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发展史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一)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一)作者:周伟良来源:《中州体育》2013年第06期【摘要】健身气功是在传统生命整体观影响下,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旨在袪病强身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为了使这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发挥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了在结合传统基础上又进行创编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和“太极养生杖”等九种功法。
源流考镜是研究任何一门具有历史跨度的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对于这九种功法的源流梳理可以看出,其中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和“十二段锦”五种功法显现出若晦若现的历史传承脉络,而其余四种中,除“马王堆导引术”还依稀有其一定图式参照外,另外三种的“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与“太极养生杖”,更多是在依据传统导引术功法原则基础上今人的研习成果。
【关键词】健身气功;九功法;历史源流;考略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先民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实践与养生理论,健身气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健身气功是在传统生命整体观影响下,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旨在袪病强身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形成到秦汉、三国的历史演进,从两晋南北朝的继承发展到唐宋的整理提高,从明清的社会普及到近代以来的多元走向,健身气功在它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及“易筋经”等各种健身功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使这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发挥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了在结合传统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和“太极养生杖”等九种功法。
关于八段锦的历史源流阐释

关于八段锦的历史源流阐释在我国导引气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八段锦是最为流行的导引养生功法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宋代学者的著述中,史书《夷坚乙志》这样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常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上述记载意思是指:在历史上政和七年时,有李四矩这样一位官员,其常常在半夜时起身进行呼吸、按摩练习,其这种习练方式被当时称之为“八段锦”。
因此在《夷坚乙志》史书中虽然最早提出了“八段锦”这个养生功法称为,但是其并未就何为八段锦、八段锦的具体习练方式进行具体的描述。
从查阅的现有文献资料可以查阅到,“八段锦”在北宋时期已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流传,并在动作形式和派别上有了一定的分流,如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地域性的南、北派之分等。
立式的“八段锦”最早见于南宋时期史著《道枢众妙》之中,但是其习练内容的记载并未经系统的整理而形成完整的“八段锦”习练字诀。
其完整的“八段锦”习练字诀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事林广记-修真密旨》一书中。
从南、北宋时期发展至明清,“八段锦”养生功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其学习资料已发展成为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了方便了这种养生功法在社会上的流传,《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是第一本直接以“八段锦”命名的史书,该书内容图形并茂、讲解完善、套路完整,其完整的字诀介绍了习练“八段锦”的养生功效:双手翻掌朝天能够理顺人体“三焦”,左右身体拉伸练习形成“开弓射雕”形,单举手臂能够调节人的脾胃功能,多做后转回头练习能够有效缓解多种损伤,多做颈部和髋部的活动能够祛火,两手攀足运动能够起到有效的固肾作用等。
而关于坐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未查阅到详细的记载资料,亦在此不在盲目赘述。
关于八段锦养生功法在何时、何地、为何人所创,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并未发现有效的论证,近代学者的研究也一直尚未作出明确的定论。
有学者在南宋时期史书《郡斎读书志》中研究得到,该书提到了“八段锦”的有关章节,但没有具体的撰写人,其具体的功法被总结为“吐故纳新”的习练字诀。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从华佗到张仲景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从华佗到张仲景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优秀的医学典籍和医学家的传记。
其中,气功疗法在中医典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华佗到张仲景,探讨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的发展。
1. 华佗与气功疗法华佗是中国古代中医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
据史书记载,华佗善于运用气功疗法来治疗疾病。
他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气的流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调气疗法”,通过调节人体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华佗的气功疗法主要包括调气运、调气息和调气血等。
他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机。
此外,华佗还提出了一系列与呼吸有关的气功练习方法,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张仲景与气功疗法在中国中医史上,张仲景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家。
他所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许多与气功疗法相关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强调了调气疗法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中医的治疗范畴中。
他认为,调节人体气的运行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一系列与气功疗法相关的方剂和针灸疗法,如桂枝汤、足三里穴等。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一种名为“草旁”的气功疗法。
他认为,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
据说,张仲景自己就常常运用这种气功疗法来调养身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的意义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气功疗法强调了调节人体气的运行,注重整体调理,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其次,气功疗法注重气的调动和气的运行。
通过相关的气功练习,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也对现代医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现代医学家对气功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发现。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气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
中医气功学

中医气功的作用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 ,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 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气功注重意念的调节,可 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 善睡眠、增强自信等,对 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 用。
气功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 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对于 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 糖尿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 疗作用。
03
中医气功的基本功法
静功
1 2
概念
静功是指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手段,使身 体各部位放松、入静,达到身心合一、阴阳平 衡的目的。
练习方法
静功的练习方法包括放松法、入静法、调息法 等,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3
功效
静功具有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等 多种功效。
动功
概念
01
动功是指通过身体运动、呼吸调节等手段,达到疏通经络、促
气功历史
气功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气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治 病、修行等方面。
中医气功的特点与作用
01
特点
02
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04
05
促进心理健康 防治疾病
中医气功强调整体观念和 辩证施治,注重内外环境 的协调和统一。其特点包 括调心、调息、调身三个 方面,强调通过意念、呼 吸和身体的综合调节来达 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06
中医气功学的未来发展
气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辅助治疗
中医气功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缓解多种慢性 疾病的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康复治疗
中医气功对于康复治疗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伤口愈合, 提高生活质量。
气功与养生的奥秘

气功与养生的奥秘一、气功的概念与历史1.1 气功的定义和特点气功,又称为“内家拳”,是一种中华传统的身心修炼方法,通过调整呼吸、运用动作和意念来锻炼身体和提高精神境界。
它注重内修养而非外发展,以强化人体生命能量为核心目标。
气功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1.2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气功起源于古代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气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许多武术家、道士和医师积极探索人体能量系统,并将这些经验总结为独特的修炼方法,并逐渐形成了气功系统。
二、养生与健康2.1 养生的含义与重要性养生即保持身体健康和促进身心平衡,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努力实践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工作压力、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
良好的养生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2.2 气功养生的原理与方式气功以调整呼吸和运用动作来锻炼身体。
它通过练习气功可以提高气血循环、增强肌肉和关节灵活性,同时帮助释放压力、提升精神状态。
气功是一种综合性修炼方法,包括各种内家拳术形式、静坐冥想和引导能量等练习方式。
三、气功与五脏六腑3.1 气功对五脏的影响及相关练习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肝、心、脾、肺和肾,这些器官代表了不同的功能系统。
根据气功理论,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动作可以调整并加强这些器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练习“四平合一”的套路可以调整脑垂体以及主要内分泌器官,达到平衡机能的目的。
3.2 气功对六腑的影响及相关练习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气功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调整六腑器官,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例如:通过练习“五龙高举天”套路可以调节肝脏,提高免疫力并改善消化问题。
四、气功与心理健康4.1 气功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满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作为一种身心修炼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进行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内心平静,并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水平。
气功培训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气功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早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气功的练习者越来越多。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气功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气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气功的起源与发展气功,又称内功、太极拳等,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文化。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息、调身、调心等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气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功流派。
二、气功的养生保健作用1. 调节呼吸,改善肺功能气功练习过程中,要求呼吸深长、缓慢、均匀,有助于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同时,深呼吸还能增加肺泡的通气量,提高氧气在体内的利用率。
2. 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体内瘀血,提高免疫力。
对于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气功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调节心理,缓解压力气功练习强调“静心”,有助于缓解生活中的压力,使人心情舒畅。
同时,气功的调息、调身、调心等方法,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 改善睡眠,增强体力气功练习可以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长期坚持练习,可以使人精力充沛,体力增强。
三、气功培训感悟1. 气功的实践性气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动手实践。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气功的精髓。
2. 气功的循序渐进气功练习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学者应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提高难度。
在培训过程中,教练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训练计划,使我受益匪浅。
3. 气功的修身养性气功不仅是一种健身方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使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感恩生活中的点滴。
第十七章 养生气功发展之我见

第十七章传统养生气功发展之我见辛清源心悟道德经(丹功篇)我国传统养生气功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在4600多年前轩辕黄帝时期,养生气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庄子在宥》:“轩辕黄帝问广成子曰:我闻子达于之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动,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这段话是庄子借黄帝和广成子之间的对话,表达自己对气功的看法。
从中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在轩辕黄帝时期,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庄子》这篇文章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重要的气功文献,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养生气功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撄宁先生著《道教与养生》中说:“《列子天端》,引用《皇帝书》曰: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读者必定认为是老子自己做的。
今观《列子》所引,明明说是黄帝之书,可见词语乃自黄帝以来历代相传的口诀,不是老子自造的。
传到如今过4600余年”。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养生气功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这个年代出世的有关传统养生气功的经典著作有:《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等。
据史料记载,老子与孔子大致同时为春秋末期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史(皇家图书管理人员)。
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养生家,静气功的专家,被道教称为始祖,是我国传统养生静气功的奠基人,老子把养生静气功称谓“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中,共有35章中涉及论述有关养生静气功理论,内容包括:生死观、炼气功的目的、意义、作用、功法、功理等等。
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至今,对于我国静气功的修炼,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我国气功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孟子.公孙丑上》说:“天地一中和也,人一中和也。
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提出的“勿忘、勿助”的思想,后被历代修炼静气功的学者、专家,作为重要修炼静功的指导原则去遵守。
健身气功的介绍范文

健身气功的介绍范文健身气功,又称为养生功或养生气功,是一种通过锻炼身体、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以达到增强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和增加精神力量的目的。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健身气功起源于中国古代,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气功系统逐渐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每种气功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呼吸法,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调和气血、保护脏腑、锻炼筋骨和平衡身心来促进健康。
健身气功的特点是注重调节呼吸。
在气功练习中,呼吸被视为连接身心的纽带,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可以改善肺功能、增加氧气供应和排出体内废气。
同时,正确的呼吸可以帮助舒缓紧张情绪、放松肌肉、减缓心率和降低血压。
健身气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身体姿势和动作。
通过一系列缓慢、柔和的动作,可以锻炼肌肉群、增强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此外,有些气功练习还注重重心的转移和身体的扭转,可以帮助改善脊柱的健康和调整内脏器官的位置。
健身气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提高脏腑功能和改善免疫系统。
其次,气功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减少焦虑、压力和睡眠问题。
此外,它还可以改善肌肉骨骼系统的健康,缓解关节炎和其他疼痛症状。
最重要的是,健身气功可以平衡人的精气神,增加精力和心理稳定性。
健身气功是一项适合各个年龄和健康状况的运动。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从气功中受益。
对于老年人来说,气功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多种老年病,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年轻人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魄、减轻压力和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学习和工作。
总之,健身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锻炼方法,通过调节呼吸、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姿势,可以增强身体健康和精神力量。
它的好处包括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改善肌肉骨骼健康和促进身心平衡。
无论年龄和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体验到健身气功带来的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功法
坐忘
心斋
静坐
特点
侧重于锻炼人体之“形”, 以外练筋骨皮为主,运动 量大,动作难度也较大, 且刚劲有力,强调意气力 三者结合,力求意到气到, 气到力到。
代表人物
内外兼修 武功高深
万籁声
乃于空处用功, 以意导气, 不加丝毫气力, 意到手到, 使气纯养归根 以气为本
代表著作
《易筋经》 《少林拳术秘诀》 《武术汇宗》 《练气行功秘诀》
程颐
朱熹
与二程的哲学思想一致。 将正心诚意作为为学修养 第一要务。居敬、存诚是 保持心的宁静和无欲。
王阳明
心学创始人,著有 《传习录》 强调心即理 • 理在气中 • 理术不二 • 知行合一 • 静坐—致良知
代表著作
《易经》 《论语》、《孟子》 合称“四书”
《大学》、《中庸》 《太极图说》 《太极图》、 《静坐说》
魏 华 存
三黄 生 个庭 的 丹三 雏 田宫 形 产是
代表功法
脉沿合呼丹神以 下督,吸药三人 内 法降脉运和物宝体 。修上转意,作的 丹 炼升药念运为精 术 方任物结用炼气
代表著作
钟 周 玄性 吕悟黄易 道 机命 庄 传真庭参 德 直圭 子 道篇经同 经 讲旨 集 契
特点 静功为主,重在修性。 通过戒、定、慧三学进 行身心修炼,以达到 养性的最高境界
代表功法
易筋经
少林内功
陈家门气功
峨眉十二桩
太极拳
意拳站桩功
孙思邈
按针学总 摩灸成结 不、之就了 周养法,汉 悉生、凡至 。之导诊唐 术引治的 无、诀医 、
著 代 作 表
功代 法表
五 禽 戏
六字诀
八段锦
特点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养生 理念 以得道成仙为修炼目的 重在性命双修 重视内丹修炼 操作方法多样
代表人物
老 子
《道德经》中的“虚其心,实其 腹”(三章);“绵绵若存,用 之不勤”(六章);“致虚极, 守静笃”(十六章);“专气致 柔,能如婴儿乎”(十章)等论 述,既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同时 也阐述了气功的修炼方法。
代表著作
安 般 守 义 经
六 妙 法 门
童 蒙 止 观
静 坐 精 义
六 悟 祖 性 坛 论 经
代表功法 禅定 因是子静坐法 内养功 易筋经
特点
以养气为主,讲究静坐养身养气 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以达 到“修齐治平”之目的。
代表人物
孔子及弟子
《论语》中录有治学、修身、治 国等论述,提倡精神内守的修养 方法。 《大学》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篇章, 主要论述涵养道德和精神调摄的 学问。 《中庸》共三十三章,为孔门传 授心法,讲究宁静和谐的自然之 道
陶弘景
首载五禽戏,图 文并茂,是该功 法最早的文字资 料,六字诀是陶 氏将脏腑理论与 发音呼吸法相结 合所首创的功法。
诸 病 源 候 论
巢元方
详论了各科众多疾 病的病因病机,但 未涉及一方一药以 治疗,辑录了现已 佚的“养生方导引 法”或“养生法” 共计213种导引法, 用来治疗110种病 候。
强调:“养心莫 过于寡欲”, “善养浩然之气” 等养生之道。
孟子
刘安
夫精神气志者—— 静而日充者以壮, 躁而日耗者以老”, “静漠恬淡, 所以养性也”
周敦颐 理学开创者之一,著有《太 极图》 《太极图说》论说无 极---太极---阴阳---五行---天 地万物宇宙发生论。
程颢
二程哲学以“理” 或“天理”作为 万物生成变化的 规则。强调:致 知、格物、穷理。 涵养须用敬,进 学在致知的理学 思想。
代表人物
天台宗创始人,对气功的 贡献及其言论集中反映在 他的四本专论止观的著作 《童蒙止观》、《六妙法 门》、《释禅波罗蜜次第 法门》、《摩河止观》
智顗
慧能
顿明自 强 悟心心 调 成见是 : 佛性佛
魏末达摩来华传教, 强调二入,即理入 (宗教理论)与行 入(宗教实践)相 结合,倡导壁观法 门。 著有《破相论》《血脉论》、 达摩 《悟性论》
上篇
发展简史
本章内容
医家气功 道家气功 佛家气功 儒家气功 武术气功
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 对各家修炼方法兼收并蓄 强调动静结合 重视三调合一 以防治疾病为目的
华佗
创编仿生功法五禽戏, 是气功史上第一套动功法
五禽戏
葛 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抱 朴 子
《抱朴子》中对气功医疗作 用的概括“疗未患之疾,通 不和之气”,论述了三丹田 位置与作用,还提出了功法 分类方法(引气类与导引
庄子
知目形形默“ ,无,将默窈 汝所无自,窈 神见摇正无冥 将,汝,视冥 守耳精必无, 形无,静听至 ,所乃必,道 形闻可清抱之 乃,以,神极 长心长无以, 生无生劳静昏 ”所;汝,昏 。
庄 子 养 生 思 想
《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
最早的专门著作,被推崇 为内丹术的说理工具
张伯端
被导素药内 后意,物丹 世义对、修 奉。内火炼 为与丹候专 典 内《术等著 著 丹周具炼。 作 派易有内指 的参很丹出 两同大三炉 大契的大鼎 经》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