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 40篇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君子①志道②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注释〕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志道:立志于大道。

③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④东山:即蒙山。

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

⑥科:沟坎。

翻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

所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文言知识〕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

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

”“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

”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登②小③为④故⑤澜⑥明⑦容光⑧盈⑨行2、翻译: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晋人伐刑①(xíng)晋人伐.刑,齐桓公将救之。

鲍叔②曰:“太蚤.。

刑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

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

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

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

”桓公乃弗救。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译文:晋国出兵讨伐邢国,齐桓公准备发兵援救邢国。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

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2)名显诸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6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6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经典文言文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附翻译答案)

经典文言文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附翻译答案)

1、郭纯哭母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

使①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

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注释】①使:刺史。

【2015湖南株洲中考】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群鸟争来食.之:(2)其后数.如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3.概括文中的内容和主旨。

(1)内容:(2)主旨:翻译:东海郡有个叫郭纯的孝子,他的母亲去世后,每次思念痛哭母亲时,都有许多鸟雀聚集到他家庭院上课。

刺史调查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官府为这位孝子立牌坊,用来表彰(旌表:表彰,封建社会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用牌坊、赠匾额等予以表扬)他这一族人(门闾:家庭)。

后来得到消息,原来是这位孝子每次痛哭前,就在地上撒上饼子,成群乌鸦争着来抢食。

以后多次这样做。

后来乌鸦听到哭声就认为是有饼子吃了(度:制度),没有不竞相赶来的(凑:趋,奔向),并非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答案:1.(1)吃(2)多次,屡次2.(乌鸦)没有不争相赶来的,并不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1)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苦时,在地上撒饼引来鸟群,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

(2)抨击伪孝行为。

2、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①,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②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锋翼,明朝著名戏曲家,字伯起。

【2015上海崇明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时人嗤之。

3.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用哪个成语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翻译:有一吴姓的人,总是趋炎附势.有一次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见到一位比他来得晚、穿著粗布衣服的人,只是马马虎虎的向他鞠躬还礼,神情非常傲慢。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古文阅读训练30篇(无答案)

古文阅读训练30篇(无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二日乃.苏()(4)隆闷绝委.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2)“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1.买鸭捉兔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

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

再掷之,又投于地。

至三四。

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阅读训练1、解释:①猎②掷③击④谓2、翻译:①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②看我这脚手,可能搦得他兔否?3、《买鸭捉兔》的故事告诉我们:2.良狗捕鼠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阅读训练1、解释:①乃②则③之2、翻译:①是良狗也。

②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3、这则短文给人的启示是:3.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

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

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阅读训练1解释:①未尝②逸③不测2、翻译:①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②狼子野心,不信诬哉!3、上文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改成陈述句:4、这人故事的寓意是:4.泽人网雁具区之泽,白雁聚焉。

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环巡之。

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

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

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

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

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阅读训练1、解释:①栖②弋③环④沉⑤未几⑥遗2、翻译:①白雁聚焉。

②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雁给己,共啄之。

3、群雁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5.惊弓之鸟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40则)1《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注释:①厩:马房。

②夷吾:管仲的表字。

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木又求.曲木()(2)翻译下面句子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3《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4《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C、渔者黯然.而退。

(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D、舟薄于.石又覆。

(介词,在)(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②向.许百金()③舟薄.于石又覆()④盍.救诸.?()()(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富人:渔者:旁人:5《子罕弗受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或()②诸()③弗()④以()⑤丧()⑥不若()(3)子罕为什么说“若以与我,皆丧宝也”?请简析。

6《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注:讴,唱歌。

(1)翻译下面句子①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薛谭乃谢求反(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7《郢人燕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1)解释下面加点词。

(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①夜书,火不明..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⑤云而过.书'举烛'( ) ⑥燕相白.王(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8《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

祭祀需使用乐器。

②窾:同'款',款式。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作断纹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②工之侨以.归()抱以.适市()赐之以.百金()不以.物喜()(2)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3)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4)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9《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②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

10《反裘负刍》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刘向《新序·杂事二》注:刍(chú),柴草。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 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1《魏文侯期猎》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③公将焉之.()④乃往,身.自罢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可不一会期哉?(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2《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惟其所以..不得()②则狗恶.也()③则家贫无以..()④于是还疾.耕()⑤田.猎之获()⑥常过.人矣()(2)翻译下面句子。

①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3《宋贾买璞》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因佯.失而毁()②负.其百金()③而理.其毁瑕() ④而理其毁瑕.()(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4《千金求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

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请.求之()②君遣.之三月()③反.以报君()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⑤于是不能期年..()⑥千里之马至者三.()(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5《熊渠子射石》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

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刘向《新序·杂事四》(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见寝石以为伏.虎()②关.弓射之()③却.复射之()④矢摧.无迹()(2)翻译下面句子。

关弓射之,灭矢饮羽。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6《多言何益》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墨子·附录》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②然而..不听()(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7《校人欺子产》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

③圉圉(yǔ),疲乏的样子。

④罔,欺骗。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反命..曰()②始舍.之()③少.则洋洋焉()④悠然而逝.()⑤孰.谓子产智()⑥得其所.哉()(2)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则洋洋焉。

②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8《晏子逐高缭》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臣术》)注:①仕,旧时做官为仕。

②仄陋,卑贱,低贱。

③四,四周,周围,指身边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