社區支持的功能 1.預防:減少負荷影響。 2.治療:如酒癮或藥物濫用之團體治療。 3.復健:協助案主重新回歸社區。
處遇過程 (一)評量內容與方法 1.評量面向 a.結構:網絡組成,包括人數、類型,以及距離。 b.內容:所發揮的支持功能,如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 2.評量層次 a.個人社會支持網絡:瞭解各生活範疇中,個人關係網 絡狀況(如熟識度、重要性、支持類型、程度…)。 b.社區社會支持網絡:瞭解社區中案主群的問題與需求、 資源配置情形、需求滿足與為滿足狀況。
社會支持網絡理論
授課老師:林東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課日期:2005/11/30
內容綱要
發展歷史 基本假設 主要理論觀點 處遇原則與過程 理論評估
發展歷史
「人在情境中」與「互助/自助」的觀點 1960年代 Spect進行家族治療的發現。 1970年代 去機構化與社區支持方案,協助病患融入社區。 1980年代 1.社會服務機構經費短缺。 2.回歸個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