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区位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考察市场因子。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
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价格、货币、供销等因素可对经济活动形成有意义的信号和有效的约束,从而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有序发展。
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给予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
一般而言,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很高,而一般轻工业部门则需求门槛较低。
市场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
市场规模也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规模经济一般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平摊生产的初始成本。
最好的例子是图书以及报纸的出版印刷业,成本受印数影响很大。
产品生产的专门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专用生产工具与设备。
由于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也促使劳动经济效率的提高。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外部规模经济出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类似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这种结合形式可以促进工厂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专业信息与技术的快速传播,可以形成地方专门熟练劳动力队伍,也便于共同利用专业化设备、树立区域特色产品形象,以及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等,这些都有利于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 简介区位论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和布局的分析方法,它研究如何选取最佳的地理位置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估、选择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区位因素的分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一个地点吸引力的因素,包括交通便捷性、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资源供应等。
在分析区位因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便捷性:地点是否靠近交通枢纽、物流配送中心等,是否容易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
•市场需求:地点是否靠近潜在客户群体,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劳动力成本:地点劳动力的供应和成本是否合适,是否有足够的技能和人才储备。
•资源供应:地点是否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是否有便捷的水、电和燃气供应。
3. 区位评估与选择区位评估是指对多个地点进行综合评估,以找到最佳地点。
在进行区位评估时,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指标,如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成本、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税收政策等。
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区位因素的权重,以及公司的具体需求和战略目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风险评估和长期的可持续性。
4. 区位优化区位优化是指对已选定地点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在进行区位优化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设施改善:通过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或改善现有设施,提高地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管理优化: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流程,提高地点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环境优化:通过环境治理和环保措施,提高地点的可持续性和形象。
5. 区位论的应用区位论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企业选址、物流网络设计等领域。
以下是区位论应用的几个具体案例:•城市规划:通过区位论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以找到最佳位置建设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
•企业选址:企业可以使用区位论来选择最佳的生产基地或销售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物流网络设计:物流公司可以使用区位论来确定最佳的仓储和配送中心的位置,以提高物流效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市场区位理论

3、珠三角经济效益
•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
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 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 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珠
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
3、珠三角经济效益
•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
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 •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 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珠江三角洲侨胞遍及世界各地 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
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2、珠三角簇群经济
• 簇群经济就是以某种专业产品为主导,以某个
区域为聚集地,资源、技术、信息相对集中,
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 一镇生产一种或数种工业产品,产供销一条龙。
这种专业镇在珠三角地区星罗棋布,大量出现。
2、珠三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群经济
• 南海市有以铝型材为支柱产业的大沥镇、以小五金业 为主业的金沙镇、制鞋业的平洲镇、玩具业的官窑镇、 皮革业的罗村镇等。中山市有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沙 溪服装等。顺德市有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家具等。东 莞市的专业镇更是英姿勃发。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 大朗的毛织,以及石龙、石碣、清溪的电子制造业,樟 木头、常平的房地产业等,都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 龙头。 珠三角专业镇经过多年来的创业和发展,涌现 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占有重要 地位。
二、市场区位案例
• 1、珠江三角洲,通常又称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 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或珠三角经济圈,是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地 理上以香港、澳门和广州为中心。由包括珠江三角洲区 域的2个省级的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的2个副省级市及7 个地级市所组成的经济区。2个省级的特别行政区是指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而广东省的2个副 省级市是指广州市和深圳市,广东省7个地级市是指珠 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 莞市。
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内容一、区位和区位理论(一)区位提出▪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由W.葛茨于1882年首次提出,于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含义▪区位与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一、区位和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2.区位理论的内涵(三)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二)区位因子1.概念Locational factors / forces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二)区位因子2.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工厂等物体)而言的。
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生产条件的不同。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的。
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也可以说,在已知区位条件的情况下,对区位条件进行具体分析的项目就是区位因子。
P37,图2-2▪运费因子: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
▪非运费因子:劳动力、动力、水、税金等与投入相关的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
▪收入因子:考虑收入最大的地点(一般考虑消费地即大市场)。
▪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是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因子。
如决策者行为、区位政策、军事考虑等。
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自然特性: 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 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 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
世界的主要城市功能和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势
位于交通枢纽, 交通便利
靠近资源丰富地 区,有利于资源 开发和利用
处于经济发达地 区,市场广阔
拥有港口或海港, 便于进出口贸易
自然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城市所在地区的土地质量、肥力和可耕性 水资源:城市的水源供应,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矿产资源:城市所在地区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气候资源:城市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如光照、热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然资源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矿产资源,有利于工业生产和 制造业发展
政策支持优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城市经 济发展
城市发展对区位优势的改变
城市发展导致区位优势的重新分配 城市发展对交通区位优势的影响 城市发展对经济区位优势的影响 城市发展对人口分布和流动的影响
人才资源:城市 拥有丰富的人才 资源,能够为产 业发展提供高素 质的人才支持。
政策支持:政府 为产业发展提供 优惠政策和资金 支持,促进产业 发展和企业成长。
区位优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优势:靠近港口、交通枢 纽或边境地区,有利于国际贸易和 物流发展
气候条件优势:适宜的气候条件有 利于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
城市发展与区位优势的互动关系
区位优势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能够吸引人口、资本等要素聚 集
城市发展过程中,区位优势会 随着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
素发生变化
城市发展依赖于区位优势, 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
城市发展与区位优势相互影响, 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纽约:全球金融中心与地理位置优势
纽约位于美国东海岸,毗邻大 西洋,拥有天然良港和便捷的 交通网络。
第二章 第5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ppt课件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性, 但他的经济景观符合资本主义地域结构的现实情 况,如工商业聚集形成大城市;距离城市越远, 经济活动越分散,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越小,符合 距离衰减法则。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以后许多 经济学者的高度评价。
廖什第一个把需求作为空间变量,从需求 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 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 点即利润最大点。
2
二、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概要
(一)假设前提 1、平原地区,区域内资源和自然条件均质分布,进
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2、区域内农业人口也均匀分布,最初他们的生产是
第五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论的产生 二、廖什市场区位论概要 三、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简要评析
1
一、廖什市场区位论的产生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在1940出版了《经济空 间秩序》一书,独立地提出了与中心地理论 相似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 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区域。他提出区位的最终 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
胡佛根据运输本身的经济特点,指出:第一,若企业用 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 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 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就是胡 佛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他认为这是大城 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 运输区位论的建立对区位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仅仅用运费来说明产业布局的指向,存在很多问题。 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的研究,加 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的区位理论(Losch's Location theory)[编辑]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概述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对市场区位体系的解释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体系和工业企业最大利润的区位,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理论将空间均衡的思想引入区位分析,研究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
廖什认为,每一单个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而产品价格又是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总销售额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圆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
随着更多工厂的介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由此形成了圆外空挡,即圆外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不能得到市场的供给,但是这种圆形市场仅仅是短期的,因为通过自由竞争,每个企业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此圆与圆之间的空挡被新的竞争者所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网络。
这种理论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很相似。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对市场区位体系的解释,在区位理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发展了区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区域会存在,它定义了依赖于市场区以及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之间的关系的节点区。
这样,不仅失去为分析由单纯的生产扩展到了市场,而且开始从单个厂商为主扩展到了整个产业。
”廖什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他把利润最大化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经济个体的区位选择不仅受其他相关经济个体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供给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空间区位达到均衡时。
最佳的空间范围是正六边形。
[编辑]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1)由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行(2)门槛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3)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