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周雪光【内容提要】本文以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为主线,从国家治理模式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当代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稳定重复的重大现象——集权与放权的交替往复,整顿治理的运动型机制,绵延不断但收效甚微的政治教化活动,举步维艰的科层政府理性化和法制建设发展,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共谋行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制度逻辑。
【关键词】权威体制国家治理制度逻辑国家—地方关系一、现象与思路在当代中国60年的政治历程中,一些重大现象稳定存在或重复再现:宏观上,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与放权的抉择中轮番交替,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整顿在不同领域中重复出现,林林总总的政治教育运动收效甚微但仍然绵延不断,法律制度、科层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从微观上来看,诸多基层问题——例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力,变通与共谋等——急药慢攻,反复治理,但仍痼疾难除、去而复来。
这些问题各有其独特的场景,它们发生的形式、实际内容各异,节奏每每不一,若分门别类或许可以逐一论道其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稳定共享的制度逻辑?进而言之,是不是有一个理论视角,一个大的思路,可以把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形式的现象和问题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以期越树木而见森林,溯溪流而求渊源?这正是本文的基本立论:上述种种现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均来源于中国政体内部的一个深刻矛盾,即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这一体制的有效治理能力;而后者又常常表现为各行其是,偏离失控,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
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在中国政治进程中,权威体制的两个维系机制——科层制度和一统观念制度——受到了多重挑战:科层制度承担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一统观念制度受到多元社会的碰撞挑战,难以为继。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审视与展望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审视与展望作者:范逢春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双重意义。
对十八大以来地方治理的解读需要在“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下进行。
基于“价值—过程—特性”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十八大以来的地方治理创新进行宏观审视与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实现了从“生产力政治”到“民生政治”的价值重构,实现了从“政策模仿”到“制度创新”的过程转换,实现了从“制度锁定”到“体制跃迁”的特性建构。
未来的地方治理创新会继续沿着民主化、法治化与科学化轨迹前进。
關键词:地方治理;制度变迁;民生政治;多元治理地方治理创新研究主题广泛整合了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等诸多理论资源。
在原初意义上,地方治理创新是地方政府“为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而进行的创造性改良。
它不同于政治体制改革,其工具性意义大于其价值性意义”①。
但是在我国,地方治理创新能够在避免政治风险的情况下为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市场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单一制国家政治体制下地方经济社会差异化发展,为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危机提供地方性的化解机制,从而推动超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实现整体性提升,为顶层政治合法性提供支撑,因而具有其“价值性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在新的政治生态下,在主导价值、发生机制与内在意蕴上都有了诸多新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这种大规模的地方性制度变迁涉及多重价值、多重过程、多种特性的组合演进,是“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②。
既往地方政府创新理论模型因其过于追求简约,对于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地方治理变迁过程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能力。
本研究基于“价值—过程—特性”的三维分析框架,力主“突破简约”③,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做一个阶段性的宏观审视与系统分析,以期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作出展望。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主讲人: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8日13:30 地点:教育学院103教室二、主题:大众传媒在公共舆论和民主政治构建中的作用与局限主讲人:洪浚浩教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8日10:10 地点:文史楼104三、主题:文化与经济系列讲座之四:茶与咖啡主讲人:张信刚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7日19:00 地点:光华老楼202教室四、主题:Novel Digital Media with Electronic Inks主讲人:Dr. Zhang-Lin Zhou (Hewlett-Packard Labs,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化学楼A区205会议室五、主题Ocean Environment and Ocean Energy -From Waveless Hulls to Ocean Renewable Energy主讲人:Professor Ronald W. Yeung, Ph.D.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湍流会议室(大风洞会议室)六、主题:煤炭--中国化石能首席及其开发利用主讲人:杜铭华研究员(神华煤制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40 地点:北京大学理教203教室七、主题:Bit Allocation for Spatial Scalability Coding of H.264/SVC with Dependent Rate-Distortion Analysis主讲人:刘家瑛(博士研究生)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00 地点:计算机所421会议室(中关村方正大厦内)八、主题:Attractos, limit cycles and homoclinic orbits in low-dimensional quadratic systems. (16-th Hilbert problem and Lorenz system)主讲人:Professor Gennady Leonov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时间:2010年05月17日10:00 地点:北京大学力学楼四楼434大教室九、主题:关于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些见解主讲人:吴孟飞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光华管理学院老楼202会议室十、主题:谁家无清风明月——禅艺术与禅修行主讲人:林谷芳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二教309十一、主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法律框架与实例探讨主讲人:黄日灿时间:2010年05月18日19:00 地点:北京大学法学院理教121室十二、主题:The Humanities in an Age of Global Transition 全球过渡时期的人文学科主讲人:霍米巴巴(Homi Bhabha),著名后殖民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8日15: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十三、主题:Confidence Intervals Comparisons for the Slope in Linear Measurement Error Models 主讲人:Prof. Chi-Lun CHENG(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Academia Sinica,Taiwan)时间:2010年05月18日14:00 地点:理科一号搂1418十四、主题:多智能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主讲人:邵晋梁(电子科技大学)时间:2010年05月18日14:00 地点:二教311。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研究政治制度的起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和过程。
政治制度的比较
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种制度的 优劣、差异和共性。
政治制度的演化
研究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动因、 机制和路径。
政治制度的评估
评估各种政治制度的绩效和影响,探讨其对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贡献和挑战。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力量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揭示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制度变迁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变迁的逻辑总结
制度变迁的逻辑起 点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 程
选举制度的发展
选举制度从最初的直接选举到间接选举,再到现代的普 选制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法治社会的形成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性。
经济制度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释放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创新和竞 争。
金融体系的变化
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转变,提高了资 金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再向服 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社会制度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培养。
医疗制度的改革
从公费医疗到医保制度改革,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降低了医 疗费用负担。
福利制度的改革2023 Nhomakorabea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一个分析框架

“一个分析框架”资料合集目录一、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二、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研究一个分析框架四、“阶层地权”农村地权配置的一个分析框架五、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六、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一个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现状,法律基础及社会影响,来探讨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
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期限、房地产商违约、业主权益受损等因素。
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这使得业主在购买房产时无法永久拥有土地使用权。
一些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违约行为,如未能按约定期限交房、房屋质量不符合约定等,导致业主的权益受损。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业主不得不进行维权活动。
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现状,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维权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
业主通过各种方式,如集体维权、网络维权等,来表达对房地产市场不规范行为的不满和对自身权益的。
这些维权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对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层面,业主维权活动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
业主可以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根据物权法,业主对所购买的房屋享有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遇到房地产商违约时,业主可以依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赔偿或解除合同。
业主维权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维护城市秩序和社会稳定。
如果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物业纠纷、社区安全等。
业主维权活动还有助于提高业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多重逻辑下的调解制度变迁——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8 0 第1ຫໍສະໝຸດ 期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 0 1 3 年 2月
会变迁理论 ’ 时, 大多数的社会学家会变得警惕 、 避 来理论与本土文化 、社会科学知识 的有效性与开放 让、 惭愧或者恐惧 。 导致这种不 自然表现的部分原因 性之间的紧张1 5 ] 。中层理论提出后 , 受到学术界普遍
一
也 有 的 社 会 学 家 将 社 会 变 迁 的 范 围缩 小 至 社 会 结 安宁生活。由于制度深深地嵌构于社会之中, 导致制
构的变迁 。例如 , 日 本学者富永 健一就认为 , “ 所谓 度本身必然随着社会 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或调整。在 我们可 以将这种变化 ( 或调整 ) 称为 制度 的社会 变迁 , 就是通常难变 的东西发生变化 。这就 此意义上 , 意味着: 被称为社会变迁的, 是特别根本性的变迁” [ 2 1 。 变迁① o 在诸多研究制度变迁 的学术著作 中,学者们普 在我们看来 , 社会 变迁 , 首 先是表 明它是 一个 以时 遍关心的问题是 , 如何科学地解释制 度变迁过程 , 也 间为尺度的抽象概念 。一般来说 , 社会变迁往往 涉 及到较长 的一 段时间 , 短时间 内发生 的变化 , 我们 就是 寻 找导 致制 度 变迁 发生 的 因果 机 制 。由于 社 会
2 0 1 3年 2月
湖南警察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P o l i c e Ac a d e my
F e b . 2 01 3 V0 1 . 2 5 No . I
第2 5卷
第1 期
多重 逻辑 下 的调 解 制度 变 迁
— —
个初 步 的分析框架
刘 敏
(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 湖南 湘潭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Ξ周雪光 艾 云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
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度2000—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Ξ 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S 和Hewlett Faculty Fund 、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 -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① Victor Nee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 merican S ociological Review ,vol.54,no.5,1989,pp.663281.② J ean C.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 orl d Politics ,vol.45,no.1,1992,pp.992126;Andrew G.Walder ,“Local G 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 πs Transitional Economy ,"A merican J ournal of S ociology ,vol.101,no.2,1995,pp.2632301.③ Lin Nan ,“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 n in Rural China ,"T heory an d S ociet y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引言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不断演绎着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逻辑。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并阐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制度变迁的历史1.1 史前社会的制度变迁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史前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原始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当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时,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分工等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迁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古代社会的制度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制度变迁。
例如,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以及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每一次变迁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变迁往往是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3 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主要受到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例如,共产主义制度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都是当代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例证。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逻辑2.1 社会变革的原因制度变迁的逻辑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需求相冲突。
2.2 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通常经历替代,而非完全消亡。
新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与旧制度相互竞争,在竞争中,新制度逐渐壮大,旧制度逐渐衰落。
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交替过程。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崛起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新的制度下扮演其他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周雪光 艾 云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
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度2000 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
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
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 孤立分化 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
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 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 S和H ew lett Faculty Fund、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 中国社会科学 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V ictor N ee, A T heor y of M arket T ransitio n:F ro m Redistr ibution to M ar kets in Stat e Socialism,"A mer ican Sociol ogical Review,vo l.54,no.5,1989,pp.663-81.Jean C.O i, Fiscal Refor m and the Eco no mic F oundatio ns o f L ocal St at e Corpor atism in China,"W or ld Politics,vo l.45,no.1,1992,pp.99-126;A ndrew G.Walder, Lo ca l G ov ernments as Indust rial Firms:A n O rganizatio na l Analysis of China s T ransitio nal Economy,"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 ociolo gy, vo l.101,no.2,1995,pp.263-301.L in Nan, Lo ca l M ar ket So cialism:L o ca l Cor por atism in A ctio n in Rur al China,"T heor y and So ciety,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视角和分析概念。
但制度变迁很少只有某一机制在起作用,而常常涉及多重制度逻辑和过程。
而且,在与其他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某一具体机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科学追求简约(parsim onio us)理论模型的倾向限制了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和想象,对这些已有模型与实际发生过程之间的偏差和距离视而不见。
正因为此,社会科学诸多理论对于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过程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能力,也没有对制度变迁研究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这一领域中的学者在其研究中常常不得不勉为其难,临时拼凑分析工具和理论观点来解释这些现象。
针对制度变迁领域中理论贫瘠的状况,本文提出一个 多重制度逻辑 的分析框架,从三个方面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一,我们的分析框架力主 突破简约 , 强调多重制度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炼发展理论分析。
第二,我们强调这些制度逻辑的微观基础,即它们在某一领域中相应群体行为方式上的体现,从而建立宏观制度逻辑与微观群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强调制度变迁是一个内在性过程,即多重逻辑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了随后的发展轨迹。
因此,认识制度变迁必须着眼于对其具体演变过程的深入分析。
我们以一个北方农业乡镇2000 2008年间四届村庄选举演变过程的个案研究来具体阐述这一分析框架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和基本命题。
从形式上和实践上,村庄选举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社会制度,按照1987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 组织法 ),村庄选举指村民每三年一轮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庄的村委会,作为管理村庄事务的自治领导机构。
在正式法规上,村庄选举过程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运作都有着一整套明确规定的程序和目标。
自1998年 组织法 修订正式颁布后,村庄选举的正式化得到进一步落实执行。
今天,村庄选举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的民主实践,在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万村庄的6亿农民中周而复始地实践着。
不难看出,一人一票、公开竞选、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等制度规定与传统中国乡绅基础上的村庄治理模式迥然不同, 也与集体化时代自上而下的集体组织制度大相径庭。
换言之,村庄选举在乡土中国引进了一个崭新的治理逻辑。
本研究中有关村庄选举的经验材料主要来自笔者在中国北方FS镇的田野观察和访谈。
FS 镇是一个农业镇,由27个村庄组成。
笔者自2004年起每年多次回访至今,跟踪观察该镇在农业生产、村庄治理、基层政府诸方面的状况和演变。
2000 2008年期间,该地区的村庄选举经过了早期的政府干预控制、农民抵制抗争等阶段,至今已演变为村民广为接受、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实践。
我们应用 多重制度逻辑 的分析框架来阐释这一制度变迁背后的机制和过程。
我们的微观着眼点不是把这个具体研究场所的方方面面说清楚,也不是将有关这一乡镇的研究结论推而广之。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深入仔细的个案观察对制度变迁内在过程有深入把握,从而帮助我们澄清分析概念,把握因果机制,以便阐述这一分析框架的分析角度和意义。
vo l.24,no.3,1995,pp.301-54.A lbert O.H irschman,Rival View s of M ar ket Society and Other Recent E ssays,Cambr idge:H arv ardU niver sity P ress,1992.P.Duara,Cultur e,Pow er,and the State:Rur al N or th China,1900-1942,Stanford:Stanfo rd U niver sity Press,1988.Edw ard Fr iedman,Paul G.P ickow icz and M a rk Selden,Chinese V illag e,Socialist S tate,N ew H aven: Yale U niversit y P ress,1991;William L.P arish and M artin K ing Whyte,Vil 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 or ar y China,Chicag o:U niver sity o f Chicag o P ress,1978.二、制度变迁中的多重逻辑:一个分析框架提出 多重制度逻辑 的理论分析框架前提是,大规模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而只有在这些过程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对制度变迁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例如,诺斯和托马斯 有关西方经济历史中制度变迁的理论有着很大影响。
他们的理论特意强调了效率机制 即价格的相对变化 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但是,诺斯后来承认, 统治者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来制定规则;因此交易成本通常导致效率低下的所有权盛行 。
在这里,效率机制与既得利益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所有权配置不同于效率机制单一影响的演变轨迹。
同样地,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意义时,倪志伟的 市场转型理论 提出了有关市场机制衍生新的社会分层形态的命题。
但倪后来也意识到,国家权力与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与单纯市场机制迥然不同的社会不平等形态。
基于此,仅仅关注某一机制的研究视角可能导致理论预测和研究设计上的偏差甚至是本末倒置的结论。
许多学者呼吁要关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多重过程和机制。
从这一前提出发,我们提出 多重制度逻辑 分析框架。
第一,将制度变迁中的多重过程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分析着眼点。
制度逻辑指某一领域中稳定存在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行动机制。
这些制度逻辑诱发和塑造了这一领域中相应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不难看到各种制度逻辑的参与 国家对资源控制的逻辑,公共资产分配的逻辑,相关领域中既得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行动逻辑。
在村庄选举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中央政府、基层政府和乡村社会这三个领域中不同制度逻辑的参与和相互作用。
不仅如此,某一制度逻辑的作用是在与其他制度逻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其他参与的制度逻辑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虽然市场规律是普遍的,但市场逻辑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与国家逻辑的相互作用而重新塑造。
例如,同是市场制度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其社会分层的状况也每每不同。
因此,如果我们超越具体社会背景或从统计意义上 控制 其他制度逻辑而孤立抽象地讨论某一制度逻辑的作用,常常会导致对其作用的片面认识甚至误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第一个命题:制度变迁涉及多重制度逻辑;我们必须从这些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制度逻辑提供了宏观层次上制度安排与微观层次上人们可观察行为之间的联系,从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4期Douglass C.No rth and Ro ber t T homas,T he Rise of the W es ter n Wo rl d,Cambridg e:Cambr idg e U niver sity P ress,1973.Douglass C.N or th,I nstitutions,I 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 nomic Per f or mance,Cambridg e: Cambr idg e U niver sity P ress,1990,p.7.V ictor Nee, So cial Inequalit y in Reform ing State So cialism:Betw een Redistributio n and M ar kets in China,"A mer ican Sociological Rev iew,v ol.56,no.3,1991,pp.267-82.William L.Par ish and Ethan M ichelson, Politics and M arkets:Dual T ransfor mat ion,"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ociology,vo l.101,no.4,1996,pp.1042-59;Andrew G,Walder, M ar ket s and Inequa lit y in T ransitional Economies:T o war d T estable T heo ries,"A merican J our nal of Sociology,vol.101,no. 4,1996,pp.1060-73;Zhou Xueguang, Economic T r ansfo 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 r ban China:Ev idence fr om Panel Data,"A mer ican J ournal of S ociolo gy,v ol.105,no.4,2000,pp.1135-74. P.Flor a and A.H eidenheimer,T he D ev elop ment of Welf ar e States in E ur op e and A mer ica,New Br unswick:T ransaction P ublisher s,1984.而为认识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提供了一个分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