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件—《10以内数的比较》
中班数学活动——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中班数学活动——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活动目标本次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培养中班儿童对于10以内数的多少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这个活动,儿童将能够理解和运用“多”、“少”等概念,提高他们的数量感知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为了准备这个数学活动,我们需要以下材料:•数字卡片:从1到10的数字卡片(每个数字各准备3张),以便儿童通过视觉感知数字的多少。
•比较符号卡片:比较符号“>”、“<”、“=”的卡片,以便儿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活动板书:准备一个黑板或白板,用于写下比较式和数字。
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导儿童理解“多”和“少”概念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或物品来引导儿童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比如,老师可以拿两个篮子,一个装有5个苹果,一个装有3个苹果,然后让儿童比较哪个篮子里的苹果多。
通过视觉感知,儿童能够判断出哪个篮子里的苹果多。
第二步:介绍比较符号接下来,老师可以向儿童介绍比较符号“>”、“<”、“=”。
可以在黑板或白板上写下两个数字,然后用比较符号将它们连接起来。
例如,写下“3 >2”,向儿童解释这表示3大于2。
通过示范和解释,帮助儿童理解比较符号的意义。
第三步:玩比较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需要将数字卡片和比较符号卡片一起使用。
为每个孩子发放数字卡片,让他们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数字卡片,然后根据数字的多少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首先,老师可以提问一个问题,例如:“请将直觉告诉你1和2哪个数字多?”然后,儿童可以使用比较符号卡片来回答这个问题,将符号放在两个数字中间。
接下来,可以继续提问类似的问题,如:“请将3和5哪个数字多?”、“请将4和4哪个数字多?”等等。
让儿童通过比较符号来回答这些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第四步:总结和巩固在活动的最后,老师可以帮助儿童总结他们在比较过程中学到的知识。
可以问一些问题来巩固他们的理解,例如:“如果数字相等,你应该使用哪个比较符号?”、“如果一个数字大于另一个数字,你应该使用哪个比较符号?”等等。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10以内数的比较》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10以内数的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出0-9之间的数字。
2. 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去认知数字的大小。
3. 能够用数字大小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点:1. 通过视觉和听觉去认知数字的大小。
2. 用数字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三、教学难点:1. 能够用数字大小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2. 合作学习法五、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比大小卡片、数字图卡六、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和数字图卡,让幼儿分别认识每个数字,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2. 教师拿出比大小卡片,让幼儿看一下,听一下,学习比大小的方法。
3. 教师用数字卡片展示数字,让幼儿说出数字,然后用比大小卡片,问:“这两个数字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用比较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4. 利用数字图卡,教师用类似的方法,让幼儿认识0-9中,哪个数字是最小的,哪个数字是最大的。
5. 每位幼儿都来到黑板前,教师让幼儿抽取一个数字卡片然后贴到黑板上,然后选择另一个幼儿,请他/她贴下一个数字卡片,最终形成一个数字串。
然后,老师逐一询问幼儿这些数字串中的大小关系。
七、活动延伸:1. 给幼儿一些数量相等的小球,让幼儿比较小球的数量大小,培养幼儿的数量感。
2. 给幼儿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幼儿比较水果的大小,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物体大小感。
3. 让幼儿将小于5的数字和大于5的数字分开,加深小朋友对数字大小关系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观察与思考的能动作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并通过视觉、听觉进行数字的认知和比较。
同时,通过形象的教学内容,宝宝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字大小关系的基本知识,激发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比较》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比较》含反思大班优秀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比较》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10以内数的比较》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图,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不完整的自然数列大卡片若干。
如图3.音乐课件。
4.幼儿学习资源?第20~21页。
活动过程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卡片挂在胸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与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卡片里藏有数字宝宝,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挂在胸前,然后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卡片上有什么,你的卡片中藏着的数字宝宝是多少。
请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宝宝。
2.游戏“抱团”。
(1)玩法:幼儿随音乐四散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相邻的自然数抱在一起。
如:教师说6时,戴着画有5、6、7卡片的3名幼儿抱在一起。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数字宝宝,那我们一起来玩“抱团”的游戏。
教师讲解以上游戏规则(2)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x比x几多一,x比几多x 少一”。
3.游戏“排排队”。
(1)玩法:幼儿拉成圆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后,带着数字1~10的卡片的幼儿按顺序站成一排,比一比哪一组站的又对又快。
(2)教师提问:你们组是怎么排的?谁的前面是几?谁的后面是几?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多还是少?少几个?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还是少?多几个?4.游戏:“占格子”。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比较》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比较》活动目标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图,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不完整的自然数列大卡片若干。
如图3.音乐课件。
4.幼儿学习资源?第20~21页。
活动过程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卡片挂在胸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与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卡片里藏有数字宝宝,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挂在胸前,然后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卡片上有什么,你的卡片中藏着的数字宝宝是多少。
请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宝宝。
2.游戏“抱团”。
(1)玩法:幼儿随音乐四散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相邻的自然数抱在一起。
如:教师说6时,戴着画有5、6、7卡片的3名幼儿抱在一起。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数字宝宝,那我们一起来玩“抱团”的游戏。
教师讲解以上游戏规则(2)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x比x几多一,x比几多x少一”。
3.游戏“排排队”。
(1)玩法:幼儿拉成圆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后,带着数字1~10的卡片的幼儿按顺序站成一排,比一比哪一组站的又对又快。
(2)教师提问:你们组是怎么排的?谁的前面是几?谁的后面是几?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多还是少?少几个?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还是少?多几个?4.游戏:“占格子”。
玩法:教师出示缺少的自然数列大卡片,摆在地面上,当音乐停止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卡片数量站在相应的空格中,看谁站得又快又准。
没有占到格子的小朋友被淘汰,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
《数物结合(10以内)》PPT课件中班数学

03 教学反思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 完善游戏化教学方法。
0 家园合作与沟通 4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
儿在家中的表现和需求,共同 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06
课程总结与延伸拓展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1 2
序数
表示事物排列顺序的自然 数,如第1个苹果中的1。
物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实物
具体存在的事物,如苹果、香蕉等。
图片
实物的图像表示,可以是照片或绘图。
符号
代表实物的标记或图案,如用○代表苹果 。
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分析
01
02
03
一一对应
每个自然数都对应一个具 体的实物或实物的集合, 如1对应一个苹果,2对应 两个苹果等。
数量相等
当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数量 相等时,它们的基数相等 ,可以用同一个自然数表 示。
顺序对应
序数表示事物排列的顺序 ,与实物的位置或顺序相 对应。
03
10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算
10以内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认识10以内的数
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帮助幼 儿认识1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
际意义。
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幼儿 理解数的大小关系,能够正确比较 10以内数的大小。
数与物的对应关系
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数字 与物品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实 际意义。
数的顺序与大小
引导幼儿认识数的顺序,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数的组成与分解
通过操作与实践,使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与 分解方法,培养幼儿的数感和思维能力。
青岛版一年级《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PPT

<5
7
3
10
5
>5
我的收获
1.我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 和等于号。 2.我学会了比较大小。
3.我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了。 · · · · · ·
哪边人数多?
9人
一班
二班
10人
探索新知
哪边人数多?
9人
一班 二班
10人
探索新知
哪边人数多?
一班
二班
10人比9人多,10大于9。
探索新知
﹥
大于号
﹤
小于号
>
>
探索新知
10
﹥
9
9 ﹤
10
读作:10大于9
读作:9小于10
探索新知
现在可以比赛了吗?
探索新知
一班
二班
两班人数同样多,10等于10。
探索新知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 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 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景导入
怎么还没开始? 两边人数不 一样多。
探索新知
10
﹦ 10
等号
读作:10等于10
探索新知
哪班拉拉队的人数少?
探索新知
哪班拉拉队的人数少?
﹥
﹤
学以致用
1.比一比。
4 <
55Βιβλιοθήκη > 35 = 51
> 0
6 > 4
7 < 9
9 < 10
8 = 8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 9 38 0 10
辨析:不能灵活应用分与合。
.
•27
三、自主练习
5.想一想,排一排。
7
6
5
2
辨析:“>”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表示 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
•28
三、自主练习
6.涂一涂,填一填。 ★★★★★ ●比★多。 ○●●○●○●○●○●○●○○○
▲比★少。 △▲△▲△▲△▲△△△△△△
答案不唯一。
○○
.
•18
二、你说我讲
归纳总结:
1.“=”是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的数量同样多。写
“=”时一定要注意上下两条线一样长。
2.“>”、“<”仔细分,“>”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
数大;“<”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哪个数大,
开口就朝着哪个数;哪个数小,尖头就朝着哪个数。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或“=”
﹦ 10 10
等号 读作:10等于10
.
10
二、你说我讲
哪班拉拉队的人数少?
.
11
二、你说我讲
哪班拉拉队的人数少?
﹥
﹤
.
12
二、你说我讲
儿歌
大于号,小于号; 开口跟着大数跑, 尖尖对着小数笑, 两边相等画等号。
.
13
二、你说我讲
试一试(选题源于《典中点》)
1.比一比,填一填。
( 4 )只比( 3 )只多。 43 <> 43
9 人
左边
右边
.
10人
4
二、你说我讲
哪边人数多?
左边
右边
10人比9人多,10大于9。
大班数学《10以内数的比较》教案

大班数学《10以内数的比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达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彩笔、数字卡片(0~9以内)等教具。
2.学生准备好笔、本子,做好听讲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小学奥数中学过关于大小关系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已掌握的知识。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0~9以内),让学生分组将数字从小到大排列。
(二)新知讲授
1.教师出示5个数字卡片(0~9以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3个两位数,例如:34,56,78。
2.教师询问学生:这几组数的大小关系(大小、小于、大于、等于)如何表示?
3.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达数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方法。
(三)练习环节
1.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试题,要求学生从3个候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大小
关系。
2.学生课堂上完成试题并交给教师验收。
(四)归纳总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回顾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举手分享掌握的经验和难点心得。
3.教师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并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
四、教学后记
大班学生学习数学,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记忆,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同时,班级氛围也需积极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