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引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是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祉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在不同国家中的实施情况。
社会救助的定义与作用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帮助那些因自身经济条件、疾病或残疾等原因而无法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人们所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人权,并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社会救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最基本作用是帮助弱势群体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2.促进社会公平:社会救助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
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社会救助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公平。
3.提升社会稳定:社会救助能够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减少社会动荡。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社会救助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福利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住房、退休金等方面的福利设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目标是向所有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保障个人权利:社会福利可以帮助个人享有基本的人权,包括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医疗保健和居住在安全的住房中等。
通过提供这些福利设施和服务,社会福利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
3.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的综合发展。
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等福利设施和服务,社会福利能够提高人民的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综述

欧共体
“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 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 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 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 方式之外。” (1989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人 文贫困”概念。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 入的因素,也包括人均寿命、卫生、 教育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即40岁以前 可能死亡的人口比例、文盲率、获得 基础卫生保健服务、可饮用水和合适 食物的状况等。
二、贫困的特点
1.多元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社会性:贫困标准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 3.不完整性: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
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4.相对性:从纵向看,贫困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是
静态的、不变的,但在较大时间跨度内是动态的。 从横向看,各国(地区)贫困标准存在差异。
A为洛伦兹曲线与完全均等线围城的面积 B为完全不均等线与完全均等线围城的面
积
G=A/B
联合国规定:
低于0.2 0.2-0.3 0.3-0.4 0.4-0.5 0.5以上
收入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差距悬殊
(三)贫困发生率
H=Q/N 又称绝对贫困指标,是指贫困人口与全部
暂时贫困: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 他突发事件造成的不是长期的贫困状态。
(四)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和 阶层性贫困(成因)
普遍性贫困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下而形成的 贫困。比如原始社会。
制度性贫困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所决定的 生活资源在不同社区、区域、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 平等分配,所造成的贫困状态。
贫困的标准或贫困线
世界银行:人均每年消费支出270-370美元(按 照1985年的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
9.2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理论

收入 I(%)
0
图9 - 1
20
40
60
80
100
人口 P(%)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分布的洛伦 兹曲线
(二)贫困线
贫困线是对贫困者与非贫困者进行总体的区分。基于家庭 和个体的总体收入、消费和非经济的测量指标确定以后,就 应该按照确定的标准划定贫困线。 相对贫困线:根据总体的收入和消费的分配状况进行确定。 绝对贫困线:基于一个家庭或者个体生存需要的最低水平 标准而确定的贫困线。
(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的方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 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并不足以衡量居民之 间贫富差异的实际情况。
(八)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预期寿命和成人 识字率组成,依据该指数可以很好的判断一个国家的教育、卫 生等状况,从而考察该国的就业、工资、保障和福利状况。
7
9.2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理论
9.2.1 贫困的原因
社会因素
贫困的原因 个人禀赋 努力程度
自然因素
8
9.2.2 贫困的负面影响
贫困对个人的影响 贫困对社会的影响 贫困对经济的影响
9.2.3 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救助制度含义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基本公
民权利之一,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最低 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救助没有实现城乡统筹
(2)社会救助项目比较单一 (3)社会救助水平偏低 (4)社会救助理念落后 (5)社会救助资金分担不合理 (6)社会救助管理缺乏统筹
第八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社会救助帮助贫困人员摆脱生活困难,不仅可以提 高他们的消费水平,而且还可以消除他们对社会甚至 政府的不满,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可以稳定社会。 第二,社会救助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8.1.7 保障标准的确定方法
国际上常用的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有 四种: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 例法和生活形态法。
8.1.7 保障标准的确定方法
1、市场菜篮子法
首先要求按照营养学标准确定一张能够使人维持体 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内容包括维持最起码生活 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 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 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一般包括食物、穿着、居住、燃 料、文化娱乐、交通、卫生保健等等。
(4)调整阶段(1957-1965年)
社会救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救助手段,而且成为改造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 的措施。政治思想教育直接挂钩是该时期社会救助的一大特征
(5)萧条阶段(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国家财力大为削弱,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无法得到保证
2、改革过程(1978年至今)
(1)改革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背景
①传统制度的弊端
社会救助范围窄 社会救助水平低 社会救助管理的不规范 社会救助经费严重不足
(1)改革背景
②新贫困问题的出现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等形势的变化,城镇居民中 出现了新贫困问题。而且,城市新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不 仅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并且已经对社会稳定产生了 负面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对付经济与社会结构调整而导致 的较大规模的贫困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 而不是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综述

洲 国 家 出 现 的 国家 济 贫 制 度 。 由 国家 通 过 立 法 , 接 出 面 管理 或 结 合 在 一 起 的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的 产 生 .是 我 国在 城 市 实施 反 直 是 兴 办 慈善 事 业 , 救济 贫 民 。 6 1 英 国制 定 的 《 贫 法 》 社 会 贫 困 , 持 社 会 稳 定 。 护 社 会 公 平 的 需要 。 革 开放 后 , 新 的 10 年 济 在 保 维 改 在 救 助 的 历 史 上 更 为 有 名 .这 是 世 界 上 解 决 贫 困 问 题 的 第 一 部 立 改 革 形 势 下 , 市 出现 了新 的贫 困群 体 , 城 于是 . 就有 了新 的城 市 救 法 立 法 第 一 次 明 确 承认 政府 在 解 决 社 会 贫 困 问题 中负 有 责 任 。 助 制 度 这一 制 度 从 提 出到 现 在 . 展 的 相 当 迅速 。在 其 资 金 由 发 在 其 影 响 下 . 他 的 欧 洲 国 家 也 相 继 颁 布 了类 似 的 即济 贫 法 规 。 个 地 方 政 府 负 担 的前 提 下 , 三 种 救 助 方 式 : 是 完 全采 取 现 金 其 有 一 其 中 . 国 还 把 济 贫 和 早 期 的 社 会 工 作 相 结 合 , 立 了颇 有 特 色 救 助 , 是 采 取 现 金 与 实 物 相 结 合 的方 式 : 是 采 取 完 全 实 物 发 德 创 二 三 的城 市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瑞 典 则 在 政 府 设 立 专 门 的 救 济 机 构 的 同
2 当 前 我 国 农 村 的 基 本 生 活 救 助制 度 农 村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
是 在农 村 居 民 最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建 设 的 同 时发 展 的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由于农 村 经 济 发展 的不 平 衡 , 村 的 贫 困 问 题 仍 然 很 突 出. 农 迫切 需 要 加 强 农村 社 会 救 助 工 作 19 9 2年 、19 94年 分 别 在 山 西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在农村社会救助中,公平正义观念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 发展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农村社会救助,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 定。
政府责任与角色定位
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提 高了救助水平和效率,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案例二
某地农村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综合性措施,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救助标准偏低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偏低,难 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主 要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救助 制度不完善等。
救助对象不精准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对象识别不精 准,存在“漏保”、“错保”等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审核把 关不严等。
救助方式单一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方式单一,主 要以现金和实物救助为主,缺乏针对 性强的救助措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 创新、资源整合不足等。
06 改进建议与未来 展望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 论基础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录
• 农村社会救助基本概念 • 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 农村贫困人口识别与评估 • 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 农村社会救助实施效果评价 •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农村社会救助基 本概念
社会救助定义及目的
定义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 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 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社会工作实务笔计10(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救助,服务于社会救助,致力于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提升社会救助的质量。
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考点2012年以后未考过,属于基础性的知识,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1)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3)它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困难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2.特困人员供养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各地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开展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属于特困人员供养范畴。
特困人员供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是提供疾病治疗;四是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采取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或在家庭分散供养两种形式,由特困供养人员自行选择。
3.受灾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是指国家对遇到自然灾害致使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
受灾人员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政府还应当及时核实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此类救助具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点。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也属于受灾人员救助范畴。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济 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 宗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之 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救助的 影响最大。
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
业,具有社会救助的一些特征。
(二)人权思想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人类不分种族、身份、国 籍、财产等应一律平等。 基督教所主张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逐渐发展成 为西方民众的普遍信念,为近代人权观念的形成奠 定了精神基础。
(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是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贫 穷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能够反映穷国和 富国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 不足以衡量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的实际情况。
(七)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该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 人识字率等组成。 将上述三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 成指数,然后取其平均数。 能很好的判断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卫生设施的普 及程度及人民的营养状况,这些情况本身又反映 着就业、工资、保障、福利的状况。
即恩典的赐予。
所谓恩典,指的是帝王或位高权重的统 治者自认为不计较自身一丝一毫利己的 利他心理;赐予指的是将其拥有的一部 分财物作为一项恩惠而赏赐、赐予或施 舍给某一弱势群体或个体而实现利他的 道德。
社会救助的思想——慈善或恩赐思想
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平
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
二、贫困的特点
1.多元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社会性:贫困标准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
3.不完整性: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
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4.相对性:从纵向看,贫困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
社会救助提供物质财富。 另外,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要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 济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宗 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 之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 救助的影响最大。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 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救助 的一些特征。
由于这种具有部分社会救助特征的思想的 局限性,基于这种思想的一些救助措施和 对策也具有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3)救济机构的存在 ——慈善救济:如教会举办的孤儿院、医院 等。 ——互助机构:如工会等。
3. 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条件
(1)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在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之前,关于社会救 助的思想早已存在,有些思想至今仍影响着 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理论。
①慈善和恩赐思想
贫困的测量
1.国际上对贫困状况的界定与识别指标
(1)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线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贫困指标 * 人文贫困指标表示健康长寿、获得知识、
利用资源三方面的能力被剥夺,主要有健康、 预期寿命、获得洁净的饮用水等方面。
中国城市贫困线的测定 (1)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比例法; ②收入平均数法; (2)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基本需求法; ②恩格尔系数法; ③数学模型法
第九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救助的理论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
三、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一、社会救助理论
理论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与贫困理论
只有抑制人口的增加才能消除贫穷,主张减少人口, 保持工资的提高,从而维持劳动者的高生活水平。
1.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 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3.长期 贫困与暂时贫困 * 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概念的争论 * 贫困概念的层次性、伸缩性、确定性 * 贫困的实质
②人权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自 身权利保护意识,一些进步人士和开明人士 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享受一定生活水平 的权利,国家或社会有保护每个人的责任。 随着这种认识的产生,社会救助思想也从一 种慈善和恩赐转变为一种人权。这种人权内 涵的社会救助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 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个基石。
(2)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上差 距不断拉大,这是市场经济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另一方 面,收入拉大使得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
为了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公平,就需要社会救助来缩小差 距。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3)家庭功能的弱化 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家庭的生产智能退化,并导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 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 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一个较 为完善的调节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2. 社会条件 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 立和矛盾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3.思想条件 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具备,社会救 助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即社会或国家应该承担对 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风险的责任。
③温情主义论
又被称为父爱主义论,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 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以温情的态度来对待, 给予一定的救助而不管陷入困境是由于个人 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小结
回顾以上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慈善或恩赐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起了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 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不仅带来了劳动方式、交际方式、分配方式、 活动的变化,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 变化, 还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与社会救助有关的思想最初的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是慈善或恩 赐思想。
如: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 平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 公元前1200年,在以色列,犹太人被告之,上帝要 求他们帮助穷人和残疾人。公元前500年,希腊语 中意为“人类博爱行为”的慈善事业在希腊城邦国 家里已经制度化,鼓励公民为公益事业捐款并且在 供贫民使用的公用设施中备有食物、衣服和其他物 资。公元前300年,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宣称 人是通过“仁”这种表示爱心的方式来相互约束的 社会的人,“仁”通常表现为全心全意地帮助穷人。 公元前100年,罗马帝国确立了所有罗马公民在贫 困时可得到由贵族家族分发的谷物的传统。
(二)最低生活保障理论
通过生活救助,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 足被救助者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 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性活动。
(三)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制度被世界各国用以解决市场无法解 决的公平问题。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领域干 预过大,包揽过多,结果导致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 产生消极影响。
(四)负所得税理论
世界各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时都遵循纳税能力 原则。通过负所得税向低于起征点的人和家 庭转移支付,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将 所得税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 经济条件 2. 社会条件 3.思想条件 4. 政治条件 (二)社会救助的演进(发展) 1. 国外 2. 中国——专题讲座
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1)社会稳定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劳资矛
盾和对立日趋激化,引发社会动荡。 ——稳定社会是社会救助产生的直接原因。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2)社会救助思想的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和专家
开始从理论角度来探讨社会救助这一问题, 社会救助言论/思想不断产生。