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PPT第四章 传媒生产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传播作为一种权力的行使涉及传播学意义上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话语,二是话语的 传播。 在社交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21世纪,这种权力以更为隐蔽、更加广泛的方式呈 现出来。斯科 特·拉什将其概括为 “四个转变”:权力运行方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从高 高在上的外部特征向生活 话语的内在机制转变,从规范性逻辑向事实性逻辑转变,从表达向交 流转变。
(二)传统机构的权力优势与合法性日渐式微,个体的潜能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三)互联网重新塑造了公众的权利意识,他们不甘于做被动的 “接受者”“聆听者”, 而希望在公共事务中自由表达和参与行动 (四)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信任与怀疑、安全与风险的关系愈 加紧 张,也为社会领域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当互联网将个人激活并置于社会发展的崭新地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运作模式便也相应地发生了 深刻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无论是社会的经济运营还是社会的权力治理,其实都是非常不适应的。
今天人们讨论的所谓“破坏式创新”,如果从传统的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去看今天的市场和社会发 展的逻辑,的确有所谓的“断裂”和跨越之感,但如果以人的逻辑作为一种对标最根本的价值参照的话, 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顺乎逻辑和情理的,哪里有什么中断或断裂呢?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交织融合的今天,社会治理的另一个基本法则是包容并 蓄、 求同存异。
韩国学者2016年的一项基于全国性 在线调查的研究,关注人们在社交 网 站上进行新闻消费的动机和目的。 研 究通过聚焦于三个社交网络上常见的新 闻消费行 为——新闻阅读 (news reading)、新闻发布 (ne wsposting)、新闻支持 (newsendorsing)—— 来揭示不同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 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类型的新闻活动都 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媒体习惯和技术 集群。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生产与成本【圣才出品】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生产可能性边界1.生产可能性边界(1)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2)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会移动。
每一次技术进步几乎都导致传媒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促使传媒产业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传媒产品或服务。
2.短期与长期短期和长期时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1)短期是指厂房、设备等产能要求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个时间区间。
(2)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厂房和设备)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
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2.成本媒介的总成本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不能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1)总可变成本,是指生产某一数量产品或服务的可变成本之和。
在短期生产中,总成本是指总可变成本与总固定成本之和。
(2)短期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对应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
其表达公式如下:短期边际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量/产量的变动量(3)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来看,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分摊到更多产品中,因而逐渐下降,平均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增加先降后升。
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1.生产者均衡在总成本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决定投入组合的一个基本判断依据是生产者花在每一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钱得到相等的总产出的增量。
其表达公式如下:该公式中,MP L是要素L(L可以代表劳动)的边际产量,MP K是要素K(K可以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P L是要素L的价格,P K是要素K的价格。
2.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1)相关概念①有效规模,是指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传媒经济学教程》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

2.试举一个传媒业中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的 案例,并据此案例剖析引致“规模不经济” 的原因。
3.什么是文化折扣?结合实际谈谈传媒产业有 哪些可以降低文化折扣的途径。
思考与练习
4.试举一个传媒业中出现的“范围经济”的案 例,并据此案例剖析产生“范围经济”的原 因。
5.试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体产业经营管理所带 来的影响。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
4.1 生产可能性边界 4.2 短期生产与短界
很多企业不只生产一种产品,因此企业 就需要权衡如何在多种产品或服务上配置资 源。在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技术(将投 入变为产出的方法)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 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 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4.3.1 生产者均衡
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生产者希望这些 成本能产生出最大量产出。这与消费者希望 在预算既定情况下得到最大化的效用是一样 的。
4.3.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在长期生产中,包括机器设备、大楼等 在内的所有投入都会发生变动。
4.3.3 媒介产品的规模收益与文化折扣
有研究者分析1996年英国广播电视公 司的市场份额与营业利润率两个指标时发现 大广播电视公司比小广播电视公司盈利能力 更强,并认为广播电视公司市场份额与营业 利润率间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规模经济 相关。
4.4.1 动力:降低成本、新增一个收入流 1.降低成本 2.新增一个收入流
4.4.2 阻力:
已有投资的加速折旧及新投资的产生、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相对可靠性、对失去控 制权的担忧
4.4.2 阻力:
1.已有投资的加速折旧及新投资的产生 2.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相对可靠性 3.对失去控制权的担忧
传媒与经济媒介生产供给与决策ppt课件

近代上海报业市场上,《新闻报》与《申报》、 《时报》、《时事新报》垄断着上海的报业市场。当时 的《新闻报》基本上是一种“广告报”,广告与其他版 面经常保持着六与四的比例。报纸的张数不是决定于新 闻,而是决定于广告。当时,由于《新闻报》的影响力, 大多数的广告刊登在《新闻报》。但当时的《新闻报》 负责人只求保持这样一种状况:不愿扩大销数(《新闻 报》日销15万份,《申报》日销10万份),有时销数大 大超过了,他们就要主动地采取限制销数的办法,有时 又不得不压缩张数,并因压缩张数而压缩广告。 试分析:《新闻报》为什么要缩减报纸发行规模?
31
20
(一)媒介生产的有效规模
收益 L
F0
规模
随着媒介企业的投入不断
的增加,其规模也在不断地 扩大,净收益也会不断增加, 但是,这一过程决不会是无 限的,在现实总会存在一个 极限点L,当企业规模超过 FL时,媒介企业的边际成本 会大于边际收益,净收益将 开始下降。
媒介规模收益下降主要
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规模 不断地扩大,会出现规模递 增的现象;二是当规模达到 一定量时,收入并未会得到 同比率的增长,而会发生规 模收益递减的现象。
3
(2)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影响因素
• 时间因素
时间越长,固定成本越小, 可变成本越大。 • 生产商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
组织形式与体制的僵化会导 致一些本应属于可变成本的费用 变成固定成本。
4
(二)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1、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总成本
VC AVC=
Q VC+TFC ATC=
Q
5
2、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数量,A、B和均为常数,A和B为正数,为介于0~1之间。
26
C A B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

三、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
(一)传统生产流程
传统的传媒生产流程遵循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观点,倾向于把工作分解成若干极其简单的
任务,然后交由专门人员去完成。
传媒传统生产流程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分工带来效率提升。
第二,传统生产流程将复杂的生产活动细分为一系列标准化劳动并明确规定每一细分工种的
略,又通过深度访谈方式,汇总了国内新闻工作者一系列
的 “隐藏文本”,如 “时空转换策略”“责任转移策略”“报道事
实策略”“合纵连横策略” “反客为主策略”及 “钻研漏洞策略”
等
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生产社会学发生转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新闻生产社会学内部的转向。
中重复出现的习惯性社会实践。
“对于传媒组织,常规是一套控制机制,以促使媒介工作 者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对于
传媒内容生产者,常规是他们工作时所依循的脉络。”
不少新闻常规虽然出现在新闻教科书中,成为在校学生可以学习的 “显性知识”,但其
最初 的存在形态却是新闻实践过程中隐含的 “默会知识”。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这些
的,编辑是重要的 “把关人”,他们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新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 时
“无形”环境亦会影响编辑的把关行为。
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群体层面的非正式约束研究将目光转向特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互动。20世纪50年代和70
年代,新闻编辑部里的生产机制曾引起研究者较大的热情,研究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
第二,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
(1)研究的行业类别由新闻业扩展到流行音乐、图书出版、新媒体等非新闻类行业。(2)研究的生产场域由线下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要素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四)明星高收入
一些剧院演员的工资收入不如影视明星高,并不一定是因为前者不如后者优秀,而是因 为影视媒体技术可以让影视明星的表演能相对便宜地卖给消费者,从而更容易获得被消费者 品评、追捧的机会。
另外,传媒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需求亦助长了明星的产生及明星的高收入。消费者口味千 变万化,传媒产品的市场风险难以预料。面对如此高的风险,投资者降低风险的一种选择是根 据员工以往表现和声望来决定投资。当众多投资者都追捧以往业绩记录优秀的少数人时,明 星的受关注度和收入自然也就抬高了。
第三节
传媒资本运营—— 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传媒资本运营—— 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关键点 ➢ 二、传媒无形资本运营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关键点
传媒资本并不是简单指传媒企业财务报表上的金融资产,它提供了审视传媒企业所拥有整 体资产的一个视角。
从构成上看,传媒资本涵盖了传媒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以及无形 资本运营等几大类别,它既具备资本的共性特征,同时基于传媒业精神文化产业的特质又呈现 出一些特殊规律,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传媒无形资本在传媒资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
二、劳动供给
(一)个体劳动供给曲线——有可能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曲线虽然都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劳 动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假使你是一名制片人,你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如下图所示,你 的劳动与闲暇的分配可能如下表所示。
二、劳动供给
(二)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以上我们谈的是个体劳动的供给。正如某种职业劳动市场的需求曲线是无数单个需求 曲线 的加总一样,某种职业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也是从事该职业的无数个体劳动供给曲 线的加总。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消费者

同超凡模式相比,行为模式舍弃了不少形式化的优雅,但这种舍弃却赢得了更多的回报,尤其是 提供了看待理性的新方式大量的人类思维产生以及人们得以正确决策的原因,主要在于拥有良好的 直觉或判断力。
这是一种社会化自我的需要,个人通过评论、转发的内容的 价值来更新个人门户。这不仅 是维护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个人 “前台”名片的升级。这种 集体社会化的需要支持社交网 络的信息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消费者平台和 一个信息流动的平台。
因此,热门话题和文章,用 “刷屏”来展现内容,其实是通过 “转 发”这种行为,占据 了大部分人的个人门户,同时也是个人门户信息的一部分,是一个关系 链中的即时消息,接续 传递着信息流。
三、个体性 (一)产销者
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AlvinToffler)在 1980年撰写的 《第三 次浪潮》中,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词铸成一个新词 “prosumer”,并沿 用至今, 意思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界限模糊,两者将最终融合。
三、个体性 (二)自门户
从个人费每日新 闻、 专业知识、娱乐、信息等。
“互释人”的角色有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就是观点表态的多元化,以及对用户自身 而 言强烈的赋权感。用户对自己的传播影响力有了更为直观、数字化、可统计的感受。 传媒消费 领域的赋权,也是传媒消费结构化变迁的开始。
第三节
传媒消费心理与动机
一、传媒消费者的“非理性”
(一)选择的三种模式
组织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曾经提出“选择”的三种不同模式:超凡模式 (the olympian model)、直觉模式(the intuitive model)和行为模式(the behavioral model)。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除了支付金钱外,每一位主体的知识结构、兴趣结构与需要结构不同,其对特定信号进行解 读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同,从特定信号获取中所获效用也自然不同。
一、媒介消费者个体的注意力资源配置
就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而言,要注意对海量信息的遴选把关与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与此同时,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接收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当的信息量有助于提高信息 传播的有效传通量。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信息的有效传通量并不是与信息的条数成正比的。
二、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新闻洞”的存在,决定了能通过“新闻洞”的信息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媒介产品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类内容的集合,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这种空间上的集合和时间上的发展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堆积,而是一种定向的形态,即按照 一定的意图来选择、组织这种集合和发展的可能性,使其尽量指向一定的目标,把社会注意力资源往 对社会和受众最有价值的方向牵引。
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1889年9月23日~1974年12月14 日)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 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 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 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 众舆论》中,开创了被称为议程设 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 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 自己的鲜明特征。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全书共有八部 分,共28章。
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 描述,详细描述了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外联系。 它对舆论研究中无法避免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 系统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